hua818 发表于 2024-10-7 03:49:51

全球 27%的人遭受睡眠危机,助眠产品市场规模将持续增长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估计全球有 27% 的人正遭受“睡眠危机”。工作压力大、作息不规律、沉迷手机、缺乏运动、情绪波动、外界环境等多种因素都可能导致睡眠障碍。

人们因失眠而引发的对自身健康的焦虑,推动了睡眠市场的快速扩张。预计到2020年,我国睡眠市场产业规模将达到4000亿元以上,并且这一数字还将持续增长。

助眠产品层出不穷

在淘宝上输入失眠、助眠、睡眠神器等类似关键词,就会弹出琳琅满目的助眠产品,让消费者眼花缭乱。

口服的有“安眠软糖”、“安眠水”、“安眠颗粒”、“安眠片”、“安眠糖浆”、“安眠补脑液”等。

外用产品从头到脚配备齐全:蒸汽眼罩、耳塞、睡眠枕、睡眠霜、睡眠手环、助眠香薰、足浴,还有号称“睡到自然醒”的电子睡眠仪。

《妻子的旅程》真人秀明星包文婧强烈推荐一款美国进口的“睡眠软糖”。月均销量已达8000多件。店家简单粗暴地称之为“助眠剂”。小块的糖不仅可以舒缓心情,还能安神助眠,这是一个神奇的效果。

小红书上,一些销售能力较强的博主多次推荐这款产品,“失眠者福利!睡眠好产品!亲测有效!强烈推荐!”想想那些被失眠困扰的消费者吧。很难不被这些深思熟虑且引人注目的评论所感动。

智能助眠产品也受到了注重“朋克养生”的当代年轻人的关注和青睐。一款售价1499元的电子睡眠仪,其原理来自于非药物调理经颅微电流刺激疗法。

https://sns-img-bd.xhscdn.com/01025q016jphlzt3p6q0110rvu911i0t55?imageView2/2/w/1080/format/webp

移动应用商店评分最高的蜗牛睡眠APP采用社区电商作为其变现模式。它通过分享梦话记录等互动行为聚集了一批忠实用户,形成社交效应,进而将用户转化为付费者。

睡眠市场的高需求催生的助眠经济潜力无限。

购买助眠产品时要交智商税吗?

助眠产品对于失眠症患者来说真的是好消息吗?

有些人不这么看。他们认为,大多数助眠产品都是噱头多于实际效果,购买此类产品的人大多是在缴纳智商税。

记者看到,天猫国际上某款进口口服助眠产品在产品说明中提醒买家,“本产品不能代替药品,不具有治疗疾病的作用,请按需购买”。

也就是说,口服助眠产品最多算是保健品,其一些副作用还有待医学进一步验证。

大多数口服助眠产品都含有褪黑激素。褪黑素作为一种神经内分泌激素,具有镇静、诱导睡眠的作用,被称为“生理催眠剂”。褪黑素用于保健食品时,每日用量不应超过3毫克。一旦含量达到3毫克甚至9毫克,就可能出现头晕、头晕等不良反应。

知乎上,有网友吐槽某网红蒸汽眼罩无味,“戴了一个多小时还没睡着!还不如直接刷微博来催眠!戴了还是有压力”好几块钱的东西,我想如果睡不着,就会损失很多钱,戴得越多,压力就越大,越睡不着……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https://www.itopmarketing.com/Public/Uploads/image/20190613/20190613210833_21419.jpg

记者发现,大多数博主对助眠产品的评论大多基于主观感受,有些片面。如果仔细研究它的产品功能和成分含量,其实是经不起推敲的。

有专家指出,一些专注于通过呼吸频率等指标实时监测睡眠状态的睡眠手环只能作为辅助手段,显示的结果对于判断深度睡眠状况并不准确。

改善睡眠不仅仅是花钱买安心

据相关文献研究,目前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保健食品批准文号的褪黑素类保健食品有96个,其中国产保健食品77个,进口保健食品19个。

记者在淘宝上搜索进口褪黑素保健品时,出现了30多款相关产品。那么剩下的十多个未获得批准的产品如何在市场上流通和销售呢?平台是否起到审查和监督的作用?消费者无从知晓。

另外,医学专家不建议普通失眠人群长期服用褪黑素。在没有医疗指导的情况下,长期过量使用褪黑激素会增加肝脏和肾脏的负担。抑郁症引起的失眠也可能在服用褪黑激素后加重抑郁症状。

目前,助眠经济正在快速发展。企业赚大钱的同时,背后的诸多问题也浮现出来:数据分析不准确、质量参差不齐、过度营销、夸大功效等,而消费者也在与商家“斗智斗勇”的过程中。他的目光变得更加锐利。这些都将促使企业推动产业变革,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提升用户体验,谋求更大效益。

千亿元睡眠市场未来将如何发展?我们拭目以待。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全球 27%的人遭受睡眠危机,助眠产品市场规模将持续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