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助力非遗老手艺传播,90 后 00 后被吸引
短视频表现形式多样,视觉冲击力突出。短短十秒,就能展现出古老非遗手工艺最美丽、最真实、最吸引人的一面。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借助新技术、新载体得以传播,让越来越多的人领略到传统手工艺的魅力。如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的繁荣,许多年轻人有能力选择和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开始追求精神上的安慰和自身价值的实现。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学院人类学民俗学系主任肖方认为,传统老工艺需要安静的场景和心境,需要缓慢而细致的创作。在制作工艺品的过程中,还可以获得难得的精神放松和价值实现。因此,很多“90后”、“00后”自然会被老工艺品所吸引。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见》提出,适应媒体深度融合趋势,丰富传播方式,拓展传播渠道,鼓励新闻媒体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专栏等,支持加强相关题材纪录片创作,办好相关精品节目,鼓励各类新媒体平台开展非遗专题、栏目等。相关沟通工作。
2、传播——让传统技艺“活”在当下
【数据】据统计,在快手短视频平台上,每3秒就有一个非遗视频产生。快手上有超过1500万非遗内容创作者制作非遗相关内容的视频。他们共同创作了超过10万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频。视频播放量2245亿次,点赞量超67亿次,收入超15亿元;平均每个视频至少有 6,263 人观看,并有 187 人点赞。 《抖音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6月10日,抖音平台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相关视频数量超过1.4亿条。 1557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抖音覆盖率达到97.94%;抖音上与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视频点赞量已超亿次。
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是人类珍贵的历史瑰宝,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非遗与短视频的结合成功再次走进公众视野,获得更多曝光度和关注度,为非遗“活”在当下、实现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2020年10月23日,抖音针对全国工匠、工艺品商户的“看见科技”计划正式启动。该计划通过流量支持、费用优惠、官方培训等措施,发挥视频直播和电商的作用。让传统手工艺被更多人看到。 2020年,包括10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内的85名工匠通过电商实现年收入过百万元。今年,非遗传承人带来的商品交易总额比去年增长了15倍。新媒体为许多老字号开辟了新的销售渠道。
吴罗编织技艺非物质传承人朱立群将自己的织布机搬到了抖音平台,吸引了近10万年轻人观看。在年轻人青睐的平台上,朱立群变身“朱叔叔”,普及服装款式和编织技艺。短短半年时间,他就吸引了近10万粉丝,点赞数超过130万。其中,最受欢迎的短视频获得了14万点赞。网友们对“朱叔叔”精湛的传统技艺印象深刻。
通过电商平台的推广,朱立群在年轻人聚集的地方为工匠开辟了一席之地。 “2015年之前,出口占丝织物订单的80%。现在比例相反,主要是内销。”朱立群表示,以前基本无望的个人订单,现在已经逐渐成为工厂销售的重要组成部分。 。
销量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朱立群看到了传统工艺的“未来”。墙内花开,墙内香飘。他希望通过电商,让更多的人看到并购买到好的丝绸面料,让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爱上这一传承千年的传统技艺。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过程中,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为了学习苏绣技艺,苏绣传承人、90后女孩杨雪不远千里,扎根苏州镇湖。经过十年潜心学习,她成为苏绣青年传承人中的佼佼者。从荆楚大地到江南水乡,从线下工作室到线上平台,杨雪编织着她和苏绣的未来。
2018年,杨雪在抖音上免费教授苏绣一整年,创下单堂点赞超百万、浏览量近千万的记录。为了防止屏幕上的绣花颜色失真,她的教学视频从不开启美颜模式,镜头经常对她的双手进行特写。直播的时候,观众根本看不到她。用她的话说,“苏绣比我的脸还重要”。
即使不露脸,网友们的参与程度也超出了杨雪的想象。她曾经举办过8小时的直播,粉丝们从头到尾都跟着。更多人表示有兴趣购买她的刺绣,催促她上架新产品。有网友留言称:“这样的工匠,值得花钱去保护!”她对粉丝们对苏绣的热情感到惊喜,并表示今后将在产品橱窗中展示更多创意产品,让更多人领略苏绣的魅力。
3.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更多年轻人“接班”
【思考】很多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已经脱离了当下人们的生活,成为专门传授的技能。一些小众、遥远的非遗文化逐渐被大众遗忘。绚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逐渐远离现代生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难度越来越大。员工年龄结构老化,后继无人。非遗产品产业化程度低、价格高、竞争力不强。非遗产品滞销,极大影响了非遗技艺的传承。在互联网热潮下,如何传承和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面临的新课题,也是亟待回答的时代问题。
作为江西省吉安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吉安煎饼制作技艺传承人肖成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充满了担忧。威化饼固然美味,但后继者却寥寥无几。 “做了这么多年煎饼,最大的问题是没有人来学,尤其是没有愿意学的年轻人。”肖成勇说,做煎饼涉及到整天与油、面粉等“打交道”,工作环境也“不够体面”。
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工艺的很多手工部分已经被机器所取代,但不变的是肖承勇传承这项工艺的诚意。肖承勇17岁开始学徒,学了26年这门手艺。如今,他在集集市蓟州区绿色食品产业园建起了1万多平方米的威化饼生产车间,身边还有一批基本毕业的徒弟。肖承勇希望尽全力擦亮这张美食名片,让传统技艺永远传承下去,让这份美好的“乡愁”变得更加浓烈、回味悠长。
新媒体技术和自媒体传播方式,为深藏于民间或偏远乡村的老手工艺打开了天地。传说中的“天然工艺”,在世界上确实存在。工匠不需要证明自己的技艺,也不需要“传承人”的称号。他们可以活灵活现地来到这个世界,分享他们将事物变成工具的技能、智慧和快乐。同时,他们也能收获欣赏其工艺的粉丝和消费者。一个团队可以用一块石头完成多项事情。
肖方指出,抖音、快手等作为大众广泛熟悉的自媒体平台,具有直观、快速传播的特点,在展示和传播传统技艺方面具有特殊优势。它通过自媒体直接连接工匠与欣赏者、消费者,将传统工艺直接推向年轻人,让传统工艺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打动一批批年轻人。这些年轻人的参与,将古老的传统变成了新的时尚,为非遗手工艺回归日常生活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历史悠久、人口众多、需求多样的中国社会,我们并不缺乏文化欣赏者、文化消费者和忠实的文化传承者,我们缺少的是连接他们的桥梁。”肖方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承密切相关,特别是在今天,通过传播促进传承显得尤为重要。年轻人只有了解、了解老手工艺后,才会有兴趣、有热情去欣赏它、传承它。消费和欣赏将推动传统成为时尚的国潮。在国潮下,老工艺获得了生存空间,也让传承者获得了文化自信,从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动力和活力。
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时尚”
李辉
一个工作室,两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与以往闭门制作糕点、面对面售卖的方式不同,在广东惠州博罗县观音阁镇德源楼,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超红、李晓聪开设了自己的“糕点店”。手机即可开始在线直播。通过直播,让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飞入寻常百姓家,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了新的载体。
“非遗+直播”的形式,不仅将非遗与时代精神联系起来,还为非遗注入人气,让非遗“潮”起来,吸引年轻一代的关注。
文化是沟通心灵的桥梁,具有跨越山海的力量。近年来,我国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功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世界遗产地位,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记忆。承载中华文化基因的“非遗名片”,为国际社会更好了解中华文化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曾几何时,承载着这份荣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却陷入了困境,步履蹒跚。许多生产技术过于追求传统,不追求创新,停滞不前,难以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在营销策略上,不少非遗项目受到卖方市场的制约,跟不上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它们只能徘徊在挣扎求存的边缘,甚至濒临灭绝。
殊不知,酒香也怕巷子深。互联网趋势下,传播方式和渠道在创新,理念和模式在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也迫切需要开拓新路径、开创新局面。
回望过去,我们可以看到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诞生于农耕时代。农历二十四节气、草编工艺、民歌、棉纺织技艺、包粽子技艺……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而贴心,承载着一代代人的乡愁和民俗文化印记。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激发其中所蕴含的古老而深厚的文化因素,将其与现代生活、时尚相结合,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再是“活在博物馆里的古董”,而是成为一种当下是“火”,当下是“活”的存在。剪纸技艺传承人探索剪纸婚纱照等定制产品、湖北省博物馆推出融入编钟音乐的手机游戏、故宫开发各类文创产品……通过一个又一个精湛创意,古老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不再是“维持在‘追求人不知’中”,而是被激活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潮流风格。
时代潮流不断前进。无论是哪个领域的文化传播,都必须面临群体差异、认知冲突、新陈代谢三大要素的挑战。这些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市场时急需解决的几个重大问题。如何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同时融入时代需求;如何有拥抱市场的热情,同时保持保持传统的决心;如何找到最佳结合点和平衡点,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发展的关键。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在互联网不断优化升级的今天,非遗传承需要创新,但也需要坚持。我们必须警惕过度商业化给传统技艺传承带来的冲击和挑战。实践证明,如果一味营销、迎合消费者,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会因失去原汁原味而消亡。只有保持初心、保持本色,非遗才能不断创新,焕发更长久的生命力。只有不断打磨产品,提升品质,才有可能脱颖而出,持续发展。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过程中,政府除了自身的改革创新外,在支持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上也应该“扶马走一程”。要依托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县域经济,重点扶持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研究企业和平台;要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培养力度,构建综合性文化遗产人才培养机制。要运用政府主导、市场调节、创新机制,找到一条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促进乡村振兴的好路子,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产业融合中拥有持久的生命力。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