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逸梅先生的花果小品(增订本):阅读的享受与熏陶
我是众多喜爱郑一梅先生作品的读者之一。我买过并读过他的很多作品。王先生的文章短小清新,意味深长,内涵丰富,充满趣味,让人放松心情,打发闲暇时光,拓展知识。这种阅读体验对读者来说是一种享受和熏陶。清代邹一桂《梨花夜月图》
资料图片
今年夏天,酷暑难耐时,我突然收到老同事胡正娟主编的一本新书——《花果散文(增补版)》(中华书局出版)。这是郑一梅先生旧作的新刊。我很惊讶。 《管书》的封面古朴典雅,典型的“中国风”。于是我静下心来,慢慢地读起来。真可谓“读书使暑长,乐而忘暑”。
https://q1.itc.cn/q_70/images03/20240828/53e05b7257174bfbba73d0ef6b2ac24b.png
郑一梅先生素以熟读文史轶事和艺术文物而闻名。除了教学、读书、写作之外,他还喜欢花草树木。他出版了一系列从欣赏到关注、从研究到绘画的相关作品。他说:“花草树木可以舒缓情绪、滋养心灵,可能比人参鹿茸和维生素C更能起到舒缓心灵的作用。” 《花果随笔》主要整理了作者多年来写的有关花果的随笔。此前曾多次出版,影响广泛。这个扩充版有几点可以关注一下:一是这本书深受读者欢迎,是畅销书,有市场。其次,郑先生的花木文章没有完全收录在前几卷中。这次经过多方搜集,新增了40多篇文章,大大丰富和充实。第三,本书增加了许多花果插图,有古代字画,也有新画。精心编辑,色彩印刷,使该书“典雅大方”。本书共收录文章150余篇,近30万字,涵盖100多种花卉、果蔬。梅兰竹菊四君子,冬日的松竹梅三友,珍稀的荚蒾,“禅友”栀子,偶尔转瞬即逝的昙花,柔枝刷水的柳树,水果中的极品龙眼,容易种植又美味的桃子等。一些名花,如梅花、牡丹、海棠、荷花、桂花、菊花、水仙等,在一篇以上的文章中都有记载,而桃花、杏和桃花、杏花也分开写。本书的内容长短不一,从名称和类别到起源和历史,再到圣歌和轶事。它涵盖了文学和历史,包括古代和现代。它具有文学性、趣味性、知识性和实用性。堪称花果百科全书。 。
谈论诗歌。其实,历代不少文人墨客都喜爱花木。古人的生活节奏缓慢而悠闲。士大夫无不博览诗书,推崇风雅,喜植花果。郑先生博览群书,知识渊博。书中的诗文笔记易学易懂,融入课文,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文史知识和广阔的阅读背景。书中精选了许多古诗词的优美诗句,如刘禹锡的桂花诗:“根留故土受江水滋润,叶寒花倒影”。月亮。”洛隐咏杏诗:“潜暖催春,梅花已谢杏花新。”范成大吟芙蓉:“朝间鲜粉发妆美,晚间湿红浮影清”。陆游吟咏山茶花:“雪中绽放至春晚,世间谁最耐久。”等等。郑一梅先生曾出版多部花卉专着,以及现代人的花卉文学作品,如《群芳谱》、《广东新闻》、《花史》、《长物》、《西安》等。王紫泉的《情偶记》等名著以及王开运的《牵牛花颂》、王子泉的《迎喜杂志》等都被引用。
谈论轶事。古代的事实和现代人的经验都记录在篇章中。植物与人相得益彰,形成有趣的对比。唐玄宗年间,有人献牡丹给杨贵妃,杨贵妃将其涂在脸上,将口红抹在手上,印在花上,命种于咸春阁。次年开花,花瓣上有指纹,故名一品红。杜甫居四川,咏诸花,唯独不赏海棠。后人因此不以为意。宋代人们吟咏海棠诗时,常以此为范本。 《花史》记载了一个关于鸡冠花的美好故事:明代才子谢缙陪同明成祖到御花园赏花。成祖命他写一首有关鸡冠的诗。解缙随口吟诵“鸡冠本来是胭脂染的”。成祖突然从袖子里掏出一朵白色的鸡冠花,说是白色的。解缙应了一声,继续道:“今天怎么不化淡妆?只是为了宣告五夕天亮,头上却结满了霜。”太聪明了。
谈论种植。往往短短几句话,解释就清楚了,可以作为例子。插条播种玫瑰花的方法是在谷雨季节采摘最后一朵花的新枝,将竹筒劈成两半,放入筒内,盖上山泥,封闭筒口,用绳子扎紧。一根细绳子。早晚浇水,待根生根后移栽到地里,进行护理。种植菊花有六要二防,即培育、适土、支护、雨修、灌溉、防虫防鸟。荔枝的种植和繁殖有三种方法:播种法、嫁接法、嫁接法。栽培无花果的方法是在春分前取一条三尺长的长条,插入潮湿的土壤中。要种植橙子,请在早春将种子撒在地上。当它们长到三英尺左右时,就可以移植它们了。夏季应经常浇水。
https://nimg.ws.126.net/?url=http%3A%2F%2Fdingyue.ws.126.net%2F2024%2F0928%2F4e407fd8j00ski339002vd200u000mig00is00e2.jpg&thumbnail=660x2147483647&quality=80&type=jpg
谈论观看。赏花对于高雅之人来说是一件高深的事情,但又很有讲究。作者对花卉有细心的观察,对花卉的鉴赏有独到的见解。 《美人蕉》云:“我尝评四时花曰:春花淡雅,夏花秀美,秋花疏,冬花清。 ”花有四个季节,各有各的特色。 《桃花记》云:“宜在水边看桃,使倒影显现;宜在柳边看桃,使光动眼;”宜在月夜看,则可造影;宜在露晨看,则可造影。强直花。”语言优美,意境飘逸。
谈论风俗。各地与花果有关的风俗习惯有所不同,体现了时代和地域文化的差异。浙中地区有一个嫁杏的故事,清末画家任伯年作《嫁杏图》。还有结婚约会的习俗,在元旦举行。竹子的品质是“中空、外净、色光纯正”。据说8月8日是竹醉日,靠种竹谋生很容易。吴俗有很多禁忌。探望病人时不宜送苹果作为礼物,因为苹果谐音“病死”,被认为不吉利。吴族还有“立夏三新”的习俗,就是说立夏必须展示樱桃、青梅、小麦,这是祖先们共有的。湖北宜都盛产枇杷。传统习俗说,女儿出嫁时,要把好枇杷送给女婿家,这叫送夏,也意味着多生孩子。 《二十四花信》、《花王朝》等篇章致力于介绍古代花信、花王朝以及其他体现古人智慧和优雅的花节习俗。
梅花因其高贵、孤傲而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郑一梅自称“天生喜爱梅花”。书中不仅有专文介绍梅花,还收录了《科园梅花记》、《古梅赏记》等多篇赏梅游记。我对它情有独钟。开篇文章《梅花》显然是作者精心创作的作品。从梅花的盛开季节、种植方法、习性性格,到梅花的产地、有关梅花的诗词、沉迷于梅花的人们等等,都是一场盛大的奇观。其曰:“梅花性高野,宜于山峰、篱角、小桥溪流、松竹间,若置于金屋玉堂,不做梅花的知己。”另有评论说:“梅花瘦如山沼梅花。”梅花如汉代梅花,梅花高如逃世者,梅花如梅花。纯洁如仙。”可谓是爱梅花者,知梅花者。
《光明日报》(2024年10月5日第08页)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