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小镇青年王相军:从快手到联合国,讲述冰川消融的故事
离家出走多年的四川小镇青年王向军现身联合国气候大会。几年来,王向军和一只名叫“土豆”的狗参观了布贾雪山的古雨冰川群、悬冰川群等70多座冰川,亲眼目睹了气候变暖下古冰川的快速融化。这样一位草根博主从快手走到了联合国讲台。故事时间:2017-2019
故事地点:西藏、马德里
回来的路已融化
29岁的王向军身穿墨绿色外套和T恤,坐在中央,周围是一群西装笔挺的国际人士。他看起来有点尴尬。这是2019年12月在西班牙马德里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场景。
“回来的路已经融化了。”王向军顿了顿,向现场的外媒和志愿者讲述了一次冰川探险的故事。当时,他在卫星地图上看到了一座高山冰川。当他赶到现场时,发现S形冰川已经变成了夹在山中央的湖泊,两边都是高耸的悬崖。王向军在拍摄过程中险些丧命。
那时,王香君踏着结冰的湖面,进入了冰川的主体之中。爬进冰川洞穴后,他用相机捕捉到了这个庞然大物融化前的最后光影。当他回来时,危险才变得明显。当他来的时候,原本的冰面已经融化到了一半以下的厚度。他强迫自己移动,突然失足,掉进了冰冷的湖水中。 “我拍了很多冰川的照片,但我并不是很害怕。”王香君挣扎着回到冰面,走了几步,又掉进了湖里。之后他只能在薄冰上匍匐前进,衣服、头发、睫毛都被冻住了。
如此惊险的经历让王向军亲身感受到了冰川融化的速度。
图片|王向军和导致他坠入冰川的冰川融化
王向军,快手视频博主。 2017年起,他在自己的视频账号“西藏探险王(记录冰川)”上记录冰川融化的现状,目前该账号已拥有130万用户。
他并不知道,他无形中完成了许多气候NGO未能做到的事情——他们每年发布的权威气候变化数据和信息往往收效甚微,因为距离普通百姓的生活太远。王向军在快手上拍摄的有关冰川融化的短视频,日常又贴心。退伍军人也在下面评论说,他们很高兴能以这种方式接受教育。
上台发言前,王向军特意把自己凌乱的头发剪短了。十分钟的演讲过程中,紧张的王向军有些结结巴巴。他不会说英语,只能依靠工作人员现场为他翻译和安排PPT。但只要打开一张图片,人们的注意力就会被牢牢抓住。
图片|王向军(右二)在联合国气候大会活动上
会后,一位来自印尼的志愿者女孩找到了王向军。她说,在全球变暖和冰川融化的严重影响下,她的国家首都雅加达已成为一座危险的城市,每年下沉25厘米,这座城市正面临灾难。王向君用这种拍摄冰川的特写方式来关注全球变暖,她很兴奋它能渗透到这么多人的日常生活中。
马德里会场外,超过20万网友在快手上观看了王向军演讲的全程直播。很多人都通过“冰川哥”(网友给王向军的昵称)的视频,亲眼目睹了大片冰川融化的震撼景象。 “我们能做什么?”这样的消息一直在直播间里流传。王向军第一次感受到自己的摄影创作与一个关乎人类与自然命运的宏大命题联系在一起。
科学家预测,到2050年,世界四分之一的冰川将消失。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环境问题的紧迫性。仅在快手上,气候相关视频创作者就超过47万,与气候变化相关的短视频数量超过700万条。而像王向军这样来自小镇的年轻人也可以用自己的视频登上联合国的讲台,向大人物们讲述他们发现的“不可忽视的真相”。
图片|冰川融化
住在山林里的年轻人
在联合国发表演讲之前,王向军并不是一个向往这座城市的人。
王向军1990年出生于四川广安农村,家在川蜀地区的山脚下。每个周末,他都会带着弟弟上山砍柴。我家乡的山顶没有冰川覆盖,但都是荒芜而不成形。有些地方需要徒手攀岩。王香君对山谷中传来的气息极为着迷。一天不爬山,他就觉得不舒服。
村子虽穷,但“广东有钱可赚”,所以打工是大多数人选择的解决办法。当王向军即将高中毕业时,他看到父母正在为他的大学学费发愁。他对妈妈说:“我不去上学了,把钱留给我哥哥了。”随后他只身前往广东深圳打工。
城市的经历让他变成了一个反抗城市、渴望去山林的人。
他在深圳常常感到格格不入。由于学历有限,王向军只能干苦活,当过搬运工、仓库管理员、服务员。很多事情不好意思向别人请教,如果没有别人的帮助,我很难适应。
被骗是常事。有一天,他走在街上,一位小伙子向他推销了一部新的诺基亚手机,市场上售价几千元。小伙子只付了几百块钱,就把手机扔给了他。王向君仔细研究了一会,才发现自己被骗了。这是一款模型手机,比普通手机要轻很多。
那件事发生后,他觉得城里骗人的东西太多了,于是辞去了工作,去广西桂林流浪。
随后,王向军短暂回城工作。他的父母请了一位老乡帮忙,给他找到了一份在富士康做清洁工的工作,全职拖地,月薪900元。这份相对稳定的收入,在他看来毫无意义,最终也没能留住他。到了第九天,王向军已经无法忍受没有人交流、没有思考、日复一日在地上拖着脚步的生活。 “我得去山里。”这个念头一冒,王香君又跑了。
老两口无法理解儿子的决定,问他不工作怎么赚钱。没钱怎么盖房子、娶老婆、生孩子?
赚钱——娶妻——生子是村里大多数年轻人定下的人生轨迹。王向君想要摆脱这个设定。他想要解释,但知道家人无法理解他,所以干脆放弃了。
王向军离开城市和家人,一边打工一边旅行。他花了1400元买了一台刷卡机,陪伴旅途。两年间,他访问了普洱、大理、丽江、腾冲等地。最后,他被卫星地图上覆盖着巨大冰川的西藏所吸引。
图片|冰川上的王向军
此前,王向军在丽江第一次看到冰川。他看到公交车站牌上贴着玉龙雪山的旅游广告。上面有一条冰川,白色的,半透明的,美丽极了,所以他决定去看看。景区内,游客乘坐索道上行。成人票160元。王向军没有那么多钱,所以他决定直接徒步去雪山。
王向军用一天时间从海拔2000米攀登到海拔4506米的冰舌。
https://www.yubaibai.com.cn/uploads/allimg/191226/16425UV9-1.jpg
下山时天已经完全黑了。检查缆车的工作人员发现王向军已经疲惫不堪,一瘸一拐。工作人员心疼他,让他支付80元的儿童票,送他坐缆车下去。
他仍然觉得这次危险的徒步是值得的——在冰舌处,在四川长大的王向军看到了令人兴奋的景象——周围的一切都被冰冻了,一望无际的雪峰被山峦覆盖。水雾环绕。他隐隐约约以为那是动画片里的一条腾云驾雾的巨龙,“太震撼了”。
美丽在你眼前消失
为了拍摄冰川特写照片,王向军多年来一直驻扎在西藏林芝。
西藏的冰川大部分隐藏在丛林深处。想要看冰川,必须穿越原始森林,跋涉山川,有时甚至徒步穿越无人区。通往冰川的路上的每一步都是王向军从荒野中踏出的。
他曾经发现一个海拔4200多米的冰川湖,湖上漂浮着一座冰山。这些是从巨大冰川上剥落的冰块。要再次形成这么大的冰块,需要等到下一个冰河时代。
有些冰川王向军已经去过三四次了。每次去,他都发现它们比上次更瘦更矮了。在波密,他和他的向导曾经被冰川退缩留下的一大堵废墟挡住。向导也一头雾水,道:“三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冰原,怎么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了?”
王向军曾经拍摄过冰川崩塌和冰川上生长的森林。冰川融化后,两边的山林失去了支撑,山体崩塌,冰川湖里的水被崩塌的冰川下的土壤染成了红色。
那是王向军第一次知道冰川上有森林。他看到大树和崩塌的冰川块一起倒下。幸存的植被——那些在冰川口生长了几十年的大树,在冰川融化倒塌后也面临着慢慢死亡的危机。
图片|冰上森林
“全国可能有10亿人根本不相信森林会在冰上生长。如果这样的奇迹消失,就再也见不到了。”王向君本能地感到沮丧。他没上过大学,只知道了“全球变暖”和“厄尔尼诺现象”等专业术语,因为他想在快手视频中穿插一些冰川知识,就去自学了。
开始记录冰川退缩的初衷也很简单——他看到了眼前正在消失的美丽。
图片|王向军去冰川探险
在西藏见识了这么多,王向军把一句话当成警示:气候变化会给子孙后代带来灾难。
冰川融化有时会引发洪水,也会导致依靠冰川水灌溉的农田突然失水。几个月来,雅鲁藏布江上游部分地区被冰川泥石流堵塞,形成堰塞湖。周边地区已有6000多人受到影响。
远离城市、远离人群许久的王向军,第一次萌生了重返人群的念头。他就像一位来自荒野的使者,想要告诉公众我们的星球正在遭遇什么样的气候危机,冰川过去是什么样子,现在又面临什么样的困难。
这是普通人的白日梦,但普通人的呼声怎么能引起共鸣呢?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找到了一个练习他“幻想”的工具。
有一次,王向军看到一些徒步朋友边走边快速拍照。他想,如果把冰川融化的过程拍下来,岂不是比照片更生动?他注册了一个快手账号,并将其命名为“西藏冒险王”。他对这个ID很满意,因为“听起来很霸气”。
山里没有信号,只能下山后发视频。两年来,这些信号取代了荒野中的王向军,回到了小镇,带来了世界某个角落冰川无声融化的声音。
有一次,王向军在快手上发布了一段罕见的冰川蓝洞视频。很多粉丝给王向君私信,表示从来没有见过这么美的地方。有人说:“这是哪儿?我给你钱,你带我去!”
慢慢地,荒野中传来的信号吸引了超过一百三十万人驻足。粉丝们已经学会了猜测王向军的行踪——视频一发出,粉丝们就知道王向军安全回来了;如果多日没有更新,粉丝们就知道他已经上山了。 ,然后开始期待他下山发一些小说视频。
图片|数万年罕见的蓝色冰裂
总是一个人的王向军,一有信号就开始直播。荒野之下,数千人挤在几英寸的屏幕里,同时与他聊天。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谈论着从地点、天气到石头、花卉和植物的各种话题。
几年来,王向军已经徒步走过70多条冰川。他坚信,同理心是唤醒普通民众对气候关注的第一步。 “如果人们连冰川是什么都不知道,他们怎么知道全球变暖?他们只知道全球变暖。”他们认为这与他无关。”王向军感叹道。
从山里到寺庙
在快手的短视频世界里,王香君就像一个荒野猎人一样存在。 2019年,快手老兵上传知识短视频1.2亿条,每1秒就产生4个知识作品。这些民间拍摄的知识视频改变了科普知识原有的传播方式,王向军的视频在其中独树一帜。
他独自拍摄了大部分冰川。每次出发,为了保持体力,王向军的背包里尽量只带帐篷和睡袋、方便面和干粮、锅碗瓢盆、瑞士军刀、手机和相机。 。
军刀主要用于削尖树枝。在野外,最危险的就是遇到野生动物。王向军每天晚上都会藏起一根约半米长的尖树枝用于自卫。
2018年元旦,王向军在亚龙冰川附近牧民留下的小木屋里避寒。在西藏,这样的小木屋很常见。许多牧民外出放牧,许多牲口敞开着,没有锁门。睡梦中,他被掉落的碎石惊醒。当他睁开眼睛时,只见一只又大又粗的熊掌从屋顶的大洞里伸出来,抓着他吃剩下的饼干。
此前,有村民告诉王向军,进山林里一定要小心熊,还给他看了另一位牧民被熊咬伤的照片。那是一张血肉残破的脸,下巴不见了,鼻子也被啃得只剩下两个洞了。王向君永远无法忘记。
“如果遇到了怎么办?”他问道。
“它们害怕金属的声音,所以就用力敲打铁锅。”村民说道。
来不及多想,王香君就坐了起来,拿出锅碗瓢盆,用力敲打。几分钟后,熊咆哮着离开了。王向君担心熊很快就会回来,把屋里储存的柴火都烧掉。火焰几乎要烧到屋顶了。他不敢闭眼,一直熬到天亮。
https://www.cppcc.gov.cn/photoworkspace/temp/2019111909170257966.png
几次逃离类似的危险后,王向军想到了养狗。
在西藏墨脱,王向军遇到了流浪狗“土豆”。它偷走了村民送给王向军的腊肉,本来是用来煮粥的。小狗才一两个月大,又瘦又小,但很坚韧,不肯训练。王香君喂了他几天,就熟悉了。从此,小狗每天都跟着他。
“土豆”这个名字是直播间里的老兵们起的。
离开墨脱当天,王向军就开启了快手直播。当摩托车开始行驶时,小狗出现了,跟着它跑,凄惨地嚎叫着。王向军心软了,把车停在路边,抱起小狗放进车后座的篮子里。直播间的网友看到后纷纷给王向军发弹幕称,徒步带狗是标配,并鼓励他收养一只小狗。王向军从直播间的弹幕中选择了“土豆”这个名字。
图片|王向军背着“土豆”爬雪山
2018年8月,王向军的表弟无意中在快手上看到“冰川兄弟”的视频,觉得他眼熟。视频被发给了王向军的父母。他们看到王香君皮肤黝黑,嘴唇干裂,顶着鸡窝站在白色冰川脚下,说着一些他们根本听不懂的事情。
妈妈又高兴又难过,泪流满面。
直到现在,他的父母也不能完全理解王向军的选择。听到儿子可以拍视频赚钱,他们才松了口气。事实上,王向军对钱并没有什么概念。起初,他去拍摄冰川,没有收入来源。他拍过一段视频,也打过一阵子零工。随后,快手粉丝主动支持他,想购买他拍摄的冰川照片。一张照片他会卖十块钱、二十块钱,攒下来一两千块钱,他就可以再去冰川了。
村民的质疑和否认并没有动摇王向军以冰川摄影为家的决心。 “我们是不是要像村里的人一样,一辈子打工挣钱,买地建房,然后结婚生子?”他问我,然后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太普通太普通了。”王向军说道。
他担心自己永远无法回到家乡,没想到王香君却走得更远。
一个普通人探访冰川,用图片、视频传播环保——王向军用快手科普冰川科普。虽然不科学严谨,但他也经历了自我成长。
2018年,王向军被评为快手十大科普账号之一。他在视频中越来越清晰地向退伍军人讲述更多关于冰川保护的想法。
互联网带来的曝光度是不可估量的,很多专业人士都发现了这位野生冰川保护者。
联合国气候大会上,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杨富强教授珍视王向军拍摄的视频。他的研究团队真正探访冰川的机会并不多,但生活在荒野的王向军这两年在快手上拍摄并上传了300多个视频,每一个都是珍贵的冰川影像数据。
图片|杨富强教授与冰冰哥交流
杨富强等学者开始意识到,在快手这样的短视频社区录制平台上,有了王向军这样的普通人的参与,一些与人类命运相关的环境命题知识素材将不再停留在以前的固定圈子里。层。
逃离人群的第三年,王向君仍然对这座城市和这座城市里的人保持着警惕。 2019年即将结束,王向军接到快手工作人员的电话,邀请他代表中国民间环境观察员出席联合国气候大会,向世界分享他的冰川观测结果。
对于王向军来说,“联合国”这样的词以前只存在于《新闻联播》中。他顿时警惕起来:“该不会是个骗子吧?”挂断电话后,他在心里嘀咕了一句。直到几天后,他收到了联合国之行的正式邀请函,他才打消了疑虑。
马德里演讲结束后,王向军绕行气候会议会场。他饶有兴趣地听着“能源转型”、“信息技术流”等新词汇。他也开始了直播。面对海量的新知识,粉丝们也和王向军一样困惑又好奇。
跟随他进行“云冒险”的退伍军人受到了启发。有人在弹幕中感叹,“保护环境从我做起”。还有人留言说:“老王在有所作为”。他们看着他的人气从超过 20 万粉丝开始上升。如果达到130万,还可以通过快手登上联合国舞台。
图片|在出席气候大会活动的同时,王向军还开启了直播
很难说,是否是王向军孜孜不倦的行进,让人们瞥见了城外广阔自然世界的一角;或者说恰恰相反,超过130万观众的留下和认可,让王向军认识到了自己所做的一切的价值,并继续走下去。
这次联合国气候大会之行,让王向军的视频创作有了新的方向。从马德里回来后,王向军在快手首页上传了一段新视频。他剪辑了在马德里与杨富强教授谈话的场景。每当杨富强谈到一个理论或观点时,王向军都会穿插相应的他在野外拍摄的冰川场景。通过和快手一起去联合国,王向军找到了用田野呼应视频中寺庙的完美角度。
图片|王向军拍摄的冰川视频截图
如今,冒险已经不再是王香君最关心的事情了。他只珍藏那些冰川照片和视频。
他经历过丢失数据的绝望。当他第一次开始拍摄《冰川融化》时,他曾在新疆喀什。为了节省路费,他在慕士塔格的一个建筑队工作了40多天。回来后,留在宿舍的相机被盗,在尼泊尔和新疆拍摄的冰川照片全部丢失。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王向军的损失也可能是全人类的损失。有些冰川奇观数亿年来从未有过记录。当他们融化的碎片出现在王向军的镜头下时,那是最后一条永远无法再现的弧线。
照片丢失后,这个决定远离城市的年轻人第三次回到了城市。他先是去三亚打工,后来又搬到上海找了一份月薪5000元的工作。攒了半年的钱,他买了一台同型号的相机。拿到相机的那一刻,他觉得自己有了继续上路的能量,心中因遗憾挖出的洞也被填满了。
王向军不太清楚自己在和谁赛跑,但他隐约意识到,快手小小的手机屏幕上慢慢增多的视频正在逐渐勾勒出冰川和时代的变迁。而在背后注视着他的不仅仅是超过130万的快手老手。
-结尾-
撰写者 |郑婷
编辑|文丽红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