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月 18 日国际博物馆日,秦陵彩绘铜车马二号车乔迁新居
5月12日秦陵彩绘铜车马二号车
迎接“搬新家的喜悦”
“打卡”辛甲青铜车马博物馆
青铜车马博物馆的核心展厅。通讯员 张天柱 摄
它的“新家”:秦始皇陵青铜车马博物馆
今天也是
5月18日
国际博物馆日
开放外部试验
据《2020年陕西省博物馆发展报告》
陕西博物馆数量居全国第四位
每个博物馆都有自己的“宝藏”
不要以为文物是历史的产物
我只是觉得他们很难理解,也很难理解。
听听这些“市政厅的瑰宝”
帅哥~
想象力不一般啊!
第一个“战斗”的是我们的“尖子班”↓
秦始皇陵青铜车马——驾回六安!
秦始皇陵青铜车马博物馆
大家都在祝贺“我”乔迁新居,却殊不知,这里就是“我”出土的地方! “旧宅整修”后,“升级”为秦始皇陵青铜车马博物馆。 5月18日起,你可以来看《我》了。
“我”被誉为“青铜之冠”。作为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最大、最完整的青铜车马,对于研究中国古代车马系统、雕刻艺术和冶炼技术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历史价值。
你唱完我就出现
下面这些“镇馆之宝”也跃跃欲试
准备好炫耀你的吧!
舞马衔杯纹鎏金银壶——谁能与唐代“舞神”相媲美?
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5246943077/641
陕西历史博物馆
“更重要的是,这场宴会以杯在手,低头垂尾,醉如泥。”唐朝宰相张说曾用这首诗向世人描述唐朝舞马贺寿的盛况。
然而千百年来,很少有实物能够证明这种只存在于文字史料中的优美马舞是否只是诗人心中的浪漫想象。直到1970年,“我的”舞马杯纹鎏金银壶才诞生!
“我”字壶器身舞马图案,呈昂首摆尾、捧杯跪拜的造型,与《名画》中提到的舞马形象完全一致。诗。是极为罕见的唐代舞马题材酒器。作为唐代最精美的金银器之一,它模仿了当时北方契丹人所用的皮包壶的造型。是唐代中原汉族与北方契丹族文化交流的实物证据。作为国宝级文物,《我》见证了大唐王朝从盛到衰的历史,邀请大家一起回顾盛唐时期,歌舞鼎盛、雄伟壮丽的盛世大唐。 。
昭陵六马石刻——我们是“马天团”!
西安碑林博物馆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和文德皇后的合葬陵墓。位于陕西省礼泉县。墓旁的祭堂两侧有庑,我们的“昭陵六马”石刻就列在其中。
“我”名中的“昭陵六马”,指的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六匹战马。在大唐开国战争中,战马纷纷为主人驰骋沙场,困阵歼敌,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们的名字是:撒鲁子、卷毛滚、白体舞、特勒飘、青醉和石。切红。这些名字都很有趣! 《我们》中,《飒露子》和《拳头毛枪》现藏于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其余四件现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
三色飞马——“追梦人”的理想坐骑,你值得拥有
西安博物馆
有人这样形容“我”:“少年时,锦衣怒马,一日遍尽长安花”。这句话堪称完美。 《我》是西安博物馆馆藏的精品文物之一。 1966年西安市莲湖区西安制药厂唐墓出土。高38厘米,长52厘米。它由两部分组成:骑手和疾驰的悍马。虽然是静止的动作,但《我》展现了奔腾的马匹和骑手不慌不忙的姿势,足以展现制作者高超的技艺。
大唐卓越的国际地位和卓越的经济文化成就让亚洲国家甚至一些欧洲、非洲国家都羡慕不已。 “我”就像一位丝绸客,千里迢迢来到大唐长安追寻梦想。
跪射武士俑——放低姿势,“我”拥有
“完美生活”的秘诀
秦始皇陵博物馆
远远望去,“我”看上去十分英俊——身穿战袍、身穿铠甲,头顶左侧扎着发髻,左腿弯曲蹲着,右膝着地,双手放在右侧他的身体就像拿着弩一样。走近一看,细节更令人惊叹——“我”的造型比普通陶俑更加细致,神情、发髻、铠甲片、脚底都被描绘得惟妙惟肖、惟妙惟肖。
大家都好奇为什么“我的”画作和雕像能保存得这么好。这得益于“我”的“低”姿:右膝、右脚、左脚跪着的“我”三个支点形成三角形支撑体,重心下垂,增强了稳定性和稳定性。使其不太可能翻倒和损坏!想要了解秦军战斗的真实情况,就看《我》吧。
人面鱼纹彩陶盆——他们在半坡“玩泥巴”
西安半坡博物馆
《我》是半坡彩陶的代表作之一。盆上的人脸和鱼纹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人面佩戴尖饰,圆脸,三角鼻,嘴。钓到两条小鱼。虽然“我”是“国宝”文物,但“我”的家乡却是西安半坡博物馆。 1955年,“我”被发现后,立即引起全国轰动。由于其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我》很快被送往北京,作为研究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后又转入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但朋友们,不要失望。 “人面鱼纹”是仰韶文化半坡类型中非常典型的彩陶装饰。一千个灵魂画师有一千种风格,不同的“人面鱼纹”都有自己独特的气质。欢迎来到西安半坡博物馆打卡、观看、“临摹”!
何尊——“我”很“中国人”
宝鸡青铜博物馆
https://p9.itc.cn/q_70/images03/20231225/39f7ba2c567748bf8d352c70d0899b52.jpeg
1963年,“我”在宝鸡悬崖上被发现。1965年,“我”搬进藏鸡青铜博物馆。 1982年我国发行的第一套纪念文物的特种纪念邮票中,“我”就是其中之一,因此蜚声海内外。
当考古学家看到“我”上的“寨子中国”四个字时,等于明白了一个埋藏了千年的谜团……虽然这个“中国”并不是今天的“中国”这个概念,但是“我”铭文的价值还承载着“中国”的辉煌历史和文化脉络。
唐朝皇家茶具——皇帝“请”你喝茶
法门寺博物馆
喝茶有一个复杂的过程,所以“我”也依靠大量的“会员”和“群体”来出圈。 “我的”成员有:飞鸿纹鎏金银笼、天鹅纹鎏银磨茶轴、飞鹤纹鎏银茶壶底座、摩羯纹鎏金芽钮三足盐台等。按功能可分为储茶器、炒茶器、计量器、储盐器、饮水器、点茶器。
从《我》中还可以看出唐代人对饮茶的重视:炒茶、磨茶、筛茶、拼茶……无一缺少。想想看,他们真是很挑剔的唐朝人。
被世人誉为东方“蒙娜丽莎”的侍女坐像
汉景阳陵博物馆
你见过汉朝宫女温柔优雅的笑容吗?你能想象“文景之府”的人民有多么幸福吗?就看“我”吧!
“我”穿着至今仍很流行的汉服。我把手伸进宽大的袖子里,以半遮住双手的姿势坐着。色彩缤纷的锦缎边框,典雅大方。如果你仔细观察,你可以看到一缕天然的头发从“我”的头发一侧垂下来。无意间,这就是“我的”优雅脱俗的小心思。
怎么样?你准备好“穿越”千年,遇见“我”了吗?
秦凤妮——谁不是一个有故事的“泥陀陀”?
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
“我”是古代封印信件和文献的实物遗存,也是秦人用泥土铸造的审美史诗。
《我》是一幅“袖珍式”的书法作品,散发着秦小篆的无穷魅力。
“我”是继秦兵马俑、秦简之后秦地下文物的又一重大发现。
“我”是秦凤妮,现藏于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
尽管我个子很小,但我讲述了强大的秦朝的故事。
说了这么多
以上“镇馆之宝”的“自荐”
你选谁?
或者
你对哪个“宝贝”感兴趣?
有更贴心的推荐吗?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