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a818 发表于 2024-10-15 23:36:49

鄂伦春人唱响新时代民族风,撮罗子见证民族发展巨变

新华社哈尔滨6月24日电:鄂伦春族人民唱响新时代“民族风”

新华社记者刘鹤耀朱悦

在黑龙江省黑河市新生鄂伦春乡,生活着一个古老而神秘的狩猎民族——鄂伦春人。

20世纪50年代,鄂伦春族下山建村定居。放下猎枪,走出大山,迎接“新生活”……鄂伦春人民的生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升级“错落子”,秀“国风”

弓箭形状的路灯、“错落子”形状的房屋……走进新胜鄂伦春乡新胜村,扑面而来的是浓郁的民族风情。

鄂伦春人过去狩猎和生活的“措洛子”,是用兽皮、树皮、树枝等搭建的原始建筑。“措洛子”早已成为历史,但为了保存这种独特的文化,新建的房屋为鄂伦春族人建造的。新胜鄂伦春乡的人们至今仍根据这一传统建筑的独特造型进行外观设计。

乡长孟立焕说,2011年,鄂伦春族新家园建设工程和旧房改造工程启动。新家园由村委会管理,免费提供给鄂伦春族群众,共有25栋楼房、50户居民。新家园项目包括室内装修及铁皮仓库、环保厕所等配套设施。

新胜鄂伦春乡新胜村一角。新华社记者 刘和耀 摄

“以前,我们在山里打猎,住在简陋的‘措洛子’里,冬天生火取暖。” 63岁的村民莫彩强说,现在的生活条件和以前不一样了。房子坚固明亮,有水有电。可以上网,设施齐全。

https://inews.gtimg.com/om_bt/O9J-vAWl-2_sVb6QhMfTb92ikQaAJUt-chWhlIM9L9G2oAA/641

新生鄂伦春乡努力为村民创造宜居、舒适的家园。目前,全乡有村庄绿化面积11.5亩,村庄种植花卉1300平方米,沿河种植花卉8254平方米,种植白桦树400余株。持续改进。

旅游+工业:荷包鼓鼓

“兴安岭高处有一片大森林,森林里住着勇敢的鄂伦春人……”这首歌唤起了很多人对鄂伦春人的民俗文化的向往。

每到盛夏,当地村民和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都会聚集在一起,庆祝鄂伦春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古隆木塔节。游客可以体验鄂伦春族欢迎仪式等民俗风情,体验射箭、骑马等体育运动,参与鄂伦春族传统手工艺品制作,欣赏口琴、鄂伦春族歌舞表演等。

“这里自然风光优美,生态环境良好,发展原生态民俗旅游潜力巨大。”孟丽环说,新鄂伦春民族乡现已形成一系列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旅游项目,建成民俗旅游区,平均每年接待国内外游客。超过30,000人。

新兴鄂伦春乡中药材种植示范区。新华社记者 刘和耀 摄

除了大力发展旅游业外,去年以来,新生鄂伦春乡因地制宜,瞄准中药材种植产业。通过“企业+农户”的经营模式,鼓励村民尝试在房前屋后种植红芍药等中药材,让闲置的庭院变“绿”,村民的腰包鼓起来。

新生村党支部书记管春英说,去年全村有31户农户种植了红牡丹。今年,村里与企业深度合作,更多农户参与种植。预计每亩年收入可增加5000元左右。

记者了解到,新兴鄂伦春乡将建设中药种植示范基地、中药文化研究基地等项目,将逐步为群众创造就业和收入,促进农村经济振兴。

https://www.mzb.com.cn/res/Home/1107/12628272_21n%282%29.jpg

传承“活化石”为乡村增添魅力

狍子皮制作、桦树皮制作、摩苏昆(唱说艺术)……鄂伦春人至今还保留着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

67岁的张玉霞精通传统桦树皮制作技艺,是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她将创意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将现代审美元素融入到作品中,让这项古老的制作技艺得到更好的推广。

“我的妈妈和奶奶都熟悉桦树皮的制作技术,我从小就接触过它,非常喜欢它。”张玉霞说,退休后,她开始研究这项技艺,并免费传授给非遗爱好者。

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张玉霞正在制作桦树皮工艺品。新华社记者 刘和耀 摄

多年来,她带着自己的作品到很多地方展出,并获得了很多奖项。 “相关部门还给我提供了工作室,让我更好地创作和推广。”张玉霞说道。

如今,鄂伦春族传统文化日益受到重视,新鄂伦春乡现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33人。

同时,凭借充满鄂伦春风情的古村落风情和优质生态资源,非遗体验游、特色美食游等旅游项目“落地开花”,文旅融合实现效果显着。

北方狩猎文化的“活化石”正在焕发新的活力,美丽的鄂伦春乡村更加迷人。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鄂伦春人唱响新时代民族风,撮罗子见证民族发展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