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战国法家代表人物,为何富国强民却惨遭车裂灭族?
商鞅(约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38年)是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姬姓魏,全名魏扬。因卫鞅本是卫国公的后裔,所以又称公孙鞅。后被封为商,后人称他为商鞅。秦孝公死后,商鞅为何被车杀?为什么没有人同情(“秦人无怜”)这位使国家富强、人民惨死的英雄呢?前人的总结,可见百姓的支持。极端功利主义毁掉长远解决方案
与孔子不同的是,孔子宣扬自己的仁义,即使不被重视也不改变自己的原则。俗话说,明知道不能做却去做,“如果不做,就会坐船在大海里漂”。商鞅极其功利,为了达到目的会不择手段。
公元前361年,商鞅入秦时年仅29岁,而下达“求才令”的秦孝公年仅22岁,刚刚即位为王。
据《史记》司马迁记载,商鞅第一次去见秦孝公。他试探性的开始说起了三皇五皇的事。话还没说完,秦孝公已经打瞌睡了。事后,秦孝公怒斥晶晶:“你推荐的朋友,总是说太多话。”商鞅反倒高兴:“原来秦公的志向并不是当皇帝。”第二次见面,从大王的仁义出发,秦孝公的心情比以前好了,但他还是觉得无关紧要,一直打哈欠。商鞅更高兴了:“秦公之志不正。”
经过前两次考验,商鞅第三次去见秦孝公,用“霸气”考验秦孝公;秦孝公很感兴趣,兴奋地握住商鞅的手:“先生请教我。”
商鞅能多次受到秦孝公的召见,他走的是秦孝公宠信的太监景简的后门。经过三番面谈,商鞅终于发现了秦孝公对霸道的兴趣。他告诉景鉴,下次召见他的时候,一定要跟秦孝公说一说他的霸道。果然,商鞅第四次去见秦孝公,两人相谈甚欢,一聊就是好几天。后来,景督察问商鞅对秦孝公的印象如何。商鞅表示,帝道、王道的实现需要很长的时间,秦孝公已经等不及了。这次他讲的是见效快的“强国之术”,符合秦孝公的意愿,但秦国永远不会有殷、周。这样的成就。
商鞅知道,即使秦国的变法再强大,后人也无法取得殷周的文明成就,因为称霸并不是古代圣贤留下的正道。圣贤重德教,商鞅则崇尚暴力威吓,以残暴之手治国。这也是为了满足秦孝公,杀鸡取蛋的举动。
人们害怕立法对轻罪处以重刑
商鞅为人卑鄙无情。任何胆敢反抗他的人,他都会毫不留情地残酷打击。
司马迁在《史记·商君列传》中有非常深入的描述:变法初期,对新法提出意见的人很多。商鞅居然以太子触犯新法为借口,让太子傅子谦和太子师孙贾代为受罚,其中一人被斩首。其中一人被罚黥(斩脚),一人被判黥(在脸上刻画墨迹),于是“秦人皆遵令”,不再敢批评新法; “山里无贼,家里有足够的人,百姓公斗勇,私斗怯,乡村治得好。”一些原本批评变法的人改口说变法的好话,这等于是向商鞅认错了,但商鞅却趁机做出了大动作。他大做文章,把这些“乱人”全部送到了很远的地方。从此,“秦人不敢议令”。几年后,商鞅又以公子谦触犯了新法为由,判处其死刑(割鼻)。
如果小人、不利的性格只表现在普通领导人身上,危害不会长久,人民也会离政府而死。然而,作为主持秦国变法的人,商鞅的严厉和仁慈却深深地体现在他制定的法律中。商鞅立法的基本原则是轻罪重罚。甚至那些“弃道”的人也会受到纹身的惩罚。理由是“小事重,小事不来,大事不来”。但实际情况却是“网络密集但酷刑残酷”。
唯利是图、冷酷无情、不公正
出于极端的功利主义,商鞅可以背叛自己的节操,为所欲为。假借友好之名,歼灭魏军。
根据商鞅在秦国实行的改革,奖励军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爵位和田宅奖励主要根据军功来授予。于是商鞅就劝说秦孝公亲自带兵攻打魏国。为了确保战争的胜利,商鞅利用与魏国将领燕王的交谊,写信欺骗燕王,说自己不忍在战场上见到朋友,希望双方能够和好。他痛快地喝了酒,不再打仗了,这才使得秦、魏两国得以和睦相处。
这位少爷居然信任商鞅的“友谊”,去商鞅的军队签和约。然而,他却意外地成为了商鞅的阶下囚。他所率领的军队也毫无防备,被秦军围攻歼灭。此战之后,魏国已经空虚,不忍再战,只好将河西全部土地割让给秦国。凭借着这样获得的战功,商鞅连升四级,一举获得了最高爵位(车侯)。还赏赐了商、虞之地十五座城池,从此被称为“商王”。
国家变成战争机器,秦人嗜血
商鞅的变法分两个阶段进行。必须实现三个基本目标:一是发展农业;第二,扩大军事力量;第三,加强君主权力。主要内容是建立睦邻关系、分割兄弟财产、授予军功、禁止私斗、重农抑商、设立县制等制度。 、鼓励开垦、均等赋税、统一度量衡。
但从变法的主导倾向来看,商鞅希望通过奖励军功的方式,建立一个以军功等级为基础的社会,并鼓励战争和杀戮完全制度化,崇尚暴力,“锯来锯去”。里面,铠甲和士兵在外面”。国家变成了战争机器。
后来有人说秦国“与戎狄同风”,说秦人有“虎狼之心”,以说明秦人素来有杀气;事实恰恰相反。
《左传》说,秦穆公执政的一年,晋国发生大饥荒,晋惠公向秦国求粮。秦国不喜欢晋惠公。当时,晋惠公在秦国的支持下继位为晋王,但他立即与秦国闹翻,违背了将晋西土地割让给秦国的诺言。秦穆公对此深恶痛绝。但秦穆公认为晋人是无辜的,仍应给予粮食援助。然而,晋惠公对秦国的以德报怨却毫无感激之情。第二年,秦国也发生饥荒,向晋惠公请求粮食援助,晋惠公趁机率军攻打秦国。不得已,秦穆公出兵,击败并俘虏了晋惠公,但最终释放了他。秦穆公屡次以德报怨,足以证明秦国曾经有仁义的古风。称秦为“虎狼之地”,实际上是在商鞅变法之后发生的。
改革败坏传统,创造功利社会
商鞅的暴政与尊崇的帝王之道不同。为了排除干扰,商鞅“焚诗立法”。然而,他推行的“焚诗焚书”的高压政策,不仅极大地压制了人们的思想,也使中国的文化经典遭到摧残。可以说,商鞅是那个时期反传统的先驱。
商鞅变法虽然改变了古代法律,制定了秦法,但在短期内很容易见效。但国家法令的执行,只是依靠穷富、穷富、严刑峻法的权力。人民的守法只能是出于恐惧和贪婪,人们才会“避无耻”,趋于功利。联席会议制度开创了参与的先例。人民群众从宽容宽容转变为互相监督。他们出于对联席会议的恐惧而相互揭发,这也极大地败坏了与人为善的纯朴民俗。当人们生活在恐惧之中时,即使仓库坚固,也很难平静和快乐。
赵良论商鞅必亡
时至今日,商鞅的联席制度仍然在我国流传。所以难怪商鞅会被一些人视为伟大的改革家。难道商鞅真的具有超越古今的高明洞察力吗?我不这么认为。只是古代圣贤不愿意放弃王道,所以就放弃了霸业。聪明的人自然能看到专横的危险,但有信仰的人绝不会急功近利。与商鞅同时为大臣的赵良预见到了商鞅的命运。
商鞅担任秦国宰相十年。当他充满权力和野心时,赵良对他说了这样一句话:
“你靠着讨好秦孝公的宠臣景简,才能够接近秦孝公,从而出名,这不是正确的出名之道。”
“你们治理国家却冷漠百姓,只注重建设豪华的宫殿和城市,这些工程不算政绩。”
“你们用法律手段排除异己,对政敌,可以割掉太子老师公子钱的鼻子。对普通人,你们用严厉的手段随意杀害,这不是执法,只会积怨成灾,酿成大祸。”
“传统道德比政府的威吓性命令更能深刻地影响人民。人民效仿上级的正直,比听从上级的三令五申来得更快。现在你们排斥传统道德,用权力强行灌输所谓的……”这不是教育人民的事。”
“你又被称为独来独往,炫耀权势,日日将秦国贵族子弟投入监狱,欺凌无礼。《诗经》云:‘老鼠皆乖,此人傲慢无礼。既然他粗暴无礼,为何不快点息息呢?
“公子骞的鼻子被割掉已经八年了,你还没能克制住自己,反而变本加厉,杀了杜焕,在他脸上纹了公孙贾。《诗经》云: “得民心者上,失民心者亡”,这不是民心之举。
“你出行的时候,身后有几十辆汽车跟着,车上挤满了全副武装的士兵,车上有身材魁梧的壮汉随行,充当你的贴身保镖,旁边还有手持长矛、戟的步卫奔跑着。护送你的车只要缺了其中一件,你就永远出不去了,书中写道:“靠道德者昌,靠暴力者亡。”就像清晨的露珠,你还想延长寿命吗?”
“不如放弃权力,归还十五封地,下乡浇菜园,劝秦王多做善事:弘扬埋贤,赡养老人,关爱老人。”孤儿,尊敬长辈,礼敬英雄,尊敬有德之人,这样你就安全一点了。”
“你还想贪图既得利益,垄断所谓的教育,积攒民怨吗?秦孝公死了,秦国真的不会抓你吗?你就坐以待毙吧。” !”
商鞅始终没有听从盛世的警告,但他仍然我行我素。
商鞅自律而死
五个月后,秦孝公去世,太子即位。太子的老师太子钱报告商鞅打算造反。秦惠王命人逮捕了商鞅。商鞅本是魏国人,所以逃到边境,天黑了想住进旅馆。旅馆老板拒绝了,说道:“对不起,商鞅制定了法律,如果客人没有身份证件,他将与旅馆老板一起受到惩罚。”
商鞅感叹道:“天哪,严刑峻法的害处竟然如此严重!”他不敢再住旅馆,连夜逃往魏国。但魏国拒绝接纳他,因为他背叛了信任,是秦国的通缉犯。商鞅逃回封地,集结大军攻打秦惠王。秦惠王调集大军进攻,大败商鞅军队。商鞅再次向东逃走,途中被俘并被杀。秦王对大臣们说:“不要像商鞅那样造反!”他下令用车将商鞅的尸体撕碎,并消灭商鞅的全家。
商鞅评
赵良对商鞅的论述可以说是切中要害的。历史上,治理国家的人如果能够引以为戒,就可以避免商鞅的命运。
商鞅的辩护者将秦统一中国的功劳归结于商鞅的变法。那么,秦国的迅速灭亡是否也是商鞅变法的结果呢?商鞅变法后秦国民风的变化,塑造了秦始皇的治国方向。秦朝的法律不是继承了商鞅的遗产吗?更无稽之谈是汉朝继承了秦国的传统,没有商鞅就没有秦汉。如果没有商鞅,周代的诗书礼乐就能延续八百年,开创中华文明的人文时代。如果没有商鞅,不知道会不会出现另一个王国来统一中国。
历史不能重演,商鞅变法的恶果也不是秦国一时的强大所抵消的。这类似于希特勒执政时德国强大,后人却羞于谈论希特勒的治国功绩;也正如当今国家的发展是以牺牲子孙后代为代价的。以牺牲生存环境为代价。商鞅的强国之道,导致人们追求功利主义,必然导致未来的治理危机,社会不和谐,崩溃在即。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