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中华民族文化瑰宝,音乐表现力强,蜚声国际乐坛
中国是世界上伟大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民族乐器种类繁多,历史悠久。它们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二胡是我国广泛流传的民族弦乐器。古代,中原汉族把生活在北方和西部的少数民族统称为胡,他们使用的乐器、音乐、服饰等都以“胡”字命名,如胡胡琴、胡笛、胡舞、胡服等,胡琴亦如此。它在中国音乐史上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它是在古代弦乐器西琴(玉琴)和马尾胡琴(胡琴)的基础上不断演变、发展和衍生的音乐作品。发音柔和优美,音乐表现力强。 ,一种具有浓郁民间音乐风格的弦乐器。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今的二胡演奏艺术已蜚声国际乐坛,越来越受到海内外人们的欢迎和喜爱。刘德波先生认为:“奚琴——吉琴——胡琴(马尾胡琴)——南胡——二胡是中国二胡起源和发展的重要线索。二胡的鼻祖是一千多年前的奚琴。 ”再次按照这个思路。二胡的发展脉络。
一、二胡的历史发展与演变
1.唐朝时期
据《现代汉语词典》载:胡,在古代泛指北方、西部少数民族的事物,也泛指外国的事物,如胡钦。因此,古称胡琴,实际上应指少数民族或外国的弹拨乐器。二胡始于唐代,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起源于我国古代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胡琴古称季琴,又称细琴。它以紫檀木为桶身,红色链蛇为皮,弓弦为马尾,其琴杆、琴头、琴轴、琴桥也都是木质的。它是中国胡琴的前身。据宋代音乐理论家陈扬考证,唐代出现的西琴是我国东北西拉木伦河流域,又称西溪人使用的乐器。蒙古汗国初期,龙琴在很多地方也被称为“弹琴”,是胡琴的一种。
唐代诗人岑参在《白雪阁送吴知县回京》中曾写道:“中军备酒备酒,奏琴、瑟、琵琶、羌笛。”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在诗中写道:“琴瑟指拨,五桂美长眉。”据宋代音乐理论家陈阳所著的《乐书》记载:“唐玄宗年间,女歌手郑中成,善吹胡琴。昭宗时,施氏擅长演奏胡琴,但胡琴与汉代的区别在于其特殊的制度。 11世纪,《乐书》成书于1099年。当时奚钦还在,所以他的记载比较可信)
奚琴(吉琴),一种古老的弦乐器,至今仍存留并广泛流传。日本《世纪朝》引《乐器》中有这样的记载:“西琴二把,(一无弦,一有二弦),定于天庆九年四月。”日本天庆九年,即公元946年,是我国的五朝时期。因此,从奚琴传入日本的时间就可以看出,奚琴至少在唐代就已经广泛流传。朝鲜《乐典》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奚琴是胡中奚族最喜爱的音乐”。从以上不同的记载可以看出,奚秦是奚部落后裔到中原的说法,年代不同,来源也不同。事实证明。我们的祖先非常擅长演奏西琴。
2.宋朝时期
宋末学者陈元良在《士林广记》中对此有记载:季琴原为嵇康所制,故名“季琴”。它已成为一种非常流行的弦乐器,并被列为教堂乐队的主要乐器之一。 《东京梦华录》卷九和《老武林》卷一、四都有记载,作坊里弹奏玉琴(西琴)的人数已经超过了弹琵琶的人数。说明吉琴在宋代受到重视并得到相当规模的发展。宋代陈元良《石林广记》中有这样的记载:“吉琴,原为吉康所制,故名吉琴,有二弦,用竹片卷,其声清亮。”那么,季勤为什么叫西勤呢?什么? 《晋书·嵇康传》有这样的记载:“嵇康原姓奚,后居稷山之侧,故改姓嵇。‘奚’字多指奴隶。”且名称不雅,故宋人常用“季琴”之名,据陈阳《乐经》记载:“西琴为胡乐之源,其形似之。西秦的。是用竹片卷在两弦之间制成的,至今仍为民间所用。”宋代欧阳修的诗中也有类似的对席琴的描述:“席琴弹奏使人发笑,宋代大儒沈括在《不比谈》中写道:“西宁中,宫宴中,徐饰演季琴的是教坊演员严某。酒喝完,一根弦断了,燕更难弹琴了。他只用一根弦就完成了这首曲子。”这从徐炎的音乐中就可以看出,当时楼琴的一根弦断了,他却能只用一根弦就弹奏出完整的曲子,这说明:当时他已经掌握了较难的换乐器技巧,后来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马尾胡琴沿袭汉代,乐声仍自怜单于”。不要弯弓射雁。归雁现在不送出去了。”这说明早期还是向弦乐器的方向发展。在弦乐器的过渡阶段,到了宋代中叶,吉琴就被广泛演奏了。马尾弓这种用马尾代替竹片摩擦琴弦而发出声音的乐器,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创造的,是弦乐器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3、元朝时期
元代《元史》。 《礼记·乐记》记载:“胡琴作无思火,卷龙头,二弦上弦,弓弦系马尾”。进一步阐述了胡琴的制作原理。元代,胡琴常用于宴会,蒙古族祭祀和军队中也常用。 《内蒙古史志概要》记载:“从十二世纪到十三世纪,出现了乐器和舞蹈艺术……祭祀时有锣、板、胡吾尔等。”在张兴_L译的《马》中,他在谈到公元1268年蒙古军队的情况时写道:“目标人也有一个习惯:当他们的军队列队等待时他们一边打架,一边唱歌,弹奏两弦竖琴,听起来非常好听。”上述胡吾尔、一二弦琴是指胡琴类型的弦乐器,此外,蒙古族一些民间乐团也使用胡琴,弦乐器包括古筝、琵琶、古筝等。浑布寺等
元代诗人杨维桢曾演奏过著名的蒙古胡琴。张星星写了一首诗,从中也可以看出当时胡琴演奏的高超技巧和音乐艺术的深厚造诣。诗曰:“星星帐底吹胡琴,一对银丝紫龙口,倾泻三百斗黎珠,火豆爆弦断,犹觉柳间黄莺声,秋水神弦梦人鬼,潮起江水倒流,飞鱼为你跳神船。羌丝哨,听者气愤。书中有这样的记载:“胡琴作得如火不思,卷起龙头,两弦。上搭弓,弓弦系马尾。” ”此外,在敦煌榆林窟第十窟的元代飞天,也曾发现过手持胡琴的图画。
4、明朝时期
https://p0.itc.cn/q_70/images03/20230904/149b185583874879801b0ba5b2c8380c.jpeg
到了明代,胡琴又增加了千斤来确定琴弦的长度,形状也与今天的大致相同。明末以来,弦乐器兴起,成为音乐活动(特别是戏曲表演)的主要乐器。他们的表演技巧已经相当精湛,展现出独特的魅力。然而,在传统音乐体系中,二胡等弓弦乐器的地位仍然很低,主要用于伴奏。他们很少在正式场合演奏独奏,也没有专门为二胡写的独奏。从明代《临塘秋宴》卷所用的胡琴来看,已具有卷颈的龙头和夹在两弦之间的马尾弓。更近一些。随着戏曲音乐的兴起,胡琴也越来越流行。
5. 清朝时期
清代李调元的《巨话》(1784年初刻)有这样的记载:“胡琴曲,发源于江油,其声广传于世间,以胡琴为韵”。随着胡琴的广泛传播和在各地的流行,随着地方戏曲的兴起和发展,民间艺人根据各地的地理环境、语言特点、风俗习惯不断创作,逐渐繁衍出许多胡琴和胡琴。不同的颜色、功能和形状。这些胡琴开始在地方戏曲、曲艺、民歌、小曲、民乐合奏等民间戏曲伴奏和器乐合奏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6.现代时期
近代,胡琴已发展成为京剧伴奏中的京胡、豫剧伴奏中的板胡、河北梆子、粤乐中的高胡、河南的追胡等近6个品种的拉弦乐器家族。民间艺术,以及沪剧中的板胡。神胡、越剧中的月胡、蒙古族马头琴、维吾尔族艾杰等。其中以二胡流传和使用最为广泛。民间又称南湖、二仙、奥姆子、呼呼。虽然名称很多,但实际上是同一种乐器不同的名称。整体结构通常由琴头、琴弦、琴杆、千斤顶、琴马、琴管、琴弦、弓八部分组成。琴管上覆盖着蛇(蟒)皮,管上安装有木琴杆。有两个木镇。木琴到达钢琴底部并拉伸琴弦。弓用竹子拉紧,马尾夹在两根弦之间。
近百年来,二胡加快了改进的步伐,如将丝弦改为钢丝缠绕,将木轴改用机械转轴等。目前普遍认为,半个多世纪以来,二胡演奏水平已进入繁荣时期。刘天华先生是现代主义的创始人。他借鉴西方乐器的演奏技巧和技巧,大胆、科学地将二胡定位为五种姿势,从而扩大了二胡的音域,丰富了其表现力,确立了新的艺术内涵。他还将二胡纳入教学,创立了二胡专业,编写了最早的二胡教材和一套练习曲,创作了《病中歌唱》等10首二胡独奏,开创了二胡艺术的新纪元。由此,二胡从民间伴奏中脱颖而出,成为一种独特的独奏乐器,这也为其日后引入音乐厅和音乐院校奠定了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民族民间音乐迅速发展。为了大力发掘民间艺人的艺术瑰宝,对华彦军、刘北茂等民间艺人的二胡音乐进行了整理记录成册,带动了二胡演奏艺术的迅速发展。 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先后涌现了以张锐、张绍、王怡为代表的一批二胡教育家和演奏家。在他们的影响下,培养了惠芬、王国等新二胡演奏家。童等人。二胡作曲家刘文金的《长城随想曲》等作品对二胡的演奏进行了非凡的运用并刻意创新,赋予了二胡新的活力和辉煌。
二、“二胡”名称的由来
至于“二胡”这个称号的出现,引起了很多讨论。
一、“二”的内涵
看来二胡的“二”已经纳入了自己的结构之中。这个“包含”至少有两层意思。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的基本核心是“和”,意为“和谐”。一是两事物的比较,求其统一;二是两事物的和谐,求同一。二胡的结构意识就有这样的魅力。 ;中国古代道教的根本思想是“易”。什么是“易”?有句话说:人随地,地随天,天随自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万物。天人合一,统一统一,万物相互依存,返璞归真,以“二”为根本数。二胡的结构目的也是非常有灵性的。这是第二个。看来,二胡的“二”并不局限于局部的形式,也不局限于某种背景意义。更重要的是,它的结构模式已经涵盖了特定的审美情趣和哲学思想。同时,“二”是指与高音胡琴相比,高胡有比二胡高四五度的固定音高。也有说是京剧中使用的。它是京剧传统伴奏形式中胡琴的第二把。其音高效果与京胡相比,故名“二胡”。
二、“二胡”名称的由来
民间还有“二嗡子”的说法。有人记载,它是清末南方民间艺人所拾取的。这可能是因为二胡有两根弦,擅长模拟鸟鸣和昆虫的鸣叫。还有‘二弦’之说,不同于‘四弦’之说;还有“二串”,其子串也称为二(呃)串。上面的分解图展示了当代二胡的基本部件。显然,二胡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是由两根或两根弦组成的。不过,关于“二胡”的称谓,可以在刘金早编的《清通考》中找到更准确的记载。此书记载时间为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 )到宣统军(1911年),其中乐器科包含明清以来的地方音乐。地方戏曲中常用的民间乐器有:板胡、板提、南三弦、北三弦、梆胡、光胡以及二胡、四胡、朝提(野胡)等。可见,“二胡”一词最晚出现于1911年。
https://www.whb.cn/u/cms/www/202009/211730543y1o.jpg
三、二胡社会地位的发展与演变
纵观二胡近1500年的发展演变,1920、1930年代三位二胡大师(刘天华、华彦军、卢文成)的崛起是一个分水岭,他们的社会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简陋的传统时期
封建时代的长夜里,历代统治者都把胡琴视为无法精炼的粗俗乐器。虽然《明史》曾记载洪武元年(公元4$&7)开国庆功宴上,乐师用胡琴、琵琶演奏《四乙舞乐》,但根据目前可靠的史料来看,据认为,虽然琵琶、笛子等弹拨、吹奏乐器频繁出现在宫廷宴会中,但类似胡琴的记载其实比较少见。二胡作为胡琴乐器的代表,由于制作简单、成本低廉、方便携带,在民间广泛流传。但长期以来仅限于为歌剧、说唱、歌舞、宗教音乐伴奏以及参加一些小型演出。它是传统乐队的合奏,也是一些地位低下的民间艺人谋生的工具。因此,二胡甚至被视为“乞丐乐器”,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流落街头。
2. 辉煌的现代时期
随着上世纪初封建社会的瓦解和解体,音乐文化环境也进入了历史性的变革时期。以“二胡三杰”为代表的一大批二胡艺术爱好者和演奏家牢牢把握了时代。发展机遇推动二胡发展实现历史性突破。主要有三个迹象:一是从伴奏的“配角”上升为独奏的“主角”。 1945年以来,现代二胡门派大师刘天华成功创作了《病中歌唱》、《月夜》、《晚安》等十大二胡独奏曲,成为二胡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辉煌篇章。二胡的发展。同时,他们巧妙地借鉴了小提琴等西方乐器的创作手法和演奏技巧,极大地提高了二胡的表现力,使其在民间伴奏中完全脱颖而出。成为可以在优雅的音乐厅使用的专业独奏乐器。
四、二胡教学方法的发展与演变
1.早期口碑传播
从早期的西琴到近代民间广泛流传的二胡,学习方法一直是民间自发的口传,或者是乐府师徒相传。这完全是一种经验的传递。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效率低。对二胡的推广没有影响。二胡的发展受到限制,这也制约了二胡的传播。许多民间人士学习二胡是为了谋生,并将其作为街头艺人的演唱工具。
2、现代教育专业方法
二胡自20世纪30年代起正式进入高等院校。它从街头艺人卖歌的工具,发展成为音乐教育的正式专业和高等院校的专业教育。从此,二胡的创作、演奏和传承逐渐被推上一个新的台阶。教学相辅相成、人才辈出的繁荣局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艺术修养的需求日益增加。二胡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也很高。作为中国民间音乐的典型乐器,虽然目前仍多用于解说、演奏、模仿、创作二次作品。方法和组织形式灵活,教学效率大大提高,带动了二胡的普及和繁荣。通过现代通讯技术,将二胡艺术的魅力发挥到了极致。被录入唱片并流传海外后,风靡全球。二胡在海外几乎成为中国民乐的标志性符号,为中国民乐前所未有地赢得了世界声誉。
如果说过去的二胡以演奏缓慢、深沉、中速的抒情旋律着称的话,那么今天的现代二胡演奏技术则进一步探索了二胡的快速运弓技术,其特点是高速运弓、刚柔并济、快速有力。 。快弓完全可以与小提琴相媲美。 20世纪40年代以来,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全球化背景下,出现了一些有意与传统风格保持距离的现代表演技巧。其基本特征是在调式和调性上力求打破独奏旋律的整体性和整体性。与众不同,以其“怪异”的“语法”追求绚丽色彩,例如谭盾在《双阙》中用“传统耳朵不习惯”的音调和词汇表达“叛逆”的音乐思想,何训天的《四《梦的碎片》均采用长颤音、大跳跃、滑音等指法和断断续续的旋律片段来展现二胡多样而独特的音色。这些虽然没有成为主流,但却使二胡旋律冲破了传统的束缚,体现了二胡的精神。这种在表演技巧上大胆探索、创新的精神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二胡经历了唐、宋、元、明、清等不同历史时期的逐步演变和发展。直到近代才真正在演奏技术、表演艺术、教学科研、乐器改革、音乐创作、学术技术理论研究等方面得到发展。其他方面,开始全面走向世界音乐艺术之林。在总结二胡的发展历程时,我也深深感受到二胡乐器在不断的流动、吸收、融合、变异中延续着它的艺术生命。二胡本身是在中国传统音乐长期交流的多方面、综合性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来到这里了。纵观二胡近百年的发展演变,已经远远超过了一千多年的积累。这不仅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也显示了这一民间音乐瑰宝的无限魅力和巨大潜力,仍需要后来者发扬光大。 ,创新再创新。二胡只有坚持古今中外、中西合一,学习传统而不墨守成规,学习西方而不全盘西化,真正与时俱进,坚持和谐统一的根本,二胡才能艺术是永恒的、永恒的。 。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