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从佛教起源到道教别称,它才是真正的中国情人节
月色柳枝上,人约黄昏后?1、元宵节的典型节日习俗是元宵节,所以元宵节也被称为“元宵节”。元宵节起源的一种说法与佛教有关。在西域摩揭陀国,每年12月底(相当于中国农历正月十五),都会在城内举行燃灯仪式,以纪念佛陀。随着汉明帝游览白马寺,佛教合法进入中国,正月十五点灯拜佛的习俗逐渐蔚然成风。
2、元宵节又称“上元节”。这个绰号与道教有关。道教有天观(尧)、地观(舜)、水观(禹)三位大帝,记录了人间善恶的传说。他们分别在农历正月十五(上元)和七月十五(中元)记录了人间善恶的传说。 ,出生于10月15日(下元)。在中国古代,每年生日都会举行祭祀活动,并一直延续至今。
3、元宵节是真正的“七夕节”。古代,少女不准外出自由活动,但逢年过节,可以结伴出行。元宵节赏灯是增进友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可以利用赏灯为自己寻找另一半。 “月在柳枝上,人约黄昏后”就是指的这一天。
4、元宵节自汉武帝时期就有。公元前150年左右,源于汉代名臣东方朔救宫女“元宵”的故事。
5、晋代对元宵节的习俗有明确的记载,出自《艺文集》。主要有紫谷、蚕神、抢戏、打簇、登高、赏灯等,但这些习俗真正流行到了唐代。
图为《古风百图》,右上角有“元宵树”。唐代《放灯》诗云:“火树银花不离天,游人留元宵。登山星桥乐曲歌,武王来”。放开禁令,狂欢吧。”当时的灯笼被称为“冷水”,意思是一圆一圆。圆灯越往上越窄,这就是成语“火树银花”的由来。 (资料图)
6、元宵节在唐代尤为奢侈。宫廷会精心准备歌舞,每个舞者的服装都要花费300元的巨款,换算成今天的钱约9万元。
7、唐代元宵不煮而是炸,称为“油锤”或“炭锤”。直到宋代才出现了煮元宵,出现了山药饺、珍珠饺、金橘饺等特色元宵菜肴。
https://www.whb.cn/u/cms/www/201803/012026536mzr.jpg
8、民国时期,元宵被迫改名为“汤团”。 “元宵”与“元宵”谐音,这让当时的大总统袁世凯认为不吉利,但改成江南人吃的“汤圆”也是错误的。 “元”与“元”同音。不是一定要用汤圆来煮汤圆吗?你煮了袁世凯吗?
9. 历史上,元宵节是一个节日。汉代为1天,唐代为3天,宋代为5天,明代为10天。
10.中国作家汪曾祺,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出生于1920年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
汪曾祺曾写过一篇文章,题为《故乡的元宵节》。他的家乡是江苏高邮。 (图片来自网络)
11、中国南方民间至今仍有元宵节晚上“偷菜”的习俗。偷生菜意味着“赚钱”,偷大葱意味着“聪明”,偷芹菜意味着“勤奋”。当然,大多数主人对这一天的“偷”持非常宽容的态度,只将其视为一种互赠礼物、取乐的方式。
有人偷菜后,就会在菜地里放一个“老师”,以表达对菜农的谢意。图为文明“偷菜贼”在菜地里放置的“利润”。 (中新社图片)
12、韩国人元宵节喝五谷粥,还吃各种坚果——花生、核桃、松子、栗子、白果等,据说这样可以强健牙齿,预防疖子等皮肤病。
韩国五谷米。 (图片来自网络)
13、日本农村地区过元宵节,气氛浓厚。习俗包括迎接新年神灵、祈求五谷丰登、早上吃红豆粥等。
https://drdb01.oss-cn-hongkong.aliyuncs.com/190220145805456142472.png
14、越南人元宵节吃粽子。在越南,流传着一句俗话:“大粽子,团圆快乐”。
越南粽子。 (图片来自网络)
15、马来西亚元宵节期间,有“抛橙子、抓香蕉”的习俗,以求找到伴侣。元宵节是马来西亚的主要传统节日之一,其“抛橘子、接香蕉”的习俗热闹又浪漫。当晚,单身男女纷纷“走出牢笼”,涌向公园的河边或湖边。男人们扔香蕉,女人们扔橘子,并在水果上写下联系电话,希望能找到良缘。
上图为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的“抛橘子香蕉”活动中,一名男子向一名女子送香蕉;下图是一位中国女士扔橘子。 (图片来自人民网)
参考:
中新网2017年2月12日电 元宵节“偷菜”民间习俗变偷菜。专家呼吁不要改变这一习俗。
中国网2017年2月10日“元宵节”致敬传统文化。看看国外是怎么过“元宵节”的
海外网2017年2月9日新加坡元宵节:不一样的灯笼,一样的中国情节
新华网,2016,元宵节由来的传说:东方朔与灯笼姑娘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