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a818 发表于 2024-10-23 09:17:22

暮光之城引领的吸血鬼流行文化:天然合法的皇族幽灵与现代武器的对抗

吸血鬼是徘徊在流行社会中的皇室或贵族的自然合法幽灵。所以每个吸血鬼故事,尤其是早期的吸血鬼故事的核心,就是杀死吸血鬼。它们一次又一次地以其自然合法性威胁我们的生存,但我们一次又一次地使用日益现代化的武器来摧毁它们。

本文转载自《文学争议》2010年第10期,原标题为《无影之旅——吸血鬼流行文化探析》。

高秀勤:戴老师您好。您处于电影、性别研究和文化研究领域学术研究的前沿。特别是近年来,您在大众文化、文化研究等前沿领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我知道您目前比较关注吸血鬼流行文化,主要是《暮光之城》。那么,这种文化现象在世界范围内的受欢迎程度如何?你能给我们讲讲《暮光之城》吗?

戴锦华:《暮光之城》2005年在美国出版,现已成为全球流行现象。 2008年,女导演凯瑟琳·哈德威克执导的电影《暮光之城》(暮光之城系列1)上映,引发全球流行热潮,将“暮光之城现象”推向了新的高度。新高峰。用美国媒体上一句有点耸人听闻的话来说,“2008年,如果你不是生活在南极洲,就很难忽视吸血鬼日益流行的现象。”到了2009年,另一位男导演克里斯·塞茨(Chris Seitz)执导的《暮光之城系列2·新月》上映,一个有趣又怪异的现象出现了。一方面,在美国电影市场上一直颇具影响力的影评人的负面评价颇多。另一边,也有不少观众。这场狂热让美国媒体不约而同地使用“疯狂”、“歇斯底里”等词。

电影《暮光之城》

当然,《暮光之城》或吸血鬼的流行并不是凭空而来的。这只是美国流行文化中长期存在的一条隐藏线索,再次凸显了这一前景。但《暮光之城》的持续崛起仍然是一个奇观。 2005年,斯蒂芬妮·梅尔出版了《暮光之城》第一卷,几周之内就登上了《纽约时报》排行榜。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每一卷的出版都标志着一种新的趋势,到了2008年,《暮光之城传奇》开始成为一种流行的符号。迄今为止,英文版《暮光之城》累计销量已达5000万张。 《暮光之城》电影票房已突破3亿。一时间,《暮光之城》的男女主角,尤其是扮演男主角爱德华·卡伦的罗伯特·帕丁森,多次成为世界各地各种语言的电影、娱乐、时尚杂志的封面人物。 2008年5月,斯蒂芬妮·迈耶被《时代》杂志评选为“新世纪世界100位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此时,《暮光之城》的受欢迎程度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受欢迎程度。相反,它作为一种现象进入了美国乃至世界的社会文化领域。

然而,如果《暮光之城》只是一个孤立的证据,那么它可能不值得进一步研究或讨论。然而,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暮光之城系列小说和电影的火爆,无非就是这股流行热潮的耀眼。只是一挥手。用美国《娱乐周刊》的话说,斯蒂芬妮·迈耶在这波走红中成为了“吸血鬼集会的卫冕女王”。这当然是指斯蒂芬妮·迈耶已经成为美国流行文化背景下由安妮·赖斯以《吸血鬼编年史》开始的吸血鬼系列小说女作家传统中最新的、最受欢迎的一位。而它所指的这“吸血鬼流行病上升”,远不止是暮色现象而已。事实上,与《暮光之城》电影并行的是,HBO 还推出了电视剧《真爱如血》。艾伦·鲍尔,好莱坞著名编剧、电视剧导演,改编女作家莎琳·哈里斯的吸血鬼系列小说《南方吸血鬼》(也时不时出现在《纽约时报》榜单上,有时多次出现在《纽约时报》排行榜上)开播没多久,就创下了收视率和在线付费下载记录,改变了HBO自热播剧《欲望都市》以来的颓势。到了2009年,《真爱如血》第二季开播时,该剧在洛杉矶派拉蒙剧院举行了首映,这通常是好莱坞大片的特权仪式。被国内媒体称为成人版《暮光之城》的《真爱如血》系列,实际上已经成为了这一轮吸血鬼在全球流行的双峰。

HBO 热播剧《真爱如血》

https://i1.hdslb.com/bfs/archive/e98ddc07bb59a3ffde1f54d2eb7578f11201f45f.jpg

高秀勤:导致《暮光之城》全球火爆的最直接的文化因素是什么?我们能否从文化研究的角度进一步分析其流行的内在和外在原因?

戴锦华:小说《暮光之城》由于语言比较朴实做作,故事风格鲜明,而且是四卷本的“长河系列”(叙事动态和情节要素可以浓缩为一卷),因此受到了广泛关注。网络上负面评论如潮水般涌来。因此,思考《暮光之城》如此畅销的原因就显得尤为重要。 《暮光之城》显然要归功于青少年阅读罗琳《哈利·波特》系列所创造的印刷媒体的习惯;同时,《纽约时报》书评称赞小说的吸引力是“抵抗”诱惑是一场长期的斗争,而男主人公爱德华的选择则是高度道德自律的表现。 ” “它为爱情和约会提供了一种不同的场景。不抽烟,不喝酒,只有一直接吻。”“情色的节奏就像圣经中超人水平的自制力。 《暮光之城》用一个吸血、奇幻、励志的故事和一个完美的幸福结局,用“有情人终成眷属”,打造了一个“完美内核”。 《家庭》构建了所谓新美国保守主义的道德价值观。《暮光之城》写下了“完美”的神话,首先是完美的三角恋。在《新月》中,男主角被改变了。小说让男主角以狼人特有的宿命般的方式爱上了贝拉和爱德华,符合新保守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你是我的家人”,故事设定了永恒的对立。奇幻亚类型:吸血鬼与狼人的对立,以贝拉为纽带,吸血鬼与狼人实现了伟大的和解,这不仅是三角恋的完美结局,也是对立双方的完美结局。如果引入种族和阶级的维度来分析,狼人的种族就是居住在定居点的印第安人,而吸血鬼则代表来自欧洲的白人。

其次,故事塑造了完美且具有颠覆性的吸血鬼王子形象,这一点通过男主外貌的完美刻画而凸显。完美的外表总是意味着完美的身材,也总是掩盖着完美的身材。这是一部没有身体的小说,但却充满了关于身体惊人之美的叙述。此外,故事还塑造了一个具有超人力量和速度的不朽、年轻的吸血鬼的完美形象。在安妮·赖斯创作的吸血鬼系列中,吸血鬼都是富有的大亨,而出生在美国内陆小镇的家庭主妇斯蒂芬妮·迈耶笔下的吸血鬼形象则体现了人们最保守的想象和想象。中产阶级。价值观。故事中的吸血鬼具有典型的中产阶级特征。小说讲述了爱德华从头到尾拥有一辆汽车的故事。 《007》中出现的名为“马丁战神”的汽车寓意着无尽的财富。吸血鬼与印第安人的和解不仅是种族和解,也是阶级和解。因此,《暮光之城传奇》是美国社会保守主义新主流的一次有效的大众文化实践,展示了新主流叙事如何再次成为可能,以及最保守的价值观之一在突破后如何找到有效的实践在经历了20世纪60年代的种种洗礼以及20世纪60年代后可能出现的心理抵制之后,人们重新接受并真诚地支持了一套新的法律话语。

高秀勤:您谈到《暮光之城》如何利用“完美核心家庭”来构建新的美国保守价值观,这是美国社会保守主义的一种流行文化实践,特别是其中完美吸血鬼的形象。为什么它对你如此重要?女性读者会有吸引力吗? 《暮光之城》小说的吸引力是如何形成的?

戴金华:我可以提供一个非常形而上的解释:在经历了几十年的身体、性、性行为、欲望的肆虐之后,人们对纯粹、禁欲、无身体的版本有了新的品味。另一种解释是,不可能的爱情是那种可以说不完的爱情,因为不可能的爱情是做白日梦最好的素材。这是第二个解释。第三种解释是一位研究美国言情小说和女性言情小说的专家的说法,他认为这部小说有如此巨大的吸引力,以至于成为言情小说中的一个“奇迹”(该学者原话),原因是: 《暮光之城》利用男主的吸血鬼身份,实现了一个在女性白日梦中始终难以实现的梦想:永远在场。当女主角遇到危险时,男主角总是能在最后一刻出现。事实上,他一直在你身边。这与小说中吸血鬼故事最重要的改变有关,即与吸血鬼不需要睡觉、可以24小时“值班”的设定有关。最初,吸血鬼必须睡觉,因为吸血鬼害怕阳光,需要躲在棺材里。躲在家乡的泥土里躲避阳光。在所有杀死吸血鬼的故事中,阳光是最有效的武器。在这个故事中,吸血鬼根本不怕阳光。吸血鬼不敢在白天出现,因为它们在阳光下像钻石一样闪闪发光,会吓到人类。在这里,作者延续了吸血鬼写作的几个原则,第一个原则是避世,所以他们只是遵守避世原则,在晴天不出现,但并不代表他们不能出现。在白天。因此,吸血鬼亚类型的这两次改造实现了女人永恒存在的永恒白日梦。坦白说,我对下面的解释并不满意。我想它对女性读者最大的吸引力,是那些男性影评人用非常恶毒刻薄的语气揭露的一个事实。他说:你还记得高中时身体里情欲的骚动吗?你还记得有人从背后撞到你的时候,你的内心有那么一瞬间的震动和迷茫吗?你还记得高中时欲望的悬崖和深渊吗?你不记得了,但斯蒂芬妮·迈耶却记得。高中场景不是偶然的选择,而是必然的选择。

《暮光之城》演员

作者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写的。这部电影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导演深知作者的“肮脏的小秘密”:在这部小说里,除了性,还有性。换句话说,禁欲构成了充分的情欲张力。事实上,我们看到正面的作者也说了同样的话。但这种解释会因女权主义的基本陈述而搁浅。女权主义者从主流媒体的女性书籍和女性电影中发现,在所有的女性书籍中,其实都有一个重要的、有潜力的单元。这个单位是身体和性。然而,在这种女性写作中,身体和性却表现为一种被压抑和否定的力量。所以,所谓的女性读物,尤其是言情小说,其实都是禁欲的表现,以及因禁欲而产生的高尚的情欲。整个崇高的情欲表达,充分而无处不在的性和身体,以受虐狂的形式出现。但正如我刚才所说,这种说法会遇到女权主义的麻烦,因为女权主义者对这样的女权主义研究视角进行批评和抗议。他们说:这样的结论假定女性的激情是被动的、受虐的;其次,这样的建构和写作呼唤了女性的受虐狂,并将女性置于永恒的受虐狂地位。然后女权主义者指出,这样的描述只在特定的历史时代有效。只有当道德主义对女性的控制和压力如此之强时,才使得女性的性想象、性方法乃至性快感只能通过受虐式的想象及其行动来获得。所以这个解释不能回答为什么这本小说首先吸引了世界各地的青少年读者。年轻女孩读者面对的是20世纪60年代后的世界。 《暮光之城》契合流行文化的点并不是青春偶像的故事,而是吸血鬼的故事。这在流行文本中并不是独一无二的。其叙事情节与《月光男孩》、《真爱如血》十分相似。

高秀勤:您从女权主义的角度对所谓“肮脏的小秘密”进行了批评和澄清。正如你所说,在20世纪60年代后的非禁欲时代,《暮光之城》与流行文化无关。这是一部青春偶像剧,却是一个吸血鬼故事。因此,对吸血鬼文化进行学术追溯是非常有意义的。那么,吸血鬼在西方文化史上的历史谱系是怎样的呢?吸血鬼文化为何在欧洲兴起?

戴锦华:如果我们追溯吸血鬼的理论,我们会发现他们出乎人们的意料——他们不同于女巫、精灵、僵尸、狼人等欧洲中世纪的“特产”。吸血鬼纯粹是现代的创造物。人们对吸血鬼的起源有多种解释:(1)可以追溯到中世纪的黑死病和狂犬病; (2)欧洲殖民者从非洲带回的僵尸文化和木乃伊情节; (3)还有一个尴尬的解释:吸血鬼完全是从基督教中诞生的。一个原型是杀害基督的该隐,另一个原型是背叛耶稣的犹大。上述追溯方法均不合理。

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吸血鬼”这个词直到18世纪才出现在欧洲主要语言中。吸血鬼明显出现在一些欧洲文献中。例如,有四部关于吸血鬼电影的严肃学术著作。综合审视后,普遍认为吸血鬼至少有以下来源:一是教会当时出版了大量的专着和学术论文来证明吸血鬼并不存在,实际上起到了传播的一种方式吸血鬼;第二,启蒙运动思想家站出来否认吸血鬼的存在。例如,伏尔泰在《哲学词典》中明确表达了他的否定;第三,回到叙事文学本身,斯托克的《德古拉》(又译为《吸血鬼伯爵》等),这部作品在后来的民间话语中实际上成为了“吸血鬼”的代名词。最后还有一个通俗文本18世纪和19世纪初的《诺斯风爵士》实际上是这个文本的“后裔”,这本书相当有趣,已经写过很多次了。是浪漫主义诗人拜伦勋爵的前女友写的,据说是拜伦的肖像,后来拜伦的密友还写了一本小说,名叫《吸血鬼》,主角是诺斯风爵士,写得风韵犹存,潇洒。因此,“诺斯风爵士”成为了吸血鬼的代名词,也是后来吸血鬼故事的前身,文学史上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雪莱聚集在雪莱别墅,大家开始讲述恐怖故事。玛丽·雪莱把这个夜晚写进了《弗兰肯斯坦》。它已成为女性主义研究的重要文本。据说,小说《吸血鬼》也是在这个夜晚诞生的。

https://img.jj20.com/up/allimg/sj01/2012230024035B5-0-lp.jpg

吸血鬼的始祖——德古拉

下面我提出了我自己的几个假设。首先,吸血鬼并非来自愚昧黑暗的中世纪。它们完全是现代产品,具有现代性。其次,吸血鬼之所以成为公共文化、社会知识和文学谱系的内在组成部分,是因为那个时代的精英知识分子代表参与了它的讨论和演讲。与其说吸血鬼来自一种无知和迷信,一种无法用科学和理性达到的无法解释的东西,不如说它们是科学时代的创造物。我尝试对我的假设做出陈述。诺斯风爵士的故事实际上并没有超出浪漫主义写作的基本范式。只是把诺斯风爵士的魅力和邪恶写成了“内心的魔鬼”,这是现代人的反映。一些内在的东西,是人性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堪称“浪漫魔鬼”或“浪漫噩梦”。如果考虑到浪漫主义,特别是德国浪漫主义与德国古典主义和法西斯主义之间的联系,这一解释并不困难。德古拉的故事非常有趣。从头到尾都是以第一人称叙述。每个不同的角色都以第一人称叙述。这也是信件和日记中非常私密的第一人称。这个叙述本身都是关于一个名叫德古拉的恶魔的,唯一没有叙述的就是德古拉。换句话说,所有的叙事都围绕着他,试图触及、认同、触及他,但却无法触及、触及他。故事以大家交换日记、阅读彼此的日记、分享极其个人化的叙述,并赢得杀死吸血鬼的机会结束。第三,吸血鬼叙事是在文化潜意识、社会潜意识或大众文化层面处理大众社会的出现和大众社会理论的困境的一种尝试。创造大众社会理论的理论家完全站在没落贵族一边。面对无差别的“乌合之众”和工业社会的崛起,他们表现出了巨大的痛苦和震惊。吸血鬼的原型都是欧洲贵族,血统上的“贵族”,但他们却在故事中成为必须被杀死和流放的对象。这也反映了欧洲大众社会的开始和资产阶级文明的困境。吸血鬼的形象表现了他们对过去的迷恋和怀念。吸血鬼是“吸血”的鬼魂,吸血鬼之间的关系就是“血”的关系。这体现了现代文明对“血统”贵族的天然优越性的嫉妒。

高秀勤:您提出吸血鬼是现代产物,这对应了欧洲大众社会早期资产阶级文明的困境。在文化潜意识中,它是对现代社会的警告和回应。我是否可以理解为,现在以《暮光之城》这个吸血鬼故事主要回应了新世纪、全球化,也间接回应了金融海啸冲击下的美国社会。现代值得讨论的是,这部剧作为通俗大众文化文本的功能到底是安慰还是安慰。幻灭?

戴金华:关于流行文化的功能,通俗的说法是,它可以为人们提供想象中的安慰,为现实中永远无法解决的问题提供想象中的解决方案。一位研究吸血鬼文化的美国大学教授指出,现在的所有吸血鬼故事都与以前的吸血鬼故事不同。他们都有一个美好的结局,甚至到了不合理的地步。这不仅是这些流行吸血鬼故事的特征,也是流行文化文本的基本特征。

我曾经看到过有关吸血鬼的材料。美国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明两年将有近百万件吸血鬼主题文化产品登陆美国及全球大众文化市场。这人气之大,甚至让人害怕。以至于美国一位最资深的好莱坞制片人表示,吸血鬼沉睡了15年之后(也就是好莱坞已经15年没有拍过吸血鬼大片了),现在已经从棺材里出来了,大概是时候让他们重新睡回棺材里了。去了,这一次他们将沉睡5到25年。这句小小的声明说明了这波热潮的凶猛,而《真爱如血》和《暮光之城》被视为这波热潮的始作俑者。有人认为《True》是成人版的《暮光之城》。这大概是因为对于电视剧这种道德标准严格、深入家庭的文本媒体形式来说,它太过暴力和色情。 《暮光之城》中的男女主角似乎没有身体,或者至少没有性器官。它的重要卖点之一是异常干净优雅的叙事特征,这似乎提倡一种超越弗洛伊德或回归弗洛伊德之前的方式。无私的真爱。相比之下,《真实》不仅提供了性混乱的背景,而且主角之间的相互吸引首先是基于性行为和性心理,因此被视为成人版的《暮光之城》。然而,从另一种意义上来说,我认为《真实》和《暮光之城》仅从文本角度来看就有着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 《暮光之城》几乎没有给我们留下对这段文本进行另类解读或创造性运用的空间和可能性,而在《真实》中,即使在文本的语境中,一种帝国幻影也无处不在地出现和出没。这两篇文本的结合向我们揭示了流行文化从来都不是铁板一块、统一的,而是试图以多种方式回应严酷的社会现实。

引发这一轮热度的第三篇文本,恰好与前两篇文本形成了完全不同的语境。 《Let the Right One In》是一部获得多项艺术电影奖项的瑞典吸血鬼电影,被国际权威影评人称为影史上最好的吸血鬼电影。这是非常寒冷、严厉、痛苦、缓慢的,几乎没有救赎或拯救,没有安慰。当这三个文本并列在这里时,我们看到吸血鬼这个欧洲特有的内部构建的魔鬼或怪物,实际上在每个历史阶段扮演着截然不同的角色或被赋予了社会功能。斑驳、多样、复杂。这部电影的恐怖和温情——因为这部电影唯一的亮点是一个父母离婚并成为同性恋的无助小男孩,在学校被人羞辱,以及一个残忍嗜血的人(但她的嗜血只是为了生存)吸血鬼小女孩之间的友情和温暖,一点点互相依偎、互相拥抱取暖的温情——比《真实》更接近金融海啸引发的冷战后全球重组格局中的岌岌可危的处境。欧美人某种真实的内心状态。 《暮光之城》之所以让久违的浪漫重新流行起来,正是因为它结合或嫁接了吸血鬼的元素。吸血鬼的元素让浪漫式的叙事成为可能,让浪漫承担起新的主流叙事的角色,重新获得了讲故事的可能性,所以对我来说重点是吸血鬼而不是浪漫。

《血色入侵》

如果说吸血鬼的形象被视为思想史上的暗箱,那么它实际上是一个完全现代的创造——它是一个诞生于18世纪启蒙运动中的恶魔,一个通过科学证伪而被命名和传播的形象。 。吸血鬼的出现是对流行社会理论的普遍反应,该理论涉及世袭贵族的高贵血统。今生的资产阶级,今生的大众社会,今生的大众社会的臣民,在王权和贵族面前,总是感到自卑和尴尬,这是“君权神授”的天然合法性。国王”,生来高贵。与此同时,作为大众社会支持者的回应,站在皇权或贵族立场上,出现了这样一种攻击、诽谤、妖魔化但又相当绝望的流行社会理论。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大众——乌合之众。如果说今天的社会是一个乌合之众的社会,那么我说这是乌合之众对大众社会理论的回应。吸血鬼是徘徊在大众社会中的皇室或贵族的自然合法幽灵。所以每个吸血鬼故事,尤其是早期的吸血鬼故事的核心,就是杀死吸血鬼。它们一次又一次地以其自然合法性威胁我们的生存,但我们一次又一次地使用日益现代化的武器来摧毁它们。另一种是“欧洲的欧洲想象”。如今的罗马尼亚这一地区是吸血鬼的故乡,因此这里也成为了吸血鬼的故乡。每次有吸血鬼故事,我们就必须回去看。每次我们看电影的时候,我们都会看到有人开着小马车去那里,最后他们开着小马车杀掉吸血鬼然后从那里出来。

吸血鬼成为美国流行文化的核心,美国流行文化使用这一形象的功能之一就是解决美国的欧洲想象。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准原型图像是一个有效的切入点,带出了19世纪至20世纪重要的流行谱系。我们通常认为吸血鬼是哥特小说的一个分支。事实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吸血鬼才是哥特小说的源头。好莱坞宣布明年将大举投资的一部电影名为《第一年》。所以德古拉还没有死。有句话说,《夜访吸血鬼》之后的电影被称为后德古拉时代,但德古拉依然会卷土重来,被无限复制。瓦尔特·本雅明认为,工业再生产是大众文化最基本的特征。当然,德古拉并不是唯一被不断复制的形象,比如还有佐罗。然而,德古拉作为一个在特定时代被不断创造和复制的形象,在不同时期也不得不经历自己的变化。进化史本身就非常有趣。德古拉的故事在现代人看来似乎是从中世纪城堡中出现的幽灵或恶魔,但如果我们仔细思考一下,就会发现在斯托克的原形下,德古拉确实是一个古老的人物。幻影城堡,但它滋事的空间却是大都市(当然,这也是《暮光之城》的创新之处——回归小镇)。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暮光之城引领的吸血鬼流行文化:天然合法的皇族幽灵与现代武器的对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