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条件变好,孩子精神需求提高,如何避免自杀悲剧?
本文大约字数:3763字阅读时间:约6分钟
本文章节:
01、生活条件改善,孩子精神需求更高。
02.家长、老师、专家的权威持续下降。
03.父母要与时俱进,走进孩子的心里
编辑
这张图是AI生成的
据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数据显示,我国每年自杀人数约为28万人!
为什么现在自杀率这么高?
为什么现在的青少年如此“脆弱”并容易自杀?
最重要的是,我们怎样才能避免自杀的悲剧发生在我们的家人和朋友身上?
近期,我们开始推出免费公益专栏——深度解读精准心灵心理学:如何有效预防自杀?上周,我们公布了栏目大纲,欢迎广大网友了解并提出意见。
很多人都说现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但是为什么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却越来越差呢?
一般来说,能提出这个问题的人大多是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出生的人,经历过国内物质条件较差的时期。所以他们经常会以此来进行比较。
在这群人中,很多人会把主要责任归咎于社会环境。例如,该制度过于压抑、过于“卷入”。一些在生活经历中遭受过社会不公平待遇的人,更容易持有这种想法。
应该说,这些人的观点确实有一定道理。我国还有很多具体制度需要完善,求学、找工作的竞争确实比以前更加激烈。
不过,平心而论,每种社会制度都有其优点和缺点。而且在同一社会制度下,不同人的反应和适应能力也不完全相同。
为什么有的人适应得很好,甚至可以借助外部系统和时代潮流“起飞”,而有的人却在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后精神逐渐崩溃?
在精神障碍的临床诊治中,我们治疗了大量有严重抑郁发作和自杀念头的青少年患者。他们的生活条件很好,大多数人没有经历过巨大的生活冲击,但他们仍然觉得活着是痛苦的。
精准的临床心理干预可以深入他们的内隐记忆层面,准确找到他们痛苦的根源。
我们发现,这其中很大的因素是他们受到了来自原生家庭的很多叠加的心理创伤。他们的父母无法真正理解他们,无意中给他们造成了很大的心理伤害。即使有的父母心胸很开明,也未必能够走进孩子的内心,给予他们精神力量。
那么父母为什么不能理解他们呢?
这确实和时代的变化有关,但并不是因为时代变得更加残酷、内卷化,而是因为时代在变化、变化很快,但很多家长却没有做出相应改变的意识。
他们虽然很爱孩子,却没能真正成为孩子内心的纽带,甚至用盲目的爱让孩子感到压抑、绝望。这是当今青少年自杀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01、生活条件改善,孩子精神需求更高。
时代确实变了,信息越来越开放。
许多父母出生于 80 年代、90 年代,甚至 70 年代。我也是“70后”。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信息茧”是非常严重的。
那时没有手机、电脑,就连课外书也很少。我们对这个社会知之甚少。我们的认知建构主要来自父母、老师、学校课本。他们说的几乎是事实,在我们眼里,几乎是权威。 。
所以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吃过苦、挨过饿、挨过打、骂过。这些经历很容易被我们合理化并认为是正常的。我们也很容易相信父母和老师的话。
然而短短几十年,时代发展发生了巨大变化。 40年,我们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200年的历史。现代社会已经进入第四次工业革命,人工智能(AI)时代已经到来。
今天的孩子是“数字星球”的本地人。他们从小就接触互联网上的海量信息。课外书、音频、视频随处可见,“信息茧”大大减少。
他们的知识体系可能不深,但是很广。他们或许没有去过世界各地,但他们心里已经有了全球化的模糊概念。
他们不一定了解社会规律,但他们能感受到生活的多样性。他们或许不明白所谓人生的真谛,但他们知道人生有很多可能。
也许有人会说,现在的孩子知道了很多,但是有什么用呢?我们不还是要踏踏实实地过日子吗?
这种说法其实并不完全正确。因为当一个人的认知边界变宽时,他对生活的理解就会发生变化。
人生可以分为3个阶段——生存、生活、生活。父母那一代人在成长过程中,大多处于生存阶段。他们必须努力工作才能生存并有足够的食物。
经过努力,这一代人的物质条件得到了改善,吃、穿、住都更好、更富裕了。一瓶只需几块钱的水,却能有各种花样和功能。各种消费品让人眼花缭乱,人们进入了一个人生阶段。
很多父母就停留在这个阶段,以为能安定下来,享受一辈子就好了。这也是他们对孩子最大的期望。
但问题是,现在有很多孩子不这么理解生活。
他们一出生就解决了生存问题。如果家庭条件不好,他们也可能会进入羡慕别人家庭富裕,希望自己以后能赚更多的钱,享受更好的生活的人生阶段。但如果家庭条件好的话,他们的人生阶段可能会很快过去,进入人生阶段。
他们不想只过吃喝玩乐、安稳的生活,而是开始思考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拥有什么样的可能性,想要实现什么样的人生价值。他们的精神需求更高,时代背景的不同导致他们的需求与父母的需求存在巨大差异。
有的父母总是告诉孩子,记住苦,记住甜就是甜,小时候的我们是多么的辛苦,现在的你们是多么的幸福。每天不要吃太多,只考虑自己没有的东西。你应该努力学习,珍惜现在所拥有的。只是活着。
孩子说一两次可能是可以接受的。但如果父母说得太多,孩子就会生气。他们没有生活中的痛苦可以“记住”,也没有和父母产生共鸣。相反,他们觉得父母很土,很唠叨,对生活没有追求。
02.家长、老师、专家的权威持续下降。
社会信息的开放也带来了一个严峻的事实——家长、老师、甚至专家的权威在不断下降,但很多人却没有意识到。
在我们成长的那个年代,不服从父母就被认为是叛逆,老师说什么就说什么。甚至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对于某个领域的专家来说,他们是至高无上的存在,是站在知识金字塔顶端的人。
但现在情况不同了。互联网打破了信息垄断,人工智能的答案很可能比老师、家长、专家给出的更全面、更专业。尤其是孩子到了初中之后,很快就会发现这些人有很大的局限性。
知识的纯粹垄断已经被互联网打破。现在社会需要的是“能力垄断”,即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如果孩子发现父母整天只讲大事,却不能真正引导孩子解决问题,不能理解自己,他们就会从心底里不认可父母,甚至产生很大的矛盾。
有时候,父母对某些事情的狭隘认识甚至可能会被孩子“鄙视”。比如,很多家长爱抱怨、批评国内社会,盲目崇拜外国。很多孩子不同意这一点。
他们自出生起就在中国享受着安定的生活,从小就对此保持着平静和自信。他们还可以从互联网上更多地了解真实的国际形势以及西方发达国家政府的所作所为。
有的孩子出国留学,知道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制度其实存在很多问题。如果父母还经常在他们面前提出异议,他们会更加恼火。
另外,包括日常生活习惯、饮食营养、职业规划、寻找什么样的伴侣等,孩子很容易与父母产生认知冲突。这两代人接触和认知的信息存在很大差异。 。
其实孩子和父母是两代人,有时出现一些意见冲突也是很正常的。这个时候,家长最好及时了解孩子,反思自己的不足,尽量减少与孩子的摩擦,然后想办法引导孩子明白自己的初衷。最终双方相互了解并达成基本共识。
然而,有很多家长却非常自以为是,缺乏自我反省的意识和能力。他们总是认为自己的想法是对的,无意识地不断地攻击和否定孩子。
孩子不听,就说现在的孩子真难教,脾气这么顽固。但事实上,从孩子的角度来看,他们也觉得父母真的很固执,跟不上时代,不能与时俱进。他们总说我不如别人的孩子,他们不如别人的父母。 !
有的家长甚至心理上任性,孩子容易焦虑、发脾气。相反,他们需要孩子来迁就和包容自己。
有一个十几岁的病人,叫瑶瑶。她从小就觉得自己是“妈妈的妈妈”。她不仅不能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还得想办法安抚母亲的焦虑。后来她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和严重的自杀念头。
中国著名女作家李亦云也有类似的经历。她说,妈妈是家里唯一的孩子,每次妈妈生气的时候,她都有责任安抚妈妈的情绪。长大后,李易云也患有严重的抑郁症,曾两次企图自杀,但都被救了。
03.父母要与时俱进,走进孩子的心里
很多家长与时代脱节,还体现在对精神心理问题的无知。
事实上,很多孩子在长时间处于疼痛状态时,会表现出很多症状。比如,成绩屡次下降、失眠、一遍又一遍地做同样的噩梦、变得烦躁、有时会说“活得太无趣了”、沉迷于网络……
但很多家长不明白这些信号的含义。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并没有这样的经历。过去,精神心理问题并不像现在这么突出。
所以,这些家长对这方面的认识还停留在过去,根本没有考虑到精神心理问题。他们认为孩子只是学习压力太大,或者处于逆反阶段,甚至指责孩子懒惰、无知。
有些孩子意识到自己有心理问题,鼓起勇气告诉父母他们想看心理医生或精神科医生。但家长们觉得这不可能,只是安慰孩子,让他们不要想太多。
事实上,有些家长听到孩子这么说,心理上都感到震惊。他们也担心,孩子真的会出问题吗?然而,他们非常抗拒带孩子去精神病院,认为那是只有精神病人才能去的地方。
这种羞耻感让他们一次次冒险、拖延,最终把孩子原本的小问题变成了大问题,甚至导致了自杀的悲剧。
也有很多家长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了命运,实现了美好的生活,取得了好成绩,考上了好学校。
于是他们继续利用这段经历,认为只要努力做“鸡宝宝”,让孩子学习成绩优异,考上好学校,就可以重复自己的辉煌,甚至比别人更优秀。
但现在是人工智能时代。 《鸡宝宝》关注的焦点不再是学习成绩,而是孩子的逆商,学习如何积极应对激烈竞争的逆境。
当然,其实我们精神心理修行者也需要与时俱进。面对当前精神心理障碍高发的社会现状,必须改变多年来处理精神心理问题效率低下的现状。
许多孩子积极寻求医疗,却发现主流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学家无法真正解决他们的问题。他们无法减轻痛苦程度,最终陷入绝望,自杀的念头会越来越强烈。
希望父母能够有意识地改变与孩子的相处方式,努力成为理想的父母。与其为孩子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送孩子上名校,不如成为一个与时俱进、能走进孩子内心的人。父母们,这真是对孩子们的一份大恩啊!
##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