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a818 发表于 2024-10-25 18:28:06

历史上最完美的太子,为何能让皇帝、兄弟、朝臣都支持?

在封建王朝,能够成为皇帝的人,似乎总是要经历一场杀戮的决定。

从李世民玄武门事变,到康熙帝九子争夺皇位,历史上有很多皇子为皇位浴血奋战。

而即便登上至尊东宫之位,能长期做到的也不多——

皇帝的怀疑与恐惧,兄弟们的贪婪与挑衅,臣民的劝告与议论……可以说,东宫的地位是铁定的,太子的选择也是顺利的。

然而历史上却有这样一位王子。春秋时期皇帝鼎盛时期,他以东宫太子的身份监国十余年。他掌管整个帝国,深受皇帝宠爱。他从来没有被怀疑过;

兄弟虽有二十余人,却无人敢与他争夺皇位;

虽然他没有成为皇帝,但死后却享受着皇家待遇;

他在朝堂上的声誉非常好,地位坚如磐石。他是难得的能得到皇帝、兄弟、朝臣拥戴的“完美”继承人。

他就是朱标,草根皇帝朱元璋的长子,明朝地位最稳固的太子,整个帝国的资源都向他倾斜。

他当太子25年,替皇帝掌管天下15年。他去世后,追谥“孝康皇帝”。

二十五兄弟无人敢与他争夺皇位,就连明成祖朱棣在世时也不敢造反。

无论是生是死,他都享受着父亲明目张胆的偏爱。不能不说,朱标是历史上最有权威的皇子。

朱标出生于龙凤元年(公元1355年)。他是朱元璋第一任妻子孝慈马皇后的长子。按照中国“立嫡子、立长辈、立贤人”的传统,朱标三者皆占。可谓“天时、地利、人和”。 ”。

当他的长子出生时,朱元璋正率军攻打吉庆(今南京)。他已经算是太子了,但还处于创业(抢地)的艰难阶段。

当得知心爱的人为自己生下孩子时,坎坷一生的曹芒欣喜若狂。他到山上刻下“到此山者,无后嗣”四个字。

朱元璋的前半生是在迁徙中度过的。当他十六岁时,他的父母和兄弟因饥荒而饿死。他自己也为了维持生计,在皇觉寺出家了几年。

25岁时,黄觉寺被元军烧毁。朱元璋去参加郭子兴的红领巾军,成为郭子兴的将军,成为起义军的首领,并娶了郭子兴年轻漂亮的干女儿马氏。

马氏,后来被称为马皇后,是一个贤惠、聪明、体贴的人。她是朱元璋创业过程中的贤妻良母。可以说,她帮助朱元璋奠定了大明帝国近300年的基础。

两人同甘共苦。 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应天府(今南京)登基称帝。国号大明。妈被册封为皇后。后来,他生下了四个儿子和两个女儿。

然而,这些孩子都无法与朱标在朱元璋心中的地位相提并论。

饱受世间冷暖之后,只有马皇后给了他一丝安慰;而朱标的诞生可以说是给了朱元璋新的生命,让他不再孤独。

朱标是朱元璋的第一个孩子。他对待朱标并不像父皇对待大臣和孙子那样,而只是一个高兴地迎接长子的父亲。

朱标也是朱元璋二十多个儿子中唯一亲眼目睹了他征伐江山过程的人。

他自幼跟随父亲朱元璋征战沙场,过着默默无闻的军旅生活,亲眼目睹了明朝的建立,远比其他兄弟们知识渊博、心胸宽广。

他能理解父亲的很多决定,也能真正以儿子的角度看父亲,而不仅仅是以君主或大臣的角度来看待朱元璋。

https://picture01.52hrttpic.com/image/infoImage/202010/12/F1601370536581.png?435x348

总而言之,朱标的出生给朱元璋带来了久违的亲情,让他对儿子充满了期待,也给了朱标足够的信任和爱。

1364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吴王。当天,他就迫不及待地立九岁的朱标为太子。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即位皇帝,立13岁的儿子朱标为太子。朱标开始了他二十五年的太子生涯。

朱元璋毫不掩饰自己对朱标的重视和喜爱,并花费了相当的心血和心血来培养他。

朱标年轻时,朱元璋为他物色名师,安排他师从名儒宋濂学习儒学。

这种早期的儒家教育奠定了朱标仁慈宽厚的性格。

后来宋濂一家卷入了胡惟庸案,险些被朱元璋处死。正是马皇后和太子朱标的保证,宋濂的命才得以保住。

年轻的朱标在父亲的期望下,勤奋学习、办事,为自己日后的权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与其他兄弟相比,朱标可以说是“独得圣心”。

他小时候,父亲为他提供了一批名师重点培养,文学上有宋濂、李善长等,军事上有徐达、常遇春等,他们都是有功之臣。陪伴朱元璋打天下。

当然,这些人不一定一直在朱标身边,大多数都只是名义上的。尤其是给朱标讲课的老师都是别人聘请的。

但不管怎样,朱元璋这样做的目的其实很明确:帮助皇帝的左膀右臂辅佐太子,让朱标的羽翼逐渐长起来,这样他才能顺利继承皇位,坐稳皇位。未来。

此外,朱元璋还安排了十多名太子弟子,亲自授课。很多人表示,翻遍史书,找不到像朱元璋这样信任、爱护太子的皇帝。

可以说,朱标是朱元璋亲自教导的。父子俩同生同死,历经生死之战后的逆境情感支撑着他们带领明朝走向繁荣。

朱标的性格决定了他不会拉帮结派。他的师资队伍全部是朱元璋亲自挑选的。无论从任何方面来说,他们都不会对朱元璋构成威胁。

因此,朱元璋对朱标非常放心,朱元璋也对朱标的法治和宽仁孝非常满意。所以朱元璋才会这样把权力放给朱标。他们之间存在着相互信任。

朱标22岁时,朱元璋颁布了一道圣旨。朝中央请太子先行惩治,然后禀报。

也就是说,今后的一切事情都让太子处理,最后告诉他结果就行了。朱标与“二世皇帝”没有什么区别。

这是真正行使监察国家的权力,显然是为朱标日后称帝做铺垫的。

可以说,朱标距离皇位已经快有半步了,坐在皇位上的人就迫不及待地双手双脚迎了上去。

事实上,当时朱元璋还不到五十岁,身体状况还不错。而且,他并不是在远征,而是在京城。但他却充当了交接掌柜的角色,将朱标推到了前台。

其他皇帝都对太子提前夺权心存戒心,但朱元璋却主动将权力交给了朱标。

从地位上来说,朱标是太子,有望成为皇帝。

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度,朱标“嫡长子、长子、贤子”三人皆有。他有着其他皇子无法超越的地位,是明朝唯一的合法继承人。

从从小的经历来看,朱元璋的刻意培养,让年轻的朱标能够处理国家政务,与朝中权贵交往。

其他皇子成年后,也被分封到其他地方。他们的地位和实力根本无法与朱标抗衡,只能与他相比。

https://nimg.ws.126.net/?url=http%3A%2F%2Fdingyue.ws.126.net%2F2022%2F1108%2Ff1b0e173j00rkzjy0001ec000hs00j9g.jpg&thumbnail=660x2147483647&quality=80&type=jpg

这些地位和关系不是短短几年就能培养出来的。这也是朱标在位时无人敢公开争夺太子之位的重要原因。

更重要的是,朱标品行非常好,在兄弟中建立了绝对的威信。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圣人”。

他虽然是皇子,但对待兄弟们和蔼可亲,从不把自己的地位强加于人,行事十分得体。他是所有兄弟的榜样。

虽然历史上皇室兄弟之间一直存在着勾心斗角,但朱标却凭借自己的人格魅力处理好了这些关系。

无论兄弟之间发生什么样的矛盾,朱标总是出面调解,为犯错的皇子说情,冲上去保护,颇有哥哥的风范。

他所接受的儒家教育,赋予了他善良、宽厚的性格,使他赢得了众多王公的尊重和感激。

尽管有些弟弟不愿意,但面对朱标的强势人格,他们也无可奈何。

因为他们很清楚,就算他们想加害朱标,也绝对做不到——朱元璋听从了朱标的话,根本不会相信他们的谗言。

燕王朱棣长年征战海外,战功赫赫,威望极高。如此难缠的人物,始终对朱标毕恭毕敬,不敢犯错——

朱标在位期间,如果朱棣有谋反的念头,朱棣在起兵之前就会被他的兄弟们绑起来送给朱标。

作为掌管朝政的太子,朱标没有辜负朱元璋的精心培养,他的贤人之名在朝廷中广为人知。

他治理国家非常出色,在当时的朝廷中很有威望。他在自己身边纠集了大批文官武将,组成了一个庞大的“太子党”。

朱标其实并不是一个被父亲养大的软弱皇子。他也曾保卫城市并参加过战斗。军中的徐达、蓝玉等将领,都是朱标的坚定支持者。

当朱标学习如何处理政务时,他就接手了朱元璋强大的达官网。他处理好与各方的关系,有一套很好的执政之道。

当朱元璋出国征战时,朱标留在南京,成为朱元璋最有力的后盾。

朱元璋也很看重朱标非凡的学识和品德,对他寄予厚望。他时常感叹:“我一生最悲哀的事,就是没能早日遇到彪这样的人才。”

可惜的是,朱元璋和大臣们都没有等到朱标继位的那一天。

公元1392年,朱标劳累过度,得了风寒病。他去世时年仅37岁。

可以说,朱标作为“二世皇帝”是累死的。

朱标死后的谥号为“一文”:“一”就是美好的事物;“一”就是美好的事物;“一”就是美好的事物。 《文》颂扬一位英明的国王,他的丧葬仪式也是按照皇帝的标准举行的。

这一年,朱元璋65岁。他用了三十多年的时间,培养了最合适的太子人选。没想到朱标已经领先了,他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重新开始。

六年后,饱受摧残的朱元璋也死了。明朝失去了最合适的继承人。只有朱标的儿子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

朱标的英年早逝改变了一切,明朝微妙的政治平衡被彻底打破。

朱允文失去了坚强的后盾,朱棣也失去了威慑力。他趁机发动“靖难之役”,夺取了皇位。甚至有人说,历史的进程因此而改变。

如果朱标还活着,朱棣敢冒险篡位吗?

这个问题无法确定,历史也无法重演。人们只能感慨这个完美继承人的不完美结局。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历史上最完美的太子,为何能让皇帝、兄弟、朝臣都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