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问诊发展迅速,但制度漏洞仍需关注
一张口腔溃疡的照片在三个在线咨询平台上给不同的医生看了,却得到了很多不同的诊断和处方。受COVID-19疫情影响,线下药品购买场景受到限制,不少患者将咨询需求转移到线上。各大互联网医院和第三方互联网医疗平台纷纷推出免费在线问诊、便民门诊、远程会诊等服务。医保缴费、药品配送快速启动,助力线上抗疫。(艾媒咨询)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4月我国在线医疗用户规模为4500万,渗透率为6.6%。预计2020年这一数字将达到7.9%。报告显示,疫情极大提升了在线医疗的普及度和公众认知度,推动了在线医疗的发展。
然而,中青报·中青报记者注意到,尽管在线医疗得到长足发展,但在线问诊、开药流程仍存在制度漏洞,导致公众“体验”不尽如人意。
同一病例咨询了多位医生,诊断结果也各不相同。
家住安徽的小李就有了今年疫情期间帮助父亲使用网上问诊的经历。现在已经成为他父亲批评“互联网不可靠”的重要依据。
今年3月,小李的父亲受到“口腔溃疡”的困扰。 “他的嘴里出现了很多白皮,而且越来越严重。”当时受疫情影响,县医院只有发热门诊可以收治病人,其他科室全部关闭。自称“消息灵通”的年轻人小李决定通过网上问诊帮助父亲看病。
他第一个咨询的医生是安徽一家三甲医院的口腔科医生。医生给患者看了父亲口腔的照片,并书面描述了相关症状后,诊断为“舌炎引起的口腔溃疡”,并“服用了一些消炎药”。吃药,注意休息,就没事了。”医生还开了消炎药,并指导他在线下购买。但两天后,小李父亲的病情再次恶化。小李随后在另外两个网络咨询平台上选择了几位牙科医生,他们仍然提供了相同的照片和病情描述。
“这些医生做出了各种预测,但没有一个是相同的。”小李说,有的诊断为“严重口腔溃疡”,有的诊断为“念珠菌感染”,还有的诊断为“口腔炎症”。每个网上医生都给小李的父亲开了不同的药。 “我真的很困惑,所以我就没有买任何药,就推迟了。”
最终,小李的父亲在县中医院开设诊所后去看医生,被诊断为“抗生素引起的念珠菌感染”。经过几周的治疗,他的病情有所好转。
上海某三级医院口腔科的一位资深医生告诉记者,“念珠菌感染”对于口腔医生来说并不是真正的疑难病症,不需要专门请口腔领域的专家会诊。他认为,之所以“一张图不同医生给出不同诊断”,是网络问诊的“天然局限性”造成的。
https://img.phperz.com/data/img/20150714/1436833579_8224.jpg
“网上可以用正规大医院拍的片子、病理报告进行复查、复查、会诊,但第一次就诊肯定不行。”医生表示,线下问诊时,口腔科医生除了观察口腔内部情况和状况,还辅以触摸、按压等动作。仅凭口腔照片和病情询问很难实现“准确诊断”,更不用说开处方了。
消费者通过网上购买处方药“赚钱”吗?
除在线问诊外,通过互联网平台购买处方药也成为“互联网+”的一大便利特征。
小吉是一名研究生。由于学习和生活的压力,他最近出现了脱发症状。在网上查找相关信息后,他认为自己患有“雄激素性脱发”。在线搜索显示服用非那雄胺可能有帮助。然而,非那雄胺是一种处方药,其副作用可能会影响男性生育能力。通常去医院问诊时,医生不会随便开这种药。
记者注意到,上网查找医疗信息已经成为很多年轻人遇到疾病时的自然反应。广州日报此前对网民的调查显示,42.53%的人每次生病都会上网收集信息,53.64%的人根据病情使用网络收集信息,只有3.84%的人“从不上网”。这。”
小吉是一个典型的特别喜欢“自我诊断”的年轻人。为了避免去医院排队挂号的麻烦,他在网上随机找到了一个在线问诊和购药平台。向“在线医生”简单介绍了相关情况和过敏史后,医生为他开了非那雄胺。一。 “整个过程不到5分钟。”小吉告诉记者,医生全程没有询问他“是否线下看过”、“线下诊断”。
“新妈妈”小罗也遇到了类似的情况。她3岁的宝宝2019年初因咳嗽、低烧到儿童医院就诊,当时医生开了蒲地蓝消炎口服液。今年11月,距最后一次处方开出近两年后,她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在网上药品代购平台购买了蒲地蓝消炎口服液。由于是处方药,她被平台转为“网上用药”。前往“查询”部分。从去年年初开始,“医生”看了处方单后,给了她6盒(每盒10瓶)蒲地兰消炎口服液的付款链接。
记者注意到,尽管网上购药极大方便了消费者,但“处方药黑洞”仍不容忽视。
“网络平台的监管责任往往落在平台本身身上。首先,平台是否有动机砍掉自己的业务;其次,各大平台确实在‘品控’方面进行探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在线咨询平台负责人告诉记者。
此前,《现代快报》曾曝光一款名为“医联体”、具有在线问诊功能的App存在出租医生账号的现象。出租账号的医生与兼职者分摊看诊费,并在不询问对方资质的情况下出租账号。没有医学知识的人也可以在平台上为患者“看病”。
https://p5.itc.cn/q_70/images03/20201010/4d9789f8e290441d85842ff74b6f4a9e.jpeg
前述负责人表示,这其实是目前很多平台面临的监管问题。
网络医疗平台监管
“核心问题是,医生的在线诊断由谁负责?”一位辞职跨界互联网诊疗平台的医生告诉记者,线下,地方卫健委监管医院,医院监管所属医院。医生的诊疗行为应当受到规范和管理。 “具体到每个专科,科主任都会对本科室的医生有基本的、书面的诊疗标准要求。”
该医生表示,在线下,医生是一个“单位人”,有各种规章制度来规范他的行医行为;在网上,医生是一个“独立的人”,互联网平台对他几乎没有任何限制。
云南昆明一家公立医院副主任医师尤某告诉记者,他可以在网上问诊时开处方药,不需要经过任何严格的审批程序。 “但我们一般不会开出相关处方,只是提供一些建议。” 。我个人认为网上咨询只能提供一些咨询建议。如果需要处方,仍会建议患者寻求线下治疗。”
尤告诉记者,医生在网上看病几乎没有监督,主要依靠自己的主动性。
“我们也一直在探索‘质量控制’。比如,医生回答多少次才算是一次完整的问诊;如何监督和规范直接向患者粘贴百度内容的医生;万一发生误诊或开错药等情况。” ,会发生什么?谁负责等等。”前述在线咨询平台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各大平台都在“探索”。
记者注意到,随着我国相关管理规定的陆续出台,至少在网络医生的资质审核方面,各大网络问诊平台都有着严格的管理。以“定襄医生”为例,其在选择医生入驻方面设置了两个门槛——一是入院资格。中级及以上职称的医生提交入驻意向后,平台专家评审委员会将对其专业水平进行评估。进行评估;二是日常检查。医生接受患者的评分和投诉,专家评审委员会进行二次评审,处理不合格的医生。
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8年颁布《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规定医疗机构对部分常见病、慢性病进行网上复诊时,医生应当具备以下条件:医疗机构明确诊断出一种或几种常见病或慢性病后,可以针对同一诊断进行后续会诊。
“这里明确,必须获得线下实体机构的诊断和处方,线上机构才能进行后续咨询,而且针对的是慢性病和常见病。”上海一家三甲医院行政负责人告诉记者,医院正在审批医生网上执业。申请时,将提醒医生在网上为首次就诊的患者进行诊断和开药时要小心谨慎。 “如果第一次诊断只看网上照片,是对病人的不负责任。” (记者王业杰 实习生尤思迪)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