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a818 发表于 2024-10-26 02:17:53

3 月 17 日中国国医节:传承中医瑰宝,致敬中医前辈

3月17日是中国的全国医学日。

这是一个不为人知的节日,

但他背后的历史却值得铭记。

今天在向中医前辈致敬的同时,

传承中医药更重要。

为造福人民健康做出贡献。

“中国医学日”的由来

“中国传统医学”,又称“中医”,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结晶。中医为中国人民的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在近代却饱受争议,饱受煎熬,尤其是民国时期几乎被废除。 1929年2月,国民政府卫生署署长于云秀在工作会议上提出废除中医,全面否定中医。 3月17日,来自全国17个省市200多个团体的300名代表聚集上海,以各种方式抗议、请愿。迫于压力,国民党政府改变了废除中医的决定。为了纪念斗争的胜利,希望中医药能够在中国乃至世界得到弘扬,造福人类,医学界人士将3月17日定为“中国全国医学日”。

什么是中医

进入20世纪后,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传统医学被称为“中医”,以区别于西医。中医据说起源于伏羲创制九针、神农尝百草、黄帝论经络脏腑。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到西汉时期,已形成系统的医学知识。早期的中医知识是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承下来的,大部分传承都归功于某个代表人物。西汉时期,刘向等人自然而然地采用了“与人着书”的方法来整理书籍,因此医书被称为《黄帝内经》和《黄帝内经》。神农、黄帝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也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知识的中医药的创造者。

来源:百度百科

中医通过对自然界万物和人体现象的综合分析来认识生命和疾病,即“类比”、“类比”。因此,有些知识需要通过老师的指导和实践的感悟来获得。即师传徒,口口相传。据考证,古代名医有古代的岐伯,中世纪的扁鹊,以及汉代以来的苍宫、张仲景、华佗等。它们代代相传。中华民族很早就学会用竹简和书籍记录知识,现存古籍非常丰富。通过古籍传播知识,古籍编纂的本质是传播知识的重要手段。中国经典的传播主要围绕五经的编纂,中医的传播主要围绕四经的编纂。

中医是对生命和疾病现象的认识

中医对生命和疾病的认识是一种基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人类生命现象和疾病规律的医学知识。中医关于生命和疾病的知识起源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以《黄帝内经》为标志。主要包括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疾病与证候、病因病机、辨证论治、治疗原则与方法、五动六气等。

https://www.yaozui.com/ckeditor_assets/images/2017/03/14/4909c2107fdcf51d5e64756ebd13d4d9.jpeg

按摩

中医用阴阳对立统一的概念来解释人体的生命活动。阴阳平衡是维持和保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阴阳失衡则导致疾病的发生。中医运用五行学说来解释人体与自然的联系、人体各部分以及疾病发生发展的机制,并指导疾病的治疗。

脏象是人体重要的生命现象,主要包括五脏六腑、各脏腑以及精、气、津液、血脉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连接全身。它们是针灸、按摩和其他疗法的重要理论基础。病因包括外感、内伤七情、饮食劳倦等。病机论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知识。

辨证治疗就是运用望、闻、问、切等方法诊断疾病,分析诊断结果,综合得出结论,确立治疗原则。治疗原则:主要治疗方法有调阴阳、扶正祛邪、标本兼治、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等。五动六气是研究自然界天文、气象、物候变化对人体健康和疾病影响的一门学问。

中医对生命和疾病的认识是中医知识的核心,对中医保健、诊断、治疗、方剂、中药、针灸和临床实践等各个方面都起着指导作用。然而,在西医的影响下,能够理解和传承这些知识的人日益减少,中医的本色也在逐渐淡化和异化。

中医诊断方法

中医诊断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诊断方法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主要采用望、闻、问、切的“四诊”方法来诊断疾病,探明病因、部位、性质、轻重,辨证,诊断疾病,准备治疗。提供证据。中医学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诊断疾病的理论、方法、技术和对象。

扁鹊(来源:百度百科)

中医诊断有着悠久的历史。战国时期名医秦越(扁鹊)善于“将脉、观色、听声、写形、述病处”。

《黄帝内经》奠定了“四诊”的基础。西晋王叔和编撰《脉经》继往开来,确立了中医的脉诊方法。历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中不断继承和完善中医诊断方法,形成了大量的诊断方法经典。

检查是医生利用视觉观察患者身体相关部位及其分泌物、排泄物以了解病情的诊断方法。包括望舌、望神、望色、望五官、望形、望络等。其中舌诊即舌诊,是指观察舌象的变化。通过观察患者的舌质和舌苔来判断病情并预测预后。是检查的重要组成部分。

听诊是一种诊断方法,医生通过听病人的声音和闻病人的气味来了解病情。听声是指通过声音了解患者的言语、呼吸、咳嗽、呕吐、打嗝等声音的变化;闻是指根据嗅觉来闻病人的呼吸味、体臭、排泄物等异常气味。

咨询是医生向患者或陪护者进行的系统的、有针对性的询问。这是一种充分了解病情的诊断方法。

诊断是医生用手触摸、按压、感受病人的脉搏和体表特定部位来了解病情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切切和脉诊两部分。寸口是人体五脏六腑气血交汇之处。独特的提取寸口的方法,在汉代成书的《八十难经》中就已形成。

受西医的影响,中医这种独特的诊断疾病的方法逐渐萎缩。

https://p2.itc.cn/q_70/images03/20220316/9992e5f032f84020a031d4dbb2f1bcae.jpeg

中药本草知识

也就是说,我们现代所说的中医,是一个与“西医”不同的名称。传说记载“神农尝百草”,将本草知识的起源归因于炎帝神农的创造。由于药材大多为草药,故称为本草。

中医药的代表文献是《神农本草经》。该书成书于汉代,记载药物365种,详细记述了药物的产地、性味、采收、炮制、鉴别及主要疗效。历代医家在此基础上不断继承和发展,不断丰富中医理论。

中药灵芝

中药是由中药理论、起源、采集、栽培、驯化、鉴定、贮藏、炮制、炮制、性味、经络、功能、主治、用法用量以及相关技术和物理组成。对象。这与西医不同,并不是简单地指一个物理对象或一个组成部分。

中医理论是指中药的四气五味、经络、升降、毒性、配伍及用药禁忌等。中药产区注重药材的真伪。道地药材是指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炮制精良、疗效显着、有一定生产规模、地域特色明显的中药材。中药鉴别是指根据药品的外观和所含物质的特征,对中药的真伪进行严格的分析和准确的判定。

中药炮制是指根据中药理论,根据治疗、配制、配制、贮藏等不同要求,以及药性的性质,对药材进行炮制而形成的一系列传统制药工艺。药材本身。中药的应用是以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为基础的。然而,由于现代西方技术的开发和利用,中药的传统用法正在发生变化,传统用法正在逐渐异化。

中医保健

养生是中医预防疾病、增强体质、延年益寿的方法,包括养生的理论和技术方法。养生历史悠久,思想和方法渗透在各种古代文献中,逐渐形成了符合自然和生命规律、天人相应、形神统一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协调平衡、维护正气。主要包括精神保健、饮食保健、药物保健、运动保健、按摩保健、娱乐保健等。

精神养生是指在天人相应的总体理念指导下,通过养心、调节情志、调节生活等方法,保护和增强人们的心理健康,达到人与人之间的高度统一。身体和灵魂,从而改善健康。

饮食保健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调整饮食结构,注意饮食禁忌,合理摄入食物,以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保健方法。

药物保健是指通过服用抗衰老药物来延缓衰老,达到健身强身的目的的方法。历代医生积累了丰富的延年益寿药物和抗衰老药方。

五禽戏概述(来源:百度百科)

运动保健是利用传统的运动方法进行锻炼,活动筋骨、调息、宁神,以畅通经络、疏通气血、调节脏腑,从而达到增强体质,延年益寿。如气导引、五禽戏、太极拳等。因其简单、易用、疗效优良,不仅在中国广泛使用,而且日益在世界范围内传播。

中医养生具有采用自然方法的特点,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技术。是中医“未病先治”、“未病先防”的生动体现。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3 月 17 日中国国医节:传承中医瑰宝,致敬中医前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