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a818 发表于 2024-10-27 19:28:09

85 岁文学理论家王元骧:经济发展,精神也要同步前进

更多报告内容请阅读《85岁文论家王元祥: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也要在精神上前进》。

11月17日上午,来自全国各地的百余位人文学者在杭州南山路玉皇山庄举行了题为“我国当代文艺理论建构”的学术研讨会。会议主办单位为中国中外文学理论研究会、浙江大学文学院、杭州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研究院。

文学理论是一门基础学科。这个理论体系在丰富多彩的当代文学艺术研究领域中并不十分突出,但业内人士都知道这次会议的重要性:几乎所有当代中国这一学科的顶尖学者都坐在会场里。

会议共收到论文近60篇。受邀学者上台宣读其论文摘要。每人限时10分钟。时间一到,下面就会有人提醒他。会议还有评估员,他们与主持人一起坐在前台。每隔半小时左右,评委们会对之前的发言进行总结、点评和整理。

但这个非常正式的学术会议有一个独特之处:

上台发言的学者既有20世纪40年代的学者,也有90年代的学者。大家说话之前,都会走到前台,向坐在第一排中间的一位老人行礼。这位白发老者,每次都会从座位上起身,躬身还礼。

这位老人就是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王元祥。 2013年,钱江晚报《文脉》栏目对他进行了专访。那一年,王先生80岁了。今年,王先生已经85岁了。

之所以大家不得不向王先生致敬,是因为这次会议还有一个“副标题”——纪念王元祥教授从教60周年学术研讨会。

几十年来都穿同样的衣服

他是浙江大学的一道风景

记者坐在会场后排。看着王先生站起来回应说话者的背影,他觉得他有些眼熟。怎么会发生这种事?想了半天,我突然意识到是因为衣服的原因。王先生身上穿的这件外套,与五年前记者采访王先生之前在网上搜索王先生信息时看到的照片中所穿的衣服是一样的。

那张照片是王先生60岁左右时拍的。也就是说,即使当时是一件新衣服,王先生也已经穿了二十多年了。

https://res.meizhou.cn/a/10001/202012/2b2f8578e54e860ca015799314bfdb92.jpeg

“王老师是浙江大学西溪校区的一道风景。”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苏宏斌说。 “他每天固定时间起床,做研究,穿着汉服、解放鞋散步,就像康德一样。”

“当代中国文艺理论界的康德”,是众多发言学者对王元祥的评价。

王先生在学界享有很高的威望,这很大程度上与其学术经典著作《文学原理》有关。本书于1989年首次出版,几十年来一直是国内各大高校文学相关专业的必读甚至教材。现在已经到了第四版。场馆工作人员冯昌娇是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文学艺术硕士一年级学生。他告诉记者,《文学原理》是他考研的教材。

一般来说,萧峰很可能是王元祥的弟子。许多来参加会议的学者在学术道路上都得到了王先生的帮助。例如,江西师范大学赖大仁教授表示,他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与王先生就学术问题进行了通信,王先生鼓励他将这些内容付诸实践。这些信件被收集起来并发表在一篇论文中,他认为这将使他一生受益。

南京大学赵贤章教授是一位与王先生有学术争议的学者。几十年前的一次学术活动中,他们因观点不同而分手。然而,“先生。王老师一直对我很好,我的学生也很好。”赵教授深受感动。王先生读书是为了自己,不顾学术观点的差异。”

“在当今国内这一领域的学者中,王先生是仍在继续学术研究的最年长的一位。”中国文学理论学会会长南范说。 “王先生有性格!”

文学理论是一门基础学科,而不是一门显性学科。参加会议的学者大多是在这个稍微冷门的课题上默默耕耘的人。大家轮流上台讲述自己与王老师的互动。表达了对王先生的敬意,表达了相互鼓励。

另一位学者上台,向王先生鞠了一躬,说道:“我感觉今天我们整个学科都在向王先生致敬!”

教学60年

他始终与现实对话

“守正创新”是出席会议的中外文学理论学会会长高建平对王元祥的评价。

“端正”这个词用在王元祥身上,指向性非常明确。南范教授表示,王元祥先生一直真诚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来研究文艺,而且始终如一。

“有人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招牌,像王先生这样的学者在中国学术界并不多见。”高建平教授说。

https://imagepphcloud.thepaper.cn/pph/image/101/92/779.jpg

一位学者上台回忆起听王老师上课的场景:那是在20世纪80年代。他在当时的杭州大学听过王老师的讲座。偌大的教室里有两三百人,他必须要抢座位。王老师教学十分严谨,书法也非常优美。他讲喜剧和悲剧理论,全场鸦雀无声。每个人都生怕漏掉一个字。这是大学里最好的讲座之一。

“王老师多才多艺。”苏宏斌说,王老师会拉小提琴、作曲。另一位杭州大学中文系的老学生回忆,有一次上课,当讲课深入时,王老师拿起粉笔,短短两三秒就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漂亮的女孩。所有学生顿时惊呆了。

诚信之后就是创新。

“他总是与现实对话。”南凡说道。

“他的理论总能回答实际问题”、“王老师2007年写的论文现在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学者们一一上台,畅谈对王远祥学术工作的理解。

“生命美学论”是王元祥最新的学术理论。许多学者在会议论文中谈论了他们对这一理论的理解。

高建平将自己对王先生的评价概括为三个“心”:初心、真诚、坚持。 “他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可以教会年轻学生什么叫‘不忘初心’。”他说。

[浙江新闻+]

王元祥

1934年10月生,浙江玉环楚门人,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著名文学、艺术、美学理论家。

1958年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中文系(现浙江大学西溪校区前身),留校从事文学理论、美学教学和研究。他的著作将知识与实践、认识论与价值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有机结合起来,借鉴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对文艺问题进行立体、全面的考察,这在理论界是独一无二的。国内外。

主要学术著作有《论美与人类生存》、《审美超越与艺术精神》、《文学理论与当今时代》、《审美反思与艺术创作》、《文学原理》等。

(原标题《85岁的王元祥依然坚守创新,全学科向他致敬》,作者方世烈,编辑马跃)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85 岁文学理论家王元骧:经济发展,精神也要同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