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a818 发表于 2024-10-30 04:02:20

留学家庭的思考:归还是不归,谷爱凌和陈巍的不同选择引发争议

2月10日,我在看教育上发帖。如果您对中文国际教育、中国留学、海外中文学校感兴趣,请关注ABB教育

同为本届冬奥会冠军的谷爱凌和陈薇,却走了两条完全相反的道路。作为一个在美国出生长大的混血华裔,谷爱凌决定加入中国国籍,回到母亲的祖国。中国人陈薇以美国人身份参赛,上届平昌冬奥会上涉嫌选择侮辱中国的歌曲。此次两人夺得金牌后,两国网友也多次展开口水战,互相攻击对方选手。

这两个人的经历或许正好反映了每个留学家庭都要思考的问题:回还是不回、留学回国、拿到绿卡后回国、让孩子回国还是彻底告别祖国,扎根到另一个国家。 。

一切都有两个方面。有时候出国留学是多一条路,有时候又不得不放弃另一条路。

出国留学的学生,回还是不回?

由于疫情影响,航班大量中断,需要长期隔离,今年春节期间能够回国的海外游客并不多。

在某公众号的一条“回程机票25万元”的帖子下,看到了留学生与国内民众的互相谩骂。没过多久,评论就被关闭了;

当滞留在西安的留学生想要出去求助时,却看到两伙人再次对他们进行人身攻击。于是,没出国的人、出国的人、出国回来的人就成了水火不容的三类人,忘记了他们都是想要追求的中国同胞。更好的生活。

为什么要出去?因为中国的学校可能不如国外的学校。

为什么回来?因为在异国他乡的生活可能不如在国内生活那么安全、经济雄厚、归属感强。

你为什么不回来?因为也许在异国他乡的生活太好了,你无法放弃如此优越的生活条件;或者也许在异国他乡的生活太平凡,回国后无法面对竞争和亲友的关注。

上海有句俗话,“20世纪90年代卖掉淮海路房子出国的人,不知道他们有没有后悔过”。

出国或不出国,回国或不回国,都是一种代价高昂的行为。从花费的巨额金钱,到一去不复返的青春,到为了学业而付出的努力,到家人和亲人的感情,你必须付出很多,才能赌上一个不确定的未来。更好了。

所以,无论结果是好是坏,我只能坚定地告诉自己:我的选择是对的,一定是对的!并坚决批评那些和我选择不同的人,他们一定是做出了错误的选择:看看谁谁谁,当初叫他们不要回去的,现在不要太惨了。

如果“异类必异心”是我们这一代人和我们的子孙后代需要面对的世界大势,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教育我们的孩子来弥合这个分裂的世界呢?

众多辱骂国家不放松防疫政策,方便回家过年的留学生中,有我们的孩子吗?

https://fybaoku-1315706553.cos.ap-chengdu.myqcloud.com/20230612/9eb7bbdef97ad2003c64a9b2ce2eaef6_1.jpg

当我们看到这样的批评时,应该如何向孩子解释呢?我们的孩子应该形成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别人的意见也可能是正确的

我想这个时代可能最需要的就是这样的理念:有了自己,也可以是对的(尽管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但别人的看法也可能是对的)。

它来自IB,是我的个人座右铭。这也是我认为国际教育中最有价值的一句话。只是父母要达到这个水平,培养孩子达到这个水平,也不容易。

首先,我们要克服心态上的傲慢,即“只有我是对的,只要你和我不同,你就是错的”。美国经常找我们麻烦,一方面是因为我们有长期的经济顺差,另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在政治上挑战其领导地位。

另一方面是因为我们的人权、民主在思想上与他们不同。美国认为“只有我的制度是最好的,你们都得跟我一致,如果你们不符合我,我就改造你们,直到你们变得没有自我,变得和我一样”。

“听起来很嚣张、很可怕,对吧?其实很多中国人也有这种感觉,“我在国内,你要出国,你和我不一样,你就是不爱国,你必须滚出去。 ”或者“我在国外,你在家里。你的知识比我少,所以你就是井底之蛙。”

或者“我在国外,你在家里,如果我想回来的时候你不开门,你就是一个坏人。”这种PUA般的表现就是“只要你和我不同,你就是错的”。这确实没有什么重要的。不同的。

孩子们年纪小,热情高涨,很容易被煽动。为了防止孩子成为嚣张的PUA施害者,家长本身不应该有过多的言行,而当孩子出现这样的迹象时,应该及时提醒孩子:有了自己,也可以是对的。从心态上来说,首先要心平气和。

然后,我们必须寻找更高维度的解决方案。很多问题在低维度看起来很难解决,但到了更高维度就什么都不是了。

德国在二战中战败,经济崩溃,地位低下。它要发展经济就得和别人合作,而欧洲都是它侵略过的国家。宿敌、宿怨怎能合作?

于是德国政府想到从国家层面转向欧洲层面,即说服各国联合起来,组成一个繁荣的联盟。一起赚钱会更容易,抵抗外部压力也更有信心。

于是1951年4月,以法国、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为代表的欧洲六国正式签署了《煤钢合资条约》。

1965年与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统称为欧洲共同体,后发展成为现在的欧盟。

在国家现有利益面前,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就这样,德国用高维的方法有效解决了低维难以解决的问题,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国家。

同样的,面对分裂的人群时,不要把人分成中国人、大陆人、留学生、外籍华人等小团体,然后把那些“不是我种族”的人骂死。

https://pic1.zhimg.com/v2-3d67a053cf37a4f1d474916ee7c1cf44_r.jpg

相反,我们应该把人当作人来对待,即每个人都有权选择自己的生活地点、学校、工作和伴侣。出国、不出国、回国,都是根据每个人的情况做出的选择。我们只有你最了解自己的利益,所以只要不妨碍别人,你就可以勇敢地走自己的路,并尊重和祝福别人与你不同的选择。

或者站在全世界华人同胞乃至全人类的角度来看,哪里的发展不就是为了全人类的发展?难道这个GDP一定要放在祖国、放在家乡吗?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任何一个城市都无法引进人才,因为人才必须回到家乡。

这难道不是另一种打着“爱国爱家”旗号阻碍个人自由、剥夺人权的道德绑架吗?只要不做出损害祖国和家乡的事情,无论出国还是回国,每个人都可以自由来去。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就是教育部所说的“支持学生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发挥作用”。这种态度,叫做大国自信。

以全球视野看问题,尊重差异

事实上,本届冬奥会也从各个方面展现了中国的自信。

开幕式不仅包含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整个奥运村也布满了大量的高科技设备。外国人纷纷称赞新奇,纷纷转发到网上。中国的骄傲不再局限于古老的历史,而是以朝气蓬勃、走在时代前列的自信向世界展示。

大国崛起对留学界产生了深远影响。它增加了留学生的尊严,也让没有出国的人有信心为留学生发声。

对内,日益激烈的竞争加速了祖国的崛起,而祖国的崛起又带来了日益严峻的竞争。这进一步促使一些家庭决定必须出国,实在无法回国。

在这个“相见难,别亦难”的时刻,我们更应该反思的是,无论身在何处、家庭出身如何的中华同胞,如何才能在精神上真正团聚。

我们不训练中国孩子学英语、出国留学,让他们能流利地用英语在国外污蔑中国。同样,中国的崛起也不是为了让中国人变得更加内向,让留学生更加害怕回家。

对于每一个坚定走国际教育路线的家庭来说,你的孩子都不可避免地面临民粹主义和文化冲击。

这个时候,我们要教会孩子用全球视野看问题,尊重差异。

在外来文化交融、冲突激烈的环境中,不要被别人牵着走,不要冲动、情绪化,而是独立思考、批判性地、有底线地包容。

最后,记得告诉孩子:在网上引起骂战不是本事。技巧就是找到双方的共同需求、问题的根源、更高层次的解决方案,让双方和谐相处。

如果您对中文国际教育、中国留学、海外中文学校感兴趣,请关注ABB教育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留学家庭的思考:归还是不归,谷爱凌和陈巍的不同选择引发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