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礼请假冲突频发,中国古代三年之丧如何平衡礼节与人情?
近年来,企业与员工因丧事请假发生矛盾的事件屡见报端。为了让员工上班,不准回家奔丧。但在中国古代,父母去世后,必须停止工作,服丧三年。 《丧三年》是一个什么样的设计?这样的设计是如何在礼仪与人性之间达到平衡的呢?和作者一起来了解一下吧!一、礼记三年丧
中国历来被称为礼仪之邦,礼仪贯穿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礼记》云:“夫之礼,始于冠,始于暮,重于丧祭,尊重朝廷,与乡亲和睦,此为礼之纲要。”仪式从加冕仪式(成年仪式)开始,这基本上是一场婚礼。其中最重要的是葬礼和纪念仪式。宫廷礼、聘礼是讲究敬重的礼仪体现,家乡礼、射礼是讲究和谐的礼仪体现。那么为什么葬礼和仪式是最重要的呢?
(清宫丧服)
中国人视死如生,对待死亡十分有尊严。当亲人去世时,就要举行葬礼和葬礼。葬礼和葬礼都体现了对亲人的尊重。但相比之下,葬礼更加仪式化,尤其是在祭祀物品的规格上。贫富之间肯定会有差距,不可能真实反映真实的感受。但葬礼则不同。他可以通过守丧的时间和表现来评价一个人的孝顺程度。
古人对于丧服也有特殊的设计。不同的亲戚对丧服的要求也不同。不同的丧服对送葬者有不同的要求,以此评价晚辈的孝心。那么究竟发生了什么?
首先,从丧服的款式来看,中国古代的丧服有五种,分别是“翠”、“紫”、“大宫”、“小宫”、“巳”。五衣是指人们在丧服时所穿的衣服,其区别在于制作丧服的布料的细度。级别越高的丧服,做工越粗糙,级别越低的丧服,做工越精细。与自己的血缘关系越近,丧服的等级越高,服丧的时间越长,以粗糙的丧服来表达自己的哀思。丧服有五种,丧期有六种,分别是三年(占未、齐未)、一年(齐未)、九月(东宫)、六月(东宫)、七月(小公). )、三月(麻)。九个氏族的五种丧期如下图所示。
(丧服等级图)
在所有的丧期中,以三年丧期为最重。也是古人讨论最多、最注重细节的。这就是说,子为父,妻妾为夫,臣为君服丧。当然,这里的三年丧并不是指继续穿三年的丧服,而是逐渐改变的。对于普通学者来说,葬礼是在死后三个月举行。下葬日后,举行祭禹仪式。次日,行丧礼,以吉祥祭代替丧葬祭品。这时,送葬者的丧服会开始变淡,并逐渐恢复正常服装,提醒送葬者不要过于悲伤,及时调整情绪。一周年之后,你基本上就可以恢复正常的衣服了,只需要一些装饰。三年的丧期结束后,就可以完全恢复正常的生活了。
https://e0.ifengimg.com/03/2019/0112/0A71C4AAC373553D2BDC304727C2EA39F4FC204A_size58_w1080_h599.jpeg
哀二三年的历史变迁
三年丧的由来现在已经很难弄清楚了。有的说是尧舜三世时就有的,有的说是周公、孔子所创。在先秦时期,这一制度应该得到更加认真的执行。史书中最早记载的变革是在汉文帝时期。当时盛行厚葬、重装之风。葬礼非常隆重,哀悼时间也很长。文帝曾想压制这种风气,要求官员一切从简,葬礼三天后脱掉孝服,以免影响官员的日常生活。但这一措施显然违背了民众的意愿,因此没有实施。
汉武帝独尊儒教后,传统丧服制度在儒教的倡导下得到了全社会的认可。但在某些时期,文帝的圣旨被反复提及,丧期总是根据皇帝的命令反复修改。
西晋司马氏篡夺曹魏政权后,“忠”已难提,于是大力弘扬孝道,以孝立国。晋武帝甚至亲自实践过。其父司马昭死后,他不顾群臣的劝告,遵循儒家经典的记载。他亲自为父亲穿上丧服,服丧三年。晋武帝在全社会大力推行三年丧制度,特别督促王公大臣也这样做。他甚至下令“凡是听到父母去世的士兵都必须赶往战场,而不是上战场”。只要不是已经上战场的军人,哪怕是服役,也得立刻回家。晋武帝时期,三年丧服制度在皇帝的倡议下得到大力推行。从此,在中国古代社会,守三年丧就非常严格。
(古代哀悼)
由于实行三年丧期,大臣在服丧期间要回家为父母悼念,必须辞去官职,停职。但有时皇帝非常依赖一些大臣,离不开他们,于是一种新的制度就诞生了,那就是公开淘汰,也叫夺爱。借口是国事大于私事,所以只能放弃。明朝万历年间,张居正是推行改革的第一辅佐,但他的父亲突然去世,留下年轻的皇帝下旨夺取他的爱情。这后来成为政敌攻击他的借口,可见夺取爱情仍然存在道德风险。
三、魏晋三年丧丧与放纵
《三年哀》的设计包含两个层次。从表面设计上看,随着时间的推移,送葬者所穿的丧服越来越考究,食物越来越丰富,住宅也逐步完善。但这背后的设计是对人类情感的回应。葬礼不仅注重外在的礼仪,更深入人们内心的情感世界,通过外在物质的变化逐渐缓解悲伤。儒家主张虽然强调丧葬,但也主张不要太悲伤。 “食三天,浴三个月,修行三个月,毁仙不生,不以死伤为生。”三天要正常吃饭,三个月要洗澡更衣,一年要穿色彩缤纷的衣服。死者不应该对生者的生活造成太大影响。
古代的哀悼
https://qnm.hunliji.com/o_1djqfb7os1p61anmrj14ui1rid7.jpg?imageView2/2/w/640
然而,西汉以来,由于国家推行孝道制度,朝廷把孝道、诚信作为主体来提倡,孝道成为评价一个人的重要标准。最关键的因素是父母的哀悼期的长短。有的人为了赢得好名声,不仅为父母守丧三年,甚至为父母守丧更久。到了那个时候,服丧的时间越长,他在社会上的声誉就越高。因此,有些人追求名誉。东汉末年,青州有一个叫赵玄的人,自称父亲服丧二十多年。李应担任青州太守时,仔细调查发现,此人在服丧期间生下了五个孩子。他一怒,下狱受罚。但这也说明了当时的人们对于真正的哀悼是非常重视的。
魏晋时期,受玄学影响,士人过着放荡的生活。尤其是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主张反对虚伪的教义,追求人们的真实情感。竹林七贤之首阮籍在母亲去世后,仍经常喝酒,喝得酩酊大醉。裴凯前去吊唁时,“阮芳喝醉了,用力坐在床上,季菊没有哭。”不过,裴开并没有批评阮籍,而是说:“阮芳是外国人,所以不尊重礼仪。我是平民,所以遵守礼仪。”但我们能说阮籍不孝吗?他表现出了不拘一格的态度。但事实上,母亲去世后,阮籍“吐血,长期残疾”。
竹林七贤(局部)
当时的人们是反伦理的,但又寻求发泄自己的真实感受。因此,魏晋南北朝时期,死伤事件很多,史书上也有很多记载。比如,南朝梁朝有一个孝子,名叫刘兰。服丧两年,隆冬仍只喝稀粥,穿单薄的衣服。家人怕他冻着,半夜在他旁边放了一个炉子。当他注意到这一点时,他立即想起了死去的母亲,并吐了血。
如果我们反思这一行为,就会发现《三年丧》的设计是非常合理的。孝道是必要的,但如果生者的生活受到死者的严重影响,那一定是死者不愿意看到的。
温世军说道:
死亡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事情,但人类是社会性动物,每个人作为个体都与家庭的其他成员有着血缘关系。家庭需要代代相传。在这个过程中,生与死总是在重复,因此丧葬习俗体现了一个人对家庭的责任。家庭和谐可以促进社会和谐。我们经常讨论繁琐的礼仪是否有必要。礼仪不仅仅是一种形式。礼仪的背后是人的情感。子贡请求将主庙祭祀的羊移走。 ” ,孔子说:“你爱他的羊,我爱他的礼。”遵守礼仪是我们重视社会责任的体现。现代社会如果因为节奏太快而完全忽视了对人们精神世界的关怀,那就是把人当机器了,这是值得反思的。
参考:
刘秉飞:《丧服制度研究》,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14年。
张焕君:《情与礼的交融——魏晋南北朝的丧服制度与社会》,商务印书馆,2020年。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