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英与蜀羊泉的鉴别及功效差别
【方药】白英与沭阳泉石树强的区别 摘要:白英为茄科植物白英拇指。干燥全草最早见于《神农本草》,列为上品,能清湿热、解毒消肿;其干燥地上部分在《神农本草》中也被列为中品,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两者是同科、同属、不同种的植物。二者具有相似的清热解毒功效。从特征上来说,很难区分它们。但在临床应用中,两种中药甚至合为一药使用。由于功效不同,白英与沭阳泉的使用方法应有所区别。关键词:白英;沭阳泉;鉴别;功效差异 doi: 10. 3969/ j。刊号。 1003-8914. 2014.09.117 文章编号:1003-8914(2014)-09-2001-02作者单位:河南省驻马店中医院(驻马店)我国幅员辽阔,物产丰富,传统药材品种繁多。中药。有些药材的性质非常相似;或者它们的药效相差不大;或者其来源未经验证。清、同名异物等现象时常发生,因此在临床应用中很容易混淆。为保证用药安全、有效,对白营、沭阳泉的来源、植物形态、性状、显微、功能、主治等进行了区分。简介如下。 1、白缨【别名】防风、毛风藤、白毛灯、百草、葫芦等。1.1药材来源为茄科植物白英的干燥全草,夏、秋季采收,洗净,晒干。主产于江苏、浙江、河南、安徽等地,喜生长于海拔600米至2800米的河谷草原或路边田野。 1.2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藤本,长0.5~1.2m。茎和叶密被短柔毛。叶子多呈琴形,长3.5~5.5厘米,宽2.5~4.8厘米,顶部渐细,基部常长3~5厘米。深裂片,裂片完整,侧裂片靠近基部较小,末端钝,中裂片较大,通常卵形,先端渐细,两侧被白色有光泽的绒毛,中脉为明显,侧脉下方较清晰,一般每侧5~7条;枝上部少数呈心形,长约1~2厘米。叶柄长约1~3cm,有与茎、枝相同的毛被。聚伞花序顶生或腋外生,花稀疏。总花梗长约2~2.5厘米,有长柔毛,有节。花梗长0.8~1.5厘米,无毛,顶部稍膨大,基部有基部。联合的;花萼环状,直径约3毫米,无毛,萼齿5枚,每片圆形,顶端有短尖尖;花冠蓝紫色或白色,直径约1.1厘米,花冠筒藏于花萼内,长约1毫米,冠檐长约6.5毫米,5深裂,裂片椭圆状披针形,约长4.5毫米,先端被微柔毛;花丝长约1毫米,花药长圆形,长约3毫米,顶孔稍向上;子房卵形,直径小于1毫米,花柱丝状,长约6毫米,柱头小,头状。
浆果球形,成熟时红黑色,直径约8毫米;种子近圆盘状,扁平,直径约1.5毫米。花期为7月至8月,果期为9月至10月。 1.3 性状鉴别:本品呈不规则节段,根、茎、叶混杂。根细,略弯曲,浅棕色。茎圆柱形,稍有棱,外观灰绿色或灰黄色,密被白色柔毛。质硬而脆,易折断。叶子枯萎、折断。完整的压扁后呈戟形或长椭圆形,顶端尖,底心形。上表面棕色,下表面灰绿色,两面密生绒毛。花序梗弯曲,花冠棕色。浆果呈球形,绿棕色或黄绿色。种子近圆形且扁平。气味微淡,味道清淡。 1.4 显微鉴别本品茎部横切面(直径约3mm):表皮细胞1列。皮层较厚,中柱鞘由纤维间断成环,维管束双韧,韧皮部薄。鞘内散有含沙晶的细胞。 1.5 功能:清湿清热,解毒消肿。用于风热感冒、发热、咳嗽、黄疸型肝炎、胆囊炎;外治痈肿、风湿性关节炎。 2 沭阳泉 【别名】阳泉、青芪、红葵、野枸杞、野茄子、童拳、红耳环等。 2.1 药材来源为茄科植物青芪的干燥地上部分,晚秋采收。夏季,除去杂质,晒干。主产于河南、内蒙古、山西、陕西等地,喜生长于向阳坡地。 2.2植物形态:多年生直立草本,高约50厘米。茎有角且多分枝。
叶子互生;叶柄长1至2厘米;叶子卵形,长3至7厘米,宽2至5厘米。它们呈不规则羽状分裂,具有宽的线形或披针形裂片,先端渐尖,基部狭窄,延伸至叶柄。 。双歧聚伞花序,顶生或腋外;总花梗长约1~2.5厘米;花梗长5~8毫米,基部有节;花萼小,杯状,5裂,萼齿三角形;花冠蓝紫色,先端深5浅裂,裂片长圆形;雄蕊5;子房卵形,2室,柱头头状。浆果成熟时接近球形,呈红色;种子扁圆形。花期在夏秋之间,果熟期在秋末冬初。 2.3 性状鉴别:本品有不规则节段。茎圆柱形,中空,有棱,被白色弯曲柔毛至几乎无毛,硬而脆,断面凹凸不平。叶子大多枯萎或折断,完整的则展开成椭圆形,顶部。 ·1002·光明中医2014年9月第29卷第9期2014年9月第29.9卷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