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全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呈重发态势,需加强防控
近日,国家农业技术中心组织科研、教学、推广单位专家对2023年全国农作物主要病虫害发生趋势进行分析研讨。在综合分析病虫源基础等因素的基础上,预计小麦、水稻、玉米、马铃薯等主要粮食作物的重大病虫害将再度出现,全国发生面积将达20.2亿亩,比2022年和2017年增加20.2亿英亩——2021年平均值将分别增加29.5%和10.6%。若不采取有效防控措施,潜在产量损失将达3500亿斤以上;柑橘青枯病、梨火疫病、红火蚁、马铃薯甲虫、苹果蠹蛾等主要检疫性病害预计发生面积938万亩,比上年分别增加4.2%和18.1% 2022 年和 2017-2021 年的平均值。部分地区存在复发、扩散风险;要强化监测网络,加大监测力度,积极采取科学防控措施。 、减缓疫情蔓延,保障粮食安全。小麦主要病虫害
预计小麦“三病一虫”发生面积为4.7亿亩,较2022年和2017-2021年平均值分别增加49.4%和11.3%。
小麦赤霉病:全国发病面积9000万亩,需防治面积约3亿亩。湖北大部、浙江北部、安徽大部、江苏中南部、河南南部麦区、苏北、河南等地疫情呈重度或中度趋势,山东中北部、陕西关中、北部地区疫情呈重度或中度趋势。以及四川东部。小麦条锈病:全国发生面积4000万亩。湖北大部、河南南部、甘肃南部为重点流行区,西南、西北、黄淮海、海南等麦区为中度流行区。小麦纹枯病:全国发生面积1.2亿亩,以河南、山东、安徽大部、江苏中北部、河北南部等地较为流行。
小麦蚜虫:全国发生面积2.2亿亩,黄淮、海麦区发生重度至重度,江淮、西南、西北其他麦区发生中度至重度。
水稻主要病虫害
国家农业技术中心结合水稻病虫害基数、水稻种植管理和品种布局、今冬明春气候条件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预计2023年全国水稻病虫害将更加严重,面积达11.6亿亩。其中,虫害发生面积8亿亩,病害发生面积3.6亿亩;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稻纹枯病发生较重,稻瘟病、黑穗病发生中度,三种化学病害发生中度。二化螟和水稻病毒病发生相对较轻。预计水稻“三虫两病”发生面积10.1亿亩,比2022年和2017-2021年平均值分别增加25.1%和8.9%。
稻飞虱:一般多发生于南方稻区,全国发生面积3亿亩。其中,白背飞虱在华南西部和东部及西南东部地区发生较多,在南方其他稻区发生中等,全国面积1.5亿亩。褐飞虱多发于华南、江南、长江中下游沿线及以南稻区。在南方其他稻区中度发生,全国面积1.5亿亩。稻纵卷叶螟:主要发生在华南东部、江南、长江下游稻区,南方其他稻区也有中度发生。全国发生面积2亿亩。二螟:多发生于长江以南和长江中游的单双稻混作区。多发生于西南北部和华南北部稻区。它在大多数其他稻区中都有发生。全国发生面积2.2亿亩。瓜蒌螟:在华南南部、西南、西北稻区中度发生,在南方其他稻区轻度至轻度。全国发生面积800万亩。其他害虫:飞虱、二化螟、稻秆潜叶蛾、粘虫、二化螟、稻螟、稻粉虱等在部分稻区有一定程度发生,其中二化螟、稻螟在华南地区有一定发生。 。中部稻区呈上升趋势,新害虫稻粉虱在华南稻区有一定面积发生;全国发生面积7000万亩。
水稻纹枯病:在华南中西部、江南、西南北部、长江中下游及江淮稻区发生较重,其他稻区发生较轻。全国发病面积2.3亿亩。稻瘟病:总体发病率中等。东北、南部丘陵山区、江淮沿线水稻主产区以及感病品种大面积种植地区疫情风险较高。全国发病面积5800万亩。水稻黑穗病:总体发生程度中等,但长江中下游、淮河沿岸稻区发生风险较大。全国发病面积3200万亩。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该病在南方稻区一般较少发生。华南东部和江南中部部分稻区发生中等风险。全国发病面积200万亩。其他病害:水稻白叶枯病、穗腐病、亚麻叶斑病、根结线虫病、橙叶病等在部分稻区有一定程度发生,全国面积达4000万亩。
玉米主要病虫害
国家农业技术中心综合分析玉米病虫害源头基数、种植制度、作物布局、气候等因素,预测2023年全国玉米病虫害发生普遍较重,面积9.3亿英亩。其中,发生虫害6.3亿亩,发生病害3亿亩。西南地区草地贪夜蛾猖獗,黄淮海地区棉铃虫、粘虫、锈病等再次出现,对玉米生产安全构成较大威胁。预计玉米“三虫两病”发生面积5亿亩,较2022年和2017-2021年平均值分别增长20.8%和12.5%。
草地贪夜蛾:全国草地贪夜蛾发生面积5000万亩。除黑龙江、吉林、新疆、青海外,全国各省均有发现。西南、华南、江南、长江中下游地区草地贪夜蛾发生频繁且严重。江淮、黄淮、淮河、西北、华北地区发生较轻,部分晚播夏玉米发生较重。玉米螟:全国发生面积2.5亿亩。其中,第一代发生面积8000万亩,东北大部、黄淮河流域大部、西南、华南部分地区中度发生;第二代发生面积9500万亩,东北、西南、黄淮等大部地区中度发生;第三代发生面积7500万亩,以黄淮海夏玉米区发生较多。二代、三代粘虫:华北、东北、西北、西南地区普遍发生中等,局部为害,全国发生面积达6500万亩。第四代棉铃虫:以黄河、淮河、海南部分地区发生较多,全国面积4200万亩。地下害虫:东北大部和华北部分地区中度发生,全国面积7500万亩。蚜虫:中度发生于东北、西北、黄淮海大部、华南部分地区,全国面积7600万亩。甜菜夜蛾:普遍发生在黄淮海,但部分地区存在集中为害风险。全国发生面积700万亩。甜菜夜蛾、蓟马、红蜘蛛、二斑叶甲等在部分地区有不同程度的危害。
南方锈病:黄淮海夏玉米区疫情风险严重,全国面积5500万亩。大叶斑病:东北大部地区发病较重,华北、西北、西南大部分地区发病较轻。全国发病面积8000万亩。小斑病:在长江中下游及西南地区中度发生,全国面积3700万亩。褐斑病:华北部分地区发生重度,黄河、淮海及全国大部分地区发生中度。全国发病面积达3500万亩。穗腐病、灰斑病、白斑病、炭疽病、茎腐病、黑穗病、丝黑穗病、矮化病等在部分地区有一定危害。
其他粮食作物病虫害
马铃薯晚疫病:全国发病面积2500万亩,总体发病中等。其中,西南、武陵山区以及西北、华北、东北产区疫情风险特别高。
蝗虫:全国发生面积1500万英亩。内蒙古及周边地区存在局部复发的可能。
飞蝗:预计全国飞蝗发生总体较轻,面积1200万亩。其中,东亚飞蝗发生区主要涉及黄滩沿岸、渤海湾周边地区以及华北地区水淹湖泊库区。亚洲飞蝗发生区主要涉及新疆农牧交错区和东北部分芦塘湿地。西藏飞蝗发生区主要涉及四川。通天河、金沙江、雅砻江、雅鲁藏布江流域部分地区可能出现高密度蝗灾。
主要检疫性害虫
柑橘黄龙病:全国发生面积200万亩,需防治面积2000万亩以上。其中,广西东北部、湖南南部、江西南部、海南中北部、云南中南部等地发病中等。脐橙、糖橙、宽皮橙种植区存在再次感染风险;福建大部、广东大部、云南北部等地天气相对温和。发生;川南、贵州等地局地有零星片状天气。重庆、湖北、湖南中北部和湖南西部、江西中部、四川东部、浙江西部和北部等地区疫情蔓延风险较高。
梨火疫病:全国发病面积55万亩,需防治面积超过420万亩。其中,梨火疫病在新疆大部分梨、苹果产区发生中度,部分地区发生严重。甘肃河西走廊部分县中度发生;亚洲梨火疫病在浙江西北部、安徽南部、重庆东北部等地部分县零星、轻发。 。疫情向苹果、梨主产区进一步蔓延的风险较高。
红火蚁:全国发生面积620万英亩。其中,广东大部、海南大部、福建大部、广西中东部、江西南部、云南东部和南部、四川南部等地区普遍发生几率较小,局部斑点较严重;重庆大部、湖南南部、贵州南部、浙江中南部、湖北中部等地区零星发生。长江中下游和西南部分地区疫情进一步蔓延风险较高。
马铃薯甲虫:全国发生面积8万亩。东北、西北边境地区存在持续蔓延风险。其中,北疆地区普遍发生的可能性较小,但部分地区发生的可能性较大。黑龙江、吉林等毗邻俄罗斯边境的地区存在海外虫源迁入国内的可能性。
苹果蠹蛾:全国发生面积55万亩。其中,新疆大部、甘肃西部、黑龙江东部、吉林中东部、辽宁西南部、河北东北部、天津北部、内蒙古中西部、宁夏北部部分县发生可能性较小,而部分地区发生较多受到严重影响。陕西北部、山东东北部、甘肃东部、河北中部等苹果主产区疫情蔓延风险较高。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