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下全球农产品市场与贸易变化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COVID-19疫情下全球农产品市场和贸易变化:问题与对策作者:顾山松1 张慧杰2 赵江3 陈天津4 翟琳4
作者单位:
1.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
2.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
3、中粮集团
4.中国农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
原发表:顾山松,张慧杰,赵江,等。新冠疫情下全球农产品市场与贸易变化:问题与对策.世界农业,2021(01):11-19+37。
1 前言
COVID-19 疫情已成为一场全球危机。一次公共卫生事件就影响了粮食安全。这场危机呈现出全面性、深刻性的鲜明特点,对全球经济、政治、社会、贸易产生了全方位的影响。 ,导致全球经济下行风险加剧,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显着增多。在异常事件的发生和蔓延过程中,国家的粮食安全是重中之重。 COVID-19疫情对中国农业农村经济的影响最初发生在需求端,进而延伸到农业生产经营领域。随着疫情在全球持续蔓延,加之全球农业不稳定预期,一些国家人心惶惶,阶段性限制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出口,引发全球新一轮恐慌,粮食安全担忧不可避免。
农业是深度全球化的产业,农产品贸易对解决全球粮食安全问题发挥着重要作用。二战结束以来,人类始终未能摆脱世界各地粮食短缺与过剩、饥荒与饱足不平衡的问题。截至2018年,全球仍有81个国家缺乏粮食完全自给自足的能力,约8.2亿人营养不良。粮食安全不仅是一个国家的重要考虑因素,也是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农产品贸易格局中,欧美等发达国家粮食安全水平较高,在农业上具有比较优势,是国际粮食市场的主要供应国。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新兴经济体和最不发达国家是国际粮食市场的买家,需要全球粮食贸易来确保粮食安全。 21世纪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交通条件的改善、信息技术的推广、市场供应的改善,农产品贸易实现了快速增长。据世界贸易组织(WTO)统计,2000年至2018年,全球农产品贸易出口额从5500亿美元增至1.8万亿美元,年均增长6.8%。 2005年至2017年,世界营养不良人口比例从14.5%下降至10.9%。事实证明,国际食品贸易潜力巨大。贸易发展不仅满足新兴经济体消费需求,也对保护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发挥重要作用。这是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重要途径。
随着全球人口持续增长、气候变化风险加大,粮食安全挑战严峻。作为应对当地粮食短缺的重要手段,农产品国际贸易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相关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可能改变全球农业生产现有的比较优势格局。全球优势农产品产区和出口国将集中在更少的国家。如果农产品贸易受到限制,农产品价格就会大幅上涨;如果自由农产品贸易和气候变化带来的福利损失将减少2/3,大大降低发生饥荒的概率。 2008年经济危机期间,由于多国贸易管制和美元贬值等因素,国际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受此影响,主要粮食进口国,如埃及、菲律宾、孟加拉国、伊朗以及大部分西非国家出现粮价上涨、通货膨胀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动荡。因此,只有国际社会共同营造自由贸易环境,农产品国际贸易才能健康发展。
2 COVID-19疫情之前的全球农产品贸易
2.1 全球农业资源分布不均及比较优势
全球农业资源分布不均。全球农业资源主要集中在少数国家。丰富的自然资源是一国农业比较优势的基础,而经济发展带来的科技进步和农业政策支持是增强一国农业比较优势的重要支撑。从全球耕地资源分布来看,五大洲中,大洋洲、欧洲和美洲耕地资源丰富,人口相对较少,人均耕地面积较高。亚洲虽然拥有最大的耕地面积,但由于人口众多,人均耕地面积占有率却是最低的。
从主要农产品产量来看,据美国农业部统计,2019年,全球玉米产量80%以上集中在美国(33.1%)、中国(22.2%)、巴西( 9.1%)、欧盟(5.8%)和阿根廷。 (4.3%)、乌克兰(3.4%)、墨西哥(2.4%)7个国家和地区;超过80%的稻米产量集中在中国(29.4%)、印度(23.6%)、孟加拉国(7.3%)、印度尼西亚(7.0%)、越南(5.4%)、泰国(4.0%)、缅甸(2.6) %)和菲律宾(2.2%);超过80%的小麦产量集中在中国(17.8%)、欧盟(17.7%)、印度(14%)、俄罗斯(10.2%)、美国(6.5%)、加拿大(4.4%) 、乌克兰(3.5%)、澳大利亚(3.4%)和巴基斯坦(3.4%)9个国家和地区; 80 超过 % 的大豆产量集中在巴西(35.4%)、美国(32.5%)和阿根廷(14.4%)。
从全球来看,美国是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据世贸组织统计,2018财年美国农产品出口额达1714.13亿美元。据美国农业部统计,2019年,美国玉米、高粱、棉花出口量位居全球第一,分别占全球出口总量的26.62%、83.74%和38.23%;大豆出口量位居世界第二。位居全球第三,占全球出口总额的27.28%;小麦出口量位居世界第三,占世界出口总额的13.82%。巴西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出口国。 2019年大豆出口总量约为9350万吨,占全球出口总量的56.79%。俄罗斯是世界上最大的小麦出口国。 2019年小麦出口总量约为3424万吨,占全球出口总量的18%。
2.2 全球农产品贸易结构变化
https://mp.ofweek.com/data/images/qianzhan/2021-09-22/1c3f9363851c2a1a7755ea3bb4109848.jpg
从进口市场来看,2000年以来,世界新兴经济体对全球农产品贸易发展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其中,中国占全球农产品进口份额从2000年的2.3%上升到2016年的8.2%,位居世界第三,仅次于欧盟和美国。除中国外,来自印度、印度尼西亚和俄罗斯三个新兴经济体的农产品进口份额从2000年的3.4%上升到2016年的5.2%。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仍是主要进口国,但其进口比例持续下降。最不发达国家农产品进口大幅增长,从2000年的25亿美元增至2016年的328亿美元,占全球农产品进口的2.5%。
从出口市场来看,欧盟和美国作为传统农产品出口国,占据农产品出口主要市场份额,但新兴经济体农产品出口份额持续增长。截至2016年,中国、巴西、印度、印度尼西亚四个新兴经济体农产品出口比重由2000年的8.5%上升至2016年的14.5%。其中,巴西农产品出口比重由2000年的3.2%上升至5.7% 2016年%;中国已成为第四大农产品出口国,出口份额从2000年的3.0%上升到2016年的4.2%。美国、欧盟、加拿大、澳大利亚四大发达经济体农产品出口份额下降从2000年的68.5%下降到2016年的58%。最不发达国家农产品出口势头减弱,仅占全球农产品出口市场总量的1.4%。
全球农产品贸易结构的变化反映了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 ①发达国家消费结构相对稳定,农业具有比较优势,在全球农产品贸易中占据主要份额。农产品贸易结构的变化主要来自新兴经济体和最不发达国家。 ②新兴经济体越来越多地参与国际农产品贸易,其进口市场增长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新兴经济体人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美好生活需求不断增强,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二是新兴经济体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以中国为例,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0年至2019年,中国人均GDP从7942元增长到70892元。中国脱贫攻坚取得巨大成就,贫困发生率从31.9%下降2002年下降到2019年的0.6%。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食品消费水平得到极大释放。此外,新兴经济体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技术进步加快,农业生产率和农产品出口能力不断提高。 ③最不发达国家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出口产品主要为初级产品,包括咖啡、茶叶、棉花、香蕉等,由于进口大幅增加,贸易逆差持续扩大。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截至2015年,最不发达国家贸易逆差达150亿美元。最不发达国家与新兴经济体发展差距较大。农产品需求的增加主要是由于人口增长(人口年均增长率为24%),而不是人均收入的增加。由于农业生产力进步缓慢,跟不上。人口增长率导致粮食生产与需求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2.3 自由、多边的国际贸易关系是农产品贸易发展的关键
世贸组织《农业协定》为2000年后国际农产品贸易的快速增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乌拉圭回合谈判之前,欧共体和美国不仅通过对农产品的价格支持来维持本地区或本国的农业生产。农产品、生产资料补贴和进口限制,还通过出口补贴刺激农产品出口。过度的农业保护政策也引发了国际农产品贸易摩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美国农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以及国内农业的支持和保护,美国农业生产供给长期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 1961年以来,美国农产品出口快速增长,政府推出了多项出口支持项目,促进农产品出口。 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同样由于技术进步等原因,欧共体出现农产品生产过剩,从农产品进口区转变为出口区。随着美国和欧共体均采取国内支持、出口补贴等农业保护手段,双方在国际农产品市场上的摩擦不断加大。同时,农业保护带来的财政负担不断加重,双方同意减少对农产品市场的干预和农业支持保护力度。在乌拉圭本轮谈判中,许多国家围绕农业问题达成了国际协议,以实现自由、公平、多边的国际贸易关系。此后,各国纷纷调整农业政策。其中,欧盟大幅减少了扭曲贸易的政策,包括价格支持和其他与产出和生产材料相关的补贴。截至2014年,欧盟农业支持的68%是脱钩补贴,比2000年增加了33%。
相反,近年来,国际上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逆全球化思潮盛行,农产品贸易受到不利影响。 2018年以来,美国特朗普政府推行“美国优先”发展战略,通过加征关税、设置高额贸易壁垒解决国内社会矛盾,在全球范围内挑起贸易摩擦。美国的“重商主义”贸易保护扭转了自由、低关税的世界贸易体系。这种贸易保护对农产品国际贸易产生负面影响,引发中国等贸易伙伴的反击,导致美国农产品出口受阻,大豆、玉米、小麦和猪肉价格大幅下跌。美国农民不仅失去了传统的出口市场,而且收入也下降了。进口国保障粮食安全的困难和挑战也逐渐增多。
3 COVID-19疫情下全球主要农产品市场和贸易变化及其影响
3.1 第一阶段、疫情初期:中国需求下降、进口减少
第一阶段,截至2020年2月末,COVID-19疫情对经济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其溢出效应。为控制疫情蔓延,中国实施严格隔离措施,严禁集体就餐、限制人口流动、实施交通管制、延长春节假期、延长企业复工时间。 1月21日,武汉加强出入境人员管控,随后国内31个省(区、市)陆续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突如其来的疫情对我国经济造成巨大冲击,第三产业、服务业受影响最大,交通、餐饮、旅游、娱乐等行业损失严重。据交通运输部测算,1月24日至30日全国出行人次为152亿人次,较2019年春节黄金周(除夕至初六)的421亿人次下降约64%。农历新年)。预计将有700万人出国旅游,其中大部分人无法成行。 2019年,我国第三产业占比539%,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贡献率达578%,对经济贡献占主导地位。经济下行,特别是对第三产业的冲击,产生了溢出效应,导致农产品需求下降。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研究显示,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对餐饮、旅游等服务业的影响已传导至农产品消费,部分农产品受到影响。旺季滞销:牛奶销量大幅下降,肉类和水产品消费大幅下降,花卉等产品消费下降严重。从供给端看,由于政府交通等调控,畜禽养殖业生产供应受到影响。这些影响进一步传导至玉米深加工企业、饲料企业、大豆压榨企业等,从而减少了对粮油原料的需求。疫情还导致部分海外农产品订单取消,包括澳大利亚进口牛肉、新西兰进口水产品(龙虾、扇贝等)等。原定中美第一阶段贸易协议2月中旬即将实施的计划也受到严重影响。疫情的影响。白宫经济委员会主任拉里2月4日表示:“中美第一阶段贸易协议下美国产品的大量出口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COVID-19疫情的影响。”特朗普政府一些官员认为,中国可能会以疫情为借口,推迟履行协议中的承诺,从而影响特朗普的总统竞选。面对外界的广泛担忧,2020年2月6日,中国调整了原产于美国的部分进口商品关税。这有利于中美贸易关系缓和和中国扩大进口。尤其是在国内经济面临疫情冲击、特朗普弹劾被参议院否决的情况下,更具指标意义,将有助于履行第一阶段协议的进口承诺,对冲疫情影响。国内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进一步减轻中国第一阶段竣工的影响。协议要求的压力。
总之,从第一阶段开始,疫情首先对中国经济造成冲击。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全球第一大农产品进口国,2019年中国农产品贸易额再创新高,达到2301亿美元,其中进口1510亿美元,出口791亿美元。随着中国对粮食和农产品的需求下降,以及世界大宗农产品处于下行周期,全球粮食需求进一步萎缩。
3.2 第二阶段,疫情演变:供应链受阻、出口国阶段性管控、价格波动
第二阶段是疫情在包括全球主要经济体在内的多国快速蔓延,带来外部冲击效应。与埃博拉或SARS的传播不同,新冠肺炎疫情经过第一阶段后,在全球加速蔓延,引发其他国家金融经济波动的第二阶段效应很快显现。
在主要农产品出口国,行政管制导致供应链不同程度中断。美国3月13日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并在部分地区实施限制措施,要求居民不得随意外出。巴西3月20日宣布进入紧急状态,部分地区实施暂停州际客运、餐馆、酒吧等实体商店营业等防控政策。不过,巴西总统博尔索纳罗呼吁为了经济着想,停止极端的防疫措施。阿根廷于3月20日开始实施“全民检疫”措施,但此后逐渐放松了对农业、采矿业和其他出口相关行业的控制。亚洲国家受疫情影响相对严重。斯里兰卡政府于3月中旬关闭了所有港口,停止了斯里兰卡大部分海岸的捕鱼活动,并停止了海鲜出口。自3月27日以来,印度已有75个城市被封锁,其中包括新德里、孟买、金奈等多个港口城市。印度大米贸易商停止签署新的大米出口合同,因为全国范围内的封锁导致物流中断和劳动力短缺,甚至阻碍了现有合同的履行。出于粮食安全和维持国家通胀水平的考虑,许多国家出台了出口限制等措施。尽管这些措施后来逐渐取消,但短期内市场紧张局势加剧。哈萨克斯坦农业部3月22日发布命令,要求国家紧急状态期间暂停部分农产品出口,确保国家粮食储备充足;越南海关总署要求各省市海关自3月24日0时起暂时停止大米出口登记和通关;埃及贸工部宣布,自3月28日起未来三个月内停止各类豆制品出口;柬埔寨首相宣布,从4月5日起,除香米、白米和大米出口外; 4月1日,欧亚经济委员会宣布,开始限制向欧亚经济联盟成员国(包括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印度等)出口洋葱、大蒜、萝卜、黑莓等部分农产品。亚美尼亚)。小麦、大米、荞麦、小米、杂粮、粗面粉、荞麦制品、豆制品和葵花子等,限制将持续至6月30日; 4月12日,黑海地区粮食主产国罗马尼亚发布紧急法案。禁止向欧盟以外国家和地区出口大麦、燕麦、玉米、大米、面粉、油籽和糖等谷物和油籽。
COVID-19疫情在发展初期就对需求面产生了冲击,导致全球农产品价格下跌。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粮食价格指数,3月份世界粮食平均价格下降。 3月份食品平均价格指数为95.1点,比2月份下降4.3%。然而,在疫情影响的第二阶段,全球大流行引发了人们对粮食安全的担忧。各国严格的防疫措施导致供应链不同程度中断。一些国家颁布了阶段性贸易限制,导致出口受到限制。预期不稳定进一步加剧了市场担忧。 3月中旬以来,全球大部分主要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特别是谷物和油籽。 (图 1 至图 5)。为此,国际组织纷纷发出预警信息,呼吁确保全球供应链稳定。 2020年3月30日,联合国粮农组织呼吁“维护全球农业和食物链稳定运行至关重要”。 2020 年 3 月 31 日,粮农组织、世卫组织和世贸组织联合发表联合声明,以减轻 COVID-19 对食品贸易和市场的影响。 4月21日,二十国集团(G20)农业部长举行特别会议,讨论控制COVID-19疫情对农业供应链和粮食安全的影响,并发布了《G20农业部长应对新冠肺炎疫情-19 特别会议声明。
https://img3.qianzhan.com/news/202109/22/20210922-31d32e704dcedb72.jpg
3.3 第三阶段,国外疫情和经济形势负面变化导致国家间互动
第三阶段,疫情在全球蔓延和扩大,加剧了全球经济下行风险,将导致农产品需求长期萎缩。价格出现阶段性反弹后,出口国随后逐步解除出口管制。其中,越南决定于4月底全面恢复大米出口;柬埔寨决定于5月中旬取消出口限制;哈萨克斯坦因故决定从6月1日起取消大米出口禁令。因COVID-19大流行对农产品出口施加的所有限制;罗马尼亚的出口限制仅持续约一周。此外,为控制疫情而采取的严格管控措施造成的供应链中断影响小于预期。南美部分地区卡车运输量减少,内陆物流受到一定影响。但总体来看,主要农产品出口国港口作业基本正常。因此,市场已经回归基本面。疫情造成的需求端萎缩已经超过对农产品供给端的影响,市场价格震荡下跌。据世界银行6月8日预测,受COVID-19疫情影响,全球经济将下降5.2%,其中发达经济体将收缩7%,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将下降2.5%。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6月10日预测,2020年全球经济将萎缩7.2%。据FAO统计,2020年4月和5月,FAO食品价格指数进一步下跌,达到92.4和 91.0 分别。
在疫情在全球蔓延的同时,一些国家的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为防控疫情而实施的封锁等措施逐步解除,经济逐步复苏。特别是我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加快。二季度经济增长由负转正,主要指标呈现恢复性增长。随着中国及全球经济逐步复苏,市场需求逐渐增加。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6月以来全球食品价格指数持续增长,8月食品价格指数恢复至95.8。
3.4 COVID-19疫情下的全球农产品市场和贸易及其影响
COVID-19疫情对农产品市场和贸易的影响主要集中在需求端。一方面,随着疫情在全球蔓延,全球经济萎缩,各国实施严格的疫情管控。以餐饮娱乐为主的第三产业首当其冲,食品消费大幅下降;另一方面,随着疫情的快速发展,随着疫情的发展,一些国家不顾疫情复工,冷链污染风险加大。进口国加强管理,影响进口需求。 7月1日,中国加强对进口冷链食品源头管控,要求所有向中国出口冷链食品的105个国家或地区政府主管部门督促对华出口食品企业完善食品安全生产管理体系。采取预防措施,确保输华食品安全。针对有关国家肉类和水产品企业出现聚集性感染的情况,暂停从德国、美国、巴西、英国等23家境外肉类生产企业的产品进口。
需求萎缩向供应链传导,对农产品贸易市场主体构成严峻挑战。进出口企业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大。主要农产品出口国的农业生产者也受到较大影响。以美国为例,由于国际需求下降和经济衰退,农产品价格下跌。玉米、大豆和棉花价格下跌。美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受到严重影响,农场经营受到严峻挑战。特朗普执政期间,美国农民经历了多年全球大宗商品市场的低迷以及中美贸易摩擦导致的低价格。疫情无疑让情况雪上加霜。 5月20日,美国实施了COVID-19-Food 计划(-Virus Food,称为CFAP),预算高达190亿美元。中国出口公司还感受到了国外市场需求下降的影响。中国针对蔬菜,茶和水产养殖的水生产产品的有利贸易渠道已被封锁,出口贸易实体难以运营。根据农业和农村事务部的统计数据,从2020年1月到7月,中国的农业出口额为4189亿美元,同比下降3.3%。
COVID-19-19导致某些国家的供应链被阻止,导致定期减少供应。在国内,各个国家的流行性预防和控制已导致运营效率下降,甚至导致操作中的暂停在重要链接(例如消费者终端,加工和端口)中。例如,卡车司机短缺和港口操作效率的降低。由于流行病,工厂被迫关闭生产。这将减慢并减少农产品的供应。在进出口方面,一些国家引入了恐慌和分阶段的出口限制,这直接导致国际市场中农产品的供应下降。
在COVID-19-19的流行病下,农产品价格波动加剧了。 COVID-19,导致国际贸易在农产品领域的贸易缓慢,并增加了不确定性和不稳定。从长远来看,流行病对农产品需求的影响大于其对供应的影响。根据经合组织和粮农组织共同发布的2020-2029年农业展望报告,2020年经济增长的大幅放缓将导致农产品价格进一步下降。但是在短期内,任何干扰都会导致暴力价格波动。自3月以来,一些农产品出口国的供应链被阻止,引入恐慌和分阶段的出口限制导致市场不确定性期望,严重的市场价格波动以及市场实体的营业风险增加。
COVID-19-19S流行病破坏了对国际农业贸易的信心。在这种流行病中,一些国家引入了出口限制。尽管它们在短期内逐渐解除,但它们大大增加了国际农产品国际贸易的不稳定和不确定性,并对进口国使用国际市场来确保国内粮食安全的信心产生了巨大影响。 ,威胁着农产品国际贸易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在最低收入国家,Covid-19-19的大流行进一步加剧了粮食安全。美国农业部分析了76个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的流行病的影响。在流行病之前,这些国家的饥饿人数为761亿,占总人口的198%。由于流行病的影响造成的经济衰退,失业率的增加,人均收入水平和购买力的下降,饥饿的人数将增加。 8400万人增加了2.2%。其中,亚洲和非洲受到最大的打击和影响。
4个想法和对策
首先,建立稳定且平稳的国际农业产品供应链至关重要。在COVID-19的影响下,农业产品市场和贸易的变化表明,建立稳定且平稳的国际农产品供应链对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至关重要。中国农业和谷物公司必须积极地集成到全球农业产业链中,供应链和价值链,在仓库和物流等关键链接中增加贸易和投资合作,继续进行跨国运营,并建立更紧密的上游和下游合作关系与全球谷物公司在一起。增强其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和紧急情况,提高谷物循环效率并增强其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能力的能力。
其次,增强对国际农业贸易的信心,并继续加深国际农业贸易和投资合作。自由和公平的贸易政策是发展农业贸易的先决条件。在COVID-19的影响下,主要出口国的供应链中断和定期出口控制措施已加剧了市场价格波动。这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国家依靠国际贸易来确保粮食安全的信心。面对气候变化和人口增长带来的严重挑战,各国应加强贸易合作,共同应对风险和挑战,并增强全球粮食安全和营养策略框架内行动的一致性和协调分享更全面。这是全球粮食合作的更深层的新机制,促进了全球粮食供应链中的高级合作,并避免了非理性的政策影响,例如出口限制。
第三,在危机中创造新的机会,加强市场分析和判断,抓住市场倡议,并利用低成本资源来确保中国农产品的供应。危机和机会总是共存的。 Covid-19-19对全球经济和农业产品市场和贸易产生了巨大影响,但也伴随着潜在的贸易机会。由COVID-19的流行病引起的需求不断减少和全球经济衰退与全球农产品市场的下降周期相结合。全球主要农产品的价格曾经是历史低谷。低价地区的采购增加可以确保以较低的成本供应农产品。尽管全球农产品价格已经离开了低价地区,但在将来发生类似的紧急情况时,它仍然会为中国创造机会使用低成本资源来确保农产品的供应。因此,它必须擅长在危机中培养新的机会并占领市场倡议。 。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