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a818 发表于 2024-11-4 07:37:56

长宁教育十年:立德树人,学生综合素养显著提升

以教育为基础的百年大计。十年来,长宁教育以德为先,以德育人。学前教育普及化、普惠化水平逐年提高。教育数字化转型持续深化,各学校阶段改革成效显着。在长宁,健康快乐成长成为很多孩子的亮点。

坚持立德树人,学生综合素质显着提高

两年前,研究生毕业的李梦飞回到母校延安中学。这次,他回来不是看望老师,也不是和同学交往,而是为了圆自己在延安中学当老师的梦想。

“高中时,当一名老师是我最大的愿望。所以,我决定回到母校,成为一名语文老师,像我的老师一样教书育人。”李梦飞说道。

“对于我来说,在延安中学成长的三年,不仅帮助我教书、解惑,而且修身养性,成为我坚定信念、前行的人生起点。” ”。谈起三年高中生涯最大的感受,延安中学2019届毕业生马嘉文说。

“当你走进延安门,你就是延安人”。这句话已经烙印在了李梦飞、马嘉文这样的千千万万延安学子的心中。

近年来,延安中学高度重视新时代校园思政课堂的探索和建设,坚持创新实践“一课一主题”教育模式,提升学生的高度意识树立对党和国家发展的认同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点头率”;重视利用学校、班级二级联动机制的功能,为“青年一代”培养输送人才。马克思主义培训工程”。

学校涌现出全国优秀共青团员马嘉文、上海市优秀学生巩义伟、上海市百强中小学生(中职生)郭蓉、 “新时代好孩子(美德少年)”、第十三届上海金心学生郭蓉等一大批来自“长宁区道德模范”谭中学的优秀学生。

春风化作雨,润物细无声;以德为先,立德树人。近年来,长宁开展中小学一体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课程建设,探索符合不同年级学生成长规律和认知特点的德育工作机制。建立健全中小学生德育一体化体系。延安中学只是长宁市众多立德树人工作典型的学校之一。

十年来,长宁教育树立强烈的育人意识,坚持“五育”并举,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艺、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足“德育先行,三育人”,推动实施全员家教制度,加强家庭教育,增强“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合力。适小学男女同校完美诠释了这一工作理念。

金秋十月,石村小学绿树成荫,桂花飘香。蔚蓝的天空下,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在操场上互相追逐,轻松自在。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就像两个外接圆,孩子是交点,这就导致‘家校互教,家校互育’,孩子们无所适从。解决这个情况,首先要从学校改造入手,从解决方案入手。”这是长宁区石村小学校长曹永奏在一次家校联合教育活动中说的。

2015年起,长宁“活力教育”陆续推出“家庭-学校-社区共育3+3”计划。石村小学坚持开放办学,以读书计划为试点,在劳动、体育、科技、艺术、心理健康等诸多领域开展教学。从此,家校共同体开始深入共育,从活动发展到课程,从德育延伸到教学,从形式存在跨越到纳入评价。家校社区共育为学校培育“适教”文化,倡导“适学、适教、适发展”,全面赋能青少年“自信、读书、有活力”的培养,成为教师、学生、家长共存、共同成长的重要因素。开发平台。

“我最喜欢我们学校的强化课程,包括舞蹈课、游戏节、体育节……我喜欢和父母一起参加学校的活动,我很高兴能成为苏村小学的学生。”三年级八班的金轩面对镜头,大方、明亮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

“为充分挖掘家校社区资源,完善家校社区联合办学体系,学校利用家校社区资源丰富学校课程:新泾镇政府借给我们学校对面的网球场免费,不仅解决了场地不足的问题,同时满足了学生对优质课程的需求。从2020学年开始,学校探索实施“合适”的家校同校课程,通过“必修课+选修课+家长班”的模式,为每个家庭建立更美好的教育体系。密切亲子关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家庭幸福密码’。”曹永奏说。

到2022年9月,石村小学将进一步整合家校社区资源,扩大协同教育的朋友圈,构建更加“安全、健康、和谐、优质”的教育生态,重点建立一批学生的校外实习基地。即使在网络教学过程中,也发挥着积极的育人作用,真正把学校教育带出学校,把校外资源带进学校。

全民覆盖、优质均衡,办学质量持续提升

“他喊了千遍才出来,还拿着琵琶半掩着脸,转轴拨弦三两下,曲子未成就有情感。”

随着《琵琶奏》安静清脆的伴奏,长宁实验幼儿园的秋游活动拉开了帷幕,大班的孩子们终于迎来了他们期待已久的“游乐聚会”。

在这里,孩子们排队体验射箭,射中目标时欢呼雀跃。那边,孩子们各自射箭,比拼投壶技巧;抬头一看,蹴鞠小球飞向孩子们脚下的网。经过深思熟虑,精致的花朵珍珠母贝让每个女孩都显得优雅、雍容;欢声笑语中,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尝试踩高跷、滚铁环。静谧中,孩子们盘膝坐在长卷前,共同画出秋色。

“作为上海最早开展幼儿园综合主题教育的幼儿园之一,我们从未停止过探索综合主题教育的创新实践。”说到这里,长宁实验幼儿园园长高文斌满脸欣喜。他自豪地说,“在幼儿园的不同发展时期,长宁实验幼儿园的教师团队在解决课程实践问题的过程中,通过阐释和深化‘综合主题教育’的内涵和实践路径,不断提供‘综合主题教育’。 ”。 “为课程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易趣课程以‘关爱孩子、愉悦孩子、孕育孩子天性’的课程理念形成,凸显了幼儿园的特色。”

https://nimg.ws.126.net/?url=http%3A%2F%2Fdingyue.ws.126.net%2F2023%2F1127%2F1166ca62j00s4rscb000qd200db00jzg007v00bs.jpg&thumbnail=660x2147483647&quality=80&type=jpg

在长宁,学校各阶段教学遵循不同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因材施教。

学前班重“启蒙”,小学重“激发兴趣”,初中重“实效”,高中重“综合”。结合新课程标准、新教材,不断系统推进各时期课程改革。

“有趣”的小学教学在长宁区江苏路第五小学体现得淋漓尽致。

江苏路五小学共有三个校区。十年来,为实现三个校区高质量均衡发展,学校提出了“为每个孩子提供更适合、和谐的教育”的办学理念。也正是在这种办学理念的指引下,江武的学子们快乐成长。

“我很喜欢我们的校园,也喜欢每周播出的春亚卫视,在这里我们可以充分表达自己。”五年级二班陈志云说; “我喜欢走进有民俗风情的校园,喜欢参观军营。在这里,我学习、生活都很开心。”五年级一年级学生邱梦涵说。“我喜欢民俗文化。” 12月的节日最多,因为我可以穿上各民族的服饰,了解传统文化,让我沉浸其中。”13班的祖小凡这样说道。

江屋孩子们喜欢的每一门课程都充满了江屋全体老师和员工的智慧和创新。

学校在办学过程中注重育人,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它以江武历史上“每月一课”的传统为基础,提供各种课程。在课程内容上,学校通过人与自我、人与社区、人与工具三大核心定位,构建了身心健康、人文素养、科学探索、艺术美学、生活体验五大学习领域,整合三个校区的优势。共享互补。例如,华阳路校区的烘焙班就在校园内举办,让三个校区的学生都能享受到优质的师资资源和课程资源。基于“泛在学习”理念的“一线MOOC”在线课程是讲武小学打造的独立在线学习平台。它打破了校园之间的物理围墙,为学生提供了面向未来的高质量学习方法。也让学生在学习上有更多的选择。

“三个校区、160多名教职员工如何让孩子们在视野、文化上获得认同感和归属感?这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思考。因此,我们在课程结构和课堂教学上进行了探索和创新” ,让三个校区的孩子接受同样标准的教育,让学生的成长没有差异。”江武小学孟水莲校长的这句话,反映在江武小学的每一位师生身上。

时代变了。具有百年办学历史的讲武小学,在新时代的改革浪潮中不断开拓创新。先进的教育理念、恰当的课程目标、一体化的执行方法,使讲武教师的教育教学事半功倍。决心和活力让姜武学子在学习和生活中更加主动和自觉。三个校区的师生共同成长,相互成就。

上海延安初级中学与江五小学昭化路校区隔路相望,这是长宁初级中学注重“实效”教育的典范。

一个秋日的午后,延安初中的操场上充满了欢乐。七年级运动会进入了最后的高潮——长绳跳。一群领队齐心协力、完美配合,完成了跳绳,孩子们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在延安初中,我不仅学到了知识、获得了技能,还收获了友谊。老师的和蔼可亲、同学的团结友善是我不断进步的动力。”延安初中七年级学生刘天宇说。

“学校着力凸显育人特色,通过挖掘校名中蕴含的延安精神和红色基因,开始质疑和凝练新时代‘延安人’的特质,形成“G-CLUB”“一核四个维度”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数学与逻辑、科学与技术、人文与艺术、公民与社会、健康与生活、实践与创新”六大学习领域,从而成型“一个核心、四个维度、六个领域”的学校课程地图,有力推动了学校课程结构改革。“站在学校百年历史的炮塔上,学校党总支书记应超说。延安初级中学,动力十足,“在大力推进课程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面对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颁布的新形势,学校进一步实施课程教育改革,丰富课程内容”建设持续推进推进跨学科作业和项目式学习,加强学科内、学科间联系,实现五育并举,培养兼具现代文明和传统美德的新时代“延安人”。同时,学校严格执行五点管理和“双扣”政策,在做好分层教学的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时间管理。提供指导并安排校内丰富多彩的课后服务,满足不同家庭和孩子的需求。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力,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所有的努力最终都是为了学生的成长。根据上海市最新绿色指标测试结果,长宁初级中学高质量均衡发展指数位居全市第一,学生和家长满意度位居全市第一。

与延安初中一样,华东政法大学附中初中注重“实效”,而华政中学高中部则注重“综合”培养学生'在实际情况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独立开发能力等综合素质。

2020年5月22日下午,在长宁区政协第100号提案《关于让华政附中校门更加顺畅安全的建议》回应会上,面对孩子们有理有据、精准严谨的建议,分局信访办、交警支队、新华路派出所的多名民警纷纷点头。

原来,距华正中学门口100米的云阳路(现牛桥浜路)改造后,交管部门在与番禺路交叉口增设了红绿灯。一段时间后,华政附中师生和家长发现,放学、放学高峰时段,校门口经常出现堵车现象。

为此,华正中学学生事务中心的学生自愿成立“校门口交通安全调查组”,调查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并向政协提交了这份提案。华政大学附属中学学生事务中心积极参与国家、市、区相关法律法规的立法和修订。 《不受保护法》的条款因中学生的建议而被修改。这在国内尚属首次。因此,也得到了全国人大法制工作者委员会的感谢信,并被评为2020年度上海教育年度新闻人物。

崔伊宁,三年级二班学生,华政附中学生事务中心委员。 “我们学校开设了很多‘尚法’特色课程,包括模拟事务调解、模拟立法、法律文书写作等。受‘尚法’文化的影响,我们还参加了未成年人保护、体育法等课程。” ,和抗日法。修改反诈骗等法律、多次到周边社区进行法制教育讲座的过程,成为我高中时期最难忘的经历。”

https://www.sxjdzy.cn/__local/6/0A/E3/85A2F4E3820C50EAE5F1E055499_59A170A0_220FC.jpg

经过十年探索,在明德、敬业课程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法学课程成为华正附中的新起点,撬动学校德育、教学、治国理政全面发展。学校在经历特色形成、巩固和社会认可的第一阶段后,进入“高质量、优化”的第二阶段。

40余门尚发校本课程分为学术、活动、俱乐部、服务四大类,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来自华东政法大学等各单位、各领域的60余位知名专家、教授进入华正导师工作室指导、参与课程开发,或直接进入课堂授课。作为上海一所特色普通高中,华政附中始终致力于建设一所“管理讲人文、课程有特色、课堂讲民主、课堂讲民主、讲政治”的优质中学。 “师生可以独立”,把学生培养成服务型中学。服务他人、以人文情怀和理想抱负服务社会的现代公民,成为德、智、体、艺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新人。

在“启蒙”、“激励”、“实效”、“通达”四合一的共同助力下,长宁教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到2020年,长宁市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义务教育完成率达到100%,高中新生入学率达到96.55%,残疾儿童入学率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100%。 2016年,长宁被评为“国家家庭教育实验区”; 2018年被评为“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成果应用实验区”; 2019年通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市级监督认证。 2020年成为上海市首批“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创建区之一。 2022年4月,长宁区被教育部确定为“创建优质均衡义务教育先行区”。

教育数字化转型让个性化教学更精准

在线教学时,利用在线平台内置答录机、答题器、定时器、小组讨论等工具与学生充分互动。如果有多个选项的开放性问题,课前5分钟,老师会让学生通过答录机、论坛等方式评价彼此的计划,学生每次发言都会获得一个“小奖杯”。在每部分教学内容结束时,教师利用投票功能让学生反馈自己的学习进度、学习兴趣、学习效果等,以便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节奏。

在线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无法面对面交流。如何利用好信息技术,增加在线教学的互动性、真实性和有效性,给学生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为此,上海娄山中学化学老师张玉珍进行了上述创新。

为了提高质量和效率,张玉珍在化学复习阶段还尝试探索一种新的作业方式——注音作业。学生上传语音作业后,老师听取并反馈,并公开展示优秀的语音写作作业。有时,口语作业和问题会组织在一起,形成完整的语音解决作业集合。学生普遍认为,在减轻负担的同时,也锻炼了表达能力。

今年3月,在全市中小学调整线上教学的第一天,娄山中学张依依老师利用长宁区数字化基地教学平台教授二年级英语课。利用视频墙、小黑板、小组讨论等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在线参与和学习效果。

当天,倪军老师利用长宁区数字化基地“产研智慧教室”给三年级数学复习课。课堂互动和实时练习提高了教学效果。

初中生复课后,娄山中学利用学校希沃远程互动助手和长宁数字基地等综合信息技术,打造线上线下混合学习课堂,保障教学工作正常开展并有条不紊地进行。

在娄山中学,很多“小动作”都是依托长宁教育数字基地,为学生创造学习情境,尽可能恢复线下课堂。

今年2月,长宁在全市率先完成区、学校两级数字基地本地化部署,打造“五通一屏”,实现全区人员统一认证、机构统一管理、城市学校各类应用的协同连接、智能设备统一访问控制、数据一源集成、信息传输多级互通、互联共享等。

“五通”是基地的核心建设内容,即用户链路、数据链路、应用链路、设备链路、消息链路; “一屏”是指构建用户空间,提供网页端、移动端、智慧屏上的工作桌面服务,实现统一的应用接入和信息获取。

目前,长宁区106家教育单位已全部开通校级数字基地,6000余名教师、近6万名学生的相关数据已接入基地。

为解决教育信息化建设带来的教育公平和质量问题,长宁教育从信息化向教育数字化转型,倡导动态教育、激发学生潜能、依自然教、按规律育人,让每个人都能自由、全面发展,希望通过数字化转型帮助每个孩子更好地学习和成长。

未来,长宁教育将坚持通过数字基地建设引领教育数字化转型,最终形成多主体共同创造价值的智慧教育生态圈,推动教育更加公平优质。让数字化成为教育改革的内生动力,激发师生创造力,同时为区域教育改革输送源源不断的活力,让教与学更有活力。

图为资料图

文:赵莉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长宁教育十年:立德树人,学生综合素养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