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摆脱他人期待,把温柔留给自己?听听行者们怎么说
当细数生活中令自己难受的时刻时,很多人可能会发现,很多都来自于“他人”。我们与父母、上司、恋人、朋友、同事之间交流的细节,甚至一个路人的一个眼神、一个不知名网友的一句评论,都可能一瞬间进入我们的心里,却需要很长时间去消化。
今天的谜题是关于“外界的看法”,对于这个应该关注但又不能过分关注的事情,我们来听听从业者是怎么说的。
我倾向于在意别人对我的看法。我不想这样,但我控制不住自己。
我该如何改变这种顾虑?当我有“邪念”的时候,我该如何修炼自己?
来自 杨楠
步入社会后,旅行家吴宇红努力摆脱从小“活在别人期待里”的习惯,他建议我们应该对别人的看法多一点“漠然”,为自己保留多一点温柔。
(向上滑动查看完整回复)
各位同学好:
我们很相似,因为太在意别人的看法,所以会压抑自己,也会有那么一刻,你所说的“邪恶的想法”突然闪过我的脑海,突然就想什么都不在乎,就此放弃。
你知道吗,首先关心别人的想法表明你是一个温柔的人。你会考虑别人的感受,经常把别人放在自己之前。这对你来说是一件好事,所以你可以给自己点赞。
这也意味着你非常敏感。这种敏感可能会给你带来麻烦,但这也是你的天赋和优势。
但关心太多确实会带来负担。
我对此的处理方式是想象自己有一块剪贴板。当我无意识地收集其他人的细微情绪或观点时,我会不假思索地将它们像便签一样贴上去。接受这个想法的存在,但不要深究和放大。
其实别人表达的不一定是针对你的,有时候可能只是自己能量的一个宣泄,刚好击中了你。
把它放在一边,不要去想它。过一段时间你就会忘记它。然后你会发现给你意见的人可能比你忘记得更快。
至于“邪恶的念头”,你可以积极训练自己不去伤害别人,这再次表明你是一个温和的人。但同时,你也是一个残忍的人,对自己很残忍。
据我理解,你提到的那些“邪恶的念头”是压力积累过多,必须释放的产物,你却要剥夺它抓住最后一根救命稻草的权利,难道你不应该对自己说对不起吗?
https://p3-pc-sign.douyinpic.com/tos-cn-i-0813/b126266302264fc3a6f40f2a93243217~tplv-dy-aweme-images:q75.webp?biz_tag=aweme_images&from=327834062&s=PackSourceEnum_SEO&sc=image&se=false&x-expires=1721145600&x-signature=cakz0DAzcYpdp80zn2mSMcPYSDM%3D
不要过多考虑别人的看法,也不要给自己压力。没有人的看法可以定义你,因为他们没有经历过你的生活。
希望你能试着对自己温柔一点,对别人的看法更“无动于衷”。
走着走着,华熙注意到我是一个很关注周围“空气”的人,于是给我推荐了一部日剧,叫《静谧的闲暇》(又名《凪的新生活》),讲的是一个太过在意周围人看法的大小姐,重新找回自我的故事。
看了受益匪浅,非常感谢他的分享,现在分享给大家,加油。
2019 行者吴昱红
周林科曾在《二十个“我”》中分享,从十岁之前有了自我认知,她就对自己不满意。
十多年来,我一直因为自己的想法和别人的看法而生活在自责和愧疚之中,直到我遇到了一个无条件爱我的人。我开始学会用不同的方式容忍和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向上滑动查看完整回复)
亲爱的杨楠,
感觉就像海底的鱼儿遇到飞鸟的飞行一样,神奇而又美妙。
我想,你所说的“邪恶的想法”可能是指外界的反应。
我觉得一个关心他人的人,一个让身边的人感到温暖和关怀的人,一个总是理解他人的人,却被它深深困扰和否定。并将这种想法称为“邪恶”,你有多介意它的存在!了解之后,我突然觉得很心疼……
或许我可以分享一些关于“如何练习习惯于关心别人的行为”的理解,不知道是否适合你。
经常练习:阅读、写作和信念。
分享一些通过阅读获得的对外部世界的理性看法:社会学上学会解构社会结构和规则,心理学上学会理解人的认知和行为及其背后的内容,学习处理信息并进行批判和逻辑思考。
乱七八糟的打字对我来说是一个处理情绪、反思、沉淀的过程。
确切的说,信仰不是方法,我理解为一种状态。与信仰对话、与自我对话的时间远远不够,所以很难去关注更多的东西。信仰中的美好与奇妙,无法用语言描述。
还有其他方式可以深刻体验它,例如演奏乐器、锻炼身体、独自旅行、冥想和与亲近的人共度时光。
找到一种你认为合适的方法。
我希望你不要太在意别人对这件事的看法,这样你就不会再感到难过。
颂
https://p6-pc-sign.douyinpic.com/tos-cn-i-0813c001/b2c883f9d0f74896b726b5498cb2bdee~tplv-dy-aweme-images:q75.webp
石穗
2019 行者 周林科
“关心别人,往往会束缚自己。”余丹茵分享了自己目前的探索经历。
(向上滑动查看完整回复)
你好,杨楠,
我觉得你是一个总是想让自己变得更好的人,所以你比较容易在意周围人的看法。我经常会跟你一样在意同样的事情,有时候为了照顾很多人的看法,会把自己置于两难境地。
大诗人拜伦曾说:“这是对爱我之人的叹息,也是对恨我之人的微笑;天空就在我头顶,这是一颗为每一种命运而设的心。”我也报以微笑。无论头顶的天空是怎样的,我都愿意面对更猛烈的风暴。
其实,以别人为镜子来映照自己,是自我探索的一个正常的过程。
即使此刻我们很脆弱,很受伤,那也只是一种经历,一个过程。不要让这些信息对你造成太大的影响。
有句话说,“常想利人”,不管世事如何变化,我们还是要以诚相待,坚守初心,原谅、理解那些不如意的人和事。
当然,对于外界善意的建议和批评,我们也要评判,虚心吸收有用的部分,更好地完善自己。
审视自己的内心,观察外面的世界。
我们都希望最终能达到庄子《逍遥游》中所描述的那种心境,但这种洒脱的心态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需要不断的尝试,需要反复的倾听自己,需要一颗强大内心的考验。
只有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目标,才能有效地消化、提炼、甚至剥离外界的意见。
别忘了,老先生对这些本质的领悟,也是他看清世界、领悟自身“道”的结果。
我还处于探索阶段,应该多关注自己,不妨时不时问问自己,此刻你愿意放弃什么?你愿意放弃什么?
2019行者余丹茵
你在乎别人的看法吗?你是否曾因为别人的观点和看法而改变最初的决定?之后你有什么想法?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