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a818 发表于 2024-11-4 23:55:41

立春的习俗与美食:从天子迎春到民间咬春,你知道多少?

二十四节气,一年即将结束

新京报 新京报公众号 2022.02.1912:29

桶柄指向东方,处处是春天

春季 2 月 3 日至 5 日

柔风先动柳,残雪遮不住梅花。 《江南立春》【宋·吕夷简】

立春,又称大春、中元节。作为立春的第一个节日,立春活动大多围绕“迎春促销”展开。从周代到汉代,皇帝都会亲自到京城东郊迎春。所谓迎春,就是迎接春天,迎接春神巨蟒。后人反而受到官员的迎接。民间还有演春戏、祭春神、戴春花、打春牛、咬春菜、吃春菜等活动。直到今天,立春仍然是人们比较重视的节气之一。然而,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迎接春节的习俗也逐渐简化为“吃”。对于北京人来说,立春时节,吃的就是炒菜配春饼,或者吃由面蚕演变而来的炸春卷。

2 月 18 日至 20 日有雨

天街的小雨湿漉漉的清脆,草色远看而不近在眼前。 《初春献水部十八员》【唐·韩愈】

雨季前后,万物开始发芽,春天来临。 《月令七十二时集》写道:“正月中,天生水……东风解散,化为雨。”这其实是古人对降雨的简单理解。当然,下雨并不代表一定会下雨。据气象资料显示,我国北方不少地区雨前雨后降雪较多。雨季时节,最有趣的风俗就是用稻谷预测早稻丰收来预测当年早稻的收成。雨前雨后,人们把米放进锅里炒。白米越多,就意味着丰收。

惊蛰3月5日至7日

竹外有两三枝桃花,是春江水暖的预兆。 《惠充春江晚景》【宋·苏轼】

惊蛰原名“七蛰”,后为避汉景帝刘启的讳而改名。这个节气,顾名思义,与数百种昆虫有关。伴随着阵阵春雷,春天的感觉越来越浓,沉睡的蛇、虫、鼠、蚁也都苏醒了。有些地区还有全家吃梨的习俗。然而,叫醒昆虫的习俗,其实大多与驱虫、杀虫有关。俗话说:“春杀一虫,胜夏杀千虫”。人们会沿着房屋的墙壁和其他边缘撒一些石灰粉,以防止昆虫和蚂蚁进入,并熏艾草以驱除家中的害虫。对于农业生产来说,惊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标志着春播的开始。

春分 3 月 20 日至 22 日

农历二月初四,正是春色最盛的时候。 《春分日》【唐·徐轩】

春分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这一天,南北半球昼夜等长,俗话说“春分秋分,昼夜等长”。这一天,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人们都有立蛋的习俗,这是祈求吉祥的仪式。在中国,春分下蛋的传统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相传春分是一年中最容易直立的日子。当然,天文学家相信,通过一个小技巧,鸡蛋可以在一年中的任何一天保持直立。除了立蛋外,春分还有很多习俗,如过年、吃春菜、酿酒、祭牛祭鸟、放风筝等。

清明节4月4日至6日

燕子来新社,梨花晚于清明节。 《破阵·春景》【宋·雁书】

春雨过后,气温升高,气候宜人,草木翠绿,给人一种清爽明亮的感觉。这就是清明节的由来。如今一提到清明,人们往往会想到扫墓、踏青等,这是因为在清明的发展过程中,它已经与与其相似的寒食节、上巳节融合在一起了。禁寒食火,祭祀祖先;上巳节,俗称3月3日,是乡村饮水宴饮、春游的日子。宋元时期,这两个节日的习俗逐渐融入清明节气,从而演变成三者结合的综合性节日,并延续至今。

谷雨 4 月 19 日至 21 日

谷雨春光初露,山水墨绿。 《二十四气诗·谷雨进行曲》【唐代元稹】

对于农桑来说,谷雨是一个美好的时光。作为春耕的重要时期,谷雨是播种、移栽红薯、插秧等的好时机,同时谷雨也是采摘、泡茶的好时机。关于谷雨的来历有两个传说,一是与仓颉有关,二是与牡丹仙有关。谷雨拜仓颉,是自汉代以来就流传下来的习俗,以纪念玉皇大帝赏赐仓颉造字“谷雨从天而降”。牡丹花在谷雨前后开花,故牡丹又称“谷雨花”。山东菏泽、河南洛阳等地每年谷雨季节都会举办牡丹花会。渔区会选择祭祀海神,祈求平安、五谷丰登。

水桶柄指向南方,全世界都是夏天。

夏初 5 月 5 日至 7 日

李子金黄,杏子肥美,麦花稀疏,白菜花稀疏。 《夏日田园杂记》【南宋·范成大】

立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这里的“夏”字是大的意思,意思是春季播种的农作物现已长大,进入旺盛生长期。过去,立夏又称“立夏节”,是皇帝祭祀炎帝、祝融的日子。在民间,人们会用新收获的果实来祭祀神灵和祖先。例如,苏州有“立夏见三新”的说法。此外,立夏还有吃鸡蛋的习俗。对于孩子来说,他们在吃鸡蛋之前会用这个鸡蛋来“打鸡蛋”。蛋头的获胜者被称为“蛋大王”,蛋尾的获胜者被称为“蛋小王”。 ”。

小满 5月20-22日

https://img1.dzwww.com:8080/tupian/20160204/15/13724738778709100263.jpg

我用手捏着绿苗,种下一片福田,低下头,水中见天。 《插秧歌》【唐·齐吉】

小曼的到来意味着夏天已经到来。节气之中,小满时节充满了温暖和活力。此时,北方地区正由绿转黄;江南水车、丝车、油车忙碌起来。农耕时代,“男耕女织”是典型的生产生活方式。小满前后,南方不少农村举办蚕节,祭祀蚕神。桑葚不仅是这一天的供品,也是人们在这一天享用的水果。与此同时,随着郊区农作物的成熟,农民们还在忙着将它们送到油厂榨油。有些地方,小满日有祭祀车神的习俗——这里的车神指的是水车神,它的形状像一条巨大的白龙。

芒草 6 月 5 日至 7 日

黄梅时节,到处下雨,草塘里到处都是青蛙。 《客》【宋·赵世修】

芒中是小满之后的节气。对于这个名字,曾经有人质疑为什么二十四节气中只有小满与其他节气不同,而没有“大满”。有人认为这个命名可能与儒家和道家的观念有关。芒种又称“忙种”、“忙种”。这个季节是农民最忙碌的时候。与其他节气相比,芒中的习俗并不多。在农耕时代,人们靠天吃饭,所以祈雨晴天是必不可少的。这期间,鲜花即将凋谢,一些地方会举行祭祀花神的仪式,以表达对花神的感激之情。

夏至 6 月 21 日至 22 日

日晷已达到顶峰,而夜晷则由来已久。 《夏至北池》【唐·韦应物】

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两点两到”之说。夏至是白天最长的一天,北半球白天会变短。在宋代,夏至是“法定节日”,官员可以休息三天。夏至的习俗主要是吃。例如,在江苏等地,人们吃豌豆饼,而在北京则吃生菜、凉面来消暑开胃,称为“冬至饺子夏至面”。浙江杭州爱吃黑米,广西爱吃酸面、各种凉糕等,山东爱吃生洋葱、黄瓜、煮鸡蛋。夏至过后,就进入了一年中最热的时节。因此,从夏至开始,人们就不得不采取各种措施来防暑、避暑。

小树7月6-8日

暑气即将落尽,麦子微凉已入秋。 《送朱芳补夏雨》【唐·吴元衡】

夏天意味着炎热,但古人认为小暑时期还不是最热的时候,所以称之为小暑。相传小暑前夕,也就是六月初六,是龙宫展示龙袍的日子。因此,小暑前后,家家户户都会进行“晒符”,将衣柜箱、笼子里存放的衣服、被褥等拿出来晾晒。小暑节气的习俗也大多与吃有关,比如吃新食品——吃新米、尝新酒祭祀谷神祭祖、喝羊汤、吃莲藕、吃芒果、吃面条等。夏天虽然让人闷闷不乐,但这些时令美食却能开胃。

7 月 22 日至 24 日酷暑

人情正处苦暑,却已是惊秋。 《六月十八夜大暑》【宋代司马光】

说到炎热的天气,还需要提到“三伏”。大暑是在农历三月中旬。可以说热度倍增。光是想想就让人感觉仿佛提前进入了“上蒸下煮”的“蒸锅”模式。难怪被称为“苦夏”。消暑是大夏生活的绝对主题。俗话说“荷花间夏长,井边闲聊家常”。在没有空调、冰箱的时代,凉茶、豆饼、大蒲扇、井水竹榻加冰西瓜,成了驱暑纳凉的好帮手。在一些依水而居的地方,赏荷节俗称“荷花诞”,是夏季难得的户外活动之一。

斗柄指向西,天下皆秋

立秋 8 月 7 日至 9 日

入睡时无处可寻秋声。台阶上满是梧桐叶,月光皎洁。 《立秋》【南宋·刘翰】

俗话说“一叶落知秋”。这里的叶子是指梧桐叶。在古代,“梧桐报秋”是宫廷仪式,寓意秋天的到来。古人认为,立秋是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 “秋天刚刚开始,天气很冷。”虽然现在还是盛夏,但此时的风却与夏天的天气不同,已经充满了寒冷。 “苦夏”过后,人们难免会出现体重减轻的情况。立秋时节,要“贴秋膘”,尤其是肉类。汪曾祺专门写了一篇文章《铁球胖》,解释北京人所谓的“铁球胖”有一个特殊的含义,那就是吃烧烤。文章还提到,内蒙古也有“贴秋膘”的习俗,专指用手吃羊肉。

热浪结束时间为8月22日至24日

大风驱雨,残暑扫空。 《夏末的风雨》【原·秋原】

夏末是气温变化的重要节点。夏季结束后,早晚气温明显下降。一旦下雨,人就更加荒凉了。迎来夏季酷暑后,南方、东南沿海等地仍会经历一段炎热天气,俗称“秋老虎”。但在北方,炎热的夏季过后,正是空气清新的秋季时节。随着夏日的暑气消散,天空中的云朵显得格外美丽。这个时候,与朋友或家人一起去户外欣赏秋景,或者出去旅游游玩,都是不错的选择。有句谚语说:“夏日消暑,喝酸梅汤,消去一切火气”。指夏末饮药茶的习俗。

白露9月7-9日

今夜露水洁白,故乡月明。 《月夜忆兄》【唐代杜甫】

孟秋结束,仲秋开始,白鹿到了。 《诗经》中爱情诗《蒹葭》的兴起是从《蒹葭》和《白鹿》开始的。所谓白露,是指夜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附着在树木、花卉的叶子和花瓣上。清晨,在阳光的照射下,晶莹剔透,无瑕无瑕,故名“白露”。白露时节,江南、浙江一带曾有饮用自酿白露米酒的习俗。老苏州人吃鳗鱼,老南京人爱喝白露茶,福州人吃桂圆,认为能大补身体。白露时节,也是太湖人民祭祀禹王的日子。 《钓鱼杀全家》是活动期间必玩的节目,表达了当地人对幸福生活的期待。

秋分 9 月 22 日至 24 日

金气正值秋分,仲秋风清露寒。 《滇唇》【宋·谢毅】

秋分也是昼夜平分的日子。早在周代就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说。也就是说,秋分时节,必须祭祀月神。北京月坛始建于明嘉靖九年。是明清两代皇帝祭月的场所。北京有一种特殊的拜月习俗,即民间谚语“男不拜月”。这种想法可能与过去男尊女卑的观念有关。据史料记载,最早的祭月节定在秋分,但不能保证每年秋分都有满月,所以祭月节调整到了中秋节日。

https://imgcdn.yzwb.net/3219_1612259343000.jpg?imageMogr2/thumbnail/1080x%3E/strip/ignore-error/1%7Cimageslim

寒露 10 月 8 日至 9 日

把杯子留在西浦有什么意义?草根寒露,虫鸣哀鸣。 《告别十五叔》【唐王昌龄】

露水已经变冷了,这意味着已经是深秋了。古人云:“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当寒露来临,就该开始准备过冬的生皮了。对于国家来说,积累了一年的案件此时需要解决。当寒露来临的时候,大雁已经南飞了。由于气温波动剧烈,这段时间人们穿衣服最困难。也许他们今天只是穿上了厚厚的衣服,明天在温暖的阳光下就会浑身是“白发汗”。不过,深秋正是赏菊、赏红叶的好时节。金秋时节,菊花盛开,一派绚烂闲适的景象。想赏红叶就去象山。

10 月 23 日至 24 日霜冻

霜过三十年,秋叶仅存一叶。 《九月底颂》【唐代元稹】

霜冻是秋天到冬天的过渡季节。这时候叶子已经枯黄了,风一吹就飘落下来。霜降时节,登高望远,是很多地方的风俗。而由于霜季临近冬衣节,扫墓也是这个节气的习俗。柿子是霜冻期间的美味佳肴。过去,老北京人喜欢在院子里种柿子树。现在老舍故居、梅兰芳故居等处都可以看到它们的身影。老北京人把霜后的柿子称为“蜜罐”。如果存放到冬天,仍然可以吃冻柿子。同样美味的还有栗子。这个季节走在街上,买一袋糖炒栗子,抱在怀里,边走边吃,是一种别样的享受。

桶柄指向北方,全世界都是冬天

冬季开始 11 月 7 日至 8 日

细雨寒冷,无霜,园前的树叶半绿半黄。 《立冬诗二首》【宋·秋原】

《月序七十二时辰集》中对“冬”的解释是:“冬,是终结,是万物的汇集”。旧时,人们会在立冬这天举行祭祖、祭天的活动,以感谢祖先、感谢上天。另外,用酒和食物来犒劳自己一年的辛苦。立冬也可以被视为古代版的“教师节”。这一天,很多地方都会举办教师拜师活动。学生们会在这一天拜访老师,有的老师还会设宴款待前来拜访的学生。至今,北方许多地区仍流行立冬吃饺子的习俗。人们相信,立冬时如果不吃饺子,耳朵就会被冻掉。在南方,人们会选择一些药膏、药膳等补品。

小雪 11 月 22 日至 23 日

千里黄云白日照,北风吹雁雪。 《告别董达·上》【唐高适】

小雪的到来,意味着寒冬的真正开始。当然,即使此时下雪,地面上也不会有积雪留下。此时寒潮和强冷空气活动频繁,北方降水偏低,南方降雨偏多,天气寒冷潮湿。小雪节气前后,土家人就要开始一年一度的杀猪活动,吃刨汤迎接新年。所谓刨汤,就是将猪内脏、肥肉、脑等配料切碎,加入糯米、猪血、辣椒等调料,倒入小肠中煮制而成。南方一些地区会用糯米糕作为传统节日祭品,或者开始加工腊肉等。在台湾,他们会开始晒鱼、储存干粮。

12 月 6 日至 8 日大雪

深夜,知雪大,闻竹折声。 《雪夜》【唐·白居易】

大雪就一定会下雪吗?事实上,大雪节前后真正下雪的地区并不多。大雪这个节气,意味着从现在开始下雪的概率会大大增加,但并不意味着一定会下雪。当然,也有人认为,小雪节气时,积雪会随着下落而融化,但大雪过后,地面上就会出现积雪。过去,大雪的到来意味着气候不再适合人们出行,家里的生活尤其困难。但现在,冬天变得容易多了。无论是上班、上学,还是和朋友一起出去玩雪,都不“令人畏惧”。

冬至 12 月 21 日至 23 日

阳光下的绣坊第一次添线,雪漫山梅花开。 《11月27日冬至》【袁·朱德润】

周朝历法以十一月冬至为一年之始。秦朝沿袭了这一制度。汉代以后才将冬至与岁首分开。但民间至今仍流传着“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冬至祭天是最古老的习俗之一。其起源要追溯到五六千年前的古代大汶口文化和良渚文化时期。唐朝十分重视冬至。冬至的仪式被称为“国家大礼”。皇帝不得不前往长安城南郊的元丘祭天,会见各国大臣和使节,大赦天下。冬至这天,老百姓都会走亲访友,与家人团聚,聚餐。冬至期间,冰雪上的游戏也很盛行,比如打雪仗、堆雪狮子、堆雪人等。

小寒 1 月 5 日至 7 日

向日葵影将向阳移,微寒时梅花先开。 《冬至》【宋·朱淑珍】

对于中国大部分地区来说,小寒和随之而来的大寒是一年中最冷的日子。画画数九,是黄河流域农民避寒前后的一种有趣方式。九九解寒图是一幅双钩红色书法,上面写着“庭前垂柳惜春风”九个繁体字,每个字都是九个图画。当然,九九驱寒图其实是从冬至开始填写的,每天按照笔画顺序填写一笔,直到春天到来。还有一些梅花的画可以驱寒。有的地方小寒季节还用膏来补食。旧时,天津有小寒时节吃黄豆芽的习俗。这种黄豆芽是由白菜芽制成的。

1 月 20 日至 21 日大冷

四周烟云常萧瑟,松竹在大寒中更显寒酸。 《元沙大院》【宋代曾巩】

和小寒一样,大寒也是一个表示天气寒冷程度的节气。大寒的意思是天气极冷。 《诗氏通考·天师》引《三立一宗》:“大寒为中寒,胜于小寒,故名大……寒气为逆极,故为大寒”。谓之大寒。”不过,从历年的统计数据看,小寒可能是一年中最冷的一天。大寒节气临近春节,因此每年有一个特殊的习俗,那就是薇娅节。过去在东南沿海地区及福建地区尤为盛行。时至今日,不少企业在年底举行年会,实际上是尾牙节习俗的扩展和演变。

作者 |何安安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立春的习俗与美食:从天子迎春到民间咬春,你知道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