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重阳与全真教:教义独特,主张三教合一,追求全精、全气、全神的修炼境界
王重阳全真教创始人:
全真教的创始人是晋代的王重阳,王重阳将自己的庙宇命名为“全真堂”,“全真”之名由此而来。东汉的张道陵是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的创始人,也是正一派的创始人。
全真教教义:
全真教教义,总体上仍然继承了钟离权、吕洞宾的内丹思想,但又有自己的独特之处:首先,王重阳认为道教、儒教、佛教的核心都是“道”,没有区别,所以他主张三教合一。
他的弟子也继承了这一思想,主张三教平等。
https://www.ilifepost.com/wp-content/uploads/2021/01/s1_300121061336000000.jpg
其次,全真道把“精气足、气神足、神魂足”视为成仙的最高境界,在修炼方面,确立了修心见性才能成仙的原则,主张炼精、气、神,炼成丹药才能成仙,是自然与生命双修与传统内丹术的结合。
王重阳《立教十五论》提出了比较全面的“利他苦”的宗教修行原则,强调“利他苦”不仅是宗教的道德要求,也是成仙的重要条件。它要求道教徒出家住庙宇,不得娶妻,从而形成了有别于过去道教旧派主张符箓、冶炼、斋戒、祭祀的特点。
王重阳简介
金正隆四年(1159年),王重阳在甘河遇二仙,相传为吕纯阳(又名吕洞宾)化身,传授王重阳修道秘诀。次年(1160年),他在陕西礼泉又遇仙,得五言绝句,遂改名许,道号重阳子。大定元年至三年(1161年至1163年),隐居终南山南石村(今陕西省户县矾镇)活死人墓,在墓四角植海棠树,预言其道教日后将传遍天下。当时,陕西礼泉人石处厚(公元1101—1174年)来拜王重阳为师,学习生死之学。不久,王重阳迁居留江村(今碣镇),与道友们搭茅草屋修行,并收了一个弟子,名叫颜处长(公元1110—1183年),是王重阳的舅父。颜处长后来定居终南山修行。上述这些弟子,都是王重阳的早期弟子。
此外,该派还有一则传说,王重阳曾遇辽朝宰相刘海蟾(生卒年不详),请他到山东传道。王重阳在终南山太平宫游玩时,曾在壁上题字,预言自己的寿命不过五十余岁,但实际只活了五十八岁。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王重阳烧毁草房,到山东传道。在邺城,刘同炜(公元1167年—公元1196年)来拜为弟子。同年七月,到宁海州,在马钰(公元1123年—公元1183年)家南花园居住,取名全真堂,这便是“全真派”名称的由来。“全真”一词早在王重阳隐居墓中修道时便已出现。他曾有《赠宁伯公于活死人墓》一诗,其中有“保神养性”一语,证明保神与性情息息相关。
此后,王重阳在山东又成立了五个会馆:一、在文登姜氏庙成立三教七宝会馆;二、在宁海府金莲堂成立三教金莲会馆;三、在宁海府浮山县成立三教三光会馆;四、在登州蓬莱县成立三教玉华会馆;五、在莱州叶县成立三教平登会馆。这是王重阳的传教策略,在各地建立教堂,传播全真教。
https://p3.toutiaoimg.com/pgc-image/5dc571ea50ee41e0a1f81cfbb1163b52~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pc_detail&x-expires=1671003421&x-signature=u7%2B97Nv4Gdxh5cKiV3OlsE%2BVoz4%3D
王重阳比较著名的弟子,被称为“全真七子”,分别是丘处机(公元1148-1227年)、谭处端(公元1123-1185年)、马钰(公元1123-1183年)、王处一(公元1142-1217年)、郝大通(公元1140-1212年)、马钰夫人孙不儿(公元1119-1182年)和刘楚宣(公元1147-1203年)。大定九年(公元1169年)秋,王重阳与弟子西行至汴京(今开封),住在王家旅馆。大定十年(公元1170年)正月初四,留下一首诗后去世。元世祖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朝廷册封他为“重阳全真开化真君”;元武宗至大三年(公元1310年),又追封他为“重阳全真开化伏羲皇帝”。
据史料记载,王重阳著作有《重阳全真集》十三卷;皈依马钰的诗词收录于《重阳教法集》三卷和《重阳分理诗话集》上下卷。王重阳修行秘笈收录于:《重阳真人金官御所诀》、《重阳真人教丹阳二十四秘诀》和《马自然金丹口诀》。此三卷合为终南山重阳子王者所著。其次,王重阳关于创办宗教的言论,被其后弟子整理记录为《重阳理教实务论》一卷。
王重阳所劝人诵读的经典,有佛、道、儒三教的经典,如佛教的《心经》、道教的《道德经》和《清静经》,儒家的《孝经》。在全真教中,王重阳试图将三教思想融为一体,把三教比喻为鼎的三足,缺一不可。而在提炼儒、佛、道三教精髓的过程中,他发现了人的共性:真性,即人最初的本来面目,即不被物欲所玷污的原始精神。这是需要通过不断修炼才能达到的境界。
全真道教修行有“功性”的概念,功性包括真功和真性。王重阳引用《金真人语录》强调真功是修心养性的修行,要心明志坚,无为而为,真清净无染,抱本守一,养神健气,说明了真功修行的境界之高。真性之义,指修仁爱,济贫济困,救人于水火,或感化善人修道,强调人的善行与内心的统一。
全真道教的教义和思想,以老庄的道德学和人生学为基础,主张回归人的本真本性。当时,许多人以出家修行的方式加入全真道教,这与传统正道以符箓、祭祀等宗教活动大不相同,因此有人称之为“新道教”。在动乱的时代,全真道教成为战乱地区人民的精神支柱,信众迅速增加,声势日渐壮大,元朝时期发展成为华北地区最大的道教教派。此后,全真道教派别繁多,深入社会各阶层,影响遍及世界各地。正如王重阳在《活死人墓》中所预言的,全真道教发展成为中国历史上不可或缺的宗教力量,并一直传承至今。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