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学院国际化交流平台助力学子实践真知,开展本科生国际交流奖学金项目
编者注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强国的重要讲话精神,服务学校“纪律质量年”工作主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艺术学院搭建国际交流平台,帮助该校青年学生在国际交流中巩固知识,在实践中检验真知。在北京大学本科教育改革基金和艺术学院嘉汇教育发展项目的支持下,学校通过材料审核、面试、答辩等方式选拔了13名品学兼优的本科生,由学院副院长李阳河带队艺术。研究员、外教柯伟业()和 Rim()带队于2024年6月22日至7月2日在意大利米兰、威尼斯、佛罗伦萨、罗马四个城市开展暑期本科生国际交流奖学金项目。
艺术学院在行前多次召开行程准备会、安全通报会、行前动员会等,深入了解每位学生的情况,根据学生的语言特长、性格特征、学业成绩等进行个性化分组。整个十天的学习计划由师生共同完成,充分体现了学院“旅行式”的教育模式和对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高度重视。本次游学旨在通过海外游学和互动,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搭建与世界顶尖艺术院校的交流平台,改善学生的课程学习体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中国情怀、讲好中国故事的艺术人才。
第 9 天
教廷
圣彼得广场和教堂
7月1日上午,在李阳老师、 Rim老师、柯伟业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首先前往圣彼得广场和教堂。
圣彼得广场和大教堂位于罗马,是备受瞩目的旅游景点。圣彼得是耶稣十二门徒中的第一位,被视为通往天堂的钥匙。圣彼得教堂象征着距离天堂最近的地方,而圣彼得广场则体现了信徒们对天堂的向往。
广场围绕着教堂的东入口,毗邻耶稣和十二使徒的雕像。广场由贝尔尼尼设计建造,装饰丰富,表现力极强,展现了建筑的完整性和内在的联系。
圣彼得广场一角
广场中央是一座大约公元前2000年的埃及方尖碑。它高大挺拔地矗立在宏伟的石砌建筑之中,将人们与蓝天连接起来。虽然它最初与基督教无关,但它被带到罗马后,成为圣彼得殉道的见证,因此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广场两侧各有一个喷泉,象征着基督的永生。这些喷泉是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贝尔尼尼和马德尔诺的杰作。鸽子和海鸟经常在喷泉里玩耍,然后在空中展开翅膀,将圣水洒向大地。
方尖碑
鸽子和喷泉
进入圣彼得教堂的人络绎不绝,游客需要在广场周围排队。柱廊内侧,形成一条与之平行的“人间长廊”。等待的时间很长,但有教堂的钟可以为学生报时。
教堂钟
教堂有五扇门,大多数游客从中间的门进入。如果能抓住机会,信徒们可以从右边的圣门进入大厅,不过这个机会每25年才出现一次。圣门打开后,教皇带领信徒进入,象征进入天堂。其他门是“圣门”、“善恶门”和“死亡门”。教堂上方的雕像是耶稣基督和十二使徒,其中耶稣基督占据中心位置。
文艺复兴时期的许多建筑师和艺术家,如多纳托·布拉蒙特、拉斐尔、米开朗基罗和安东尼奥·达·桑加洛等都参与了圣彼得大教堂的设计。先贤智慧和辛劳的结晶,赋予了这座建筑独特的“雄浑”高贵之美。置身其中,首先感受到的不是神的庄严和压迫,而是人的伟大。
教堂包含多个小教堂,每个小教堂都有自己独特的圆顶。其中之一是圣彼得墓。墓前有一尊卡诺巴制作的跪着的教皇。彩色玻璃制成的鸽子向上飞翔。下面是贝尔尼尼雕刻的《圣彼得之椅》。大礼拜堂的核心圆顶是由米开朗基罗设计的。其具有内敛与外向的双重结构,令人震撼。整个大厅的顶部装饰着美丽的图案和浮雕。阳光透过圆顶照射进来,给庄严黑暗的教堂增添了神秘的光芒,就像一扇通往天堂的大门。主穹顶下是教皇祭坛,祭坛上覆盖着贝尔尼尼的青铜华盖。天篷由四根螺旋铜柱支撑,有五层楼那么高。祭坛前的半圆形栏杆上常燃着99盏长明灯,下方是教宗祭坛和圣彼得墓。只有教皇才能在这座祭坛上主持朝圣者,面朝东方冉冉升起的太阳。大量的。
米开朗基罗的圆顶
贝尔尼尼的青铜华盖
教堂的一侧矗立着米开朗基罗的伟大作品之一——《哀悼基督》,这是唯一一座有米开朗基罗签名的雕塑,米开朗基罗的名字刻在玛丽胸前的腰带上。雕像描绘了基督死亡的场景,他的头向后仰,身体弯曲,表现出生命的软弱和无力。相比之下,圣母的形象是平静、年轻、优雅的。她的右手支撑着基督的身体,左手微微向后伸展,显得既平静又痛苦。圣母虽然表情平静,但她的目光却始终注视着怀中的基督,传达着无言的悲伤。
https://gjxy.nbut.edu.cn/__local/C/11/EB/3DF445279815AE818FBFCD25CB8_B957B1E5_179AF.jpg
为基督哀歌
教堂里还有其他几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其中之一是教皇庇护十二世的纪念碑。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教皇。他的手势似乎是为了阻止战争,表达了他对种族主义和独裁者的拒绝和批评。 。第二个是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的纪念碑。教皇雕像下方的浮雕描绘了关于制定新历法的场景。两侧的数字分别象征着宗教和毅力。
庇护十二世纪念碑
格列高利十三世纪念碑
离开教堂后,我们注意到外面站着魁梧的卫兵,身穿古老的红黄蓝条纹骑士服装,手持长矛,表情庄严。这些皇家卫队都是瑞士人。传说16世纪初,有100多名瑞士卫兵为保护教皇免受神圣罗马帝国的袭击而死在教堂外。深受感动的教皇决定雇佣瑞士卫兵,世世代代保护教堂。
梵蒂冈博物馆
7月1日下午,同学们抵达了修学之旅的最后一站——梵蒂冈博物馆。梵蒂冈博物馆位于圣彼得大教堂北侧,拥有1400多个展厅、陈列室和房间,主要包括拉斐尔厅、西斯廷教堂和世俗博物馆。在这里,学生们欣赏了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以及文艺复兴时期的经典艺术作品,体验了一场文化盛宴。梵蒂冈博物馆陈列着许多引人注目的雕塑作品,如米开朗基罗的《创世纪》和《最后的审判》,拉斐尔的《雅典学院》和《变形记》,还有佩鲁吉诺的《彼得的钥匙》等基督绘画珍品《复活》展示了古希腊罗马的学术和考古价值。馆内巴洛克风格的圆顶和精美的螺旋楼梯体现了建筑风格。文艺复兴美学,带领参观者踏上宗教崇拜般的艺术之旅,勾勒出古代思想的崇高、神圣和壮丽。
梵蒂冈博物馆的圆形圆顶和双螺旋楼梯
(图片来自网络)
雕塑馆内,一件件古希腊雕塑给人带来冷静与力量并存的视觉体验。纯白色的大理石带来一种安静的气质,当你走进其中,你会被运动、奋斗、准备的力量所感动。
《运动员刮汗》表现了一名高大健壮的运动员在激烈的比赛后用刮板擦去身上的汗水。他的头转向右侧,眼窝凹陷,脸上显得疲倦。作品中完美的人体比例使雕刻的人物显得雄伟挺拔,细腻的刻画展现出富有弹性的肌肉和舒展的动态。
《丽城的阿波罗》是希腊雕塑家利奥卡雷斯创作的。雕塑家用熟练的雕刻技巧表现了阿波罗优美的体态、匀称的四肢、优雅的形态,凸显了阿波罗的明朗风度和英雄气质。整幅作品构图稳定,比例匀称。虽然手和小臂受到了损伤,但作品整体的和谐美感并没有受到影响。
“拉奥孔”是一组著名的大理石雕塑。该组雕塑高约184厘米。该剧取材于希腊神话中的“特洛伊木马”传说,描绘了拉奥孔及其父子的临终时刻。这组雕塑呈现出极具戏剧性的场景和剧烈动荡的形态,但人物表情平静,没有任何激烈挣扎的迹象。这部作品既保留了古希腊艺术的特点,又具有巴洛克艺术的前身,具有很强的艺术张力。
《出汗的运动员》、《丽城的阿波罗》和《拉奥孔》
穿过雕塑厅,进入拉斐尔厅,拉斐尔的许多经典作品映入眼帘,其中最著名的无疑是《雅典学院》。该画取材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主持雅典学院的轶事。它以极其包容、自由开放的思想打破时空界限,汇聚了代表哲学、数学、音乐、天文学等不同学科的文化名人,以回忆历史黄金时代的形式表达了作者的向往为美好未来而奋斗,对追求智慧与真理的人们表示赞誉。画作以拱形穹顶为背景,运用极高的透视角度,增强了画面的立体感和深邃的空间感。整幅画气势磅礴,气势磅礴,画中人物栩栩如生,栩栩如生。
拉斐尔的《雅典学院》
穿过拉斐尔室,进入西斯廷教堂,里面收藏着梵蒂冈博物馆的两大“宝藏”——米开朗基罗创作的《创世纪》和《最后的审判》。
《创世记》是米开朗基罗在1508年至1512年间绘制的壁画。米开朗基罗根据旧约创世记章节生动地画出了9幅巨画,包括上帝划分光明与黑暗、上帝创造太阳和月亮、上帝创造树木和动物、上帝创造男人、上帝创造女人、亚当夏娃吃了禁果被逐出天庭、诺亚崇拜祖先、洪水惩罚世界,诺埃喝醉了。 《创世记》分布在教堂整个长方形大厅的屋顶和两侧,雄伟非凡。其中,金库正中的《创造亚当》一幕最为感人。上帝位于画面的右侧,悲伤而又慈祥地看着亚当。他的右臂伸出,生命之火从他的指尖流向左边的亚当。亚当懒洋洋地躺在山地上,用强壮的身体展现出生命的敏捷与温柔。这一幕并没有直接描绘神塑造亚当,而是描绘了神圣火花即将触及亚当的那一刻,表现了亚当接受神的智慧的主体性,体现了人文思想的渗透。
米开朗基罗的《创造亚当》
https://osc.beihua.edu.cn/__local/0/BF/B7/F661A593911BDADD36E1CD15971_DFB8642C_1364F.jpg
《最后的审判》是米开朗基罗在1535年至1541年间创作的,它占据了西斯廷教堂祭坛后面的整面墙壁,描绘了圣经中最后的审判的故事。基督处于画面的中心,表情严肃,正义凛然,右手高举,目光严肃,对万国进行审判;他的门徒和先知排列在两侧,面向基督。只有圣母神情温柔,仿佛在为所有人求情;而小天使们则在云端大力吹响号角,唤醒聚集在左侧的死者接受末日的审判。画的下部和左右两侧分别描绘了死者复活和罪人在地狱受折磨的场景。通过两极世界的划分,呈现出一种螺旋式的动态。同时,画面以现实和历史中的人物为模型,这也暗示着米开朗基罗用自己的善恶观来评判现实世界中的人物。
米开朗基罗的《最后的审判》
梵蒂冈博物馆的参观在一个小画廊结束,里面收藏着米开朗基罗的《哀悼基督》、拉斐尔的《基督显圣容》等经典作品。
《变形记》描绘了山上和山下两个独立的叙事场景,中间被黑色模糊的云段隔开。山上的场景展现了基督显圣的荣耀异象,而山下的场景则描绘了九位使徒与一个被魔鬼附身的男孩一家人之间的争论。可以注意到,山脚下并没有人用肉眼观察山上发生的异象。这种对视觉的忽视隐含着神圣与世俗无法在视觉上沟通的宗教内涵。 1520年拉斐尔因病去世,留下遗言将未完成的《显灵》挂在棺材上。一般认为,这幅画的下半部分是由拉斐尔的学生罗马诺完成的。的。但整幅画具有突出的拉斐尔风格,尤其是明暗对比和上下半部的鲜艳色彩。
拉斐尔《变形记》
特莱维喷泉
7月1日晚,学生们有空闲时间参观罗马城。许多学生选择参观著名的巴洛克风格喷泉特莱维喷泉(di Trevi)。
特莱维喷泉是意大利罗马最著名的喷泉之一。它位于三条街道交汇的广场上。由于前面有3条路向外延伸,而“特莱维”就是三条分叉路的意思,所以喷泉被称为“特莱维喷泉”。特莱维喷泉以其雄伟的巴洛克设计和丰富的雕塑装饰而闻名于世。它是罗马最受欢迎的旅游景点之一,也因游客在此许愿的传统而被称为“特莱维喷泉”。
特莱维喷泉于 1732 年在教皇克莱门特十二世的命令下开始建造,由建筑师尼古拉·萨尔维 ( Salvi) 设计。喷泉的建造历时近30年,最终于1762年竣工。萨维的设计巧妙地利用宫殿的立面作为喷泉的背景,使整个结构不仅是一件独立的艺术品,而且与周围的建筑和谐地融为一体。
喷泉的主题是罗马神话中的海神海王星。他站在一辆贝壳形的战车上,由两只性格各异的海马驾驶,一只狂野不羁,另一只海马。马温顺而平和,象征着海洋的双重性格——既可以狂暴,也可以和平。喷泉两侧各有一位代表生育和健康的女神,上方有四位手持象征季节物品的女性雕像。
特莱维喷泉的水源来自古罗马水道(Aqua),该水道最初建于公元前19年,为罗马城提供清洁的饮用水。喷泉中的水通过复杂的管道系统循环,创造出壮观的水流效果。
特莱维喷泉也被称为特莱维喷泉。罗马人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据说,如果你背对喷泉扔一枚硬币到池子里,你可以许三个愿望,但其中一个必须是“Fa a Roma”。这一传统吸引了无数游客效仿,每年都有成吨的硬币被投入喷泉中。收集到的钱通常捐给慈善机构。
特莱维喷泉的形象也存在于影视艺术作品中。比如经典电影《罗马假日》中,奥黛丽·赫本饰演的安妮公主路过特莱维喷泉,一时兴起走进了附近的一家理发店。她剪了一个短发,彻底打破了当时的潮流。这个经典的路段让特莱维喷泉风靡全球,成为罗马非常浪漫的旅游景点。
这次梵蒂冈之行是一次深入的文化和宗教体验。在李阳、 Rim、柯伟业老师的带领下,学生们不仅见证了梵蒂冈的宗教艺术和建筑美学,还体验到了罗马丰富的历史文化。通过这次旅行,学生们对西方艺术和宗教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第 10 天
后退
返回
7月2日,上午休息后,同学们前往机场顺利搭乘航班回国。这次充实而有意义的意大利之旅就结束了。
· 至此,意大利考察之旅圆满结束·
图片与文字|熊哲航才华横溢 曲兴林王建豪大放异彩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