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第五十五中学郑金霞:先秦史选择题归纳分类及复习策略
关于作者:郑金霞现任教于天津市第五十五中学。擅长研究试题和教材。参与多项市级科研项目,发表论文多篇,多次参与教材编写。
先秦历史主要是指秦朝建立之前的历史。先秦史是高考的必修内容。每张高考历史试卷前的一两道选择题,基本上都是先秦历史的选择题。笔者根据近五年高考出题特点,对先秦史选择题进行了总结和归类,以便有针对性地复习,提高复习效率。
1.历史知识
历史常识是认识历史现象、认识历史问题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如年表、帝号、古地名、史料的分类与价值、史料的鉴定、史料的使用原则、史实与历史解释的区别等。
【例1】(2020·上海卷·2)《史记》记载,“天下疫病”发生于公元前243年。该周期也可表示为 ()
A. 公元前2世纪初
B. 公元前2世纪末
C. 公元前3世纪初
D. 公元前3世纪末
[例2](2022·湖北卷·1)1978年,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一件精美的漆盒。盒子的盖子上画着一张二十八颗星星的地图,按照星空的方向标记。里面的星星名字大多和《师师星表》中的记载是一样的。这表明()
A. 图像比文献记录更可靠
B、西周时期非常重视天文观测
C.文物与文献可以相互佐证
D.楚国拥有精湛的制漆技术
【分析】例1考验年代学常识,例2考验历史研究方法。孤立的证据并不独立,历史材料相互支持。如果你对历史知识有清晰的掌握,就很容易选择正确的答案。例1的正确答案是D项;例2的答案是C项。
【对策】
关于历史的常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展:
1、年表主要包括皇帝年表、公元年表、民国年表、干支年表等。先秦部分涉及公元纪年,具体是公元前某一年。了解公元年和世纪之间的转换。世纪数等于世纪数加一。例如,公元前243年是公元前3世纪。就公元纪年而言,从二分法来看,前50年(00-49)为早期,后50年(50-99)为晚期。如果是BC,则相反,(00-49)为后期,(50-99)为前期。按照三分法则,前30年为早期阶段,后30年为晚期阶段,中间40年为中期阶段。从例1的选项来看,应该采用二分法。公元前243年是公元前3世纪末。
2、帝号,包括庙号、谥号、年号等。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代。这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殿时的名称。如唐太宗、宋太祖等。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的事迹所给予的称号。它出现于西周,被秦朝废除,被汉朝恢复,直至清末。如汉武帝、隋炀帝等。 年号,封建王朝纪念年份所用的名称,始于汉武帝,止于清末。如“贞观”、“宣统”等。先秦部分主要涉及谥号,如周文王、周武王、秦孝公等。
3、古今地名变迁。例如,商朝的都城“殷”位于今天的河南安阳,西周的都城“镐京”位于今天的陕西西安,东周的都城“濠京”位于今天的陕西西安。洛邑”位于今河南洛阳。
4.史料理论常识,包括史料的分类与价值判断、史料的实证方法、史实与解释的区别等。史料按照表现形式分为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口述史料、影像史料;史料按照史料价值分为第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按主观意图分为有意史料和无意史料。其中,实物史料、第一手史料和无意史料的价值最高。先秦时期,众所周知,历史文物的考古发现是研究史前历史的主要证据来源,其中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传奇历史是口述历史,需要分清传说与史实的区别与联系。分析早期夏、商、西周国家的特点,必须了解考古资料和传世文献在历史研究中的不同作用。
在史料实证方法上,要注重从史论、史论结合;孤立的证据无法成立,多个来源相互支持;要善于挖掘史料背后的社会背景和具体微观情境。例如,夏代二里头遗址与《史记》的记载相互印证;商周时期的甲骨文、金文也有历史文献佐证。
历史事实和历史叙述中的解释之间存在区别。历史事实是历史上客观存在的事实;历史解释是对历史事实的分析和评价。例如,“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变法”。前半句是历史事实,后半句是解释。
2.历史概念
历史概念试题主要考验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求准确把握历史概念的内涵外延、本质和规律。考试形式大致有三种:一种是题干概念型,即题干提供一个概念,选项提供与这个概念相关的四种解释,选择最符合题干的一个选项;另一个是期权概念。类别,即题干提供某种情况,选项提供四个概念,必须选择符合题干情况的概念;三是隐性概念类别,即该概念未出现在题干和选项中,但在解决问题时使用该概念。
[例3](2020·天津卷·1)井田制度下,村社内的土地分为公有地和私有地。私有土地是分配给村庄社区成员的土地。根据系统定期交换。村社成员必须服从土地分配。因迁居而搬家,是指“每三年更换土地、迁居”。这意味着私有字段()
A、可以交易
B. 所有收成都上缴国家
C.属于小农经济范畴
D.所有权属于国家
【例4】(2020·国卷一·24)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王熊通请求升爵,周桓王拒绝。熊统愤怒地说,周边地区已全部归顺楚国,“而大王不加位,我自傲”,“我自立为(楚)武王”。由此可见,周朝是( )
A、礼乐制度已不复存在
B. 王位世袭制度的消亡
C. 父权制度开始瓦解
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
【例5】(2022·国卷A·24)汉晋时期有多种文字记载。尧帝在位期间,“天下太平,百姓安宁”。有一位老人以“打土”的方式玩耍,围观的人都称赞尧帝。老人唱道:“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挖井喝水,耕地吃饭,皇上怎么对我这么仁慈呢!”上述记载所体现的政治哲学最接近的是()
A. 孔子 B. 老子 C. 韩非 D. 墨子
【分析】
例3属于题干概念范畴。题目的概念是“景天系统”,四个选项都是对“景天系统”的解释。井田制度下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村社成员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不能买卖土地。 A项是错误的;该材料不包括有关从私人田地采伐的信息,这是错误的。 B项是错误的;小农经济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 ,所描述的材料不属于该型号。根据实质性题干信息,正确选项为D选项。
例4属于选项概念范畴,选项涉及礼乐制度、王位世袭制度、宗法制度、分封制度四个概念。分封制诸侯的爵位由周天子授予。材料“自立,为(楚)吴王”。楚王自称王破坏分封制度,分封制度受到挑战,故选择D选项;信息是楚王破坏分封制度,分封制度受到挑战。自立王的做法是个别现象,不能推断礼乐制度已不复存在,甲项除外;资料显示,周天子和楚王的皇位仍然是世袭的,不包括B项;资料显示,楚王与周天子没有宗法血缘关系,排除C项。例5属于隐性概念范畴。问题词干和选项都不涉及概念。事实上,它们检验的是对老子“无为之政”的概念理解。物质信息与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接近,故选择B选项。
【对策】
先秦时期的历史概念包括政治史上商朝的内外役制、周朝的封建制度、宗法制度、礼乐制度等;井田制、小农经济、重农抑商等载入经济史;百家之争、诸子百家之争被载入思想史。思想概念。从答题技巧来看,主要有时空定位法、属性分析法、历史与理论相结合等。在教学上,这些概念无法直接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相反,他们必须善于创造情境。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学生可以通过历史数据分析形成对概念的理解和认知。
以分封制为例,可以提供以下材料:武王纪念先王先贤,赞神农之后的焦,黄帝之后的朱,尧之后的姬,舜之后的辰,大禹之后的齐。于是功臣谋士受封,尚符大师首受封号。冯尚父被封为营丘齐人。其弟周公旦被封为曲阜鲁人。封为昭公,卒于燕。弟弟、叔父被封为关,弟弟、叔父被封为蔡。其余依次获奖。 ——《史记·周本纪》
设计问题:什么类型的人被分封?分封的目的是什么?它能发挥什么作用?
从历史文献和图片来看,被授予爵位的人都是古代帝王、英雄、皇室的后裔;从诸侯国的位置就可以看出,周王分封的主要目的是保护王室领土、管理边疆。从职能上看,稳定政局,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范围,形成众星仰慕周王室的局面;从地图空间来看,各个诸侯国周围都有少数民族,封建制度下诸侯国的建立,有利于文化交流和认同,从而促进民族融合,推动中华民族的逐步形成。
全面准确地把握概念的成因、性质、内容、特征、结果、影响等,真正理解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同时比较和区分同类历史概念。例如,封建制度、宗法制度、礼乐制度总是混淆的,所以可以根据它们的主要特征来区分:封建制度是权力的分配,宗法制度是权力的继承,而礼乐制度则是对权力的认可。又如能够比较中西封建主义的异同,了解历代封建主义与中央集权的对抗。
3.摘要及摘要类别
概括型试题是对史料的特征或内涵进行概括的概括。历史资料可以是文献,也可以是图片。
【例6】(2022·山东卷·1)战国时期,法家两大流派之一的田七法家主张“君臣大小,无不遵法”, “君臣不用礼课,而无名。”这体现了他的思想特点。是的()
A. 遵守法律、遵守礼仪
B. 敬法敬天
C、崇尚道德、尊重法律
D. 外在儒学与内法
【例7】(2021·辽宁卷·1)图为浙江杭州严家桥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距今约4000年的双钱结藤编遗存。它反映的是()
A. 历史传承与民族认同的统一
B. 社会组织的复杂性
C、劳动技能与艺术审美的结合
D. 等级秩序的建立
【分析】
例六:“君王臣下,皆遵法度”。 “君臣不以礼教,则不得而知。”第一句的关键词是“法律”,第二句的关键词是“礼仪”,所以正确答案是A项;材料中未提及“敬天”,排除B项;德是内在的道德情感,礼是外在的行为规范,材料中未提及“德”,排除C项;材料中提及的是法家非儒家,外儒内法,西汉武帝时期才出现,排除D项。
例七:剩余的双钱结藤编一方面体现了劳动过程中的系绳技巧;另一方面,作为艺术品,它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 C项正确;残存的双钱结藤编件无法体现历史传承,故予以排除。 A项:双钱打结藤编残片不能证明当时的社会组织情况,故排除B项;该题干并未提及双钱打结藤编的用户群体,因此无法得出社会等级秩序建立的结论,排除D项。
【对策】
这类题一般都是新情境题,重点是复习。
图题比较简单,只要不随意引申内涵即可。先秦文献资料大多是文言文。就像语文课上分析古文一样,你必须考虑句子中的每一个单词,读懂材料的本义,并探索其引申意义。遇到长材料时,抓住要点,理解题意。然后将选项中的单词与问题中的单词一一比较,找出意思相同的选项。请勿随意扩展或延伸材料的内涵。注意:有时材料太长,观点可能在第一个,也可能在最后一个,需要完整阅读;有时材料或问题中存在否定句,必须仔细标记;特别要注意材料的时间、空间限制以及材料的来源等。
4.逻辑推理类
逻辑推理是根据问题主干提供的条件,运用历史常识或学到的知识进行分析推理,从而获得项目与问题主干之间的正确联系,最终得到答案。从先秦史高考真题的选取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得出相关结论是静态的历史事实;其次,它是一个动态的历史事实,可以得出必要的论据;三是观图推论。其中,第一类比较简单,只需要根据常识进行综合思考即可;第二类和第三类是相当难以思考的。
[例8](2022·广东卷·1)考古资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例9】(2021·国卷B·24)西周封建制度下,周天子和诸侯将包括土地、人口在内的封地授予大臣、官员,称为侍禄。西周中叶以后,贵族获得的封地越来越多。到了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一名官员拥有数十个封地。这表明()
A. 废除国有土地制度
B、分封制度不断强化
C. 巩固诸侯和国王的权力
D、社会生产可持续发展
[实施例10](2022年·国家卷B·24)
从图中可以看出商周时期青铜铸造的繁荣()
A.促进了南北农业经济的进步
B. 依赖大规模商业活动
C. 体现南北关系的加强
D、由于统治区域向江南扩展
【分析】
例8通过考古资料与历史结论的逻辑关系来检验历史资料的经验素养。 “山西晋都城遗址出土的春秋早期铁器残片”资料可以表明,春秋初期山西晋代就已使用铁器,故B项正确; 《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出土的商代青铜器》表明,该地可能与商代青铜器有交流,但不能得出“商朝统治范围达到内蒙古地区”的结论。商代的统治区域仍以中原为中心,不包括A项。《湖北大冶铜矿冶遗址出土的东周陶片》资料显示,商代的铜冶炼和制陶工业已相当发达。出现于东周时期。大冶铜矿的开采可能在东周及以前就已存在。项目 C 被排除在外。 ;从《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土的铁镞(箭头)》资料中,我们可以知道铁镞的存在,并且铁已经被用作秦朝的武器材料。王朝兵马俑,但无法判断秦朝军队是否“主要”使用铁制武器,因此排除D项。
例9 从题干中的信息来看,对“西周中期至春秋时期官员的封地增加”的解释是一个动态变化题,而不是静态理解题,难度较大增加了。从春秋时期历史阶段的特点来看,以井田制为代表的国有土地制度崩溃了,但没有废除;分封制度非但没有得到加强,反而开始被摧毁,因此A、B项被排除;贵族拥有的封地数量越来越多,多指大臣、官员的权力日益增长,表明诸侯、君主的统治不是得到巩固,而是被削弱,所以排除C项;随着铁牛养殖的出现,生产力得到发展,新开垦的土地越来越多。人口迅速增长,贵族的封地不断扩大。因此选项D正确。
例10是一道地图式推理题,以先秦青铜铸造业为切入点。旨在测试学生提取和解释图文材料信息的能力以及时空概念、历史证据、历史解释等方面的学科素养。商周时期的政治中心在北方的黄河流域。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重要的铜矿都在南方。南方的铜矿运往北方,体现了南北联系的加强,故选择C方案;先秦时期的青铜铸造业比较发达,主要用于礼器和兵器,农业较少,A项错误;商周时期“工商业粮官”,商业活动受到政府严格控制,大规模商业活动不符合史实,B项除外; D 此项与标题含义及史实不符。商周时期青铜铸造的繁荣,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组织能力、铸造技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统治范围的扩大并不是主要原因。
【对策】
逻辑推理题只有一种材料和一种结论。只要条件充分、全面、客观,结论就是正确的。对于第二类和第三类,只是问题情况不同。但做题的方法是一样的:第一步提取题干信息,文本素材抓住中心问题,根据图例和方位解读地图;第二步是核心,必须结合阶段特点,对选项进行比较,才能得出正确答案。
因此,回顾先秦历史必须有阶段性的意识。把握历史阶段特征,不仅要学会用宽泛的概念去回顾,更要把三门选修必修课本的相关内容有机地融入到阶段特征中。以春秋战国时期为例。春秋战国时期的大概念是社会变革。必修课本的题目是《诸侯的冲突与维新运动》。关键词是“奋斗”和“改变”。第一项是“国家间争端与中国身份”。前者是“争议”,后者是“中国认同”,隐含着“变化”的客观趋势;第二项是“经济发展与改革运动”,从经济变革到综合法。第三项“孔子与老子”是关于思想的变化,既包括对变化的认识,也包括观念的争论;第四项“百家内容”则以“变”为前提,观念之争进一步扩大。如果将三本选修必修卷整合起来,其阶段特征整理如下:
政治:王室衰落,诸侯争霸,封建制度崩溃,变法自强,春秋五霸,战国七侠,社会大动荡。
经济:铁农具和养牛业的出现和推广,井田制度的解体,战国变法,井田制度的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的逐步确立;工商业打破了商周时期的工商业粮官,私人手工业出现,商业也大发展。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战国时期出现重农抑商的政策。
思想文化:从在政府学习到到民间发展;春秋时期是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宗旨的儒家学说;以及以“道”为自然、“易”为法则的道家学说;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法家成为统治阶级认可的主流思想;百家之争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阶级:士大夫阶级的兴起,地主阶级和农民的出现。
民族关系:在中原大地与周边民族的长期交往和密切联系中,发生了大规模的民族融合,形成了“中华认同”的局面。
识别二维码购买↑↑↑
《教学考试》杂志原师团队精心打造
资深原创作者打造高品质原创论文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