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的发展历程:从张道陵到历朝历代的改革与完善
东汉顺帝年间(公元142年),张道陵(天师创始人)在四川鹤鸣山得“正一蒙微道”,受太上老君封为“天师”,由此创立“天师道”(又称五斗米道)。东汉末年,张鲁(张道陵孙)将天师道北移。晋代,在中原及东南地区广泛发展,标志着道教的正式确立。在以后历代道教的发展与改革过程中,其仙道制度、符箓科学教育、斋戒仪轨、道教理论等都不断充实、丰富、完善和发展。主要表现在:东汉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被纳入道教经典,被视为炼丹经典的鼻祖;东晋葛洪的《抱朴子》,标志着道教炼丹仙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北魏寇谦之改革天师道,重在礼仪和服药隐修,改诵道经由直接诵读为吟诵音乐;南朝陆修静建立和完善了道官道士论功授券、按品级晋升的制度,首创了服饰标准,并进一步完善了斋戒、祭祀等仪式,基本完成了道教仪轨;南朝陶弘景撰写了《真灵卫野图》,建立了系统完整的仙学信仰体系;唐代程玄英、李容等统一、规范了道教各主要门派的斋戒、祭祀,并编纂了《开元大法藏》,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道教藏经;唐代钟离全、吕洞宾等大力提倡内丹学说,著书立说,建立了完整独立的内丹理论体系。后世全真派尊钟离、吕洞宾为祖师;北宋陈抟(希夷先生)所著《无极图》、《先天图》、《至玄篇》等,对后来的南北两派影响甚深;张择端所著《无真篇》,与《周易参同契》齐名,为内丹正宗。张择端也是南派内丹学的创始人;晋代王重阳提倡“三教合一”,创立道教全真教;明代第五十代天师张国祥继续补充《道藏》,成为道教史上最完整的经书……由于张道陵后裔世代被封为“天师”,是道教各符派事实上的领袖,其所领导的龙虎派发展空前。元成宗年间(公元1304年),第三十八代天师张玉才被封为“正一派首领、三山符师”,标志着道教正一派的形成。此后,道教大体分为正一派和全真派两个宗派。正一派统领和统一了许多宗派,主要有:天师龙虎派、茅山上清派、阁皂灵宝派,以及神霄派、净明派、清微派、东华派等。正一派主要以符箓斋戒、祭祀、驱鬼等方式进行,正一派的道士可以不出家、不住庙宇,可以结婚、吃肉,没有很严格的戒律。
全真道教,又称全真教派,由晋代道士王重阳(1112—1170)创立。道教从形成以来,历经两晋、南北朝、唐宋,近千年间演变成众多道教派别。俗话说“宗派越分越乱”。因此,王重阳以“三教同源”说(“儒释道相通,三教从来同宗同源”),将儒、释、道三教思想融为一体;规定道教的《道德经》、佛教的《心经》、儒家的《孝经》为全真道教徒的必读经典;他以修心断欲为修道之本,先修性后修命,入凡间圣境。规定全真道士必须出家住庙宇,不结婚生子,斋戒吃素,严守规矩。王重阳有七个弟子,后人称“全真七子”(或“北七真人”)。后来,他的弟子们也都各自创立宗派,宣扬教义。其中,以“全真七子”之一丘处机创立的“全真龙门派”影响最大,流传至今,对道教影响最为深远。
https://img.tuke8.com/2022-04/9bd28a65220cee10da017668d64c6d78.jpg
丘处机,又名长春子,山东邓州栖霞人,到饶州龙门山(今陕西省宝鸡市)隐居修行六年。全真龙门派教义大体继承王重阳思想,主张三教平等,主张清心寡欲为道教本位,修行原则为“受苦受难为利”。龙门派主张道士必须出家,住寺观。寺观的管理制度和规章制度大都仿照佛教,其制度之完备、执行之严格,在道教各派中首屈一指。
龙门派除了继承中国传统道教思想外,还对道教符箓、丹药、仪轨等思想文化内容进行了重新梳理,为当今道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龙门派以丹药修炼为主,兼修外丹符箓,主张性命双修,先修性命,后修性命。认为修真养性才是道家修行的唯一正确方式。只有断除七情六欲,悟性见道,心灵清净,才能返朴归真,得道成仙。
https://p8.itc.cn/images01/20230511/7554e85567994f9b913581e5178a5848.jpeg
龙门派在内丹学说的阐发上,成就最为显著。明清道教衰落时期,只有全真龙门派一度“复兴”,其他道教派别,如正一派等,大多处于衰落状态。清初,全真龙门派第七代昆阳子王长岳,先后在北京白云寺及南京、杭州、湖州、武当山等地传道授徒,进一步完善了全真道教的戒律制度和官学制度。龙门派在康熙、雍正、乾隆年间经历了一段兴盛时期,史称“龙门复兴”,其间派系繁多,许多派系流传至今。因此它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最兴盛的道教宗派,几乎成为全真道的代表,其兴盛程度与禅宗五宗中的临济宗相当,所以世上有“临济、龙门一统天下半边天”之说。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