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秧歌:口耳相传的经典,集歌、舞、戏、乐于一体的文化瑰宝
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区秧歌腰鼓表演 光明图/视觉中国陕北秧歌《米脂姑姑绥德罕》剧照 光明影业/视觉中国
1943年,鲁迅艺术学院演出《兄弟姐妹开荒》。资料图片
【口耳之间的中国】
陕北秧歌是集歌、舞、戏、乐于一体的群众性集体歌舞活动。又称“打秧歌”、“打红火”。如果秧歌有歌词,则称为“唱秧歌”。陕北秧歌扎根于黄土高原,已经走过了数千年。它不仅是方言文化保存和研究的活化石,也是方言口头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经典案例。
1、“秧歌”还是“秧歌”
陕北地方志和秧歌研究文献中,“秧歌”也有“秧歌、辉歌、盘歌、秧高”等记载。其中以“秧歌”、“秧歌”最为常见。地方志中关于“秧歌”的记载很多。例如,清末编纂的《米脂县志》记载:“立春迎春的前一天,村民盛装打扮,唱春词,称‘秧歌’。”
在方言中,“秧歌”的第一个字总是读“yánɡ”,阳平声。 “阳、盘”都是阴平,声调不符。 “禓”发音相符。但从含义上看,《说文诗部》中“禓”被解释为“道上吉”或“禄神”,与含义不符。只有“秧”音同韵同声,与秧歌的意义和内涵密切相关。
陕北秧歌可能起源于古代傩祭活动。 《县志》有描述秧歌“为傩人穿衣、唱歌、跳舞”、“有村民的傩传统”,还有秧歌“驱疫”、跳秧歌“不引起瘟疫、而且根本没有流行病”。扭秧歌的时间是在元宵节前后。可见秧歌原本是一种迎春、驱瘟、酬神的歌舞祭祀活动。此外,秧歌队的灵魂“伞头”所持的“伞”,民间称为“日照”;而在清涧、延川等地,“日照官”手持的道具上有“日照”(太阳)图案。是秧歌队中不可或缺的角色,足见秧歌与太阳的渊源深厚。因此,秧歌的原字是“秧歌”,意思是迎阳春,以阳克阴。以上这些都与南方人种水稻时唱的歌曲无关。
“秧歌”常用的词形可能与南方方言有关。清朝的官制以官异地为主,北方有不少南官。南方普遍种植水稻,有“秧歌”。南方官员受本民族方言和文化的影响,可能将这一陕北春节前后的民间文化活动重新解释为“秧歌”,并记录在史书中。 1939年以后,延安时期各种报刊广泛采用“秧歌”文体,并创造了秧歌、新秧歌等文艺形式,固定了“秧歌”的字形,风靡全国。这是受南方方言的影响;其次,《秧歌》的写法更能体现“艺术来源于劳动生活,为人民服务”的理念,适应时代的要求。
我们认为,既然“秧歌”的写法已经约定俗成,这种字形就可以继续使用。
2. 老秧歌与新秧歌
陕北秧歌分为老秧歌和新秧歌。老秧歌是指保留秧歌基本程式的传统秧歌。主要分布在榆林市保宁堡、米脂、绥德、资洲、吴堡、郏县、清涧、榆阳区以及延安市延川、子长、延长和宝塔区东部的乡镇中,保宁堡秧歌在榆阳区历史最悠久。新秧歌显然更偏向于舞蹈,主要在游行或广场上表演。伞头的演唱内容大大减少,人物比较简单,道具和动作统一。新秧歌盛行,老秧歌日渐衰落。
老秧歌保留了参观寺庙、排门、奏彩门、转九曲等一系列固定节目。这些节目都有歌唱内容,需要伞头来完成;秧歌队的角色很多,有伞头纹身身(女装)、五审子(男装)、插梆子(五审子的表演形式,也叫插梆子)等。道具和动作没有统一的标准,可以说是百家千户,风格各异。
《夜一庙》中“夜”的意思是报告或陈述。参拜就是到寺庙、道观里向神仙唱秧歌。歌词内容是赞美神灵、奖赏神灵。
“排门子”又称“雁门子”、“团圆”,专指秧歌队到村民家中跳秧歌。 “门子”是门的意思,指的是“各家各户”,“排门子、雁门子”因挨家挨户而得名,“转院”因秧歌队在院子里绕圈表演而得名。民间相信,当“排门子”秧歌来到家门口时,能给主人家带来好运。伞头即兴演唱,歌词都是赞美和祝福的话语。有句话叫“伞头靠嘴求福”。
奏七彩门,是指在七彩门前载歌载舞。这是欢迎外村秧歌队进村的仪式。据说“赵匡胤留下了一个彩票门”。 “斗”字体现了一代又一代边疆人民的尚武精神。主宾秧歌队布置在蔡门内外。两位伞头斗智斗勇,对唱连连。他们提出问题、回答问题,精彩纷呈,高潮迭起。
转九曲又称“转灯笼”。 “九曲”又称“灯阵、黄河九曲”,源于姜子牙破黄河九曲的传说,也与九曲十八曲有关。黄河。共有365盏灯,横竖19行,排列成九曲九曲的方阵。正月十五左右,人们到九曲灯阵参观,以避百病,希望百病皆散。伞长带头唱起传承下来的唱五方二十八星座的歌词。
3.方言与文化
陕北秧歌具有独特而丰富的语言文化内涵。秧歌歌词中处处可见古词。比如《清涧》送别羊岗歌的歌词:“窑窄炕小,立台不高五尺,炉中无火,故亲人未备。”其中“嬬”最早见于《说文解字》《宀部》:“宬,室尚可”。 “凡”是唐、五、元时期使用的复数助词。又如《菜门秧歌》的歌词:“人人都说你们村的女人美得撕袖子、撕外衣,我们村的年轻人真不要脸,真是穆桂英配对啊”和杨宗宝一起。” “妙”指女子的美貌,见于《广州》《雅氏行刑一》:“妙,好”。 “憭”是聪明、精明的意思。 《说文·新部》:“解,即智慧”。段玉裁注:“《方言》:‘羽’,或可称为智慧,或可称为耻辱。”又如蔡门秧歌歌词:“衣服是达卡卡卡,驴龙裤衩”。与仡佬族绑在一起。” ” 指衣服脏,见于《集韵·浩云》:“一谓衣服已沾污。
有些歌词带有浓郁的方言特色,感染力很强。比如《排门子》的歌词:“村村有大葱,村村有蒜,村村有阿姨,村村有汉人,村村有秧歌,村村有大妈。”每个村庄都充满了孩子。”歌头 重叠量词和比形技巧的运用,营造出独特的方言风味。又如称赞女子美貌:“这位姑姑,俊美如崖画,红衣绿袍,腰细如一把,沟如南瓜。” “雅画画”是指墙上的贴纸,借用了绘画。 《南瓜瓜》里的美,是一个偶尔重叠的词。短短四句话,四个重叠的词,形容了陕北女子的风采和韵味。
陕北秧歌蕴藏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秧歌歌词涵盖了历史事件人物、天文地理、国家大事等。比如《大菜门》二色中,A唱道:“谁开天造地,谁钻木显威,谁先住在洞里,谁八卦节气?” B回答:“盘古开天,地也开,隋人钻木显威,晁氏洞府,伏羲氏八卦排列节气,秧歌字,如”毛鞑靼、老毛、蛮婆、蛮汉”,与观众近距离互动、其乐融融,反映了陕北多民族历史交融的历史。陕北秧歌是一种汉族舞蹈,与少数民族例如,延川秧歌的一些动作是由回族舞蹈演变而来,曲调与甘肃民间曲调相似。
4.传承与创新
延安时期,特别是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陕北秧歌实现了两个方向的创新发展。
第一个创新是秧歌。 20世纪40年代初,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掀起了新秧歌运动。当时创作的《兄妹开荒》、《夫妻识字》、《十二镰刀》等秧歌在延安等根据地十分流行。非常受欢迎。秧歌将秧歌与传统戏曲相结合,并加入了大量幽默的对白。内容涉及大生产、扫盲、抗战、支援前线、戒赌、改造二流人等,兼具教育性和娱乐性;曲调有梅胡、桃情。 、多台、万万腔和陕北民歌改编。秧歌已成为方言口头文化创新发展的经典。改革开放初期,多部秧歌重新上演,再次引起轰动。 2023年2月,榆林市新上演的秧歌剧《米脂姑姑穗德寒》以陕北民间故事为框架,以陕北原生态民歌、秧歌为链条,以传统民俗文化为线索,解读黄土。感人至深的高原爱情故事,呈现出浓郁的民族风格和鲜明的地域风情。这些都彰显了民间文学艺术形式经过转型创新后的强大生命力。
第二个创新是新秧歌,强化了秧歌的歌舞性和娱乐性,大大提高了群众的参与性。比如,新秧歌抛弃了原有的祭神内容,把秧歌变成群众性的广场表演艺术,甚至健身活动。不仅演出、比赛集中在春节期间,在城市广场上也能看到秧歌表演。真正实现了传统文化适应当代文化、与现代社会相协调的目标。
秧歌还具有积极的社会功能。 “蔡门秧歌”是一个村子的秧歌队到其他村子去“参观演出”。通过“抽奖门”、主持人接待、节目表演,大大拉近了不同村庄群众之间的关系。秧歌队的“排门子”巡演挨家挨户送祝福,对于同村邻里之间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非常有效。很多秧歌队成员,从伞领到普通成员,都是自愿、义务、无报酬的,这也体现了他们淳朴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从这个意义上讲,秧歌不仅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也是构建和维护睦邻友好村邻关系、形成良好社会氛围、实现社会自治的有效途径。
(作者:高峰、邢向东,分别为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