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映像:香港电影产业衰落中的异军突起与文化维系
编者注香港电影业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黄金时期后,在90年代中期逐渐走向衰落。成立于1996年,以杜琪峰、韦家辉为核心的银河影像异军突起。 1997年的开创性作品《前缀的诞生》、1998年确立黑人形象风格的《暗花》等作品,一直到1999年的经典代表作《枪火》。三年来,银河影像逐渐聚集了游乃海(编剧)、司徒金元(编剧)、郑兆强(摄影指导)等人的固定团队。虽然其独特的制作风格已经成熟,将作品的主题从悲观的宿命论转变为绝境中的生存,但在更深刻的层面上,在“97后”迷失、寻求转型的香港大都市,《银河》一方面体现在保持香港本土文化“最后的活力”的同时,也为电影创作寻求更多的可能性。
随着世纪之交《男人与寡妇》的上映,银河影业正式开启了作者片和商业片的双路线。除了在商业上取得不错的成绩外,他也在个人风格作品的创作上不断寻求突破,比如《大事件》(2004)片头中冒险的七分钟长镜头,就调整了叙事和题材或创新性的《柔道龙虎榜》(2004年)乃至《老大哥》(2003年)都被制作出来,将商业与艺术完美结合。
2005年以后,香港电影人纷纷前往内地寻求合作。在坚持本土创作,相继推出《黑夜》(2005)、《侦探》(2007)、《麻雀》(2008)等风格迥异的作品后,银河影像也在2011年选择了北上。接触到更广泛的题材,由于缺乏创作空间和自由度(内地不熟悉的创作背景和特殊的审查制度),近年的银河影像可能不像以前那么锐利和引人注目但无论参与合拍电影制作,还是2005年杜琪峰推动的香港“新鲜浪潮”计划——致力于为香港电影培养新人,银幕之外的活力总是以不同的方式延续。
虽然现在很难再看到银河影像的作品了,但曾经银河影像中流砥柱的韦家辉执导的新片《神探》上映了。我们不妨趁银河影像20周年之际发表这篇文章,回顾一下曾经无与伦比的银河影像。
“前缀的诞生”(1997)
“你是流氓,又不会开车,你搞什么流氓?”
1996年,杜琪峰、韦家辉的“银河影像”成立。 1997年,《前缀的诞生》以其毫不掩饰的野心和对香港黑帮流派的彻底颠覆,宣告了“银河”的诞生,不仅是一个创作团体,更是一种不同寻常的风格。
曾几何时,香港黑帮电影就是吴宇森的白鸽飞翔和血溅的慢动作镜头。是狄龙的侠义古风,是周润发的潇洒不羁。是都市丛林、黑白世界里的剑侠、英雄与光影、欢乐江湖的再现。银幕上燃起的是英雄主义的熊熊火焰和“暴力美学”。
1996年,推出《古惑仔》系列第一部《江湖人》。与宋子豪、小马哥英姿飒爽的人物相比,红星社的陈浩南、山鸡、大甜儿的魅力稍显逊色,但更具现代时尚的少年风格。他们依然是风格各异的好兄弟,风流倜傥,有情有义,生死与共。
到了《前缀的诞生》,主角们都变成了头脑简单、古灵精怪、幼稚无能、逻辑混乱、“连车都不会开的“猫狗”,到底在搞什么黑道啊!”甚至没有严肃的名字。这帮乌合之众已经没有了香港以往黑帮电影中那些威风凛凛、足智多谋、叱咤风云的兄弟的踪影。刘青云和吴镇宇饰演的角色猥琐又神经质。他常常头胖,脸肿,一点形象都没有。他们的滑稽动作彻底解构了黑帮英雄的神话,让他们回归本来面目。
颠覆还表现在叙事结构上。传统黑帮电影有“英雄出现、陷入困境、兄弟救援、同仇敌忾”的固定套路。 《一》采用了多重叙事方式,赋予影片一种类似于基特洛夫斯基的《撞盲人》、《罗拉快跑》和《滑动门》的后现代风味。其中的命运感、疏离感和荒诞感更增添了影片的前卫实验性。
影评人普遍认为,相比《枪火》、《暗花》等后续影片中精心编排、眼花缭乱的镜头设计,本片有一种真诚、自然的感觉。例如大量广角镜头中的拉伸肖像,也在独特的造型感中营造出艺术张力和迷茫无助的情感效果。
在影片的第二个结局中,马仔“阿狗”头部中弹,坐轮椅成为新任堂主。有一种政治寓言的解读是,影片隐喻了“97”被接受后,当地的黑帮再也不能成为“英雄”。电影中有一句台词,“当你是老板,你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学会什么时候付账”。该片上映时,正值“97”市场低迷,导致票房失败。也许《银河》用角色的话告诉香港人,无论和谁在一起,都要“埋单”。或者也许这个“买单”是为“老板”准备的。 (厦门葛公昌)
《暗花》(1998)
“我不是一个好警察,给我钱就行了,你干吗做这么多?”
1996年,银河影像电影公司成立后,“1997年期限”马上就到了。香港社会面临转型,香港电影业也陷入困境。
1997年的《前缀的诞生》和《二人之一》,以及1998年的《暗花》、《非常突然》、《真正的英雄》被认为是初期最具“银河影像”风格的电影公司成立之初。 5部代表作,其鲜明的实验色彩不仅在香港电影史上前所未有,在他们自己的创作中也无法被超越。
其中,由游大志担任题名和导演的《暗花》,汇集了杜琪峰制片人游乃海、司徒锦源的精湛编剧,以及强大、有力、迷人的摄影和美术,以及诡异诡异的音乐。是公司成立之初集体智慧的巅峰之作。上映后正值1997年香港电影市场衰退时期,但仍赚了900万港元。其另类、怪异的风格至今受到评论家的好评。
整部影片自始至终都弥漫着一种汹涌、沉重、阴暗的绝望气氛。警察和罪犯之间没有界限,整部影片也没有好人。脸色耿直的刘青云此时还算有点年轻帅气,而梁朝伟则贡献了他电影生涯中最阴险卑鄙的反派之一。无论敌对双方是英雄悲壮,还是冷酷贪婪,最终都在暗室镜城中失去了身份,被命运的黑色漩涡所吞噬。
当然,大多数对“银河影像”作品的解释往往是从思想理论的角度出发。以影片作为政治寓言,试图解读香港人的“1997情节”症状。比如这部影片被解读为:季哥代表澳门本土实力,乔治代表葡萄牙政府,“红”洪先生代表中国大陆。这样的“排毒”虽然有趣,但却很容易抹掉影片本身的模糊性和深度。电影中的实际意义需要仔细考虑。
《暗花》当年的票房是900万,远远低于杜琪峰的预期。因为1997年前后香港电影市场陷入衰退,也因为它的实验性离普通观众太远。 1999年的《枪火》更加精致,结局也更加“圆满”。不过,除了枪战场面的创新和静态构图中隐藏的情感张力之外,本片在实验锋芒上不再像《暗花》那样犀利。有诗云:“隐花成真突然,枪声无心铸成经典”。 (厦门葛公昌)
《非常突然》(1998)
“有盖则无雨,有雨则无盖”。
千禧年城市虚无主义的色彩缤纷。游大志导演残酷而感性的《非常突然》在雨夜的街头重叠上演——一个集职业责任、时代症状和集体欲望于一体的浪漫而冷酷的死亡故事。当我们跟随警车兴高采烈地开进香港灯火通明的隧道时,猝不及防地遭遇了激烈的枪战和令人绝望、心碎的结局,最后变成了令人震惊的、持续良久的死亡。这个在雨雾中戛然而止的“警察故事”,依然准确地对应了“97后时代”香港社会绝望迷茫的集体意识和个人主义。
《毒战》,杜琪峰北上后的首部电影,依然对这部15年前的创举充满敬意:《毒战》延续了《突然》中无敌的虚无主义,死亡与命运的突然袭击傲然颠覆。由于有可能破坏其自身类型的元素,这部电影的欢乐时刻似乎预示着最后可怕的命运转折中的血腥屠杀。和令人惊叹的叙事节奏一样,苏国豪精心调整的艺术场景和高兆林清爽的摄影让《非常突然》呈现出一种怪异而美丽的审美:一场混乱不安的黑色噩梦,充满大量政治符号和血腥场景,镜头急速转动所产生的狂喜感似乎从法国新浪潮电影《气喘吁吁》和《朱尔斯和吉姆》中捕捉到了很多灵感。浓郁的巴洛克美学传达出虚假而苍白的自我约束情结。 (孙悟空南京)
《黑暗战争》(1999)
“这是我最后一次见到你。”
“这只是这一生。”
如果说1997年的《紧急情况》是年轻的银河团队在电影界的惊艳首秀,那么两年后的《暗战》则正式标志着银河团队审美风格和叙事形式的整体成熟。在经历了《暗花》、《真英雄》等风格浓厚的“先锋实验”时期后,银河终于建立了自己的商业品牌,真正的银河式“警察故事”。 1999年,憨厚可爱的刘青云、帅气的刘德华和迷人美丽的孟嘉慧在杜琪峰的镜头下齐聚,这本身就在“暗战”传奇之外形成了“群像”传奇。
影片中强烈的好莱坞痕迹预示着银河系的明显变化。两位法国编剧朱利安·卡彭和洛朗·考托将《火线》和《谈判官》等坚实的好莱坞框架带到了银河系。而游乃海自身对叙事节奏的敏感把控,让整部影片呈现出更丰富、更精致的乡土色彩,《暗战》中你可以看到这支年轻团队在控制型故事上灵活自由的想象力,气势磅礴的反派故事。英雄色彩,以及警察与匪徒之间的不经意、步步逼近的艺术激情在两年后的《暗战2》中得到了更充分的展现(郑伊健消失的场景)。空气更接近一种迷人而神秘的巫术仪式)。
《暗战》中刘德华的临死,让整座城市面临着在新世纪的惊涛骇浪中沉没的危险。当他口吐鲜血,驶入夜色深处时,整个香港的命运似乎在抛开黑暗的那一刻获得了未知的恐惧和永恒的虚无。 《1997》成为安迪神秘失踪的不明原因选择,也成为刘青云的失意归来和放弃。幸运的是,《黑暗战争2》中天空中飞翔的飞鹰似乎给黑夜中的沉没城市带来了重返航程的明亮信号。 (孙悟空南京)
《枪声》(1999)
“俱乐部的会员一旦成为俱乐部的会员,就永远是俱乐部的会员。”
杜琪峰的《枪火》只耗资250万,韦家辉也没有参与拍摄。剧本也没有之前的《银河》电影那么丰富。这一切都让杜琪峰的关注点从之前对情节曲折和新颖叙事结构的痴迷,转向了电影形象本身的创意。他试图用更简单的手段来表达想法,同时保留自己以前的风格。
在这样的构想下,影片中的主角多达五位,他们的关系枝桠被斩断,只剩下江湖人物之间惯用的关系模式。由此开始,结局只能回归兄弟之间的惺惺相惜。没有太多的象征隐喻和内心表达,重点是动作场面的设计。
《荃湾商场》中的枪战场面至今仍被香港影迷津津乐道。用静来表达动,用静来营造“暴风雨来了”的压迫感和情绪紧张感。人物的形状和位置让人想起日本武士电影,让人想起黑泽明和北野武。长镜头与变焦相结合,展现出广阔的空间。还有舞台般的动作、眼花缭乱却精致独特的镜头设计和剪辑。难怪香港影评人协会授予《枪火》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双奖,并评价“气氛和风格令人心寒,非凡”。
在《枪火》中,兄弟俩甚至摆脱了《银河》电影中无处不在的死亡阴影和高层权力的控制。兄弟之爱超越了公司规则和等级制度。每个人都毫发无伤地逃脱了。这或许是这部电影除了简单、明快、刺激、炫酷之外,受到大众喜爱的主要原因。这部影片也为杜琪峰赢得了金像奖和金马奖的肯定。最终取得了成本五倍的票房成功。很多时候,个人表达与公众接受、商业与艺术之间的平衡在不经意间突然平衡,认可和成功随之而来。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是前舞台监督林雪作为演员的处女作。他的平凡在影片中体现为一种隐藏的人物,令人印象深刻。抢了金马奖影帝吴镇宇的风头。 (厦门葛公昌)
《PTU》(2003)
这部杜琪峰北上前执导的经典之作,讲述了香港街头巷尾的黑白势力秘密斗争,一夜之间在香港狭小的城市空间演变成公开斗争的故事。影片中叙事的深化并不是通过人物对话来完成的。剧情演绎依赖于镜头语言本身,将微妙的面部表情特写与远景镜头中的精致构图相结合。影片最后,当警察局的三位叙述者策略性地选择叙述案件的内容和方式时,电影制作者似乎在暗示观众通过语言参与叙述是不可信的。叙述必须经过叙述者的处理并且必须有效。所宣讲的内容被隐藏起来。
镜头语言的建构,即观看者的绝对权威,与客观视角下微妙的权力关系的建构是相辅相成的。也就是说,影片必须让观众相信镜头语言的客观可信度,让观众能够解读出导演有组织的具体拍摄视角、画面构图等,被认定为唯一可靠的叙述者。此外,杜琪峰的“暴力美学”并不是通过极具冲击力的打斗场面来展现的。在《PTU》中,甚至用慢动作来消除身体对抗中的暴力快感。为了正义还是不正义,维持暴力是为了破坏社会秩序还是破坏秩序?这部电影质疑暴力本身,甚至冷酷讽刺。当暴力本身脱离了使用者的意图并获得了一定的主观性时,其阴影下就是社会的走向。运作的方向是难以想象的。 (沈清宇 北京)
《大人物》(2003)
“什么都不能带走,只有业力留在你身边。一个人做过的事将永远伴随着他,无法消除。”
这部最能体现银河强烈“宿命论”的影片,挥之不去的命运预言和生死格言,让跨越千年的《老大哥》更接近准确的社会寓言。这部风格难以界定的“佛系片”,似乎是从林正英黄金时代的丧尸片中脱胎而出,但银河深邃冷酷的社会关怀视野,让它冲破了类型片的规矩,独树一帜。事物。因此,《老大哥》的出现,标志着银河影像一个明确的创作节点:通过《老大哥》,香港电影独特的“创意至上”的创作原则与极其流畅的叙事结构得到了高度融合,商业营销与作者愿望之间的微妙平衡。 《老大哥》中呈现的银河创作形式的延伸变异,对后来的《文贵》、《侦探》等“实验片”产生了巨大影响。世俗故事中的命运咒语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银河自此以来一直坚持的主题表达。
《老大哥》中怪峰的螺旋结构,似乎是命运轮回的对象隐喻:什么都不能带走,只有业力留在你身边。在之前的《暗战》、《瘦身男女》、《巴古巴古新年财》中,银河总是急于表达自己临终前未完成的心愿。但到了《老大哥》的结尾,刘德华的干净衣服和素色袍子就渐行渐远了。他不再执着于爱情和事业,也不渴望成仙成佛。他反而点了一根烟,潇洒地出发了。这也验证了《老大哥》作为社会寓言的社会指称:香港以未完成的事业作为自我价值的行动体现。如果是这样,生意就会随之而来。今天的香港人不应该再沉迷于过去的业力,而应该突然开始深刻地了解如何种植香港社会的业力——未来城市的果实。 (孙悟空南京)
《从前》(2003)
“别走,你走了,就没有人跟我争了。”
在经典辉煌的银河影像中,《黄飞鸿》的星光并不耀眼,甚至略显暗淡。但我还是想真心推荐这部民国纯爱之作。
作品中自由流淌的绚丽浪漫的情感、朦胧芬芳的爱情、忧郁的告别,凸显了银河系僵化形象之外的纯真。这或许凸显了银河系多样化的风格可能性。中年血腥枪偶中,少年时代的浪漫之美,构成了银河形象的另一种文化想象与实践表达。更接近张婉婷或许鞍华的悠闲风格,似乎也印证了杜琪峰作为作家的经历:的“镜头就是导演的钢笔”的主张,在《黄飞鸿》中得到了最充分的证明。影片中那些摇曳生姿的纯真瞬间,足以揭示杜琪峰作为“电影作者”的深厚“秘密花园”。
当追梦的女孩在大海的尽头毅然离去时,忧伤的男孩在青岛的风沙滩上奏响了怨恨的旋律。朋友间的欢乐嬉闹,对梦想的深情眷恋,少男少女初恋的猝死,中年忧郁与青春忧伤的交织……这一切都在1928年的青岛平静地上演,也构建了青岛。青岛的故事。我们共同的青春回忆。影片的最后,暮年的白发少年站在渡船上眺望远方。他的爱人终于远去。与如今大银幕上令人心碎的爱情游戏相比,这份善意的爱情是多么真挚和厚重?杜琪峰也隐约用这种情感来回忆香港纯爱的时代,“记得香蕉成熟的时候”。 (孙悟空南京)
《柔道龙虎榜》(2004)
“我是紫三四郎,你是桧木。”
如果不是看似二流的老套功夫喜剧片名,《柔道龙虎榜》在杜Sir的作品中口碑排名会更高吗?
作为一部非典型银河作品,《柔》的核心是热血鸡汤。潦倒小队齐聚追梦的故事情节,看起来更像是周星驰而不是杜琪峰。但“软”尤其追求纯粹的理想主义。所谓纯洁,在于干净整洁,在于一群人跌跌撞撞的无所畏惧,没有自卑的驱使,不被逆袭和成功绑架,放弃竞争和输赢,放弃自我目的- 为了过程本身而和平地进行救赎。如果不快乐,就坚持。影片对银河黑风格光影的坚持与励志主题相碰撞,强化了杜琪峰所说的“痛苦的浪漫”。
杜琪峰更喜欢用这种方式向他的偶像黑泽明的《在三四郎》致敬。谈起黑泽明,杜Sir不仅深受影像风格影响,银河影像的整体运作也与“黑泽集团”颇为相似:杜伟共同合作,对应黑泽明早期和桥本忍。彼此的相互支持;银河战队的团建,以及师徒制下通过实战扶持后辈的方式,也与围绕“剧集皇帝”轴高效运转的“黑泽集团”有类似之处。去年的《华丽上班族》在口碑和票房上都有点平淡,但这是杜导的任性雕琢和类型探索:无论你喜欢什么,你都可以看到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戏,但已被打磨。在香港电影衰落甚至崩溃的当下,杜Sir和银河堪称香港电影的主播。这与黑泽集团“待云到”的固执和严厉是分不开的,也与“软”性格分不开。呈现出一心一意的理想主义。
我想补充一点,在我看来,应采儿吃方便面是杜琪峰拍摄的最惊艳的女性特写。 (丸北京)
《黑社会》(2005)
“八点了,有点骨气。”
“警察可以依靠,母猪也能爬树”是港式警匪片几十年来不断输出的价值观。银河影业成立10年,杜琪峰在《黑社会》开播后不久,就借警察局三名警察的聊天记录,说:“黑社会(片中指的是由《黑社会》发展而来的赫连胜)洪门)选择了“老大是在我们选举特首之前一百年选出来的”,光是这句台词,香港电影中久违的熟悉的灵魂就要从银幕中溢出,警察所说的都是真的。孙文于1904年加入致公党(鸿门海外支部),距离电影拍摄已经有一百多年了,但我们所看到的自限性香港电影。近十年来的电影,远远胜过那些曾经打着“香港精神”烙印的电影。
《黑社会》的故事本质上是陈冠中所说的“混蛋城市”香港新时代黑社会权力更迭的2.0版。在这个不断变化的权力转移体系中,一方面,残存的儒家道德观念赋予了帮派以“义”为首的劝诫关键词。影片开头的集体拜拜仪式、帮规的朗诵,以及拜拜仪式后九兄弟加入联盛、结下血盟的场景,都在描绘这个群体的出身。另一方面,在香港这样一个资本高度商业化的地区,古惑仔不再只是1.0时代只会杀人、射击的纸上人物。大D一边向“选民”发放“胡萝卜”,一边高举大棒,善意与力量兼具。老话王邓布利多在选举投票会上大谈“平衡权力”,黑帮的政治契约进入了宪政范畴。只是马克斯·韦伯所说的“对世界的祛魅”在帮派中进行得还不够彻底,传统政治权威的一定神圣性和先验约束力仍然体现在“领导棒”的载体上。在争夺龙头棍的高潮场面中,伴随着罗大佑急速的弦乐和鼓声,蒙太奇镜头的高速切换让人头晕目眩、喘不过气来。杜琪峰描绘了你我这样的帮派成员的日常生活,吃饭、喝茶、买衣服。更展现阿乐与大D结下血缘联盟后,联手环游世界的辉煌时刻。然而影片的最后,阿乐却站在光明河边,不顾誓言的有效性,用石头砸死了结拜兄弟,仿佛“古惑仔就是古惑仔”。但透过画面你能感受到,这种“从石头开始”正是杜琪峰给黑帮类型的角色带来的,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一个“痛苦的浪漫”结局。
因为从超然的“引杖”到世俗的权力制衡,从血海结盟到披上西装签字盖章。时代在变,但世界的转变却异常艰难。那么,为什么不忘记世界上的彼此呢? (董菲乐成都)
《流放》(2007)
“我们离开这么久了,想要有个家。”
如果说《城市》是对吴宇森警匪片的拙劣模仿,《枪火》是杜琪峰风格的正式开始,那么《流放》则是对杜琪峰个人风格化元素的全面回顾和表达。 《流放》以枪战场景开场。每一帧都融入了杜琪峰对演员动作和动作的全面掌控,包括典型杜氏风格的静态构图和复杂的镜头动作。一次面对面的会面,一挥手,一片灰烬慢动作飘落。这一幕阐释了杜琪峰黑帮电影的经典主题,那就是兄弟间默默的友情,却足以生死相搏。在尝试了几部黑帮电影后,他完全摆脱了早期吴宇森式的抒情手法,转而专注于自己的静态枪战场景和叙事类型。在《流放》中,他甚至大胆融入美国西部片的人物元素,并首次与两位加拿大作曲家合作,将谨慎的克制与夸张的荒诞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许家汉巴黎)
《侦探》(2007)
“红烧翅,半只炸鸡,一条清蒸石斑鱼,一碗白米饭。”
社交媒体上一度流行一类名为“烧脑电影”的电影清单。这类电影往往以非常规的逻辑系统和世界规律为基础,要求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不断进行逻辑推演,并且往往辅以反转结局,带来强大的观看兴奋感和解谜快感。华语作品在此类片单中并不多见。玩逻辑的华语电影多年来一直被诟病,把观众当傻子。好在《神探》还能挽回一些尊严。
《神探》是杜琪峰和韦家辉将各自风格和优势最大化叠加的作品。它是脚本比导演更主导的少数银河经典之一。基于“魔鬼警察Xu ”的案件是框架,人格或内在恶魔的体现是电影的逻辑基础,对人性的善与恶的讨论是深入的主题。在常见的多个人格电影中,对于单个角色来说,设置通常是病理性的。 “侦探”是整体的。当电影中的字符放置在此逻辑系统下时,脚本的内容量呈指数扩展,并且在人格汇总和分割的动态变化中,人性的探索被垂直扩展。深度提高了电影观看的门槛。最后一个枪支的场景迫使观众快速扣除,观众谈论了每个枪击场景背后的隐喻意义。在这个场景中,Wei 充分展示了他的神奇技巧。
在“侦探”中,Wei 构建了复杂的角色和故事情节,而则使用银河风格清晰,合理地讲述了故事,而不会失去起伏。约翰尼()在“侦探”中有正确的克制。图像气质和演员的清晰度更多地用于情节的发展。强大的个人风格以后处理的方式适当处理,这使电影的完整性和完成更加完整。它已成为银河系历史上相对较大的杰作。 (Maru )
“大树捕捉风”(2015年)
“你是谁?”
“一棵大树捕捉了风”是一项由年轻的香港导演欧文·凯特(Owen Kit),黄·韦吉(Huang )和徐武文(Xu )完成的合作工作。这部电影讲述了1997年初的故事,当时谣言遍布全球:三个主要盗贼出生在大陆,Yip Kwok-Huan,Zhuo 和Ji ,他们在香港很强大在返回中国并实现犯罪世界的最终荣耀之前,这是一个主要案例。导演这部电影的三位年轻导演都是约翰尼()于2005年启动的新鲜浪潮奖的获奖者。作为他们的“导师”,约翰尼()负责监督整个电影的整个电影。关于这三个小偷的故事是一个独立的故事,由三位导演分别执导,但在电影的结尾汇聚并合并为一个。与其他香港黑帮电影不同,反高潮的结局是这部电影的重大惊喜。此外,对于“大树叫风”,角色创造比故事本身更为重要。这三个小偷确实是真实的,董事各自带领一个独立的编剧团队收集了大量信息。 “大树捕捉风”的英语名称是佛教的三个毒药:贪婪,愤怒和无知,这就是世界上所有生物中所有生物落入苦难之海的原因。解放的根源。这三个字符可能对应于三个人。 1997年主权的转移是香港历史上的流域,是三位主角生活中的流域。 1997年之后,那些曾经在香港街头到处都看到过的大盗贼逐渐消失了。盗贼之王尚未唱他的最后一首歌,香港人民的命运是未知的。 (巴黎少女)
我认为卖电影是别人的事
我只是电影制作人
-鳍-
深切的关注过去的内容
有些人赚钱并住在高层建筑中,而有些人则保护自己的土地并被遗忘。
痴迷于自己的风格的 Kore-Eda终于揭露了他最大的问题
洛克诺电影节的电影列表宣布了,沉杰的新电影《老虎的一部分》成为了唯一一部入围的中国电影
他是一代政治电影的父亲,他利用自己的电影破坏了所有观众的道德优势。
著名的俄罗斯反战导演的剧院关闭了:我没有参与战争,但它参与了我
超现实的讽刺,复古的人造美学,吸毒地狱拆分屏幕,今年最奇怪的电影全部碰撞
男性单性生成的奇观与微博评论部分中的性别对立相媲美
他利用了Ozu,-和的精髓制作最暴力的美国电影
“古林街”只是一个容器,用来保持自己的记忆
第六次深度重点电影评论家比赛的获奖者名单
等离子大师制作的奇迹电影对人类和动物无害,但他只想复活尸体并在人们身上扮演鬼魂。
两部恐怖电影的大师在历史上昏倒了,经过多年的分离,它们仍然是一样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