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a818 发表于 2024-11-15 14:21:28

起跑线:印度电影揭示中国教育痛点,引人深思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世界上没有一句话更能体现“天下父母心的可怜”。 “我只是想让我的孩子能进入一所好学校。”而这所好学校,就是孩子们的起跑线。

印度电影《起跑线》明明是一部轻喜剧,却让已经为人父母的中国观众又笑又心酸。

中国教育的痛点,竟然被一部印度电影展现得淋漓尽致,以至于有豆瓣网友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他们不再想问为什么我们不能拍这样的电影了。 ”

“教育”、“择校”、“学区房”、“班级合并”都是中国家长熟悉的关键词。

“财富”、“贫穷”、“善良”、“公平”、“权利”也是我们一直关心的话题。

这些都深深地融入到了影片中,没有留下任何痕迹。看完之后,不禁百感交集,让人思考……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背后,是父母拼命想要突破自己的社会阶层。

这部电影叫《起跑线》,相当形象。影片以“为女儿择校”这样一个非常小的社会缩影为切入点;采用喜剧+正剧+生活化的手法,深刻反映了印度社会当前的各种现状:中产阶级的焦虑、贫富差距、阶级对立、社会不公等等都尖锐而幽默地展现在我们面前通过电影所针对的教育问题。

在印度,阶级分化似乎比中国更严重。成为上流社会成员的最好途径就是进入最好的学校。

故事的主角是一对刚刚步入富人行列的印度中产阶级夫妇。

拉吉不仅能言善道、情商极高,他还是一位优秀的时装设计师,并在商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但拉吉不会说英语,无法被上流社会所接受。他自己也不确信自己能否成为上层阶级。但她的妻子米塔却非常渴望打破阶级的束缚。

最终,拉杰被妻子说服了,决定不惜一切代价将女儿送入当地最好的私立学校。

Raj夫妇虔诚地祈求上帝保佑女儿能考上好学校

于是,他们在学区买了昂贵的房子,努力学习英语和礼仪,买了豪车,全身都穿名牌。然而...

一位教育机构的资深专家告诉他们:“有钱人从来不会通过穿满身名牌衣服来炫耀自己的财富。”

尽管拉吉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取得了事业和财富的成功,但上流社会的名流和政客仍然觉得他的言行富有、不光彩、“乡土气息”,拒绝接受他。

所谓的上层阶级仍然瞧不起社会中层的人。

大学同学妻子的嘲讽语气和笑容让三田失控了。

当她的女儿皮娅哭着走过来时:“妈妈,他们不和我一起玩。”米塔问孩子为什么,小男孩认真地说:“她说印地语,我妈妈让我只和说英语的孩子玩。”玩。”

残酷的现实赤裸裸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不仅成年人无法融入这个富裕的圈子,孩子们也遭到同龄人的排斥和孤立。

米塔气得抱起女儿就走,并告诉她以后只能说英语。

阶级的固化,让阶级金字塔中的每个人都陷入了不可忽视的焦虑之中。上层极力想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生怕被下层排挤;而下层的人却在寻找一切突破的机会,拼命想要挤进上层。

不仅是印度,中国也不例外。

中国阶层分布金字塔图

无论你在金字塔的哪个位置,都没有一个“到处流着奶和蜜”的地方在等着你。甚至有人说:“这是一个寒门难出贵子的时代”。

中国小学校的招生技巧

影片中,让拉杰夫妇绝望的是,该地区最好的五所私立学校中有四所拒绝了他们。

拉吉正在排队领取私立小学的申请表。

拉吉从人群中挤过,想看看名单上是否有他女儿的名字。

当被问及女儿为何不被录取时,教育机构的一位高层平静地回答:学校不想录取一个商店老板的孩子。

一所好的私立学校不仅需要住学区房,孩子的家长也必须接受各种评估。除了学历、职业等硬性指标外,家长的谈话思维、衣着品位等也要考虑在内。考核由笔试和面试组成,非常严格。

而这些情况与孩子本人无关!其实要看父母的经济实力(硬实力)和父母的各种素质(软实力)。

所谓的招募,看起来更像是招募学生家长。具体来说,父母来自上流社会的孩子被筛选掉了。

中下阶层的孩子,如果父母不能跳到另一个层次,一出生,甚至还没出生,就会输掉。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感觉很熟悉?

这是我们的父母...

他们也是我们的父母...

这是我们的孩子...

这也是我们的孩子...

这是我们学校...

这也是我们学校...

日益拉大的贫富差距,更加坚定了拉吉夫妇让孩子上好学校的决心:他们绝对不会让女儿犯和他们一样的错误,必须让女儿突破或者坚持下去。他们无论如何。他们所生活的中产阶级。

为了孩子,拉吉夫妇作为父母,不惜做任何事情,甚至是欺骗、欺骗。

当深爱妻子的拉杰发现自己找不到上层之路时,他做出了一个孤注一掷的决定:装穷!争取在贫困儿童25%口粮中占有一席之地。

从印度政府的初衷来看,这一政策是为了防止社会出现“马太效应”,即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但俗话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只要能盈利,就会有一些黑色产业链。

黑中介向Raj保证:没问题!我以前已经做过很多次了,从来没有失败过。

可悲的是,就在Raj上线之后,媒体就介入曝光了这条黑色产业链。黑人中介被通缉,拉杰一家不得不搬到贫民窟等待检查员的现场检查。

在这部轻喜剧中,一些最令人心碎和催人泪下的场景发生在拉杰一家住在贫民窟的那一个月里。

可怜的邻居在督察面前“揭露”了拉吉一家的各种反常行为:说英语、吃昂贵的披萨、喝矿泉水……拉吉夫妇紧张极了,生怕自己的富豪身份暴露。 。

但邻居突然话锋一转,断定他们是“遭受重创、破产的新贫困家庭”。

同时,他主动告诉督察,他可以帮助拉吉一家很好地适应贫困的生活。

这一代人一直是穷人的邻居,住着老鼠蚊子飞来飞去的棚屋,喝着一路排队的水,吃着政府配给的大米,坐着插电式公交车上班…… ·

邻居带着Raj早起赶早班车

生活如此艰苦,他却以最大的善意为他人着想,没有讽刺、猜疑或猜测,以最真挚的善意和真诚帮助拉吉一家渡过难关。

将此与拉吉富人区邻居所表现出的蔑视进行比较。不仅是Raj的家人,就连我们看电影的时候,都忍不住感叹……

影片中最让人心痛的一幕,莫过于穷邻居“不负天命”的善良。

Raj趁着深夜没人的时候,偷偷拿着银行卡去ATM机取女儿的教育。这点钱对于本就富有的拉吉来说不过是毛毛雨而已。

但善良的穷邻居以为拉吉偷了别人的银行卡,于是用尽全身力气把他从ATM机隔间里拉了出来,并教训了拉吉:“如果我们没有钱,就想办法吧。”一起,但我们不能偷钱。”啊!”

让拉吉万万没想到的是,邻居的“方法”竟然是……

“别动,我一走就来!”他一边后退一边故意说,“不小心”退到了汽车驶过的马路中间,“恰好”被一辆飞驰的汽车撞倒在地……

当邻居将冒着生命危险换来的“碰瓷”的钱放到拉吉的手里时,拉吉和观众的心都碎了……

当拉吉夫妇通过伪装和欺骗成功让女儿进入最好的私立学校时,贫穷邻居的孩子却永远失去了进入这所学校的资格。

“爸爸,我是不是运气不够好?”面对自己孩子的疑问,邻居安慰儿子:“学校不录取你,不是你的不幸,是学校的不幸。”

但当他转身面对妻子、孩子和拉杰一家时,失控的邻居悲痛欲绝,哭得像个孩子。但仅仅片刻之后,他就完成了自己的心理建设,并告诉孩子:“不要为事情高兴,也不要为自己悲伤。穷人就是这样,他们没有资格快乐或悲伤。”

这似乎就是穷人安然生存的法则。贫困阶层的残酷之处在于,既然他们完全无力改变现状,他们又有什么权利去悲伤和快乐呢?

最终,贫民窟的穷邻居发现了拉吉是个富人的真相。被欺骗后的极度愤怒和悲伤让他准备揭发拉吉。但看到拉吉女儿皮娅天真的笑脸后,她再也忍不住了,默默地转过身来。 “我已经把皮娅当作我自己的女儿了。”

人性的善良和品格的高尚并没有因为生活的艰辛而黯淡。

但邻居对拉杰说的话却让我们震惊:“我们穷人和你们富人的区别就在于我们不知道如何剥夺别人的好处。”

为什么善良的穷人一代又一代地继续贫穷?是因为他们懒惰,不努力吗?

影片中似乎给出了答案:因为富人会使用一切手段来抢夺穷人的资源,窃取本应属于穷人的权利,而穷人却根本无力反击……

富人、社会精英或有权阶层可以通过继承顺利完成权力和财富的转移,获得最优的教育资源,不断巩固自己的阶层。

最糟糕的是,他们还可以用无数无形的手段来窃取原本不属于他们的权利。

经过一系列的意外事件后,遭受严重道德折磨的拉吉决定勇敢地改正自己所犯的错误。然而·······

Raj突然醒悟,做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决定:在开幕式上勇敢地站起来……

“如果我不能成为一个好人,我怎么能成为一个好丈夫或好父亲。”

“我不会教我的孩子剥夺别人的权利!”

拉吉突破了一切,揭露了学校的各种潜规则,但这就像重重一拳打在棉花上:几乎所有家长都无动于衷,即使有少数情绪激动的家长被感动,也会不顾家人的束缚,他继续保持冷酷无情。

Raj认为这样做,他会对不起他心爱的妻子,会让她失望。但走出私立学校的妻子却把孩子交给了公立学校校长,并对丈夫说:“我希望我的女儿像你一样,自信、体贴。”

拉杰夫妇完成了灵魂的救赎,但作为规则破坏者,他们是否会因触及既得利益者的奶酪而成为众矢之的?

正如私人校长所说,我有政客的孩子,有富商的孩子,有一切有能力有权力的人。你能做什么?

拉吉在私立学校校长面前承认了自己的错误。没想到校长却是教育利益链的受益者。

在电影中,我们不仅会被小人物的挣扎、辛苦和无助所震撼,也会被导演的真诚所感动。

在这场“起跑线”的竞争中,谁抹杀了自然,谁终结了兴趣,谁扭曲了教育?

谁失去了性格?或许,这是我们应该更深入思考的问题。

教育不是把孩子塑造成你想要的样子,而是帮助孩子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优势。

卢梭说:“在生命的秩序中,童年有其一席之地,即成人应被视为成人,儿童应被视为儿童。”

孩子真正的起点,其实并不在于他所受的教育,而在于他的父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父母的身高决定了孩子的起点。

如果父母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在教育孩子时就会不自觉地偏离功利主义的道路。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没有人会开始马拉松,所以你永远不会“输在起跑线上”。人生,到底是赢在起跑线重要,还是赢在终点更重要?

当我们迫切希望孩子成功或者女儿成功的时候,我们是否认真审视过自己为人父母的方向是否正确?

王勃有诗云:“穷而坚,不坠云”。

即使没有起跑线,只要我们不服输,我们就可以依靠个人的努力,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有的人已经陷入泥沼,有的人正在倒下,有的人还在挣扎。我希望你能脱颖而出。

体验过“希望孩子成为成功孩子”的中国式,你是否也会

对孩子用同样的教育方式吗?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起跑线:印度电影揭示中国教育痛点,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