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 年上海华盛纺织总厂开工,洋布与土布的竞争与发展
1894年9月19日,上海华盛纺织厂破土动工。清末著名官商盛宣怀在被大火烧毁的上海机织厂旧址上建立了华盛纺织总厂。 1840年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相继开放,大量洋布从国外运来,畅销中国。华盛纺织厂成立的目的是看到洋布的广阔前景,想分一杯羹,“分配洋商的利润”。与我国传统土布相比,国外布有哪些优势,为何能快速占领市场?中国实业家是如何将洋布发展成为国货专利、抵制洋货的?而洋布的流行又带来了哪些影响呢?
民国初年,破旧的土布仍有市场。
“‘洋布’是指贸易开放后从西方进口的机织布,与中国传统的手工编织土布相对。最初它有来自西方的意思,但后来,我们也把国产的梭织布称为洋布,它的主要特点是它是机织的。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洋布”这个词在老一代人中仍然经常使用,但它与洋货无关。 ”。南京学者薛冰告诉记者。
清末,大量洋布输入,一度对传统土布市场造成不小的冲击。不少地方出现“纱业停顿”、“无布可织”的现象。原来,衣服、毛巾、床上用品都是用手工土布制成的。国外布料进入国内后,以其柔软的手感和较强的吸水性迅速占领了中国市场。例如,日本铁毛牌毛巾一度垄断了国内毛巾市场,淘汰了手工编织的“松江豆纹布”和“罗布巾”。
薛冰指出:“传统土布,如江苏南通的自织土布,产量低,手感粗糙,幅宽不够,一尺八就算很宽了。相比之下,国外布的质量也比较宽,可以用来剪整套衣服。”
但到了清末民初,土布仍然有相当大的市场,主要是因为它比较坚韧、耐用、价格便宜。曾长期担任大盛棉纺厂厂长的李胜波回忆道:“南通最著名的十二纱土布,是世界上最坚韧、最坚韧、最光滑、最湿润的布。去东北三省种大豆的农民每次从春天到冬天回来都会穿。我的土布衣服一年洗一次,用重棍洗,永远不会破,所以我喜欢买南通土布衣服。”
来自江苏常熟的土布,耐磨,不易漏水。除制作衣服外,还用来制作雨衣、薄被、茶包等,深受人们的喜爱。此外,土布也占据南阳市场。南阳工人很喜欢这种吸汗透气的手工编织布。南洋群岛的华侨每年都会购买大量的土布。
与色彩鲜艳、质地柔软的洋布相比,大多数体力劳动者和保守的城市居民仍然更喜欢自织土布,因为他们认为它耐用、简单。薛冰告诉记者,直到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在一些自耕自织的封闭农村地区,人们还在市场交易中交换土布。
为了跟上时尚,民国女性选择了脆弱却华丽的洋布。
虽然土布有一定的市场,但洋布以其细腻、光滑、色泽鲜艳、幅面比土布宽一倍等优点赢得了国人的青睐。最重要的是价格大幅下降。据记载,交易前一块洋布的价格约为7两,交易后则降至3两,与土布价格相差无几。 1930年,日本斜纹织物每英尺售价仅为6至7美分。松江各布店促销时,甚至只卖到5毛钱。最初,顾客在购买外国面料时寻求新奇。价格下降之后,完全是出于经济效益的想法。在这种情况下,土布市场萎缩更加严重。
当时,稍微有一点购买力的人都可以穿洋布,一些从事非体力劳动的小商人、小贩、会计文员也穿洋布,认为这样更受人尊敬。洋布一度成为都市人馈赠亲友的时尚礼品。
女性在洋布的消费群体中占很大一部分。当时,上海一位自称“倔强女人”的人写了一篇名为《丝衫上的话》的文章,间接谈到了她眼中洋布的好处。这位“固执的女人”说,她13岁时,母亲送给她一件土布衬衫,这是她17岁时祖母做的。然而,她已经37岁了。这件土布衬衫还没撕破,质量还是很好的。而“东邻某妇”喜欢穿洋衫,每年都需要做一件新的,因为到了第二年,洋衫就破了,穿不了了。我日常穿的丝质衬衫价格是洋布的五倍,可以穿八九年。与洋布相比,土布和绢丝显然更耐用,但由于它们永不磨损,所以无法时常制作新衣服。所以,普通女性喜欢国外面料主要是为了跟上时尚,不断穿新衣服。
https://img.mp.itc.cn/upload/20170614/9c7cf625a8784b51abf59c000bbefcbf_th.jpg
为了夺回外商的利润,民族实业家建立了机器纺织工厂
洋布价格便宜,体面又时尚,自然深得人心。 1850年,中国第一家洋布专卖店同春号出现在上海,此时开港不久。店里所有贵重的东西前面都有“洋”字,生意十分红火。当时日本的纺织品质优价廉,色彩鲜艳,是苏庄、杭庄、光庄的丝缎无法比拟的。
看到洋布在中国的垄断趋势,民族资本家也绞尽脑汁,纷纷开办新的机器纺织厂,试图夺回被抢走的市场。华盛纺织总厂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成立的。
盛宣怀在《中国商机纺织协会章程》中写道,“纱布是为百姓生活所用,外商若用机器织造,就会夺走中国人民的生计”。因此,他要求严禁外商进口纺织机械、在华设厂。必须证明是中国商业资本开设的棉纺厂才允许购买机器。
民国初年,各地商人纷纷开设机织厂。这时,所谓“洋布”不再是从国外运来的洋货,而是成为用新机器纺成的编织布的总称。随着中国本土机纺织业的发展,由于劳动力成本低、运费减少,本土梭织面料的成本和价格比国外产品更低。它们越来越多地取代进口国外面料,“洋面料”更加流行。
20世纪30年代中期,南京的机纺厂、织布厂、袜厂、丝织厂相继开业,但规模较小,产品主要供应本地及附近城镇。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无暇向东看,外国纺织品的流入锐减,南京纺织工业一度复苏。棉织机户数大幅增加至530多户,织机台数增加至900多台,棉纺织业逐步发展成为全市手机纺织业中第一大产业。
薛冰告诉记者,当时洋布的优势就已经很明显了。南京的实业家很快占领了纺织业,以著名的中兴园纺织厂为代表。
薛冰还告诉记者,最近有人找到了一套“新安纺织有限公司”的日常会计票据。在一家二手书店里。 “账本是从1932年开始的,也就是说汉中门附近的纺织厂开业了,时间是1932年,甚至更早。”
各界人士排外,“都洋”等国货畅销
中国实业家办厂生产价廉物美的洋布,进口洋布自然受到影响。事实上,当时对中国纺织市场的影响主要是日本的洋面料。为了排除美国棉织物对中国的影响,日本不惜采用囤积政策,利用三井洋工公司包办运输和包销,抢占中国市场。
为了减少进口洋布的竞争,实业家四处要求政府制定保护政策。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刚刚成立。在制定制服方案时,面临着男女正装是否使用国外面料还是国产面料的问题。当时,民族资本家成立了“中国国货维修协会”,努力保护国产布料。此次制服规定历时9个月完成,最终决定采用中式长袍、马褂以及西装、皮鞋,以及传统女子服饰。无论是西式礼服还是中式礼服,所用材料均采用国产纺织品。
起初,穿着进口外国面料的人大多来自买办阶层。中国人民对他们深恶痛绝,认为他们是外国倾销的帮凶,所以用各种方法来惩罚他们。例如,上海一家剧院在门口贴出“外国人加倍票价”的牌子,凡是看到穿着西服的人都会被加倍票价。不过,有些穿礼服的人是来自本国的留学生,所以剧场改成了“ ”,留学生们都会穿上长袍来看戏。但后来,穿裙子的人越来越多,“裙子数量加倍”的标志就自动取消了。
https://union.china.com.cn/images/2024-10/31/b3e379c5-8e23-4d86-a01e-7d2feacff989.png
当时,中国的国纺工厂也贴出了各种抵制洋货的标语。 1932年成立的东亚毛纺厂,用品牌战略,精心打造“中国人制造”的“丹阳”牌羊毛和洋布,具有抵制洋货的意思,在声势上压倒了洋货。后来它大受欢迎。
金陵老故事
市民爱穿洋布,手工织锦日渐式微
茅盾在《林氏铺子》中写道,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抵制日货的浪潮。林女士爱穿日货,遭到同学的嘲笑和警告。民国时期,南京和全国大部分地区一样,也发起了抵制日货的运动,市民自觉购买国产洋布。大多数学生穿着国产外国布料制成的校服。女式棉旗袍多用机织洋布制成,很少用土布制成。例如,南京著名的天府丝布店,既有土布,也有洋布,但洋布显然更受顾客欢迎。
薛冰向记者讲述了《南京日记》上发表的一个故事:20世纪40年代,教育部决定向教师发放制服。当时我们决定给大学和中学的老师发毛料,给小学老师发卡其布。小学老师们非常不满,纷纷提出抗议。最后,他们不得不给每个人都穿上羊毛制服,以平息骚乱。 “这个时候,无论是羊毛还是卡其布,都是机织物,土布没有市场。”
“南京的云锦也受到了对外布匹贸易的影响。云锦以前长期为皇室服务,但封建王朝灭亡后,失去了主要对象和市场。1911年后,南京丝织业衰落”日子一天天过去,官办织造局纷纷被撤销,机房停工,工人失业。可以说,洋布的流行给了云锦最后一击,导致云锦彻底衰落。在民国初年。”
历史上的这一天发生了这些事情:
1930年9月19日,首都警察局拟开设女警察培训班,并在各局界内分区设置巡逻岗亭。
1936年9月19日:轰动一时的日本商人宣盛谋杀案告破,主犯王振声被捕,凶手的枪也被发现。
1936年9月19日:温宗耀的女儿玛丽因贩毒在美国被捕。
□本版主编为见习记者唐磊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