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a818 发表于 2024-11-18 15:33:27

六年级美术上册电子教材及全册教案:探索建筑艺术之美

六年级电子教材

人美版六年级美术卷1

点击蓝色下划线文字即可观看

箱板上的 7 个新发现

故事里的10个人

11 镜头里的花

12 中国风

13 保护我们的精神家园

15 家乡艺术

16 发现老房子的美丽

18 家乡的历史与发展

19 河南汉画像石

第21章 乌黛成风

完整的课程计划

1《建筑艺术之美》

一、教学目标

1、能够初步分析建筑的造型、材质和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学会通过绘画或写作来表达你对建筑的理解和理解。

2、通过欣赏和比较,初步了解中西建筑的不同风格,认识不同地域文化对建筑的影响;能够发现并简要概括古今中外建筑在材料、造型等方面的特点。

3.通过学习本课程,引起学生对建筑学的关注、理解和兴趣;通过欣赏不同风格的建筑,激发学生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包容。

2、教学重难点

1、重点:欣赏北京故宫的建筑风格,初步了解其文化内涵;比较古今中外的代表性建筑,了解不同的建筑风格;发现时代发展与建筑材料变化之间的关系。

2、难点:认识和理解不同地域的文化特征对建筑风格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设备、建筑挂图等

四、教学过程

第一步:歌曲导入

老师用多媒体播放歌曲《人民走向天堂》的节选。学生们在欣赏的同时,思考以下问题:

这首歌讲的是什么故事?

学生听歌联想:宫里的事。

第二场:新课程讲座——感受中国建筑

(一)对故宫建筑特色的总体了解

教师展示故宫建筑群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并思考以下问题:

——看到这张照片你想说什么?这些颜色给你什么感觉?如果让你为这张照片创作音乐,你会选择什么类型的音乐?是简单而充满活力的音乐,还是纯净而舒缓的音乐?

请学生选述感受,欣赏故宫的建筑特色:黄色的屋顶、红色的墙壁,给人一种温馨和谐的感觉;他们还为故宫建筑群提供配乐。

(二)详细了解故宫内部文化

老师引导学生走近故宫,近距离观察,展示了以下图片:

1、展示故宫的大门和普通房屋的大门进行对比分析;放大故宫云龙大型石雕。

2、展示故宫太和殿屋檐上的神仙动物。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仔细观察、分析:

——这两扇门上有什么?门钹和店头有什么区别?数一数故宫大门上有多少颗门钉?这个数字告诉我们什么? (数字均代表吉祥的6、8、9等)

仔细看看浮雕上刻着什么图案?想想他们的意思是什么?

玩对座游戏——将故宫太和殿屋檐上的神仙动物的名字与其对应的名字配对。

第三节:拓展与延伸——中外建筑比较

(一)从本土角度——

老师展示了故宫干清宫的内部和法国凡尔赛宫的内部。 (老师酌情在黑板上写)

①两者的形状有什么区别?

②两者用什么材料?

③两人感觉如何?

同学们分组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老师总结:前者形状多变,后者统一划分;前者主要由木材制成,后者主要由砖石制成;前者给人一种雄伟、方正、古朴、庄严的感觉,后者给人一种雄伟、古典、华丽、富丽堂皇的感觉。

(二)整体来看——

引导学生阅读和分析书籍。

小组协作探索:

1、学员分为太和宫组、印度泰姬陵组、德国科隆大教堂组、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组、法国里昂国际机场组、上海金茂大厦组。

2、各组从造型上分析建筑最大的特点。如果让你画它,你会用什么样的线来勾勒它的轮廓。

3. 谈谈你对这座建筑的整体感受。

第四步:扩展和延伸

https://sns-img-hw.xhscdn.com/0302a301kpfr8f797qo011b0uurdmo9gom?imageView2/2/w/1080/format/webp

(一)学生实践

老师励志演讲:想想我们周围有哪些建筑吸引了你?其造型特点是什么?可以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学生们充当小导游,根据课前查到的信息介绍身边的建筑文化,然后画出自己喜欢的建筑。

(二)作业评价

老师引导学生介绍自己的作品,学生从设计理念等方面对自己画的建筑进行评价和介绍;学生互相评价作品,最后老师评价同学的作品。

(三)课后延伸

鼓励学生课后尝试利用黑板上的表格查阅信息,进行补充和完善。

5、黑板设计

2《图形的神奇组合》

1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

欣赏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了解艺术家如何将不同内容的物体进行组合,学习图形组合方法,利用不同形状的物体形成新的图形。

(2) 过程和方法目标

在探索、合作、体验的过程中,了解艺术作品的表现内容和组合方法,能够创造性地运用图形组合方法进行造型表达。

(3)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目标

欣赏不同风格、流派的艺术作品,通过图形的神奇组合增强你对艺术学习的兴趣,学会运用多种创作方法表达情感,提高你对世界多元文化的认知理解。

2学情分析

(1)本课程属于《造型与表达》的学习领域。话题用了一个非常吸引人的词“魔法”。图形如何以神奇的方式组合在一起?不仅学生会有疑问,老师也充满了好奇。事实上,魔术意味着画面的视觉效果是出乎意料的、不同寻常的,而“组合”就是指产生这种视觉效果所采用的方法。

(1)大多数高年级学生对西方艺术院校了解甚少。此前,学生们对野兽派比较熟悉,也研究过毕加索的作品。然而,他们对立体主义的理解并不深入。另外,高年级学生正处于写实主义萌芽阶段,在审美、造型等方面追求真实体验。本课程的教科书展示了20世纪西方现代艺术中的两幅非写实绘画。作品与学生的认知存在一定的距离,学生理解起来并不容易。要求教师对作品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指导。这个班还增加了民间剪纸,从低年级千变万化的群花,到中年级的抓包子娃娃,再到高年级剪纸的古老记忆。学生们已经熟悉了民间剪纸。民间剪纸与西方现代绘画的并置,可以引导学生跨越东西方,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通过本课程,学生将对民间剪纸和西方艺术有新的认识。

3 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欣赏不同风格艺术家的作品,发现并掌握图形的组合方法。

(二)教学难点

能够创造性地运用图形组合方法进行造型表达。

4教学流程

4.1 第一个小时

4.1.1 教学活动

活动一【导入】游戏精彩

教师将一些事先准备好的常见几何图形放在黑板上,要求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将这些图形重新组合起来,得到新的图形和图案。

学生们积极参与互动,发挥想象力将碎片重新组合起来。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创造力。

设计意图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运用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自然而然地引出了“图形的神奇组合”这个话题。

活动二【讲座】启发与指导

老师引导学生欣赏了法国立体派大师莱热的油画《工厂》和俄罗斯夏加尔的油画《我和我的村庄》。引导学生欣赏作品的描绘内容、构图形式等。在比较中找到了常见的图形重组方法,并以中国剪纸作品为例分析了艺术作品的组合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深化图形组合方法的各种常见组合方法,引导学生一步步主动学习新知识。

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积极回答预设的课堂问题。在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您可以学习如何结合图形,体验中西艺术的魅力,比较和发现东西方的方法。

活动三【活动】教师示范(开阔思维)

老师引导学生观察老师的绘画演示,并要求学生分享老师的作品、作品的内容、作品的主题以及所使用的图形组合方法。

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与大家分享老师演示作品的内容、表演主题和图形组合方法。

活动四【实践】美术实践(欣赏学生作品指导实践)

老师让同学们欣赏同学们画的作品,寻找灵感。学习、讨论、欣赏作品组合方式的巧妙、构图的合理、主题的突出。

老师根据书中提供的图形和图案,结合所学的组合方法和欣赏的艺术品,创作出一幅富有创意、有趣的绘画作品。并提供建议指导。

同学们认真画画,并互相讨论绘画心得。

活动五【活动】展示评测

老师让同学们互相推荐作品,并请推荐作品的作者介绍一下。

(1) 您的屏幕显示的内容是什么?

(1)您使用过哪些组合方法?

(1)如何突出所描绘的主题

活动六【活动】知识拓展

欣赏当代计算机生成的图像,激发学生在生活中运用创造性思维。

3《肖像附加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1.本课程属于《形状与表现》学习领域。从一年级的《画自己》开始,学生逐渐获得了肖像画的知识和理解。本课程旨在通过“加画”的创作形式,实现学生向大师学习、借鉴、再创作的造型表达过程。本课程的设计意图是引导学生在分析大师人物画的基础上,运用各种工具和造型表达方法,进行思维多元化,进行创新设计和人物表达。

2. 本课有两页,展示四位画家的作品。其中一幅是德国国民汉斯·霍尔拜因的素描《查理·苏利尔》。艺术家以高度写实的方式记录了他对角色的理解,描绘了查尔斯·苏利埃严肃而庄重的表情。 。画面中,人物刻画细致逼真,细节处理精准,令人信服。另一件是毕加索的“黑色时期”肖像作品《持扇的女孩》。画作采用简单的棕色,人物呈现出几何边缘和简化的结构。线条简洁,去掉了与主题无关的细节。构图力求强调并保持画面的平衡。两位画家的作品在艺术风格上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给学生们带来了视觉上的冲击。

教科书第9页展示了两幅中国画家的作品。上图是刘全义的工笔画《苗女》。艺术家用工笔画的手法,将苗族独特的魅力真实地表现在画布上。画中人物端庄秀丽,细腻的线条精美地表现了苗族姑娘身上的刺绣图案和白银饰物。画家陈辉呈现的《小女孩》是版画。精准工整的线条赋予作品极强的装饰美感。两幅作品旁边还有相应的学生作品。其中一种使用白色涂改液在蓝色背景上绘制密集的图案,产生蜡染效果。另一种完全模仿画家的线条处理方法,但有所改变。线条的颜色。两幅学生作品均采用线条画作为表现手法。他们在尊重原作风格的基础上,巧妙地创造了摄影中的负片效果。

“思考与讨论”栏目提出了两个问题,从研究名家作品和选择表现方法两个方面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体验、创新来开展艺术实践活动。在评价中,要大胆展示自己,发现创新,自主建构新知识,同时提高鉴赏和评论能力。

学术分析:

六年级学生的绘画能力和观察能力逐渐提高,能够客观地理解和表达事物。在思考问题时,他们的抽象思维也迅速发展,喜欢尝试各种工具和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本课程属于人物表达范畴。学生们第一次接触“田华大师的作品”。因此,学生们充满了新奇和尝试的欲望。

重点和难点:

1、分析画家作品的人物特征和表现方式,选择不同的工具和方法,创造性地为人物作品添加绘画。

https://china-pr-imgs.coovee.com/2028/11-11/10_03_40_52_277636434334527621570.jpg?x-image-process=style/500_0

2、适当运用各种表现方法,使画面充满新奇感。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感受艺术大师的表现风格和艺术特色,运用各种绘画工具和表现方式添加肖像。

2. 流程与方法

学生在观察、分析、比较、体验的过程中,运用白描、黑白、色彩等表现手段完成艺术创作。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欣赏到不同人物作品的审美价值,增加表达人物画的兴趣,获得与大师一起完成作品的乐趣。

教学流程设计:

课前准备:准备各种肖像作品,按照画纸尺寸彩色打印。收集信息并为课堂练习做准备。

1、新课程介绍

同学们,你们在过去的学习中学到了哪些绘画方法呢?

学生回答:白描、国画、水粉、水彩、素描、纸版画等。那么这些画法都用到了哪些工具呢?

学生回答:画笔、水彩笔、油画棒、彩色铅笔、记号笔、水粉颜料等。

今天我们将使用各种工具和绘画方法来创建角色。

引入主题:添加肖像

2. 讨论与交流

课件播放各种肖像作品,老师将准备好的肖像作品分发给各组,并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肖像作品进行观察和讨论。

设定问题: 1、作品中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2、画中人物有什么特点? 3.你最喜欢哪一个?告诉我们你的理由。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索,学习肖像作品的表现方法,为添加肖像做好铺垫。

3.观察、分析、欣赏感受

(1) 展示另外两幅学生的画作“ ”。

设置问题: 1、这两幅画和你手中的肖像作品有什么区别?你感觉如何? 2. 这两幅画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两幅画的左右两边画得不同,很有趣。这两幅画似乎表现的是同一个人物。区别在于所使用的绘画工具。

(2)另外展示学生画作《持扇少女》两幅。

设置问题: 1、在这两幅画中,你发现了哪些绘画方法?在组合之前,您最喜欢这四件作品中哪一件的表达方式?告诉我们你的理由。

学生观察并回答:彩色铅笔、油画棒、黑白画的表现方法。谈谈你最喜欢的作品并解释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观察,发现作品中不同的绘画工具和表现方式,拓宽学生的创作思路,找到自己喜欢的表现形式。

(三)欣赏、感受庐山真面目

欣赏汉斯·霍尔拜因的原创作品《查理·苏利尔》。

设置问题: 1、原作是如何表达的? 2、画中人物有什么特点? 3、与学生的画作相比,您有何感受?

学生欣赏并答题:素描,带点色彩。人物五官刻画细致,服装简洁概括,给人感觉更加稳重细腻。

欣赏毕加索的原作《拿着扇子的女孩》。

设置问题: 1、画中人物有什么特点? 2、毕加索的《拿扇子的女孩》和汉斯·霍尔拜因的《查理·苏利尔》在画风上有什么区别?

学生进行对比分析并回答问题:人物简单、厚重,有些变形,缺乏细节描写。两者相比较,一个是夸张笼统,一个是写实细腻,两种完全不同的风格。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让学生感受到不同人物画风格所呈现的不同艺术特色,明白艺术作品是艺术家主观感受、情感和审美理想的表现。因此,最重要的是真实地表达内心的感受,从而激发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欲望。

4. 小组探索

欣赏课本中学生的绘画作品《苗姑娘》和《小姑娘》。

设定问题: 1、这两幅学生作品是用什么方法添加绘画的?使用了什么绘画工具? 2、图片有什么特点?效果如何?学生分组讨论,发现更多方法。学生回答:用涂改笔、签字笔进行线条画等,学生添加的作品风格与原作品接近。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发现可以使用各种工具来添加肖像,但必须使用得当且具有创造性。

5、教师示范及艺术实践

(一)教师演示步骤: 1、选择一幅肖像作品,剪出一半。问:是否可以改变切割方法? 2. 选择一份或多份并将其粘贴到绘图纸上。 3.选择您喜欢的绘画工具来添加绘画。 4. 完成作品后,老师展示多幅用不同方法创作的附加画作。

(2)提出创意要求:选择一张正面人物图片,采用创新的绘画方式进行添加。教师根据学生的差异,提供不同层次、不同目的的辅导。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演示和学生参与活动过程,让学生了解整个制作步骤。拓展你的思维并发现更多的创造方式。通过实践活动,学生明确自己的创作任务,并在实践中获得与大师一起绘画的乐趣。

6.展示评估、扩展和延伸

1、引导学生展示作品,开展自评和互评活动。谈谈你在创作过程中的感受,你用什么方法添加肖像,你在实践中遇到了什么样的问题等等,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

2、欣赏现代艺术大师运用多种材料创作的作品。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和评价,让学生真实表达情感,客观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创新点,互相学习。开阔你的视野,拓宽你的思维。

黑板设计:

添加肖像

构图的大小与比例关系恰当、新颖。

德育收获与反思:

在美术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是美术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由于美术教学专业化倾向,很容易出现“只注重技法、忽视德育”等现象。艺术教育以审美为核心,通过美育启发学生心灵、陶冶学生道德情操。通过添加肖像课,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开阔视野,发散思维,大胆想象和创造,领略中外古今悠久的文化艺术。增强学生对优秀文化、精神文化等的喜爱和接受,使学生在学习艺术的过程中获得情感共鸣。艺术的德育功能可以体现在它与艺术美的融合。教师要牢牢把握美术教材和生活中的美形象,引导学生进入美的意境,表达美的情感,在审美的同时体现情感与理性,将德育融入美育之中。

获取完整版本的步骤



下载完整WORD电子版,请扫描二维码关注伴伴通教学系统公众号并发送信息。

【018】获取这3个数字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六年级美术上册电子教材及全册教案:探索建筑艺术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