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a818 发表于 2024-11-18 19:21:30

婚前协议:知晓度与接受度上升,是算计还是未雨绸缪?

如今,公众对婚前协议不再陌生:一项关于中国人婚前协议意愿的调查显示,96.6%的受访者听说过婚前协议,只有3.4%的人从未听说过。调查筛选出了2396名尚未结婚的受访者,50.1%的人表示“肯定会签约”、“可能会签约”和“计划签约”。调查还发现,大多数情况下,学历和收入较高的人对于婚姻更加谨慎。女性也比男性更容易接受婚前协议。

与过去相比,年轻人对婚前协议的认知度和接受度确实在上升:在2010年的类似调查中,只有约10%的受访者接受婚前协议。有人鄙视这种改变,认为这太过算计,是对情感不信任的表现;也有人赞成,认为这是针对可能出现的风险的预防措施。毕竟,签订合同前的协议比事后闹翻要好,而且可以让双方更有尊严,尤其是在共同财产的认定和分割方面。

婚前协议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非财产,比如是否和父母住在一起,是否生孩子,有几个,婚后是否睡在一起(这不是玩笑,有的人睡觉时打呼噜,如果夫妻无法忍受)它,他们选择睡在单独的房间)等;另一类是与财产有关的,比如婚前和存续期间财产的归属、家庭开支是AA还是AB、未来父母的财产谁继承等等,哪一类更重要因人而异。但总的来说,财产协议更受关注。

一位律师介绍了一个离奇的案例:一对夫妇在婚前协议中约定男方对女方负有忠诚义务。如果男方出轨,必须赔偿女方3万元,并签署一份证明作为证据。后来两人离婚,女子一口气拿出30多张纸,要求前夫一次性赔偿100万多元。庭审期间,该主张未获支持,因为该男子已下岗,无收入来源。由于缺乏实际支付能力,无论赔偿金额有多大,都没有实际意义。同样,由于危害当事人的正常生活,“骗子收拾干净离家出走”等条款也不会得到法律支持。

https://p0.ifengimg.com/pmop/2018/0711/E03BC2867D109A3A16C8F6B9827766E2EB45EB66_size49_w1080_h720.jpeg

可见,婚前协议虽然可以把难听的话放在前面,规定双方的违约责任,但具体内容不能违背公序良俗,不能对个人权利进行任何限制。例如,“男方不得提出离婚,否则将失去孩子的监护权”。该协议无效。因为法律规定了婚姻自由,这种自由包括离婚自由,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并不会因为婚姻关系的解除而消失。离婚后,父母仍有抚养、教育、保护子女的权利和义务。

这是否意味着婚前协议毫无用处?未必。例如,如果双方同意各自父母的财产将由一方继承,并且不会作为共同财产处置。

近日,一则新闻引发热议,“上海独生女继承2亿元遗产被诉离婚”。大体剧情是:两人相识后,女方遭到男方的猛烈追求,后来两人结婚了。婚后,女方父母因车祸去世。半年后,男方提出离婚,要求分割女方父母的遗产,包括在上海的9处房产和商铺、超过1000万元的银行存款和理财产品,总价值约2亿元。 。按照法律规定,这2亿是夫妻共同财产,但男方的行为无疑给人一种婚姻被当作致富工具的印象。问题是,除非女方能够证明男方在婚姻中犯有重大过错,否则男方很容易达到分割上述财产的目的。

防止大笔财产因离婚而“减半”,实用的办法有两种:一是父母一方提前立遗嘱,设立所谓的“防儿媳妇女婿”。 - 法律条款” - 规定遗产将由子女单独继承,非继承人的夫妇将拥有共同财产。 《中国意志图书馆白皮书(2022)》显示,99.8%的老年人都用过这个“武器”。二是通过婚前协议明确父母财产只有一方继承。

https://n.sinaimg.cn/sinacn/w450h325/20171230/a596-fyqefvw2335031.jpg

“道德不可靠,利言不耻”。当双方家庭背景相差较大的情况下,同意并签署这样的协议,不正是对感情质量的考验,也是对婚姻的一种保障吗?

文墨公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婚前协议:知晓度与接受度上升,是算计还是未雨绸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