妖猫传:杨贵妃死因的魔幻现实主义解读
你看过《妖猫传》吗?这部电影又名《杨贵妃死因调查报告,走近科学》是一部关于杨贵妃之死的魔幻现实主义电影。马嵬邑兵变期间,禁军首领陈玄礼逼迫唐玄宗处决杨贵妃。
黄鹤,玄宗身边的道士,原江南皮革厂厂主。工厂倒闭后,他潜心研究幻术,于是用解剖尸体的方法让杨贵妃假死,制造出她上吊自杀的假象。
但玄宗其实知道,这种掘尸之法并不存在,实际上是活埋。被封印在石棺里的杨贵妃当晚醒来,发现自己在棺材里。她感到害怕和害怕。她挣扎了一天,然后就死了。
除了解剖尸体的神奇元素之外,杨贵妃之死的结局基本符合官方历史记载。
《旧唐书·杨贵妃传》说,陈玄礼杀了杨国忠父子后,请求再次杀掉杨贵妃,以免后患。唐玄宗无奈,只得赐给杨贵妃三尺白绸,并“自缢于佛室”。
然而,官方历史记载却存在一个很大的错误。
安史之乱后,玄宗派人追回杨贵妃的尸体。 《旧唐书》记载:“瘘初收缩时,以紫褥裹之,皮已破损,香囊尚在。”上面分明指出,杨贵妃的尸体还在,只是已经腐烂了。
但后来的《新唐书》却说:“香囊因死而尚在”。只有香囊,没有本体。
这很奇怪。有时有尸体,有时没有尸体。你是一本严肃的历史书吗?让人想扇她一巴掌:“你为难我了!”
官方史料记载并不可靠,民间关于杨贵妃生死的传闻更像是头上的头发。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王佐中友微信公众号)
有人认为杨贵妃并不是上吊自杀的。
杜甫的《哀江头》,“明目白牙今何在,血染魂魄回不去”,暗示杨贵妃是被起义军杀掉的,不是在马嵬站上吊死的,因为没有血就不会了。可见于悬挂。
刘禹锡的《马尾行》云:“贵人饮金屑,顺应死时,终生饮杏丸,色如故。”注意,“饮金屑”是指杨贵妃吞下金子后死亡。
还有一种说法是杨贵妃没有死。
据说,一个长相相似的宫女成了替罪羊,杨贵妃四处游荡。她随日本遣唐使前往日本,定居在日本山口市一个叫久津的村庄。
最有想象力的证据就是杨贵妃出海去了美国。按照这个说法,大航海时代应该是由杨贵妃开启的,哥伦布应该跪下称杨贵妃为“母师”。
无论正史还是野史,对于杨贵妃是生还是死,都没有明确的答案。如果还活着,你去了哪里?如果他死了,他是怎么死的?记载中,杨贵妃处于一种生死未卜的状态,俗称薛定谔的杨贵妃。
我一直相信一句话:谣言里往往藏着真相。
如果确定的话,尤其是像杨贵妃这样的人,那么后世肯定不会出现多个版本的记载。之所以有不同的看法,一定是事实并不是他们公开说的那样。
同时有人亲眼看到了真相,然后就慢慢的流传开来,然后口耳相传衍生出各种版本。
而且,作为一个身经百战的长辈,唐玄宗二十五岁就发动了唐隆革命,二十八岁就杀了姑姑太平公主,还处决了三个儿子。他一生与天斗地为乐。 ,你说他没有叛变计划,我不相信。
而他既然如此爱着这个贵妃,他岂能如此无奈地杀了她吗?身为皇帝,他心爱的女人就没有办法逃脱吗?我还是不相信,估计施永信也不相信。
前戏已经准备好了,接下来就是高潮了。
杨贵妃生死之谜背后的真相到底是什么?不管她是活着还是死了,这件事有真相吗?
鲁迅曾经说过,真理有时在很远的地方,有时就在你眼前,有时就在你的枕边。
《旧唐书》成书于五朝时期,《新唐书》成书于北宋时期。两者都不是唐代的当代记录。关于马嵬邑事件,早于正史就有记载,那就是
白居易的《长恨歌》
《妖猫传》中,自媒体红人白居易拖稿三年,最终在资深剪辑妖猫的催促下完成了《长恨歌》。
事实上,白居易在创作《长恨歌》时,做了很多准备工作。
白居易曾担任秘书省学秘书,负责校对宫中经典书籍和经典文章。
作为玄宗和杨贵妃的头号CP粉,白居易在接触宫中第一手资料的时候,势必会寻找有关杨贵妃生死的线索。那时,距唐玄宗驾崩已有四十年了。安史之乱的一些机密信息可能已经泄露。白居易趁机发现了杨贵妃的秘密。
但这始终是高层机密,泄露就会被砍头,所以白居易只能选择以微妙的方式表达出来。
于是,白居易写下了《长恨歌》。
《长恨歌》分为三个部分。前两部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生活开始,然后写玄宗治国不善,导致唐朝安史之乱和马嵬邑事变的爆发。
按理说写到这里就够了。但白居易还写了第三部,讲述了一位道士在仙山发现杨贵妃的故事。
一般认为,这是白居易的文学幻想。但这种观点是很有问题的。
首先,前两段写的是现实主义风格,第三段突然转向浪漫主义。这种画风比王的左中右广告更让人意想不到。语文老师肯定会批评白居易“文风前后不一致,所以回来重写”。
第二,白居易始终高举现实主义大旗,誓要为杜甫生猴子而奋斗。 《长恨歌》第三部看起来很像李白的风格。浓眉白居易怎么会背叛自己的偶像呢?
只有一种可能。白居易想要表达的意思不能直接表达,只能用比喻的方式表达。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王佐中友微信公众号)
你以为《长恨歌》是一部普通的文学作品,其实它是一部大型纪实报道。
就像所有的笑话都是以开玩笑的名义讲的一样。 《长恨歌》第三段看似天方夜谭,实则表达了一个现实:
杨贵妃。根。书。没有。死。
其实文章里到处都有提示。
《长恨歌》云:“马嵬坡下土里,未见玉岩空死处。”注意“空”字。还说没有发现杨贵妃的尸骨,这与《新唐书》中的说法是一致的。
由于没有尸体,玄宗就请道士去寻找。寻找的结果是“上穷下黄泉,两处皆不见踪影”。 “碧螺”意为“天上”,“黄泉”意为“地下”。天上不见,地上不见,仙不鬼,有何意义?当然是落入了人间。
杨贵妃既然没死,那她去哪儿了?
白居易说她成仙了。
但这里有一个问题。之前明明写着杨贵妃没有成为天上的仙子,那为什么后来又被称为“仙子”呢?语文老师又出来骂我“逻辑矛盾,退回重写”。
其实,“不朽”二字是有深刻意义的。
《长恨歌》中多次使用“不朽”一词。 “忽闻海上有座仙山”、“山中多仙”、“风吹仙袖飘飘”……
在唐代,“仙”如果不是指神,还有另外一层含义:
妓女
这不是我说的。中国传统文化大师陈寅恪说:“仙(女)名流传至唐代,常用作风骚女子或风流女道士的代名词。其目的不容忽视。”
所以在唐代,“小仙女”是一个骂人的词。
难道白居易是在暗示杨贵妃沦为妓女了?
白居易好友陈宏的《长恨歌》中进一步暗示了这一点。
陈洪的《长恨歌》与白居易的《长恨歌》同时写成,内容与《长恨歌》相同,只不过一个是散文,一个是诗歌。流行的《唐诗三百首》将《长恨歌》放在《长恨歌》之前,作为《长恨歌》的补充材料。
《长恨歌》提到杨贵妃是在“玉妃太真院”被发现的。什么是“玉妃太贞元”?这是一座道教寺庙。唐代的“女道观”多为风流场所。唐代最著名的性解放先驱者鱼玄机,集美貌与智慧于一身,让女人心软,男人腿软,是一位女道士。
《长恨歌》还写道:“只见仙山最高,上有塔楼,西厢下有洞。”乍一看,山上有山洞似乎也有道理。但我们要知道,在唐代,妓女居住的地方一般被称为“窑洞”。
例如
“洞中仙人多情,留六郎不放”(孙起《北离志》)
“洞口飞花飞羽,香风吹得让人心醉”(《全唐诗》载妓女石峰诗一首)
《长恨歌》《长恨歌》频频暗示我们杨贵妃沦为妓女。
白居易甚至说出了杨贵妃的具体行踪。
《长恨歌》中提到“忽闻海上有一座仙山”。自《史记》以来,“海”还有另一层含义:东部沿海地区。
唐代的海上城市中,以扬州最为繁华,尤其是安史之乱后。唐代有“东莞”之称,以妓女众多而闻名。
虽然不能说杨贵妃就在扬州,但她绝对是在扬州附近一个妓女众多的城市。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王佐中友微信公众号)
杨贵妃乘船去日本的传闻,其实也佐证了这一点。杨贵妃去日本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唐代鉴真和尚六次东渡日本,仅成功一次。去日本哪有那么容易?那么为什么这种说法如此普遍呢?一定有人看到杨贵妃出现在东部沿海的一座城市,然后又消失了,所以他们以为她乘船去了日本,但实际上她隐居在当地的一家妓院里。
于是根据《长恨歌》的提示,白居易向我们揭示了马嵬坡兵变后杨贵妃的命运:
杨贵妃没有被判处死刑。相反,她在战争期间逃脱并生活在人民中间。迫于生计,她在扬州附近当了妓女。
虽然救了她一命,但她的心却彻底死了。唐玄宗回宫后,派“道士”去找她,但杨贵妃伤心欲绝,拒绝回宫,也不肯再见玄宗。
唐玄宗与杨贵妃曾一度达到极乐巅峰,但晚年一个被囚禁在宫中,一个跌入尘埃。这是命运的一个嘲弄。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两个人活着却无法见面,这就是爱情的悲剧。
杨贵妃,一个被时代玩弄的女人。她不是安史之乱的始作俑者,却要背负着美人为祸的千古骂名。
正如《妖猫传》中的台词:“当她强大时,她是帝国的象征;当她衰落时,帝国将不再需要她。”
杨贵妃,被帝国抛弃,被帝国辱骂,被帝国当替罪羊,她的复仇方式只能是怨恨。
只要她活着,她就会怨恨这个世界;如果她死了,她的仇恨也不会消散。
正所谓“天地永恒终有尽头,而此恨却绵绵不绝”。
我想这就是白居易怀着悲悯之心写下《长恨歌》的初衷。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