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望江板凳哥徐德志:身残志坚,用双手创造美好生活
安徽省望江县崖滩镇莲塘城村百果园合作社的会议室里,伴随着浑厚的男中音“我回来了”,一个粗壮的男人走进了门。 “他是徐德志,我们都叫他‘板凳哥’。”董事长袁元介绍。(望江县委宣传部供图)
可能会出现意外情况,摸着石头过河。
徐德志有兄弟姐妹四人。他们的父母常年身体不好。两岁半时,他因高烧患上了小儿麻痹症,导致双腿肌肉萎缩变形,无法直立。他的父母带他走遍了周边所有的医院。家里的积蓄都花光了,他却不见任何起色。他只能在地上爬行。这让本来就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父母整天以泪洗面。
当他八岁时,比他大一岁的叔叔开始背他上学。看到同龄人异样的目光,听到别人议论自己的话语,争强好胜的他并没有感到自卑和沮丧。相反,他暗下决心:“我不想被别人瞧不起,我一定要像普通人一样成功!”第二! 2006年,徐德志在进行康复训练时,使用长凳感觉方便多了。从此,板凳就成了他的“脚”。这段“行走”持续了46年……
十二、十三岁时,徐德志因家庭贫困,不得不放弃学业。他学会了用木头雕刻和制作烟斗,然后卖掉以换取生活费。后来,他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村里开了一家小店,勉强维持生计。这时,村里帮他办理了伤残证,每年还给他领取一些生活补贴。但这不是他想要的生活。
三十三岁时,徐德志发现了新的商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对水电物资的需求量很大,但村里没有人专门从事这项业务。最大的问题是资金短缺。他靠着他的板凳,挨家挨户地借钱。起初,他遭到了很多拒绝。人们害怕或不愿意借钱给他。 “一个只能在板凳上行走的人,能做出什么伟大的事情呢?”功夫不负有心人,徐德志的坚持和真诚给邻居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筹集了启动资金,成功开设了水电材料店。经营太阳能产品。
https://k.sinaimg.cn/n/sinakd20240925s/534/w600h734/20240925/b3f8-2a76cc7a4e30f77f3e88ae291bee14b3.png/w700d1q75cms.jpg?by=cms_fixed_width
望江县委宣传部供图
知难而进,思维世界变了,世界变得更广阔
当太阳能产品生意逐渐没落时,徐德志在朋友来访时偶然结识了袁媛,两人开始了共同发展荒山养鸡业的新征程。
刚入股白果园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时,徐德志遇到了一个问题:一方面对乌骨鸡养殖一无所知,另一方面又缺乏劳动力和管理能力。 “宁做鸡头,不做凤尾,人不能依赖!”从小不畏困难的徐德志并没有退缩。在经营水电物资生意的同时,他决定学习财务会计。
徐德志身体残疾,但头脑灵活。白果园合作社董事长袁原安排他跟70多岁的会计师学习。徐德志很快上手,分担了大部分工作。闲暇的时候,他讨论生意,喂鸡,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工作越来越忙,板凳已经容不下徐德志的出行了。他的家人筹集资金给他买了一辆残疾人电瓶车。从此,无论路途遥远,刮风下雨,徐德志再也不用担心出门了。一张长凳和一辆电瓶车成了他的“得力助手”。
合作社的工作每年可以给徐德志7万至8万元的分红,不仅改善了徐德志的经济条件,而且还提供合作社的吃住,解决了他的生活问题。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百果园养殖基地已扩大到3400亩,年可养殖纯种五黑乌骨鸡18万只。合作社被评为“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示范合作社”、“安徽省产业扶贫十大“大合作社”等称号,五黑乌骨蛋荣获“中国安徽名优产品展示金奖”农业特产博览会”等称号。
2016年,刚满50岁的徐德志提出了一个更大胆的想法:发展乡村农业和旅游业。 “这里有山有水,有香明山,有宝印寺水库,还有养殖基地,国家政策这么好,不用担心生意没了。”徐德志利用他的板凳到处寻找投资者,经过多方考察和考察后,自己设计了出来。不久,一座占地50亩、集垂钓、住宿、餐饮于一体的“宝成山庄”建成。如今,站在水库大坝上,青砖红瓦,青山绿水,绿意盎然……
https://k.sinaimg.cn/n/sinakd20240925s/190/w600h390/20240925/9933-d8338f8385bc07aad52f8ab9adbed623.png/w700d1q75cms.jpg?by=cms_fixed_width
望江县委宣传部供图
记住艰辛,想到甜蜜,当你富起来的时候,不要忘记筑路人
徐德志靠着勤劳的双手和“顽强的板凳”,“走”了一条阳光之路!致富之路是艰难的。一路上,他已经磨坏了七八张板凳。他永远不会忘记那个打井人,他也知道,他这一路走来,离不开国家的帮助,离不开亲友的支持。
当他转行发展养殖业时,他把四家水电物资店的经营权交给了失业的哥哥和嫂子,每月给他们发工资,还邀请周边贫困户到店里打工。 。
帅洪友是村里有名的贫困户。他的妻子因过不了艰苦的生活而离开了他,只留下一个孩子。弟弟帅小红也因智力障碍丧失了劳动能力。徐德志得知这一情况后,安排兄弟俩负责白果园的卫生清洁工作。帅洪亚高兴地说:“我现在一年收入近2万元,对未来有信心。”
合作社自成立以来,采取“合作社+养殖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周边农户发展乌骨鸡养殖。目前,已登记会员480户,其中贫困户386户。去年全年销售收入1800万元以上,贫困户人均纯收入8000多元。
“我家别墅里有一亩多地专门种菜,年收入大概在2万元左右。”患有糖尿病的徐群根在别墅里找到了工作,加速了脱贫步伐。别墅18名员工中,有9名来自贫困户,年收入在1.5万元至3.2万元之间。
靠着一张板凳,徐德志在奔小康的道路上逐渐走得越来越稳。 “接下来我还有很多想法,比如乌骨鸡的深加工,比如旅游开发……”谈及未来,徐德志爽朗地笑着说,“我生来就是不服输的,而且我不想白白来到这个世界上,我要让自己的人生有价值,帮助更多的人脱贫,带领更多的乡亲们共同走向小康!” (柯思德、吴文娜、金辉)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