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a818 发表于 2024-11-21 13:43:24

未成年人与游戏关系引关注,专家呼吁家长承担更多责任

8月30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发布《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有效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未成年人与游戏的关系再次成为舆论中心。

在本次腾讯游戏开发者大会(Game,简称TGDC)的第三天,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儿童研究所所长孙红艳分享了网络游戏与青少年群体的关系。

在她看来,青少年网络成瘾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单靠监管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在网络游戏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家长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在这次分享中,她分析了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的心理特征,也分析了造成这一结果的因素。同时,呼吁家长放下对游戏的偏见,以更加客观的态度对待青少年玩游戏。

以下为手游分享全文。为保证阅读体验,删除以下内容:

亲爱的朋友们,大家好,很高兴有机会在这里和大家分享。我来自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今天给大家分享的话题是“网络游戏与儿童发展”。

说到网络游戏,家长和老师都很紧张。大家都知道,社会上有很多规范游戏的法规,包括法律。那么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这些爱玩游戏的青少年呢?

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第一,孩子眼中的游戏是什么样的?他们认为什么是游戏?其次,什么样的孩子需要与老师和家长分享,什么样的孩子容易沉迷于网络游戏。第三,游戏成瘾并非不可避免。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家庭,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家庭呢?成长环境让这些孩子很容易上瘾;最后一部分,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我们应该做什么?如何管理这些网络游戏青少年,真正保障他们的健康成长。

1.孩子眼中的游戏是什么?

我这里给大家分享的是第一部分内容。游戏到底是什么?

我们首先要了解孩子的想法。我们常常站在成年人的角度思考问题。说到游戏,家长很着急,老师也很着急,包括我们作为游戏开发者,我们也很着急。不知道可以怎样做才能让游戏更好的适合未成年人的成长。那么,我们首先要了解,这一代的孩子如何看待游戏?

我所在的单位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曾做过一项研究,了解孩子们对游戏的看法。我们想听听未成年人的意见,正如您从该图表中的数据中看到的那样。

首先,全国未成年人网民普及率不断上升。图为共青团中央青少年权益保障部和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于2021年7月20日联合发布的未成年人使用互联网情况研究报告。整体呈现事态不断恶化。

我们再看一下。不同阶段未成年人的互联网普及率也在不断提高。小学阶段,2019年为89.4%,2020年已达到92.1%。初中、高中、中等职业学校等在校生比例不断提高。

我们来看看不同教育程度的未成年人第一次接触互联网的时间。以小学生为例,进入小学前首次接触互联网的比例高达30%,而进入小学后才开始接触互联网的比例高达66.3%。总体来说,使用互联网的未成年人数量正在增加,这种趋势会让成年人更加焦虑,因为我们不知道如何保护这一代未成年人。

大人很担心孩子会不会玩成人游戏,会不会长期玩游戏,玩的时候会不会接触到一些不良信息,会不会沉迷于游戏,花太多钱,遇到不好的事情。社交互动,甚至在网上受到欺凌。

众所周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国家不断加大监管力度。 2010年以来,文化部推出首个网络游戏监管暂行办法。最新的是2021年6月1日推出的《未成年人保护法》网络保护章节。

未成年人是网络时代的原住民,因为他们从出生起就生活在网络上。他们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与互联网密切相关。当孩子们说游戏就在那里时,无论你是否情不自禁,我都会去玩它。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做什么呢?我们只需了解未成年人的想法,就能本着对未成年人最有利的原则,更好地保护和守护他们。

我们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大规模调查,样本数超过10000个,覆盖国内10个城市。结果表明,大多数孩子能够理性看待互联网,对互联网的积极和消极影响有一定的认识。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说,大人至少可以放下一个担心,那就是孩子不太适应互联网。事实上,他们也能看到互联网的一些问题。

在我们的研究中,我们还发现,超过70%的未成年人认为网络游戏可以缓解压力。为什么这一代的孩子这么喜欢网络?因为他们觉得互联网给他们带来了很多帮助。我们或许也会想,是不是因为孩子还小、不成熟,所以他们对网络和游戏的看法那么好呢?这是真的吗?

研究发现,事实上,年级越高,孩子对游戏的看法越积极。这给我们什么启示呢?其实就是说,随着孩子长大,抽象思维、判断力、辨别能力比小时候强很多,他们仍然认为游戏可以帮助他们。说明这一代的孩子真的很喜欢游戏,游戏确实对他们的成长帮助很大。

我们来看看一些负面观点。调查结果显示,随着年级的提高,孩子们对游戏的负面看法减少。 60%的小学四年级儿童认为玩游戏会让他们接触到不良信息。到了高三,这个比例就变成了29.9%。这个比例相差还是蛮大的,差不多30%,差不多一半了。为什么差别这么大?随着等级的提高,对这个观点的理解是越来越少了?

这说明这个孩子其实已经开始有判断自己的能力了。这时,他们可以对负面评价进行评估,并判断自己能够理解甚至克服这些负面影响。因此,对于高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会认为这可能不是坏信息,没什么。相反,低年级的孩子在受到父母和老师的影响后,觉得游戏是个坏东西,网络是个可怕的东西。

另外,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还有一点。在我们的干预下,他们接触到的内容相对简单。这个时候,他们并不认为内容不适合他们。这反映出孩子对游戏有一定的判断力。有时候,未成年人会对游戏产生片面的看法,而这种片面的看法往往源于成年人的过度关注。

研究发现,超过70%的学生表示他们喜欢网络游戏。游戏是未成年人成长的一部分,深受孩子们的喜爱。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平衡两者的关系呢?

研究发现,他们最喜欢三类游戏:一是竞技游戏;二是竞技游戏;三是游戏。二是体育竞速游戏;三是模拟现实游戏。但成年人往往非常功利。我们希望孩子们在游戏中接受教育。每一分钟都必须有意义,他们不能白玩比赛。于是教育游戏就应运而生,但事实上,这些都是孩子们最不喜欢的游戏。

然后,我们问未成年人,你认为玩游戏对你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结果表明,大多数学生仍然能够客观地看待游戏的利弊,并且大多数人认为利弊是平等的。因此,根据我们的研究,成年人可以放心,孩子们有基本的判断能力。我们相信2000后、10后甚至15后出生的人将能够越来越客观地看待游戏和这些问题。

未成年人实际接触游戏的情况又如何呢?我们发现60%,绝大多数未成年人是从小学中高年级开始玩游戏的。那么他们如何获取游戏信息呢?更多来自我们的同伴,这给我们什么启发呢?

https://edu.people.com.cn/NMediaFile/2019/0724/MAIN201907240849000349191293766.jpg

孩子们说:老师,如果我不玩游戏,我就会被同学抛弃。这说明游戏是孩子的社交语言,他们希望通过玩游戏与朋友进行社交。所以一方面,游戏交流是在同侪之间传播的,另一方面,它也是他们社交生活的一部分。

我们看看谁支持他们打游戏?同伴也是最支持的,而老师和家长是最不支持的。这也印证了刚才提到的问题,那就是这个游戏是一个同行之间交流的话题。

我们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趋势。成绩较好的孩子在玩游戏方面往往会得到成年人更多的支持。也就是说,大人判断孩子是否会玩游戏的依据,其实是孩子的表现。

我认为这是非常不合理的。首先,这一代的孩子是在网络环境中长大的,他们非常喜欢网络和游戏。以成绩作为衡量标准,是否剥夺了孩子的一些娱乐权利?在我看来,娱乐是儿童的权利,未成年人的权利,儿童的权利。我们在谈论保护未成年人的同时,也在伤害他们。他们还说,为了保护你,他们不让你玩游戏,但是当你成绩好的时候,他们才让你玩游戏。这是对成年人的双重标准。

我们再看看,父母在和孩子交流的时候会谈论游戏吗?调查结果显示,孩子实际上更主动,近70%的家长从不谈论游戏。因为紧张,因为成年人把网络和游戏视为洪水猛兽。如果父母不和孩子谈论游戏,孩子就会和别人谈论。当孩子主动说话而父母不敢谈论游戏时,就会产生代际差距甚至代际冲突。

看看有家长给孩子推荐游戏吗?数据显示,只有不到1%的家长向孩子推荐游戏。由此可见,成年人面对游戏时是多么的惊慌和焦虑,以及我们是多么害怕自己的孩子接触到游戏。

这与孩子们对游戏的热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些反差的存在,也是极端案例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游戏或许是导火索,但其背后的原因恰恰是成年人所忽视的。

我们来看看成年人是如何控制未成年人的。我们发现限制、监督、约束是主要手段。也就是说,大人照顾孩子的时候,更多的是关注我看你、控制你、不让你玩,而主动沟通、陪伴的只有10%。

这给我们什么启示呢?是否有可能把这种代沟变成桥梁,让游戏成为亲子交流的话题?

2. 什么样的孩子沉迷于游戏?

第二部分,我想分享一下什么样的孩子沉迷于游戏。我们也做了一些研究。 2009年,我们专门研究了未成年人网络成瘾情况。我们用一些标准来筛选什么样的孩子会沉迷于网络?有多少人沉迷于网络? 2009年这一比例为6.7%,这意味着在全国10个省份未成年人调查回答的万余份问卷中,6.7%的儿童具有成瘾特征。 ,这是2009年的事。

10年后的2019年,我们在全国8个省份使用了同一份问卷。在未成年人填写的一万多份调查问卷中,我们再次筛选发现,该比例达到了18.0%。事实上,现实也很严峻。这个数字正在上升,这是不可避免的。不仅比例增加了,而且年龄也提前了。这是因为孩子们上网的时间越来越早,上网的比例越来越大。

聊了半天成瘾,可能有人会问,成瘾到底是什么?到底什么是成瘾?事实上,2018年9月,国家卫健委发布了标准——2018年版《中国青少年健康教育核心信息与解读》,其中描述了网络成瘾的定义。

有两个条件,一是没有成瘾物质的成瘾,造成损害、失控,二是损害持续时间需要超过12个月。而成瘾不仅仅是游戏成瘾,还包括很多方面,比如网络成瘾、游戏成瘾、色情成瘾、信息成瘾、社交关系成瘾等。

我们作为研究人员很难长期追踪未成年人在12个月内是否有这样的伤害,所以我们纳入研究,现在普遍谈论成瘾。尤其是当世界卫生组织将成瘾视为一种精神疾病时,我们往往不提成瘾,因为成瘾很难定义,所以我们谈论成瘾。

刚才报道的数据都是2009年的调查结果。我们采用了美国学者 Young用于测试酒精成瘾的问卷,并在本地修改为测试网络成瘾的问卷。

通过筛选,我们发现成瘾者的网络使用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他们在9岁之前上网,也就是说他们上网的时间相对较早;第二,他们上网的时间比较早。二是每周上网次数超过2次,且上网次数较多,每次上网次数超过1次。上网时间长,时间长,用手机上网,在网吧、同学家、朋友家、公共场所上网;最后,没有监督。

刚才我们讲的是网络成瘾者的网络使用特征。现在我们来谈谈他们的生活特点:第一,住在校园里的学生,或者不与父母住在一起的学生。有家长会说,孩子住校的话,学校管控严格,孩子不会沉迷。但我们发现,如果你住在校园里,不和父母住在一起,而是自己住或和祖父母住在一起,你就更有可能上瘾。还有一些孩子常常感觉学习负担重,家附近免费的娱乐场所少,课余时间独自一人,没有时间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这样的孩子更容易上瘾了。

很多家长认为送孩子上学,学校会照顾,而且自己没有手机,就不沉迷。但数据显示,23.7%的人沉迷于住在校内,22.9%的人沉迷于只与父亲同住,20.3%的人沉迷于只与母亲同住,16.8%的人沉迷于与父母同住。

我刚才提到的是,现在吸毒者的比例达到了18%。我们发现,只有不到 18% 的人与父母住在一起。其实,和父母住在一起的好处有很多:一是监督;二是监督。第二,对于孩子来说,他有一个温暖的家,这对他来说非常重要,他有情感的寄托。家里有爸爸和妈妈。感觉非常安全和温暖。他生活和成长中遇到的很多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和帮助。所以,他不会玩这么久的游戏。沉迷于打游戏的人,他的生活一定有问题。

此外,学业负担过重也是一个因素。没有时间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因为父母把孩子的业余时间占满了。完成作业后,他们必须参加额外的课程。如果不能补课,他们就会偷偷地找地方补。如果他们无法再弥补,他们就会把它留在家里给你。手术。

孩子做不了他感兴趣的事情,所以孩子生气了,他肯定会玩。正如我们一开始所说的,游戏就在那里,不管你在乎与否,我都会一直玩下去。

研究发现,如果他经常感觉自己没有时间做自己的爱好,成瘾率就会很高。因此,我们应该安排孩子的课外生活,让他的生活变得有趣,让他经常做一些有趣的事情,培养一些兴趣爱好。

https://js.tobacco.gov.cn/picture/0/s_361caccbd0b2438587896d32412bc210.jpg

我们来看看吸毒者的心理特征。他们往往感到孤独,经常感到不受朋友欢迎,经常感到被轻视,不善于沟通,不善于人际交往,心理压力大,对未来感到迷茫,经常感到自己表现欠缺机会等

3、什么样的家庭容易导致成瘾?

前面我们介绍了成瘾儿童的一些特征、生活特征、心理特征、家庭特征和网络使用特征。我们来看看他们的家庭环境。什么样的家庭环境容易导致成瘾?

如果孩子在家里经常感到不受尊重,在家缺乏自由,放学后独处,父母经常唠叨,对孩子了解甚少,缺乏监督,家庭网络使用频繁,自己玩耍,上网的次数比孩子多,所以成瘾的比例就更高,这里面有一些数据。

如果父母在家里对这个孩子太严格,有时候父母会想,我对他们严格不是一件好事吗?但如果他生活在一个专制家庭,他就更容易上瘾。经常有这种感觉的人数达到14.4%,而普通用户仅占6.5%。差别还是蛮大的。

还有父母经常唠叨,父母唠叨到孩子无聊死了,他就玩游戏,点那个游戏,不听父母的话,甚至戴上耳机什么的。

还有一些家长上网比较频繁,存在双重标准。当他们在玩手机时,他们会要求孩子停止玩。这些都是让孩子上瘾的特点。

4. 如何保护玩网络游戏的青少年?

我们看最后一部分。这一部分我想分享的主要内容是,既然我们知道了未成年人的想法,我们也就知道什么样的未成年人更容易沉迷网络。那么我们应该做什么呢?我们能做些什么来保护这些网络游戏青少年?

我的观点是,陪伴是最好的管理。为什么说从田七到岱桥呢?人们常说,过去,在传统媒体时代,孩子和父母之间只有代沟。现在这种代沟已经成为天然的鸿沟。没有办法解决。天地之间,差距如此之大。我认为陪伴是最好的。管理。

首先,成年人应该理性看待游戏,消除对游戏的偏见。如前所述,儿童有娱乐的权利,这是《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明确规定的。他们有娱乐和休闲的权利。而且游戏是孩子的社交语言,对他们的情绪、心理、认知等都有很大的影响,有很多积极的作用,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成年人应该理性地看待游戏,看待网络。

而且,回到我刚开始说的,游戏在那里,网络在那里,即使我们说我们不理性地对待它,我也会严格控制它,我会为所欲为,没有用。 。所以,我们其实没有办法将这一代未成年人与网络、网络游戏隔离,所以我们首先要消除对游戏的偏见。

我们还对中国、美国、日本、韩国四个国家的中小学生亲子交流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孩子上网搜索信息被误认为是在玩游戏,这在中国最为常见。我们家长和老师会比较紧张,但这种紧张并不一定会带来好的结果。我经常告诉家长和老师,我们要理性看待游戏,以开放、阳光的心态接受孩子对网络的接触和使用。

其次,要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和心理问题。每个瘾君子的背后都有一个有问题的家庭、有问题的环境、还有一些心理问题。如果这些心理问题无法解决,他的第一选择就是上网。网上有朋友,网上有可以24小时陪伴自己的人,网络游戏会给他们带来欢乐。

在调查中,我们问孩子们,他们为什么这样做?他们会说,觉得父母不理解他们,不尊重他们。这个比例在中国是非常高的。父母不愿意听孩子说话,也没有时间听孩子说学习以外的事情。如果父母不理解孩子,孩子当然会选择上网,所以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也是保护孩子的重要措施。

第三,尊重生长规律。大家可以看图,这是左右脑的功能图。我们看到右脑被称为艺术脑、创意脑,也就是说右脑比较发达。它管理什么?它控制着人的画面、音乐、节奏、情感、创造力和想象力。力量等方面,而左脑被称为抽象脑、学术脑,也就是说它主管语言,比如数学、语文、逻辑思维、分析能力等。

孩子7岁之前,右脑其实发育得更多。也就是说,我们要尊重增长的规律。当然,孩子的成长还有很多规则。

第四,我认为父母、老师等成年人一定要与未成年人搞好关系。当我给家长讲课时,我会告诉他们,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如果你在家庭教育上和孩子关系好,你的家庭教育就不会差,你的孩子也不会更差。

当孩子和父母关系良好时,父母通过言传身教的一些教育理念和思想总是能慢慢地传达给孩子。如果孩子和父母关系不好,父母天天唠叨他,孩子会很恼火,你说什么都不听,所以关系大于教育。

我们对中国、美国、日本、韩国四个国家的中小学生亲子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中国父母更擅长教育孩子。例如,当我们一起学习时,与其他三个国家相比,我们的比例是最高的。比如我们一起上网,这个比例是最低的。

我们父母还是太功利了,想要教育太多。如果想教育孩子太多却没教好,当大人与未成年人关系融洽,当父母与孩子亲子关系融洽时,我相信绝大多数孩子都不会上瘾。 。

最后,我认为保护未成年人最好的方式就是陪伴他们,也就是两代人一起成长。这里三张图,分别是三种不同的养育和陪伴模式。其中一张是左边的图片。这条线是在大人的手里。成年人管理未成年人并决定他们去哪里。这个圆圈系在孩子的脖子上。这是一种教育方式。 ,我们称之为家长控制模式。

第二种是线在孩子手里,绕在家长脖子上,即孩子说了算。这种家庭往往是溺爱的。这种类型就是孩子的影响力模型;右边这个叫互动亲子模式,也就是说,在现在的网络时代,最重要的关系是两代人需要共同成长。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今天他们就像朋友,甚至兄弟,然后父母和孩子也是朋友。因此,两代人必须共同成长。

以上我介绍的就是一些如何保护网络游戏一代的方法和理念,供大家参考。谢谢大家。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未成年人与游戏关系引关注,专家呼吁家长承担更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