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中关村论坛:第11届数字金融大会探讨人工智能时代中国数字金融发展趋势
北京大学黄卓:人工智能时代中国数字金融发展有四大趋势锐健.12.2509:50
2023年12月20日至21日,由中关村金融科技产业发展联盟、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主办的“2023中关村论坛系列——第十一届数字金融大会”在中关村会展中心举行。
会议以“加强数字技术赋能,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围绕数字金融发展趋势,聚焦银行业数字技术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保险等金融行业。围绕深化数字产业化和金融数字化,打造一流的数字金融生态系统,积极推动政产学研跨境合作,助力金融业高质量发展。
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北京大学长沙计算与数字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黄卓出席并发表题为“人工智能时代中国数字金融发展趋势”的演讲。
黄卓在演讲中分享了人工智能时代中国数字金融的四大发展趋势:
发展趋势一: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数字金融。人工智能技术引领我国金融科技从应用创新驱动阶段转向技术创新驱动阶段。许多银行已经开始测试大型人工智能模型。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应用于智能投顾、智能客服、智能营销、智能风控、智能投资者等领域。在教育方面。
发展趋势二:数字金融赋能产业转型升级。产业数字金融为金融科技企业和金融机构开辟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华润银行的“润秒贴”就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案例。
发展趋势三:数据要素驱动的数字金融。数据作为一种新型生产要素被写入文件,与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传统要素并列为要素之一。数据是数字经济和数字化转型的核心要素,是金融科技业务的核心竞争力。
https://img2.baidu.com/it/u=246182844,609089997&fm=253&fmt=auto&app=120&f=JPEG?w=534&h=500
发展趋势四:跨境数字金融及中国数字金融走出去。海外市场为中国数字金融和金融科技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以下为演讲实录:
黄卓:非常感谢主办方邀请参加我们今年的数字金融大会。
刚才,杨涛主任从金融强国的角度阐释了数字金融的使命。这里他会更加具体,从人工智能时代中国数字金融发展趋势的角度给出一些具体的补充。
我想讲的第一个趋势是我们中国的数字金融可能会进入一个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阶段。如果回顾中国金融体系的技术升级路径,我可以简单概括为从信息化到数字化。到智力的过程。 2018年到2021年,最大的关键词是金融科技和数字化,但如果我们看2022年商业银行的年报,我们可以看到,出现最多的关键词变成了智能化和智能化。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变化。我国商业银行已经认识到智能化是金融机构未来升级的重要方向。
今年可以说大家都感觉到人工智能时代来临了,它会对大家的工作产生重大的影响。正是因为出现了,这标志着人工智能的应用跨过了一个起点,进入了智能出现的阶段,其实在去年之前,我就感觉整个人工智能行业正处于低谷期。原因之一是之前被寄予厚望的两大应用场景进展并不理想,一是元宇宙,二是智能驾驶。因为这两个行业,尤其是智能驾驶,可能是一个容错率比较低的行业,但是人的人工智能还是会犯错误。其优势之一是内容生成,另一个是人机交互体验。这两个领域都是容错率比较高的行业。刚才公司分享的时候也提到了这一点。这两个特点是特别特别的。适用于金融服务等领域,我们看到国内外科技公司都在积极推广大规模的AI模型。在中国,我们也被称为百模之战。通用型大型模型有十几种,专业领域大型模型可能有上千种。这样的变化标志着我国金融科技,或者说数字金融的开始。应用创新驱动进入技术创新驱动阶段。
不过,有句话说得好:唾手可得的果实可能已经摘到了,下一步就要靠技术驱动了。我们看到,我们国内商业银行的技术专利实际上有很大的增长,特别是在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领域受到重点关注。另一方面,我国不少商业银行也开始研发或测试相关的大型人工智能模型。
大模型的作用可能有两个方面。首先,我们总是谈论融资困难且昂贵。应该说,这个问题得益于过去十年的数字普惠金融或者大科技信用。进展已经大大缓解。现在中小微企业和个人的贷款渠道很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得到很大缓解。但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投资困难。我认为这是一个更大的问题。我们居民的千亿资产如何投资,如何保值增值。这背后,需要我们有非常专业的投资和财富知识。在管理服务方面,我们对人才的需求非常大。这背后,我们的金融机构就需要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我们可能会通过机器人投资顾问等方式来提供这方面的服务。特别是对于这些长尾投资者,我们可以快速进行画像,确定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并利用数据和算法为我们的投资投资者提供个性化的市场配置建议或服务,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
另一方面,我们看到大型人工智能模型,尤其是基于多模态技术的大型模型,在金融领域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刚刚有几家公司向我们展示了这一点。在这些领域,比如智能客户服务、智能营销以及银行利用数字化员工和数字化专家来提供服务。同时,他们还可以为我们的银行客户经理提供支持。发挥智能办公助手的作用,在风控过程中有效提升风险管理能力。还有一种可能是现在谈论的投资者教育较少。这就是需要弥补的不足之处。该领域可以生成AI大模型。内容提供相对友好的人机交互,应该在投资者教育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我提到的第一个趋势。
第二个趋势是数字金融赋能产业转型升级。如果我们回顾过去十几年的数字金融创新,我们发现它主要是基于消费端,就是解决个人投资者在支付、理财、零售、社交、外卖等方面的需求。这就是我们的消费互联网平台所在,我们在零售金融服务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为用户提供了非常好的场景化金融服务。不过,我们把目光转向供给侧。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是产业数字化,特别是加快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我们特别支持这些创新型企业的成长。在这些过程中,我们的金融如何有效支持实体经济,一个非常重要的起点就是产业侧的金融创新,即产业数字金融。这样的新模式,就是依托工业互联网、以数据为生产要素、以数据的信用为核心特征的新金融形态。这样的金融形态与消费侧的场景化金融服务相比,有其独特性。一是围绕一些重点行业、一些重点产业链、平台或核心企业,提供场景化金融服务。对于数字供应链金融,你可能需要了解其产业逻辑,针对不同的场景采用不同的风控体系。另外,我们需要利用数字技术来解决生产过程中的这些信息不对称,让我们的产业链更加透明,企业的底层资产更加可见,从而降低金融机构识别金融风险的成本。同时,我们可能要深入行业逻辑,才能有效利用行业的生态和场景来进行风险控制。此外,产业数字金融的发展也可以为我们的金融机构开辟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如果我们谈论数字金融,我们现在可能面临的问题是大型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更有可能从数字化转型中受益。因为数字技术天然具有马太效应,强者恒强,但城商行、农商行等金融机构如何在数字时代找到有效途径赢得生存空间?我认为产业数字金融融合可能是一条新路径。去年我们去珠海考察华润银行。我们看到华润银行在这方面做得很好。依托华润集团的产业背景,我们在商业票据贴现场景中对这个环节做了大量的研究。我们深入分析、研究如何利用数字技术,让票据特别是“小额票据、短期票据、散票”的贴现变得快捷、便捷。人工处理这些账单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成本,对于客户来说也是一种非常糟糕的体验。 。但如果采用数字化方式贴现票据,在线发布,获得用户好评,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用户,其份额甚至可以与各大银行相媲美。这是一个很好的案例。
https://img2.baidu.com/it/u=2237398348,3818813650&fm=253&fmt=auto&app=120&f=JPEG?w=668&h=500
第三个趋势是基于数据元素驱动的数字金融。我们已经进入数字经济时代。数字经济时代,数据是核心要素。作为与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相媲美的新型生产要素,已被写入中央档案,但数据和独特的生产要素,如数据产权、流通、定价、数据转移过程等都有其自身的特点,这需要新的治理和交易支持条件。例如,数据的产权难以界定,其产生的收益权不易分配。数据必须连接起来才有效。数据的使用还存在隐私和安全问题。问,在金融方面,我们看到数据已经成为数字金融业务的关键要素,也是我们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力。
我们看到,我们的征信市场也正在被大数据赋能和改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也存在一些困难。第一个是我们的征信体系能否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变化。能够将更多的替代数据纳入征信体系,我们很多信用风险控制都需要用到一些公共部门的信用数据,但公共部门数据的使用和流通存在比较大的障碍。此外,诸如联贷、助贷业务,也有直接断网的要求。这些要求对数字金融服务中的数据如何有效利用数据尤其是信用数据提出了新的要求。
2023年可以说是中国数据元市场建设元年。 2022年底,国家发布了关于构建数据基础设施体系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也被称为“数据二十条”,制度层面的20条意见。数据确权、流通、治理等关键环节得到解决,数据基础的四梁八柱初步建立。此外,中国还建立了一些大数据交易所。这也是数据合规使用和流通的重要探索机制。 。今年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机构改革方案,明确提出设立国家数据局,负责统筹推进数据基础设施体系建设统筹推进数据资源整合、共享、开发和利用,统筹推进数字中国、数字经济、数字社会等,数据要素市场建设有主管部门在这些数据要素中提供基于大数据的金融服务市场建设(1709)。这是我要讲的第三个趋势。
第四个趋势,关于跨境数字金融,也是中国的数字金融或金融科技企业走出去。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在过去十年发生了一场数字金融革命。在某些领域,比如移动支付、大科技信贷、在线投资理财、场景化投资服务等,应该说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这是我们北京大学数字金融中心团队出版的一本书。中、英文同时出版。这是为数不多的向国际社会讲述中国数字金融故事的书籍之一。其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普惠金融这样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我们提出了一些中国式的解决方案。我们商业银行利用大数据提供普惠金融服务。我们的大技术平台就是基于这个平台。生态和大数据也贡献了很多信用,提出了大科技信用模型,应该说为世界提供了中国方案。
同时,我们看到跨境数字金融服务还存在一些障碍。一方面,我们看到一些外国游客在中国的支付和金融服务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因为我们已经进入了数字支付时代。然而,很多国际友人还停留在银行卡或现金时代。他们来到中国后,这些相关的数字化服务能否得到有效服务?我们也看到,过去的一年,应该说进步是非常快的。特别是在杭州亚运会期间,我们看到海外人士已经可以使用支付宝、人民币、银联闪付等。再比如我们的移动支付平台,像支付宝,已经开始支持海外个人使用。有了你所在国家本地化的电子钱包,你可以扫描标有“+”和“分支”的支付码进行购买,而且不需要注册国内支付APP即可使用,所以这是两个非常好的选择。重要进展。
另外,当中国的数字金融和金融科技企业走向海外时,应该说海外市场可以为我们的数字金融和金融科技企业提供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另外,在建设金融强国的过程中,所谓的金融强国其实也是要有一个比较的,其中我们数字金融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也是建设金融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数字金融,我们可以看到,由于其边际成本相对较低,数字金融企业也开始走向海外。目前最大的目的地应该是东南亚。这是一个。另外,我们的数字金融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随着国家整体影响力不断增强,我们正在建设全球数字金融中心。 ,在这个领域不仅是市场的竞争,更是技术人才的竞争,更重要的是监管环境的竞争。我认为我们中国应该有市场优势、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在监管环境方面,这也是我们的下一步。一个竞争点。
上个月我去了新加坡的金融科技节,当然感触很深,因为我刚才说了,中国金融科技企业出海最大的目的地是东南亚,而进入东南亚的桥头堡就是新加坡。除了中国企业之外,我们看到不少英美其他国家的金融科技企业也将首站落户东南亚。放在新加坡,我们看到新加坡金融科技节有全球一百多个国家参加,包括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清算银行都派出了高级别官员,而且可能有几十个国家的央行来参加会议,所以我们看到新加坡在这方面进展非常快。
记得上次访问新加坡是在2018年,当时新加坡刚刚提出要发展金融科技,并提出了各种计划。但今天我看到新加坡的移动支付普及率已经很高了,而且比较透明。新加坡的监管环境和相对务实的监管沟通氛围吸引了很多跨国金融科技公司来到新加坡,所以这方面也为我们如何打造全球数字金融中心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启示。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