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a818 发表于 2024-11-24 22:20:58

产品质量是生产出来而非检验出来,严把生产环节

前言

忽视过程控制,单纯依靠检验是不可能保证产品质量的。成功的企业遵循“产品是生产出来的”理念,严格控制产品生产的每一个环节,确保每个环节的质量无差错,一个环节一个环节,使生产出来的产品合格。只有好的产品才能经得起市场的考验。

产品质量是由生产决定的,而不是由检验决定的。

在美国质量管理大师威廉·戴明博士提出“产品质量是生产出来的,而不是检验出来的”概念之前,早期的质量管理仅限于质量检验,只能对产品质量进行事后检查。

威廉·戴明关于质量的名言指出,只有在生产过程的每个环节严格遵循生产工艺和作业指导书的要求,才能保证产品的质量。

如果忽视过程控制,只依靠检验,就不可能保证产品质量,因为质量检验只能消除次品、废品,并不能提高产品质量。

也就是说,质量控制的重点决不能放在事后检验上,而必须放在制造阶段,即生产过程阶段。

然而,很多企业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就把责任推给质量部门,认为这是质量部门的责任,因为很多企业有这样的错误观点:

如果有问题,他们就认为是质量部门的问题。

我想很多从事精品工作的朋友都或多或少有过这种感受。

往往写报告的时候,质量部门单独完成,其他部门基本不理睬;老板觉得质量不是很重要,研发才是,赚钱才是最重要的。

因此,质量部在公司中的地位并不高。说实话几次之后,往往就到了让开的时候了。

为什么会出现质量问题?

品质的真实例子

案例一:

某汽车零部件采用某公司生产的ABS(750SQ)。使用3.4吨后,发现用该原料制成的塑件表面出现黑点,导致产品不合格,造成巨大损失。

案例2:

https://img2.baidu.com/it/u=4048667790,3803226615&fm=253&fmt=auto&app=120&f=JPEG?w=500&h=501

某公司生产奶膜用白膜,各项检测项目均合格,故该方法出厂。然而,当薄膜生产商使用时,发现母粒有难闻的气味,后来投诉。最终,几百吨的订单就因为这样的质量问题被取消了。幸好用户没有制作该片子,否则后果真的不堪设想。

情况三:

由于某公司生产的工程母粒颜色控制不严,导致该公司生产的塑料件产生色差,导致客户不再使用该公司的塑料制品。

情况四:

由于对塑料水分含量控制不严,导致塑料制品生产企业在使用塑料过程中,塑料中出现了各种气泡,导致生产出大量不合格产品。最终,数十吨塑料全部退回,并赔偿造成的损失。

塑料出现质量问题并不罕见。如果这些情况都由质量部门来承担,那就太不公平了。

笔者认为,质量管理体系的每个环节都需要质量控制,而这些控制显然并不能完全由质检部门或质量管理部门承担。这些控制措施必须由处于最佳位置的人员来实施。

例如,有些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很容易发现质量问题,但在检验过程中却很难发现。这时,生产操作人员显然比质检人员更了解质量问题。如果经营者不积极控制质量,单纯依靠质检人员很难从根本上保证产品质量。

如何全面控制产品质量

产品在设计阶段基本定位,然后通过采购、加工制造、包装、运输来保证质量。这些环节控制得好,质量自然就能控制住。因此,产品质量是在设计和生产过程中实现的,质量是通过过程管理实现的。如何控制产品质量:

一、树立质量是企业命脉的意识

所有员工必须认识到,如果产品质量不好,产品就没有市场。如果产品没有市场,企业就会失去利润来源。久而久之,公司就会破产,随之而来的是员工失业。当然,对于企业来说,即使产品市场好,也要居安思危,提高产品质量,打造更好的企业信誉。俗话说:“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二、树立顾客质量意识

一切以客户为中心,把自己当作客户、下一道工序的操作者、产品的消费者。这样,你就会自觉地做好工作。如果每个人都做好了,产品的质量就会得到保证。如果你在工作中偷工减料,你自己的个人利益就会受到损害。

三、树立质量预防意识

“产品的质量是生产出来的、设计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事情一定要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这不是一句口号,它很好地体现了产品质量的预防性。如果质量控制不从源头抓起,就很难控制产品的质量。

即使在生产中投入大量的检验人力进行把关,也会因为缺乏从源头的控制而产生大量的不良品甚至废品,产品的成本也会大大增加。而且,有些产品的质量问题在后续工序中可能无法被发现和补救,这就需要我们尽快做好事情,防止质量问题的发生。

四、树立质量程序意识

质量管理是全过程、全公司的,各工序、全公司各部门之间的工作必须有序、有效。要求所有质量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严格遵守程序。如果他们不遵循程序,工作出错的机会就会增加,产品的质量也无法得到保证。

五、树立质量责任意识

https://img0.baidu.com/it/u=3449038303,3230313316&fm=253&fmt=auto&app=120&f=JPEG?w=750&h=500

80%的质量问题源于管理,而只有20%的问题源于员工。也就是说,管理人员可控的缺陷约为80%,操作人员可控的缺陷一般在20%以下。管理者在提高管理水平的同时,还必须让经营者明白以下四点:

如果上述四点已满足,且生产中的设备、工装、检测、材料等物质条件均具备,但仍出现故障,则认为是操作者可控的缺陷;如果上述四点中任何一点不能满足或者生产过程中设备、工装、检测、材料等物质条件不满足而发生故障,则由管理人员负责。只有了解质量问题的责任,才能有针对性地改进问题、提高质量。

六、树立持续交付质量意识

没有最好的品质,只有更好的品质;质量改进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改进过程,遵循PDCA模型。 PDCA模型可以简单描述如下:

P-Plan:根据产品需求制定改进计划;

D——实施:实施计划;

C—检验:根据产品要求对过程和产品进行检验;

A—处置:采取措施不断提高产品质量。

只有这样,我们的产品质量才能不断提高,只有不断提高品质和创新,我们才能不断赢得市场。

七、树立成本质量意识(即质量标准意识)

保证质量、追求利润是企业永恒的目标。企业要想发展,就必须关注生产成本。然而,成本与质量密切相关。良好的品质可以将产品的成本降低到最低。如果产品质量不好,客户经常退货投诉,那么它的成本就会居高不下,甚至将公司推向绝境。

很多企业之所以失败,并不是因为没有客户、没有订单,而是因为企业内部管理不好,成本降不下来,无法参与市场竞争。

企业应该引以为戒。

但质量越严格,对公司来说就越好。相反,过度提高产品质量会导致质量过剩,同时也会增加生产成本。

因此,我们在生产时,要求所有流程和环节都严格按照客户标准进行,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

八、树立素质教育意识

随着时代的发展,质量管理理念不断更新,需要学习。 21世纪的成功公司将是那些不断学习和成长的公司。加强内部培训,提高全体员工的工作创新能力,将使公司蒸蒸日上,日新月异。所以,“质量始于教育,终于教育”。

事实证明,那些成功的企业都是严格按照“产品是生产出来的”的理念来生产产品的。他们严格控制产品生产的每个环节,确保每个环节的质量无差错,每个环节都紧密相连。这样生产出来的产品才是合格的好产品,能够经受市场的考验。

细节决定成败,态度决定一切。只有树立强烈的质量意识,对质量精益求精,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追求,才能做好质量工作,把质量提升到新的水平。只有这样,企业的巨轮才能在惊涛骇浪中乘风破浪。只有勇往直前,才能走得更高、更远。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产品质量是生产出来而非检验出来,严把生产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