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 - 28日上海大学新时代文学论坛:现状与反思
10月27日至28日,“新时代文学研究:现状与思考”新时代文学由中国作家出版集团、上海大学主办,中国作家协会新时代文学研究中心(上海大学基地)承办。 )和上海大学文学院。论坛在上海大学延长校区举行。中国作协委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吴益勤,上海大学党委书记、中心主任程丹红,上海大学中文系主任张永禄出席开幕式仪式并致辞。上海大学文学院院长、中心副主任刘旭光,上海大学中心副主任王广东,《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执行主编崔庆雷,副主编钟原以及来自山东大学、江苏师范大学、中南大学、上海大学、山东政法学院等高校的2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活动。开幕式由上海大学宣传部部长、中心常务副主任曾军主持。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吴益勤致辞
吴益勤在致辞中表示,今年4月,中国作协在上海大学举行新时代文学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并举办了主题为“新时代文学的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新时代文学论坛。时代文学”。与会专家围绕论坛主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此次,我们将继续策划组织上海大学新时代文学论坛,主题为“新时代文学研究:现状与反思”。目的是进一步推动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深化和推动新时代文学研究。随着新时代文学创作的不断繁荣发展,新时代文学研究作为文学事业的又一重要翅膀,也必须及时跟进,实现创作与研究的同频共振,建立更加合理完整的文学生态,更好推动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
吴益勤表示,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主持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10周年。 10年来,在讲话精神指引下,新时代文学展现出蓬勃生机,谱写了新的历史篇章。希望大家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旗帜、砥砺奋进,以扎实的文学素养,共同推动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创作研究,努力为文化强国建设贡献文学力量。
上海大学党委书记、中心主任程丹红致辞
程丹红表示,新时代文学要深入挖掘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更好地体现中国精神。近10年来文学的发展一直朝着这个方向不断努力,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新时期文学逐渐成为当代文学发展谱系中的璀璨篇章。此次大会的召开,是对新时代文学蓬勃发展的回应。这也是上海大学对演讲十周年的密切关注和热切回应的直观体现。是研究中心履行学术职责的重要举措。他希望与会的各位专家学者共同努力,用文学批评参与新时代文学发展,关注文学如何讲述中国故事,积极参与讲好中国故事。
https://img0.baidu.com/it/u=1575433335,1578019794&fm=253&fmt=JPEG&app=120&f=PNG?w=664&h=373
上海大学宣传部部长、中心常务副主任曾军主持开幕式
上海大学中文系主任张永禄致辞
张永禄介绍了上海大学中文学科的发展历史。他说,上海大学中文系是全国汉语大家庭中的后起之秀。他希望中国作协和专家学者与上海大学加强合作,助力上海大学中文系不断发展进步。
开幕式后,中国作协新时代文学研究中心各基地代表黄德智(江苏师范大学)、严杰雄(中南大学)、曾军(上海大学)、张永禄(上海大学) 、丛新强(山东大学)发表主旨演讲。大家表示,新时代背景下,文学批评家要继续致力于完善文艺评价体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把人民作为评价的核心主体,考虑社会价值。作品及其艺术水准。要把它放在首要考虑的位置,实事求是地评价工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文学的源泉。如何有效地回归和吸收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将传统、现代和人性有机结合起来,创作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的作品。作品,这些都是需要学术界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论坛现场
论坛围绕“新时代文学理论的建构与解读”、“新时代文学思潮的研究现状与思考”、“新时代文学:分裂文学的研究现状与思考”等议题展开。新少、谭旭东、田振华,严杰雄、张永禄、钟原、王静、苏红等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并讲话。大家认为,新时代以来的文学创作始终贴近人民群众,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推动下,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作为文学研究者,我们必须不断保持对新时代文学发展的观察和反思,进一步丰富文学研究的视角,更新新时代文学理论批评的批评体系。
https://img1.baidu.com/it/u=3355020810,2235442270&fm=253&fmt=JPEG&app=138&f=JPEG?w=718&h=500
谭旭东表示,文学批评应具有三个方面:总体的外部批评、以文学文本为导向的内部批评、以文学观念为导向的批评。在此基础上,拓展文学创作和批评的时间和空间,奠定文学批评的基础。当代和社会的理解。钟原对新时期文学制度与组织研究有一些思考。她认为,要认识文学系统的复杂性并对其进行有效运用,不仅要思考“总体”的制度内容,还要回归文学本体,激活文学本身的活力。 。范一宁提出,新时期乡土文学中的“外来者”形象围绕着三类发生了变化:基层领导(大学生村官、驻地干部)、具有外来视角的农村新人、失去家园的人。 。新形势下,有必要重新认识。时代乡村,重建人与土地的情感联系,发现新时代本土文化的优秀基因。刘新邵认为,新时代网络文学研究必须承担破与立的双重任务。既要坚持文学的本质和规律,又要适应网络文学的新特点、新趋势,用新的评价体系来认识庞大、复杂、不断变化的网络文学生态。
“新时代文学研究丛书的编辑问题”也是本次论坛的重要议题之一。据介绍,中国作协新时代文学研究中心正在组织策划新时代文学研究系列,涵盖理论批评研究、思潮现象研究、文学传播研究、文学组织与制度研究、网络文学研究、小说研究、散文研究、诗歌研究从报告文学研究、戏剧研究等十个方面进行编撰,旨在呈现近年来新时期文学研究的现状,总结经验,为进一步深化新时期文学研究提供镜子和借鉴。新时代文学。会上,各卷主编共同讨论了如何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丛书内容,提高丛书学术质量。
10月28日,肖锐“草原蓝调”研讨会举行。吴益勤表示,中国作协历来高度重视青年创作。今年9月,全国青年创业大会在北京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作家齐聚一堂,延续中国文学的光荣传统,共话新时代文学的未来。肖锐是近年来涌现的优秀青年作家之一。他也是上海大学创意写作专业的博士研究生。他的创作不仅具有突出的青年写作特色,而且具有内蒙古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文化魅力,以及民族特色和个人特色。风格。论坛特意为他的新作《草原蓝调》设置了讨论环节,这不仅是对肖锐个人作品的讨论,也是对当下青年作家创作的整体观察和讨论。
讨论现场
谭旭东、叶端、李怀志、黄德志、钟原等近20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并发言。大家都提到《草原蓝调》包含了对草原生活的丰富描述。草原代表着生命的自由和顽强,象征着草原上人们永恒的生存状态。肖锐将布鲁斯音乐的抒情性、即兴性和自我表达的特点融入到作品中,展现出独特的文本个性。同时,他巧妙地引入侦探悬疑元素,编织出环环相扣的复杂叙事结构。草原是小说主人公的精神家园,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之地。作者用流畅的文笔、丰富的想象力和精妙的叙事技巧,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充满生机和深度的草原世界。
肖锐坦言,专家学者的建议和指导准确、新颖,为他接下来的创作提供了新的理论起点。肖锐参与了《平原上的摩西》、《八月》等多部电影的编剧和策划。在他看来,新时代文学影视改编具有三个特点。一是现实主义作品的典型,如《平原上》《摩西》《我的阿勒泰》《鲜花》等。二是类型作品的文学化,如《漫长的季节》、《匆匆》等。三是强类型作品的大规模产业化,比如《三体》。 “无论是哪一部,实际上都做到了文学魅力和深度思考的兼备,保证了影视作品在产品端贴近百姓、深入人心。”他表示,未来自己将不断进步,在文学创作和影视改编领域创作出更多作品。有很多符合新时代文学要求的好作品。 (主办方供图)
排版:单晓静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