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教育75年砥砺奋进:从小到大,从大到好的历史性变革与高质量发展
75年的努力和进步内蒙古教育高质量发展
收获九月,新学期,校园里洋溢着生机与活力。
在呼伦贝尔市额尔古纳市三河小学,读书声响彻校园;贺兰山脚下,阿拉善左翼第四中学,足球少年们在操场上大汗淋漓;在“双一流”高校内蒙古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陈树峰教授带领学生走进实验室……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政策光辉下,内蒙古教育事业实现了由小到大、由大到好的历史性格局转变。教育体系逐步完善,教育规模逐步扩大,中华民族的社区教育意识牢固树立。不断加强努力,我们正在向高质量阶段阔步前进。
新中国成立前,内蒙古文盲、半文盲率达90%以上。当时,该地区经济文化落后,受过教育的人很少。自治区成立之初,各级各类学校在校生仅有22万余人,其中小学生占97%。该地区没有一所高等院校,教职员工只有7300多人。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区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人民文化水平显着提高。截至2023年底,全区有各级各类学校6905所,在校生385.27万人,各级各类教职工41.02万人。
赛马、赛车、滑沙、滑草……一系列本土化的“小马”游戏让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在这里,让孩子们自由、自主地探索、表达——这是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民族幼儿园推进安吉运动会本土化的生动实践。孩子们可以在游戏中促进个性发展、增强创新能力、培养协作能力。 。
从幼儿教育到幼儿教育,内蒙古交出了一份出色的成绩单: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区仅有10所幼儿园。 75年来,内蒙古多渠道增加学前教育资源供给。目前,全区共有幼儿园3958所,在园幼儿55.4万人。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5.25%,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90.3%。入园难、入园远的矛盾得到根本缓解。
https://img2.baidu.com/it/u=1467352991,1595880271&fm=253&fmt=JPEG&app=120&f=JPEG?w=764&h=500
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南柴火街小学的学生正在做游戏。丁根厚 摄
今年9月,呼和浩特将新开一批优质学校:北京大学呼和浩特赛罕区金秋实验学校、呼和浩特第二中学(金川校区)、内蒙古财经大学附属学校、内蒙蒙古师范大学附属云谷学校……这是优化首都教育资源布局的又一重要举措。
既有量的提升,又有质的飞跃。这也是内蒙古基础教育的成长之路。 75年来,内蒙古大力发展以义务教育为重点的基础教育,从普及初等教育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再推动义务教育从基础均衡发展到优质均衡发展。义务教育水平和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实现了从“上学难”到“教育有”再到“教育容易”的历史性跨越。 2021年,全区103个旗县(市、区)全部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础均衡评估。目前,自治区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98.76%,高中毛入学率为93.52%。各级各地方着力推动优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
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拓宽了学生成长成才的渠道。自治区大力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推动建立连接中等职业院校、高职院校、应用技术本科生、专业学位毕业生的职业教育人才成长通道,打通职业教育“天花板”为职业学院学生升入高等教育提供便利。同时,积极优化专业布局。目前自治区职业教育服务重点产业链专业占比77.6%,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契合度显着提升。
解决肉牛养殖“卡脖子”问题、帮助中国乳制品企业使用中国品种、解决生态环境污染问题……重大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高校的科研成果。
https://img1.baidu.com/it/u=2609377979,542017747&fm=253&fmt=JPEG&app=138&f=JPEG?w=646&h=360
内蒙古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陈树峰(右一)带领学生进行实验。
内蒙古农业大学张和平教授(左一)正在指导学生进行实验。
75年来,内蒙古高等教育紧紧围绕国家和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不断加强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 。自治区积极推进高校提升提升,持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做大做强生物、草业、奶业、冶金、新能源等优势学科和专业,准备在乳业、稀土、能源、先进制造等领域建设内蒙古高等研究院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高等教育引领作用日益凸显。
为党育人,为国家育才。肩负着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使命,内蒙古正在教育强国、教育强区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