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a818 发表于 2024-11-28 01:26:14

内蒙古多民族文学与文化交融:从古代史诗到当代作品的丰富资源

内蒙古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从口头文学到民间文学,内容多样,体裁多样。

从脍炙人口的《智利歌》:“天蓝田野辽阔,风吹草木牛羊出”,到脍炙人口的昭君出塞,无不展现了多民族的交往内蒙古文学、文化、文明交流。混合的形式和特点。匈奴、鲜卑、突厥、契丹、女真等古代民族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留下了辉煌的印记。在当代文学的发展中,还有蒙古族作家马拉钦夫的《辽阔的草原》、达斡尔族女作家萨那的《你脸上的伤疤》、鄂温克族作家乌勒尔图的《七角雄鹿》等作品。汉蒙民间文学艺术交融的史诗《格萨尔》、《江格尔》、胡仁乌里格尔、民间故事、民歌、满汉曲、二人台等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新时代背景下,这些丰富的文艺资源需要我们更好地发挥它们在中华文化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中的作用。

这次参加呼和浩特“中华文明内蒙古”线上主题活动。最让我感动的是在昭君博物馆体验到的昭君文化。

昭君博物馆陈列了大量的昭君形象,以及从古代变文、戏曲到现当代舞台剧、影视剧等有关昭君的故事。在青忠的碑刻和各种宣传中,我们还看到,居住在青忠附近的人们仍然流传着丰富多彩的昭君故事。从博物馆对昭君文化的展示到《绿墓》,我们可以感知到昭君丰富的文化形象以及他从婚姻叙事到成为中国民族文学史上的一个亮点的逐渐过程。我们也能感知到,从文人墨客到普通百姓,每个人都在谈论它。昭君肖像、宫廷工匠毛延寿、女性婚姻选择、女性参政等新女性形象的塑造,以及昭君叙事和人物在不同时代的创新与转变。

https://img2.baidu.com/it/u=1256218932,1698577367&fm=253&fmt=JPEG&app=138&f=JPEG?w=667&h=500

此外,自古以来,昭君的形象就流传整个东亚,尤其是日本。有关昭君的故事可以在大量的诗歌和民间艺术中找到。近年来,诗意歌舞剧《昭君出版》在泰国、美国、加拿大等地巡演,十分受欢迎。这不仅是跨文化交流的一次尝试,也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方式。由此可见,昭君形象和昭君文化符号还有进一步拓展和提炼的空间。首先,自古就有良好的文学基础和文化传播。其次,文学艺术形式多样,有诗歌、小说、民间艺术、变文、音乐剧、民间故事、传说等。当前,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历史和当代的文艺创作和大众的叙事,来弘扬昭君民族融合的“显性叙事(形象)”和中国女性家国情怀的隐性叙事(形象)。

另一个引起我注意的地方是清水河县老牛湾长城与黄河之间的“握手”处。除了欣赏中华民族两大文化象征长城与黄河交汇形成的壮丽景观外,更吸引我的还是当地。关于元好问的《艳秋词》,有一个流传甚广的故事。

当地人世代相传这样一个故事:一位书生到北京参加考试,遇到一只因伴侣去世而自杀的大雁。学者将其埋葬,并写有《雁丘词》。当地人或许不太了解元好问,但当他们讲述上述故事时,元好问穿越时空“遇见”了这位书生。我们看到了普通人自己描述“文学”的方式以及他们独特的文化记忆。

https://img2.baidu.com/it/u=3909053548,2977329522&fm=253&fmt=JPEG&app=120&f=JPEG?w=1202&h=800

“艳秋”的故事是长城内外共享的。无论是“汾河之上”,还是黄河之滨,元昊问道“问世间,爱情是什么?知知教我们生死相依?从南到北,有多少人”老翅膀有吗?”然而,这种感叹在民间朴素的文学叙述中却被凝练成更加清晰的符号:“秀才”、“雁”、“忠”。

无论是昭君文化,还是老牛湾燕秋的故事,都对我们如何更好地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启发:在文学叙述或传播中,必须考虑接受者的情感和审美,需要更好地提炼文化形象。故事情节,更好地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推动中国文学在世界舞台的广泛传播。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内蒙古多民族文学与文化交融:从古代史诗到当代作品的丰富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