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大厂内部创业黄金时代已逝,创新瓶颈下大厂何去何从
“当一个人选择去远方旅行,并不一定意味着他钱少或者感到委屈,也可能是因为远处像西湖这样美丽的风景。”这是曾供职于阿里巴巴内部创业项目(后被蚂蚁集团旗下)的语雀创始人王保平(昵称:于波)今年4月底在朋友圈正式宣布辞职的消息。年。业内人士感叹:各大互联网企业内部创业创新的黄金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内部创业一度受到大公司的大力鼓励。许多企业甚至设立专门的部门或团队来鼓励内部创新创业。内部创业也为各大厂商贡献了很多热门产品,钉钉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然而,近年来,大厂商内部创业却很少能产生明星产品。内部创业乏善可陈。今年以来,各大厂商陆续合并、取消创新部门。
过去,内部创业对于大公司的创新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现在内部创业遇到瓶颈,大企业也需要寻找新的途径来重新获得创新能力。
本文持有以下观点:
1、大厂自主创业告别黄金时代。近年来,互联网公司新的内部创业项目大多没有起飞。今年各大厂商调整甚至解散创新部门后,一些资深技术专家开始陆续离职。部门撤了,人才流失了,大厂内部创业就会走下坡路。
2、内部创业衰退受互联网内部和外部因素双重影响。在降本增效的背景下,大型厂商回归财务核心,留给内部创业的试错空间和支持空间越来越小。与此同时,AIGC等新赛道也从外部涌现。新赛道并不缺乏资金和行业领导者的支持。资深员工也开始加入AI创业浪潮,以拥有更大的想象力。
3、大公司需要更全面的组织变革来恢复创新能力。过去,大型制造商的自主创新业务集团或部门在创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过,参考谷歌这样创新能力较强的公司,通过机制和组织变革激发整个公司的创新能力,才是永远保持创新的最佳方式。
/ 01 / 内部创业告别黄金时代
内部创业最早由美国学者吉福德·平肖三世(III)在其《创新者与企业革命》一书中提出。内部创业通常是指员工提出想法并带头推动的项目。公司提供资金、生产设备、销售渠道等,让员工从体制内的螺丝钉变成主动的主导角色。
为了促进内部创业,大公司都设立了专门的部门或团队。阿里巴巴曾单独成立创新事业群。自2019年成立以来,腾讯创造营大部分时间都在持续招人,员工人数从十几人扩大到最多400人。
内部创业在大公司的业务创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阿里巴巴创新事业群成立后,成功孵化了钉钉、VMate、天猫精灵、夸克、唱歌鸭等一些家喻户晓的明星产品。腾讯的旗舰产品微信实际上是内部创业的杰作。
但现在,大公司内部创业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了。已经很久没有一个内部创业项目产生出令人瞩目的明星产品了。一位字节内部员工提到,“字节一直有很多小型创业项目,但大多从未成功。一些团队成员继续从事新项目,一些人离职,一些人为了稳定业务而采取行动。”
腾讯创造营员工也表示,从每年诞生的新产品数量来看,创新事业部在成立第一年孵化的产品最多,之后慢慢减少。
https://img0.baidu.com/it/u=1751824602,2406921188&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548
内部创业很少有成果,大公司的创新部门大多没能逃脱调整甚至解散的命运。今年年初,阿里巴巴在创新事业群的基础上成立了智能信息事业群,原来的新事业群已不复存在。至于腾讯PCG创造营,成立四年后,部门被解散,重组为社交网络。
创新事业部解散后,资深员工和技术大佬们开启了新一轮的离职创业浪潮。 AI视觉专家陶大成将离开京东,并辞去发现研究院院长职务。据传,阿里巴巴副总裁贾扬清和达摩院自动驾驶负责人陈俊波近日已离职创业。前腾讯区块链业务负责人蔡一戈也在年初离开腾讯自主创业。
那么为什么在大工厂里创业越来越难呢?
/ 02 / 对内减权,对外抢人
内部创业告别黄金时代,与大工厂的发展阶段密切相关。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互联网行业蓬勃发展,给各大厂商的成功带来了时代机遇。新赛道不断涌现,为大型制造企业拓展业务、内部创业提供了客观条件。大厂商此时的发展逻辑也更加注重追求规模增长。
繁荣的环境和大企业的追求成长,为内部创业提供了更好的环境。大公司不仅提供资源,也给内部创业者提供多次试错的机会。
钉钉创始人陈航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陈航在阿里巴巴曾多次失败。在创立钉钉之前,陈航负责过“一淘网”和“来往”,最终都以失败告终。后者投入10亿资金后连声音都没有听到。但后来,陈航还是获得了内部创业的机会,并依靠钉钉东山再起。
但现在,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现有市场竞争的加剧,超级热门产品几乎不再出现,新项目成了企业的负担。比如字节的内含短子和皮皮下,近年来被认为是中国各大公司中比较好的内部创业项目,但最终要么被关停,要么被整合,最终逐渐失去了人气。
大公司本身也不再像过去那样有勇气、信心和耐心来对待创业项目。目前,大型制造商正在回归财务核心,对内部创业的支持越来越少。例如,达摩院的自动驾驶业务和部分人员被转移到菜鸟。一定程度上,这意味着达摩院未来的业务将向商业化、商业化看齐,而不再是一个专注于“未来”的象牙塔式支撑机构。
尽管大企业对内部创业的支持力度在减少,但外部创业的新机会正在不断涌现。最典型的是AIGC等富有想象力的新赛道,这些赛道得到了资本和行业龙头的支持。
比如,王慧文发布了AI“英雄榜”,首先花费5000万美元带资金入团。王小川还召开媒体沟通会,宣布百川智能成立,计划年底发布对标GPT-3.5的大模型。除了王兴以个人身份投资王慧文之外,宿华还投资了多家生成式AI相关公司。
外部机会的出现也促使高级员工和技术专家从大工厂辞职,开始外部创业,以获得更大的商业可能性和回报。比如原字节跳动视觉技术负责人王长虎、原京东AI负责人周博文都开始跳入AI创业浪潮。
https://img1.baidu.com/it/u=3138430375,1643919686&fm=253&fmt=JPEG&app=138&f=JPEG?w=800&h=1066
大公司内部支持的下降和人才的流失,决定了内部创业又回到了往日的辉煌岁月。
/ 03 / 各大厂商如何重新点燃创新之火?
今天的商业策略在未来可能不会取得同样的成功。如果公司不投资于创新发展,他们就有可能迷失方向并与市场脱节。也就是说,内部创业衰退、对企业创新的作用减弱后,大企业需要寻找新的方式来重新激发创新活力。
在这一点上,谷歌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谷歌成立后,几乎赢得了每个时代的入场券,并成为搜索、移动操作系统、AI等多个领域的行业领导者。
谷歌保持创新的关键不是依靠某个部门或业务集团来推动创新创业,而是通过机制和组织建设来激发整个公司的创新能力。
从2004年开始,谷歌推行“20%时间”项目,要求员工拿出20%的工作时间思考谷歌的发展,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该项目使员工更具创造力和创新力。谷歌本身也收获颇丰。 Gmail、Now语音服务、谷歌新闻和谷歌地图都是“20%时间”的产品。
不仅通过“20%时间”机制鼓励创新,谷歌还通过更深层次的组织调整激发公司的创新活力。 2015年,谷歌调整公司架构,成立母公司,成为其最大的全资子公司。此外,Waymo(自动驾驶业务)、(生物科技业务)、(风险投资业务)等也成为子公司。
新架构下,各子公司将设立一名独立CEO,负责子公司运营。每个子公司都获得了更大的灵活性和自主权。不仅如此,新构纤维等子公司的员工获得的是子公司授予的期权,而不是股票。该价值完全取决于子公司的业绩。子公司员工将有更大动力推动业务创新。谷歌创始人拉里·佩奇在公开信中表示,重组是持续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
类似的变化在国内互联网上也已经发生。例如,阿里巴巴的1+6+N改革意味着阿里巴巴集团旗下将成立阿里云智能、淘宝天猫商务、本地生活、菜鸟、国际电商、大文娱等六大事业群和N个业务公司。 。
与谷歌类似,改革后,阿里巴巴旗下的各个业务将更像是一家独立的初创公司。每个板块将有自己的CEO和董事会,自负盈亏,未来将独立融资和上市。阿里巴巴员工也有望重拾创业思维,激发业务创新。
在大企业依靠创新事业群内部创业的难度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国内大企业或许可以通过组织变革、将业务发展与员工利益深度捆绑、解决员工的利益问题等方式重拾创新动力。员工为谁而战的问题。的一条重要路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