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a818 发表于 2024-11-29 05:47:29

国务院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产业链与生态赋能AI科技创想未来

产业链+生态赋能

AI科技,创意生活

2017年7月8日,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目标分为三步走:一是到2020年,总体技术和水平人工智能应用将与世界先进接轨,同时人工智能产业成为新的重要经济增长点。第二步,到2025年,部分人工智能技术和应用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人工智能成为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主要驱动力。第三步,到2030年人工智能整体水平达到世界领先,成为全球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智能经济、智能社会取得重大成果。人工智能是2017年社会最热门、最热讨论的关键词之一。中国政府计划用短短13年时间,让我国人工智能水平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这表明政府对人工智能的高度重视。非常紧急。那么,从教育和劳动力市场的角度来看,人工智能将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本文将从教育和劳动力市场各自的特点来简要分析这个问题。

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

人工智能对教育和就业的影响

教育是我国人口最多的行业,包括数亿在校学生。然而,对于什么是“教育”,却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说“教育是让学生为未来做好准备”。还有人说“教育是一个提高受教育者自然智力的动态系统。人的自然智力包括感知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行为能力、语言能力”。北京大学原校长蔡元培认为,“教育是帮助受过教育的人,使他们发展自己的能力,完善自己的人格,在人类文化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20世纪80年代,以美国学者罗恩·米勒、加拿大学者约翰·米勒、日本学者小原国芳等为代表的教育专家倡导“全人教育”理念,融合了以往“以社会为中心”、“以人为本”两种教育观点。 “以人为本”和“以人为本”形成了既重视社会价值又重视人的价值的新教育理念。从某种意义上说,全人教育是培养“完整的人”或“完美的人”的教育,强调人的全面发展。 “全人”的内涵早在三千年前的大卫诗篇中就可见一斑:“我的心喜乐,我的灵快乐,我的身安然居住。”他把人分为“身、心、灵”。三个部分。我国台湾省中原大学黄晓光教授从全人教育的角度解读《西游记》,发现小说中的猪八戒、孙悟空、唐三藏是“身心灵”的象征。他认为师徒三人去西洋求学,不仅是对“身、心、灵”的学习,更是对整个人的学习。

“身”是外在部分,包括四肢和五种感官,以猪八戒为代表。他关心和追求的是身体感官世界的需要。 “心”是内在的部分,可细分为“知、情、意”三个方面。 “知”指的是知识和才能。人之所以能思考,是因为心的功能。 “情”指情感。赵川的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我很丑,但我很温柔》表明内心的温柔和甜蜜比外在的身体更有价值。在创新创业时代,人们普遍认为EQ(情商)往往比IQ(智商)更重要。 “毅”是指意志,它使人能够做出选择和决定,并具有完成目标的毅力。 “灵”是更内在的部分,它的功能之一就是“良知”。 “心无愧”是我国明代王阳明心学的主旋律。 《孟子·行心》中云:“不学而能做事的人,也好人;知事而不忧虑的人,也好朋友”。 《大学》有“格物致知”的说法。王阳明认为,“成知”就是成就内心的良知。这里所说的“良心”既指道德意识,又指最高本体论。王阳明认为,良心人人皆有,并且是自足的。这是一种不依赖外力的内在力量。 “良心”就是将良心延伸到一切事物上。人们有时会说错话、做错事,或者没有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有需要的人,常常遭受“良心的谴责”。这些都是良心的表现。在我国的教育中,常常用“三好学生”的称号来奖励全面发展的好学生。他们的“德、智、体”分别对应于“神、心、体”。还强调优先,认为培养人的道德品质是最重要的。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每个人都有三个“是”,即“本我”、“自我”和“超我”,也分别对应“身体、心灵和灵魂”。

从全人教育的角度来看,人工智能将对教育产生哪些影响?学校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没有学生,学校将不复存在。从“身体”的角度来看,学生身体的成长遵循自然规律,不能被鼓励。强健的身体需要体育锻炼,而人工智能在这方面可以提供很大帮助。如今的智能健身设备在校园里随处可见,比如智能发球机、捡球机器人、跑步机等,随时报告速度、里程、时间、消耗的热能、跑步者的心率等信息;智能手表可以通过蓝牙与手机同步。它可以打电话、收发短信,还具有心率监测、睡眠监测、久坐提醒、跑步计步记录、远程拍照、指南针等功能。对于体育教师来说,一些低技能岗位将被智能产品取代。但技术性要求高、动作难度大的运动项目,如艺术体操、跳水等,仍然需要教练指导。

从“心”的角度来看,人工智能对“知识、情感、意图”三个方面产生重大影响。从“心”出发的“知”来看,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将是革命性的,所有与记忆知识相关的教师岗位都可以轻易被教育机器人取代。在中文、英语等学科中,教育机器人辅助学习(Robot-)非常有效。教育机器人不仅存储容量大、速度快、效率高,而且可以进行个性化教育,为每个不同的学生设计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从“心”和“情”的角度来看,教育机器人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托马斯·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一书中指出,在全球化和信息竞争的时代,好奇商数和热情商数比智商更重要。没有人比一个充满好奇心的孩子能学到更多的东西。努力。工信部在《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中强调,力争在智能服务领域率先突破研发关键技术,提升儿童教育等服务机器人智能化水平。人工智能在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语音模拟、人机交互等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应用于教育领域,对于学生兴趣的培养大有裨益。从“心”和“意”的角度来看,人工智能也有其一席之地。人们在做出选择时常常陷入两难境地,因为他们缺乏做出决定所需的信息。比如,填写高考申请表一直是令学生和家长非常苦恼的事情。人工智能时代,教育机器人可以利用以往考生的志愿报考数据,结合考生的高考成绩(或高考预估分数)、职业兴趣、特长和爱好,为考生做出最佳选择、职业偏好、地域偏好等信息。

从“精神”角度来看,人工智能很难取得多大成就。以“良心”为例。正如王阳明所言,人人都有良知,皆自足。它是一种不依赖外力的内力。教育机器人可以帮助人们学习“良心”等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但这些知识本身与“躁动”无关。在德育方面,人工智能能做的主要是辅助教学。教师的榜样作用、以身作则、教书育人的作用是难以替代的。

总之,学生的全面成长是有自然规律的。人工智能在知识获取、能力提升、兴趣培养、是非判断、好坏选择等方面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人工智能将改变人们的学习方式和方法,改变课堂的结构和功能,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和管理模式,改变学校师生规模和比例。然而人是社会性的,自然需要“别人的陪伴”。师生之间的互动、同学之间的友谊、家人之间的亲情、同事之间的合作,是生活幸福的要素之一,是物质产品(甚至是超先进的机器人)所无法动摇的。真正的“人际交往”需要有一个人们聚集的场所,而学校作为“师生交流、同学交流”的场所才能长久。校园生活中,最有价值的教育就是爱的教育。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关心学生,让他们感受到真爱。爱的教育方法就是用生活影响生活,用爱传播爱。关于爱的教育也很难被人工智能取代。

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

人工智能对教育和就业的影响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就业是人民的最大民生”,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就业问题。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很多人担心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会导致大量失业。创新工场创始人兼CEO、人工智能工程院院长李开复2017年6月在《纽约时报》专栏发表题为《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的真正威胁》的文章,认为人工智能将带来前所未有的经济失衡,导致大规模失业和贫富差距。麦肯锡全球研究所 2017 年 1 月的一份报告估计,到 2055 年,当前人类工作职责的一半可能会实现自动化。

未来的就业形势真的如此令人担忧吗?其实不用太担心。首先,一个国家的就业结构与该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和技术发展水平有关。对于许多国家来说,服务业已成为最大的就业部门。据世界银行测算,2017年世界服务业占就业的比重平均为49.7%,高收入国家平均为74.8%,中等收入国家为46.9%,低收入国家平均为49.7%。为23.6%,我国为49.1%。事实上,人工智能可以轻松取代的大部分工作都属于制造业和农业,但它还远未取代大部分服务业工作,因为机器人手的灵活性远不如人手。此外,服务行业中依赖体力、重复性强的工作,如保洁、保安、保姆、收银等,很容易被替代,但一些与创意、创新、创造、情感交流相关的工作,比如艺术家、科学家、心理学家等。很容易被取代。凯文·凯利(Kevin Kelly)是关于人工智能的三本重要著作《失控》、《必然性》和《科技想要什么》的作者,他对于机器和人类的分工提出了非常合理的观点:“追求效率的工作属于机器的工作,不追求效率的工作属于机器。”

其次,每次技术革命都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也会消除一些工作岗位。第一次工业革命是机械革命,大量机器取代了许多体力劳动。第二次工业革命是电气革命,大规模生产线显着提高了机器的生产效率。然而,从长远来看,两次工业革命都没有减少就业总人数。以我国为例,当今的煤炭开采、开采主要依靠机械化生产;公路、铁路、桥梁、地铁等建设也依赖机械化生产。经济效益大幅提高的同时,就业结构也发生显着变化,服务业从业人员大幅增加。

从人力资源结构变化趋势来看,人力资源变化可分为三个时代。人力资源1.0时代的特点是:“人多力量大”,劳动力多样性小。从时间上来说,这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前。世界各国经济发展都处于满足基本生存阶段。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劳动力需求以简单体力劳动者为主。人力资源2.0时代的特点是:“知识改变命运”,人力资本差异凸显,主要体现在受教育程度。从时间上看,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第三次工业革命之前。世界各国经济发展逐渐开始进入经济起飞和满足物质需求的阶段。产业结构以工业为主,劳动力需求以技术工人为主。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劳动生产率越高,个人教育回报也越高。人力资源3.0时代的特点是:“少数决定多数”,人力资本差异变得更大、更复杂,同一教育年限人群内部差异更大。少数具有较强创新创业能力的人为科技和经济做出更大贡献。从时间上看,第三次工业革命后,经济发展进入追求生活质量的新阶段,产业结构以服务业和新兴产业为主。

“80/20法则”在管理上的表现是:通常一个公司80%的利润来自于其20%的项目;经济学上是:20%的人掌握80%的财富;在心理学上的表现是:人类80%的智慧集中在20%的人身上,他们一出生就从人群中脱颖而出。人工智能时代,“80-20法则”很可能进一步分化为“19法则”或者“1%法则”。绝大多数人只能产生很小的影响,而极少数人却可以造成很大的影响。 ,影响显着。

当今世界,知识积累加速,年轻人时代已经到来。在科技日新月异的新时代,传统产品和产业正在大量消失,而新的岗位和职业却不断涌现。美国互联网公司的旗帜是、、亚马逊、谷歌(FLAG,由、、以及四家公司名称的首字母组成)。截至2018年,这些公司的平均年龄仅为18岁。这些企业不仅成为世界知名品牌,关键是创始人创业时都年轻。马克·扎克伯格 (Mark ) 于 2004 年创立该公司时年仅 20 岁。乔布斯创立苹果公司时(1976 年)只有 21 岁,直到 2007 年手机才出现。当时正在斯坦福大学攻读科学博士学位的佩奇和布鲁姆在合作时都还不到 25 岁。成立公司(1998年)。未来将由聪明的年轻人主宰。

总而言之,人工智能对教育和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从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来看,科技给人类带来的财富多于灾难。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前景虽然光明,但也面临一些挑战。首先,人工智能的开发和利用受到人类智慧的限制。人类大脑是最复杂的结构之一,科学家仍然需要揭开更多关于大脑的奥秘。人类的生命是最奇妙的生命形式。科学家对生命的认识还很肤浅,深入发现生命奥秘之路还很遥远。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知道人类的智慧具有无限的潜力。其次,人工智能发展所需的相关算法越来越复杂,人工智能行业的人力资源并不充足。人工智能的使用需要与应用领域的专业人士合作。例如,教育机器人的开发不仅需要人工智能专家,还需要教育专家。第三,人工智能的发展还受到材料科学与工程发展水平的限制。人工智能的应用都是以产品的形式出现的。既然是产品,就会受到产品材质的限制。如果只有技术而没有工程,就不会有好的智能产品。第四,人工智能产品需要大量的数据信息,海量信息需要放在“云端”。移动互联网的支持不可或缺。一旦断网,机器人就会变得“智障”。第五,人工智能产品的使用需要消耗能源,而机器的能源消耗效率远远低于人体的效率。如何开发新能源和材料,让移动机器人“能量无限”也是一个难题。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国务院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产业链与生态赋能AI科技创想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