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a818 发表于 2024-11-30 01:47:00

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与全球石油危机:美国能源状况的转变

1973年10月6日,埃及和叙利亚发起联合行动,发动第四次中东战争。战争爆发后,阿拉伯石油生产国开始使用石油武器攻击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国家。通过实施石油禁运、暂停出口,以及随后油价大幅飙升,引发了第一次全球石油危机,以美国为首的袭击给西方国家带来了严重影响。

1. 20世纪60年代末至1970年代初美国能源形势

二战期间,全球石油供应短缺,美国是当时主要的石油出口国之一。二战后,随着科技的发展,世界各地大量的石油资源被开采。由于全球石油储量分布不平衡,世界石油生产中心从美洲转移到中东。中东探明石油储量增长66%,达到56.48亿桶,而曾经的全球最大产油国美国,探明石油储量仅有3.34亿桶。

随着美国经济的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 20世纪60年代,美国对石油的需求在十年内增长了4%。从1968年到1973年的五年间,石油日消耗量从1308.5万桶增加到1687万桶。为了保证产业竞争力,美国必须获得稳定的能源供应。廉价的外国石油已成为美国的首选。中东地区工业体系不发达,对石油的需求量很小,因此石油出口成为中东地区的支柱产业。这正是美国想要的。世界并不总是和平的。 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给美国石油安全敲响了警钟。 1969 年 9 月 26 日美国外交文件中的一份备忘录讨论了可能的石油供应中断。该工作组在报告中指出,过度依赖外国石油资源不利于美国在战争或紧急情况下维护自身利益,并指出美国对阿拉伯国家的依赖应注意的问题。石油:首先,阿拉伯国家也可能切断对美国的石油出口。其次,阿拉伯国家有足够的财政储备来限制石油出口,并且可以长期维持这一点。第三,在可预见的未来,阿拉伯国家仍将主导石油出口市场。第四,从阿拉伯国家进口的石油份额缺口不能完全从西半球填补。

1973年,第一次全球石油危机爆发,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成员国为了支援埃及和叙利亚第四次中东战争,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实施禁运,对以色列有利,导致油价上涨。暴涨(原油价格从危机前的3.01美元/桶上涨至11.65美元/桶)。这场危机持续了五个月,导致美国工厂关闭、失业率上升、燃料短缺和运输困难。这场危机的根本原因是OPEC对国际市场拥有绝对控制权。

石油危机的爆发彻底改变了美国不需要考虑石油安全问题的局面。美国政府在石油问题上开始采取积极主动的立场。这种干预是全方位的,既包括对内政的措施,也包括外交的干预和协调。外交措施从源头上解决了能源稳定问题。

二、美国对中东产油国的外交

十月战争后,美国继续援助以色列,这使得沙特一改此前的友好态度,呼吁阿拉伯世界拿起石油武器,并对美国及其西方盟友实行石油禁运。美国对中东阿拉伯国家的政策也受到石油危机的影响。有些事情发生了变化。

(一)美国对沙特外交政策

1.石油危机前美国对沙特阿拉伯的外交政策

沙特阿拉伯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产国和最大的石油出口国。沙特石油产量和出口量对国际石油供应和国际油价具有决定性影响。能源危机后,沙特在维护市场稳定方面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在欧佩克内部,沙特阿拉伯利用其主要石油出口国的地位来操纵油价。除了在石油领域发挥主导作用外,沙特阿拉伯还在伊斯兰世界中发挥着更广泛的作用。义务并在伊斯兰世界具有很高的地位。美国政府清醒地认识到中东和平进程离不开沙特的支持,希望沙特在阿拉伯世界发挥重要斡旋和稳定作用。 138~139

第三次中东战争至20世纪70年代是美国霸权相对衰落的时期,其中东外交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此时,尼克松在关岛演讲中提出“亚洲国家应该处理”安全问题,让美国插手包括中东在内的亚洲事务,并减少其在亚洲的军事义务。这一时期,美国的中东政策是“双支柱政策”,将沙特和伊朗视为美国在波斯湾的主要合作伙伴,向其提供大量武器,使得伊朗是军事支柱并扮演警察角色;沙特主要是成为经济支柱,利用其巨大的经济诱导力起到稳定器的作用。

美国通过向伊朗和沙特提供武器支持,确保了对海湾地区的间接控制和稳定的石油供应。在石油危机之前,美国人并没有想到沙特人真的会对他们动用“石油武器”。他们一直认为与他们保持友好关系的沙特不会使用武器。沙特主导的针对美国的“石油禁运”,给美国带来了“震惊”。石油武器的成功使用极大提高了沙特的国际经济和政治地位。

即使解除石油禁运后,美国能源供应仍然存在问题。美国迫切需要调整能源政策和能源结构,应对长期能源问题。石油危机期间,美国认识到中东能源对美国的重要性。因此,美国调整了在中东片面支持以色列的政策,更加重视与阿拉伯国家的关系。美国斡旋埃及-以色列和叙利亚-以色列协议,拉近了阿拉伯国家与美国的距离。然而,十月战争和石油危机极大削弱了苏联在中东的实力。

二、石油危机后美国对沙特的外交政策

(一)尼克松政府开始调整政策,与沙特建立特殊关系

1973年11月8日,基辛格飞往沙特阿拉伯会见费萨尔国王,要求结束石油禁运,但未果。基辛格未能说服沙特阿拉伯。同年12月3日,尼克松致信沙特阿拉伯国王,表示美国一直在努力达成埃以协议。 8日,费萨尔在回信中表示,只有以色列撤出阿拉伯土地并实现巴勒斯坦自治后,该禁令才会解除。 12月14日,基辛格再次访问沙特并会见费萨尔。在两个小时的会晤中,双方在解除禁运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沙特国王表达了对美国局势的理解。在基辛格的穿梭外交攻势下,解除禁运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并不是真正解除,所以效果不是很明显。

经过这次石油危机,美国清楚地认识到与沙特保持良好关系的重要性。 1974年3月,沙特阿拉伯宣布结束石油禁运。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4月访问沙特阿拉伯,成为历史上第一位访问沙特阿拉伯的美国总统。美国希望通过与沙特建立特殊关系,带动温和阿拉伯国家推动阿以和平进程顺利发展,并利用与沙特的特殊关系影响沙特石油产量和价格;继续在中东以及国际政治和地区安全中实施“双支柱政策”,鼓励沙特发展军事实力,维护美国在海湾地区的战略利益。

https://img2.baidu.com/it/u=3478252121,1194321928&fm=253&fmt=JPEG&app=120&f=JPEG?w=946&h=500

为了防止沙特再次使用石油武器,美国于1974年6月成立了“美沙联合经济委员会”。通过这个委员会,美国和沙特在石油、贸易、政治、军事。联合经济委员会的成立对美沙特殊关系的建立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一方面,美国吸收了大量沙特石油美元,美国财政部也允许沙特购买大量美国债券。 1974年底,美国财政部与沙特货币局达成协议:沙特货币局可以通过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购买美国国债,美国联邦储备银行将通知沙特货币局代理美国政府的交易日期和数量等相关信息,只要沙特货币局愿意购买该债券,就将处于无可争议的优先地位。 82~83

这样,美国在实现美元回流的同时,也使得沙特的资产回报率与美国经济的兴衰密切相关。另一方面,美国利用沙特迫切需要改革单一经济结构、实现经济多元化,支持美国跨国公司积极参与沙特经济和国家建设,大力投资沙特工业市场,实现沙特经济现代化。企业技术和市场依赖程度不断加深。通过联合经济委员会,我们完成了吉达等国际机场的设计和建设以及吉达和达曼的城市规划。完成延布、朱拜石化企业、延布与东部油田石油管道、吉达、朱拜建设。海水淡化厂等一系列大型项目。

此外,中东地区不稳定因素较多,沙特急于加强军备。 1974年4月,石油禁运结束后不久,美国和沙特决定扩大双边经济和军事合作,并于6月签署了正式协议。 1975年1月至2月,两国签署了一系列协议,向沙特提供大规模军事援助并进行军事人员培训。

1973年至1980年,美国向沙特出售武器总计340亿美元。仅1975年至1980年,美国向沙特出售的武器装备和维修设备价值就超过150亿美元,另有140亿美元。武器装备都在“物资供应线上”。 (2)尼克松20世纪70年代对沙特的政策主要是实施援助。从地缘政治角度看,石油资源的开发集中在中东,石油的运输、炼制以及消费市场都被非OPEC成员国的工业国家控制。主要由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的跨国石油公司主导。梅尔文·科南特曾指出,1973年石油危机后,国际石油形势的一个新因素是“石油开采集中在少数欠发达国家手中”。与此同时,当前能源地缘政治面临的挑战是:在石油仍占主导地位且其位置仅限于某一地理区域的情况下,世界如何满足其能源需求”。

美国通过加强美沙关系,首先获得了沙特对美国中东政策的支持,帮助美国摆脱了第四次中东战争后阿拉伯国家极端反美的困境。从相互依赖理论的角度来看,如果依赖是单方面的,那么被依赖的一方必然感到不安;如果依赖是相互的,那么两者的利益是密切相关的,双方都会有安全感,不会出现单方面破坏规则的情况。美国对沙特的援助也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构建沙特对美国的依赖,将石油武器变成一把对双方都有利的双刃剑。

(二)美国对伊朗外交政策

1.石油危机前美国对伊朗的外交政策

二战前,美国和伊朗关系比较冷淡,双方接触很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改变了美国和伊朗的关系。当时,为了帮助盟军更好地作战,管理好伊朗向苏联输送急需物资的渠道,美国大规模干预伊朗事务,为美国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伊朗关系。 。冷战爆发后,伊朗与苏联之间出现撤军争端和阿塞拜疆库尔德危机,伊朗与英国之间爆发石油国有化危机。美国支持伊朗对抗苏联,与英国保持距离,给伊朗人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巩固美国和伊朗之间的关系。

波斯湾地区是西方国家经济发展所需资源的重要来源。然而,该地区的不稳定不仅影响了西方国家的石油输入,也为苏联干预该地区事务提供了机会。这对于美国维持其全球遏制战略非常不利。由于美国的军事力量无法直接介入波斯湾事务,美国将伊朗国王视为维护波斯湾稳定和西方利益的地区领导人。因此,伊朗这个美国用来拖延苏联进攻的棋子,成为了阻止苏联干涉地区事务的傀儡。

二、石油危机后美国对伊朗的外交政策

石油危机让美国清醒地认识到伊朗的重要性,继续强化在海湾地区的“双支柱政策”成为当务之急。伊朗国王一直想成为中东的霸主。为了满足自己的愿望,尼克松向巴列维承诺,美国将无限量地出售伊朗所需的任何常规武器。 1972年5月,尼克松访问伊朗。在此期间,尼克松答应了伊朗国王的两个要求:向伊朗派遣军事训练技术人员,帮助伊朗人掌握美国进口武器的使用;并与巴列维国王合作反对伊朗。不共戴天的敌人伊拉克。

美国国防部对于向伊朗出售常规武器,尤其是激光导弹以及F-14和F-15战斗机等仍处于早期开发阶段的武器持有不同看法。他们认为这样做可能会威胁到美国的利益。 。但在基辛格看来,伊朗对美国非常重要,因为伊朗可以“填补英国撤军后受到苏联入侵和激进势力威胁的(波斯湾)真空”,而且最有利的是,“因为国王愿意从他的石油收入中资助购买设备,而实现上述目标不需要美国花费任何资源。”

1973年9月,基辛格出任国务卿,进一步巩固了美国政府中亲伊朗势力的地位,使对伊军售更加容易进行,美国对伊军售热潮出现。 “水门事件”后,尼克松辞职,福特于1974年8月9日继任美国第38任总统。福特上台后基本沿袭了尼克松时期的外交政策。美国继续支持伊朗的军事建设。 1975年至1976年,美国对伊朗的武器销售总额超过43亿美元。

中东产油国对美国的石油禁运解除后,美国明确认识到中东产油国的重要性,并采取多项措施缓解与中东国家的紧张关系。它非常重视拉拢阿拉伯国家。其中,最受利益关注的就是上文提到的沙特和伊朗。与中东两大产油国关系的缓和不仅有助于解除石油禁运期间的石油禁运,也能确保石油禁运解除后美国的长期石油安全。

三、美国对石油消费国的外交

1973年的石油危机让美国认识到OPEC的重要性以及联合石油消费国采取抵制行动的重要性。因此,在石油危机期间,美国积极与西方重要石油消费国接触,希望建立统一战线,但未能成功。阿拉伯国家的石油武器分裂了美国及其盟国。

1.与西欧国家就石油问题进行谈判

https://img1.baidu.com/it/u=4110367344,3547136436&fm=253&fmt=JPEG&app=138&f=JPEG?w=710&h=362

英美在石油政策上一直保持统一,也是美国在欧共体中最坚定的支持者。英国首相希思在信中安慰尼克松:“我希望尼克松不要因为欧洲反对美国的越南政策而影响美国与欧洲共同体的关系。英国相信美国能够发挥其作用”在世界上所期望的角色。”角色。”

1970年代初期,OPEC开始要求提高油价,美国对此进行了专门研究,并预测了石油危机的发生。美国政府和业界石油顾问沃尔特·利维首次提议建立大西洋-日本石油消费国联盟,希望该联盟能够在油价持续高涨的情况下建立稳定世界能源体系的有效机制上升。 1973年2月2日,英国首相希思访问美国,进一步讨论联合石油消费国问题。两国就石油消费国建立合作体系的必要性达成共识。但对于合作体系的形式,美英两国对两种模式犹豫不决:一是召开石油消费国定期会议,二是建立正式的石油消费国组织。对于第二种形式,美国和英国都认为这会引起欧佩克的敌意,从而使石油输出国更加团结起来对抗石油消费国。

后来,由于美国忙于摆脱越南战争,而欧共体其他国家也没有积极加入,石油消费国在十月战争和石油危机之前都没有建立相关组织。十月战争爆发后,美国立即致电英国,希望英国能够发起中东停火。英国积极响应美国的号召。但10月7日,埃及发出警告称,除非所有阿拉伯领土归还阿拉伯国家,否则不会停火。十月战争后,美国开始穿梭外交,逐渐忽视了英国。许多决定是在英国不知情的情况下做出的。英国为此多次与美国谈判,坚持欧洲国家应维护中东和平。在调解中占有一席之地。美国的背叛导致英国改变石油政策,对阿拉伯国家采取支持态度。对内采取节约能源和开发新能源的政策,开发英国北海油田。

2.美国试图统一日本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石油已经取代煤炭成为日本的主要能源,石油也是重工业和化学工业不可缺少的原料。但日本石油资源十分短缺,主要依赖进口。中东是其最大的石油供应国。 1972年,日本72%的石油需求来自中东。

因此,阿拉伯产油国在石油危机期间利用石油危机不仅对美国产生了影响,也在日本国内引起了强烈反响。尼克松提出美国应与日本发展同盟关系,充分调动日本的经济力量。尼克松指出,建立西方联盟非常重要。日本经济实力雄厚。当美国缺乏财力时,可以依靠日本的经济实力来维持其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如果不能与日本有效合作,西方就不可能拥有令东方集体经济实力相形见绌的集体经济实力,也就不可能在竞争中击败东方。美国必须为下个世纪的领导地位做好准备。

对于日本来说,限制石油消费等措施并不能解决其燃眉之急。日本认识到,要从阿拉伯国家获得稳定、充足的石油供应,只有放弃过去追随美国中东政策、无视阿拉伯民族权利的立场,赢得阿拉伯国家的信任和友谊用实际行动。

西欧和日本不仅通过与阿拉伯国家领导人互访增进了解,还积极与阿拉伯国家开展对话,确保自身能源安全。阿拉伯国家的石油武器实际上分裂了美国与西欧和日本的联盟。美国在联合石油消费国的过程中频频遇到障碍。石油武器的使用促使西欧和日本制定了与美国不同的独立中东政策。 。

4、国际能源署——美国与石油消费国合作的产物

国际能源署(IEA)是1973年石油危机的产物。这次石油危机让西方石油消费国认识到仅靠各国的力量并不能完全保证石油供应的安全。他们必须联合起来组建一个国际机构。组织可以与欧佩克竞争。

(一)美国组织石油消费国联盟并成立国际能源署

1974年1月10日,白宫发表尼克松总统致加拿大、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日本、荷兰和挪威八个西方主要石油消费国元首​​的信,邀请他们指定各石油消费国外长参加定于2月2日在华盛顿举行的会议,讨论制定应对石油危机的行动计划。尼克松在信中提议,“将在90天内召开消费国和生产国代表会议。我将亲自写信给欧佩克国家政府首脑,确保他们了解拟议召开的消费者会议的目的。” ”

基辛格在回忆录《动荡的岁月》中透露:“1月21日,我们驻巴黎大使馆报告说,法国对我们召开能源会议的提议缺乏热情,近乎敌意。” 这些国家愿意与中东产油国建立双边关系。 1972年2月,法国、日本等一些西欧国家相继前往中东,向产油国提供工业产品和技术,以换取石油。

在基辛格的建议下,尼克松决定召开“华盛顿会议”。基辛格是华盛顿会议的主角:在会议之前,他成立了一个核心小组来研究会议内容。除基辛格外,该小组成员还包括财政部长乔治·W·舒尔茨( W. )、美联储主席阿瑟·伯恩斯( Burns)、联邦能源管理局局长威廉·西蒙( Simon)和副国务卿威廉·唐纳森( )。核心小组下设由国务院等有关部门高级官员组成的工作组,负责准备文件和起草讲话稿。为了进一步明确美国在能源问题上的立场,基辛格在会议前夕没有点名地批评了那些反对美国的国家。 1974年1月10日,基辛格与联邦能源局局长威廉·西蒙在国务院举行新闻发布会,详细阐述尼克松致西方石油消费国和欧佩克信中涉及的美国能源外交政策。基辛格表示:“我们认为,无限制的双边竞争将给所有国家带来毁灭,而可能取得的一些表面胜利将破坏世界稳定和世界经济。因此,虽然我们在这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但我们能够比任何可能的竞争对手更好地应对这种竞争,我们相信所有发达国家都必须明白,我们现在确实是相互依赖的,如果我们不愿意的话,这是一个必须在共同基础上解决的问题。给国际社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稳定和国际经济。”

基辛格提出能源合作“行动计划”,包括七个方面:资源储备();替代能源(R);研究与开发(RT);紧急共享();国际金融合作( );欠发达国家(尝试);消费国与石油生产国的关系(-R)。

华盛顿会议一个月后,能源协调小组在布鲁塞尔举行了第一次会议。会议决定成立四个工作组,研究紧急能源共享、铀矿合作、节能和与国际石油公司关系四个问题,以及能源协调小组及其下属四个小组的工作进展。 1974年9月20日,能源协调小组决定成立国际能源机构。同日,能源合作集团将《国际能源计划协议》最终文本分发给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所有24个成员国政府批准。协议主要内容为: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与全球石油危机:美国能源状况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