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a818 发表于 2024-11-30 06:55:09

鲁迅:文学者与启蒙者的矛盾统一,探究其文学与政治的双重身份

文学、生活与政治的关系——无用的文人鲁迅

鲁迅大儒竹内义曾对鲁迅做出过这样的解读:“鲁迅是一位文学学者,首先他是一位文学学者。从外表上看,鲁迅始终是一位启蒙者。首先,他是一位文学学者。” ,他是一位启蒙者。”

从表面上看,鲁迅是一个很明显的启蒙者,或者说是一个革命者,带有政治性质。提起鲁迅,我们的第一印象总是“武士”。究其原因,一是鲁迅长期被符号化,其政治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被神化;但其次,更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他的文章总是很尖锐、很批判、很有政治倾向。

然而,这样一个永远用笔去战斗的人,却是最先提出“纯文学”概念的人之一。他要提倡“文学非政治化”和“文学自觉”。

这似乎很矛盾,我们不禁要问,作为文学家的鲁迅和作为启蒙者的鲁迅到底是什么关系?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是什么。

对于这个问题,鲁迅有自己的想法。

“文学啊文学,是最没用的。”竹内义郎认为“文学是无用的”。这是鲁迅最基本的文学观。

这在两个方面是无用的。

https://img0.baidu.com/it/u=112664428,1261196775&fm=253&fmt=JPEG&app=120&f=JPEG?w=489&h=444

一方面,这意味着文学在现实政治中的作用是有限的。有实力或有实权的人大多是沉默的;每天喊叫、抱怨、抱怨的人是很无能为力的。文学的作用是使人自觉,或者说唤醒人固有的意识,但没有办法改变事物本身。我们常常评价鲁迅是一个强有力的斗士,但鲁迅本人却感受到了作为一个文人的无力感,无法掌控国家、社会,甚至自己的命运。但鲁迅是真正想对那个时代做出实质性改变的人之一。他的权力与欲望是冲突的,因此他长期处于痛苦之中,这种痛苦常常萦绕在他的作品中。

既然文学如此无能为力,为什么鲁迅还要走上文学的道路呢?因为文学的无用还有第二个方面,文学不能被利用,那就是现实的政治对文学也是无力的。 “文章应被视为独立的主题,不应受他人支配。”文学学者不应受政客指挥;文学不应该被政治所奴役。文学必须是独立的,因为文学是意识形态的;同时,文学也必须影响人们的思想。文学受政治奴役,也就意味着人们的思想受政治奴役。因此,“文学去政治化”意味着文学学者应该保持思想的独立性。文学通过它的眼睛看到的不是政治想让你看到的,而是社会和环境中真实存在的东西;文学吐出的不是政治要你说的,而是政治要你说的。由您的想法、您想说或必须说的内容生成。

文学对政治的态度是叛逆的;然而,这正是文学的政治本质。鲁迅从未否认文学的政治性,他对“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进行了批判。

那么,他所讲的“文学意识”和他所主张的“文学去政治化”不是与他的想法相矛盾吗?

《魏晋文与文、药、酒的关系》讲座中的一些讨论,或许可以让我们窥见这个问题。

在这次演讲中,鲁迅提出了一个有趣的观点。 “魏晋时期,崇尚礼仪的人,看似很好,实际上却破坏礼仪,不相信礼仪。表面上破坏礼仪的人,实际上是太认可礼仪、太相信礼仪了。” “所以我想,在魏晋时期,所谓反对礼法的人,大概很多都是这样的,他们狡猾,视礼义为宝。”他引用嵇康的《家诫》为例,说明一个人傲慢到“迷失于世”。人、教孩子都很平庸。由此可见,嵇康等人违背伦理道德并非其本意,而是因为他们生于乱世,伦理道德被政治家随意解读和运用,变成了统治手段。这些其实很“俗”的人,拒绝受这种虚假礼节的束缚,但表态就会导致死亡。那么如何才能保护自己的思想不受侵犯呢?你只能说你不遵守道德,那么你就不必遵守“你的”道德,“我”的道德就会保留。因此,这实际上是有思想的文人在时代的压迫下的无奈、被动的反抗和斗争。

魏晋为礼;魏晋为礼;魏晋为礼;魏晋为礼;魏晋为礼。鲁迅时代,就是当时的政治。我们能否将鲁迅的这句话视为时代和当时文人的反映?鲁迅本人不是想讲政治吗?我觉得他很想说话,但他很难说话。因为如果他按照当时“政治”的含义来谈论政治,那就违背了他的意愿,他就失去了文人的本质;如果他按照自己的意思谈论政治,他就会激怒那些“有权势”的人。而鲁迅则不会“被逼到近战的地步”。他不愿意进行近战。那么,他只能“文学去政治化”来反抗政治;他可以通过强调文学的自主性来摆脱政治的控制。

https://img2.baidu.com/it/u=1829071258,2309084911&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708

至此,我们就可以大致明白前两个矛盾了。

作为文学家的鲁迅和作为启蒙家、革命家、政治家的鲁迅是什么关系?鲁迅的本质是文学。文学学者的本性使他能够保持思想的独立性,避免成为政治傀儡。因此,他因时代的需要而首先显现出来的政治本性堪称伟大。

文学与政治有何关系?文学是政治的,文学不受政治控制。文学以其独立性和自主性,具有晴朗、清醒、真实的政治性,正如竹内义所说,“它的政治性是拒绝政治而赋予的政治性”。

然而,可悲的是,鲁迅这样一位“自觉”的文学学者,却在死后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被政治化了。鲁迅文学的政治性被夸大了,从而掩盖了其文学的本质。一个独立的文学学者沦落为一个为政治服务的词汇。直到今天,我们理解鲁迅的时候,仍然多少受到这种象征的影响。

余华曾谈及他眼中的鲁迅,读起来非常感人。当我们看待一个文学学者的时候,如果不是因为我们从他的作品中看到了他的特点和思想,而是因为我们的政治、我们的社会、我们的传统要求我们这样看待他,那么我们是非常可悲的抹杀他作为一个文学学者的本质是令人憎恶的。正如余华所说,“当一个作家变成了一个词,实际上对作家是有伤害的”。

于是我想,当我们读鲁迅的时候,让他回到那个“无用的文人”。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鲁迅:文学者与启蒙者的矛盾统一,探究其文学与政治的双重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