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毒与灭菌: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措施及分类介绍
消毒()是杀死外界病原体,使其不能侵入人体而引起疾病的措施,通常是指杀死病原微生物。灭菌是指杀死物品中一切致病性和非致病性微生物(包括其芽孢)。这两个概念常常互换使用,但灭菌所用的措施比较强烈(如焚烧),而且只适用于无生命的物体,不适用于人。灭菌是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措施。消毒按有无已知的传染源可分为两类: ①预防性消毒。即在未发现病原体的情况下,对饮用水、食品、理发用具、医疗器械等用具及某些场所进行的消毒,可经常进行。 ②疫源消毒,即对有传染源的场所及其排泄物、分泌物和被病原体污染的物品进行消毒。消毒还可按实施时间分为: ①随时消毒。对传染源的住所、衣物、排泄物等进行经常性的消毒。 ②终末消毒。在病人离开、康复或死亡后进行。按所用方法又可分为物理消毒和化学消毒两大类。目录
方法
可分为物理和化学两大类,根据病原菌抵抗力、消毒对象等选用。
物理消毒
简便易行,常用的方法如下。
①日光照射。在阳光直射下照射 3 至 6 小时。阳光中的紫外线可以杀死病原体。抵抗力强的病原体,如乙肝病毒,则需要日晒数天才能被杀死。注意不要隔着玻璃照射,因为玻璃可以吸收紫外线。另外,要注意摊开和翻转物品,使所有部分都能暴露在阳光直射下。
②煮沸法。简便有效。煮沸几分钟至二十分钟即可杀死大多数病原体,但少数病原体如乙肝病毒需煮沸10~30分钟方可杀死,产芽孢菌需1小时,且消毒物品需浸泡在水面以下。在水中加入少量碱(如1-2%碳酸氢钠或0.5%肥皂),可使沸点提高至105℃,增强杀菌力,消毒时间可缩短至10分钟。在高原地区需用高压锅将水温升至100℃。人造纤维、尼龙、毛皮、塑料制品等不耐热物品不能用此法消毒。
③蒸汽法。可分为流动蒸汽(如用蒸锅)和高压蒸汽两种。前者从蒸锅开始喷出蒸汽开始,半小时内即可杀死病原体,但不能杀死芽孢。要杀死芽孢必须用高压蒸汽,蒸汽压力为1.05-1.40kg/cm2(15-20磅/英寸),温度为121-126℃,时间15-30分钟,但蒸汽必须能到达要消毒的部位。将注射器放入铝制饭盒内进行高压消毒时,饭盒盖上后蒸汽不易进入饭盒内,达不到消毒的目的。
④焚烧法。对于感染性废弃物,如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患者的月经组织,以及用于接种细菌的铂铒等污染金属,可采用此法。紧急情况下,可将手术器械放在金属盒内,浇注95%酒精,焚烧消毒,但焚烧会损坏器械。
⑤微波消毒。微波是波长约1mm至1m、频率为890至的电磁波,能穿透玻璃、塑料薄膜、陶瓷等物体,但不能穿透金属表面。照射时,物体内外温度同时升高,加热快而均匀。对一般物品消毒,用3至10千瓦功率,照射几分钟即可。物品含水量越多,效果越好。
⑥紫外线消毒。它主要作用于微生物的细胞核,特别是DNA,能杀死微生物。紫外线的穿透力较差,波长在300nm以下的紫外线不能透过普通窗玻璃。紫外线主要用于空气消毒,也可用于水和固体表面的消毒。紫外线直接照射人体,可诱发皮肤红斑、紫外线眼炎及臭氧中毒,因此使用时应避免接触或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如戴眼镜等)。
⑦机械消毒。即用冲洗、刷洗、通风等方法消灭病原体,但不能杀死病原体。例如接触病人后用肥皂、流动水和刷子洗手是常用的消毒方法。预防呼吸道传染病时戴口罩(4~6层纱布,4×6英寸)也属于此类。
化学消毒
使病原体的蛋白质凝固变性,从而失去活性,导致病原体死亡。此法种类繁多,各有不同的用途。应用此法时应注意以下事项:①有漂白作用的化学消毒剂,如漂白粉,不能用于有色衣物。对金属有腐蚀作用的化学消毒剂,如过氧乙酸,不能用于金属器械的消毒。②注意化学消毒剂的稳定性和有效期。例如高锰酸钾水溶液在空气中易分解,应新鲜配制。75%酒精若不密封保存,会很快挥发,浓度会降低,达不到消毒目的。③两种消毒剂同时使用时,应注意是否有相互抵消的情况。例如新洁尔灭与肥皂水一起使用时,其作用就互相抵消。另外,选择化学消毒剂时,应考虑是否高效、速效、低毒、廉价、使用方便。
常用化学消毒剂
主要有以下几种。
https://www.mianfeiwendang.com/pic/8a9c7ebad2d87a9c1c5628fc/2-810-jpg_6-1080-0-0-1080.jpg
①酒精。乙醇。浓度为70-78%时消毒作用最强。对常见致病菌有效,对芽孢无效,对肝炎病毒效果较差。常用于皮肤、医疗器械的消毒,但不宜用于血液、脓液、粪便等,因为这些标本表面的蛋白质与酒精接触后会凝固变性,使酒精的作用不能达到深层,从而影响其杀菌作用。
②碘酒。通常配制成2%碘酊(又称碘酒)或2%碘溶液。碘有很强的消毒作用,能杀死多种病原菌。但对皮肤、黏膜有刺激性。因此,用于皮肤消毒时,应在涂2%碘酊或碘溶液1分钟后,用75%酒精擦去残留碘。用于黏膜消毒,可用0.05~0.1%碘溶液冲洗。
③高锰酸钾。又称高锰酸钾。常用于生食瓜果蔬菜的浸泡消毒。将需消毒的物品洗净后,放入1:5000的高锰酸钾溶液中浸泡15分钟。
④桑尼索尔。市售品为5%溶液。对一般致病菌有效,对结核菌、真菌、肝炎病毒等作用较差。在一般浓度下不污染衣物,不损坏金属、橡胶、塑料制品,对皮肤、粘膜无明显刺激性。本品性能稳定,可长期存放而不失效,连续使用2~3周仍有效。手用0.5~1‰溶液浸泡2~5分钟即可消毒;压舌板、体温计等也可用此溶液浸泡30分钟。
⑤漂白剂。对多种病原菌均有效,但不稳定,潮湿、日光、高温均可使本品中的氯释放出来,使其失效。在自然条件下,有效氯每月可损失1-3%。另一个缺点是漂白作用强。一般用于病人排泄物、呕吐物的消毒。在这些物品中加入等量的20%漂白剂乳剂,充分搅拌,加盖消毒2小时(肝炎患者粪便可延长至6小时)。也可用于厕所消毒(肝炎患者厕所用3%漂白剂澄清液浸泡1小时,肝炎患者用5%澄清液浸泡)、餐具消毒(肝炎患者餐具用0.5-1%漂白剂澄清液,肝炎患者用3-5%澄清液浸泡30分钟)。澄清液和乳剂均应新鲜配制。
⑥洗涤剂。市场上的洗涤剂(即洗涤消毒剂)种类繁多,所含的消毒剂也各有不同。有人研究了我国市售的16种洗涤剂对肝炎病毒的消毒效果,发现含氯化磷酸三钠的3种洗涤剂效果较好,受蛋白质影响最小,其次是含漂白粉的。餐具消毒剂中有效氯不能超标,作用时间不能超过5分钟。含碘仿或二氯异氰尿酸钠的洗涤剂虽然效果比上述几种稍差,但也符合餐具消毒剂的要求。
⑦过氧乙酸和戊二醛对乙肝病毒均有较好的消毒效果,但过氧乙酸对金属有腐蚀性,且有一定的漂白作用,所以不宜用于医疗器械的消毒。同时由于其性质不稳定,所以不宜一般家庭使用,而主要在医院使用,特别是用于肝炎病房的消毒。戊二醛腐蚀性较小,不易损坏器械,所以主要用于各种医疗器械、器械及内窥镜的消毒。由于其价格较高,所以也不宜一般家庭使用。各类物品常用的消毒方法见表。
查看外部链接
疾病百科全书 - 传染病
相关概念
病原微生物
病毒 立克次体 细菌 螺旋体 真菌 寄生虫 朊病毒
病毒感染
病毒性肝炎(甲型、乙型、丙型肝炎等) 病毒性传染性腹泻 脊髓灰质炎 流感病毒感染(流感、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流感(H1N1)) 麻疹 水痘、带状疱疹 腮腺炎 肾综合征出血热 流行性脑炎 日本登革热、登革出血热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巨细胞病毒感染 狂犬病 艾滋病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手足口病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
立克次体病
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 恙虫病 猫抓病 粒细胞无形体病
细菌感染
https://www.51wendang.com/pic/0008992fb009758262afe29d/11-810-jpg_6-1080-0-0-1080.jpg
伤寒、副伤寒 细菌性食物中毒(胃肠道食物中毒、神经性食物中毒) 细菌性感染 痢疾 霍乱 弯曲杆菌感染(弯曲杆菌肠炎、幽门螺杆菌感染) 细菌性痢疾 布鲁氏菌病 鼠疫 炭疽病 白喉 百日咳 猩红热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结核感染 猪链球菌 破伤风 败血症
深部真菌病
隐球菌病 念珠菌病 曲霉病 卡氏肺孢子虫
螺旋体感染
钩端螺旋体病 梅毒 回归热 莱姆病
原生动物疾病
阿米巴病(肠阿米巴病、阿米巴肝脓肿) 疟疾 黑热病 弓形虫病 隐孢子虫病
蠕虫病
日本血吸虫中华肺吸虫华支睾吸虫病片形吸虫丝虫病钩虫病蛔虫病蛔虫病旋毛虫病肠绦虫病(牛绦虫病、猪绦虫病)囊虫病包虫病(细粒包虫病、泡型包虫病)虫幼虫移行
朊病毒病
朊病毒病
抗感染药物
抗生素 合成抗菌药 抗真菌药 抗病毒药 抗寄生虫药
其他
传染病流行病学 传染病潜伏期及隔离管理 传染病词汇 英汉对照 传染病条例 常见传染病消毒方法 ICD-10传染病章节
取自“消毒&oldid=41952”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