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就业市场职业结构的新特点与未来趋势
职业结构是我国就业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职业发展的状况。在我国经济面临新常态的背景下,了解当前我国就业市场职业结构,明确未来职业发展趋势,洞察未来职场动态变化,对于优化我国人力和劳动力配置至关重要。物质资源,创造更多就业增长点,实现高质量就业具有重要意义。经济新常态下职业结构新特点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增长放缓、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长动力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新常态。这一时期,传统产业不断优化升级,新经济产业不断创新涌现,“互联网+”跨界融合快速发展,带来了我国就业市场职业结构的一些新特点,具体如下:
就业形势总体向好,职业两极分化和矛盾突出。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院发布的《我国就业市场景气报告》显示,2016年以来,各项宏观经济指标企稳回升,全年GDP增速达到6.7%。就业市场景气指数较一季度的1.71有所上升。四季度增长率为2.41,整体就业形势逐步改善。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不同职业、行业之间的招聘需求和就业供给不平衡,就业结构两极分化十分突出。例如,受益于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物流服务、证券期货、软件开发等职业招聘需求旺盛,就业形势较好;而环境科学、项目管理、物业管理等职业人才供给充足,但企业招聘需求有限,就业形势相对紧张。
新兴产业人才供大于求,传统产业岗位竞争激烈。随着各大产业与互联网技术融合的快速发展,以及“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利好政策的大力支持,互联网/电子商务、资金等新经济产业/证券和交通运输在市场上不断增长。在政策和政策的双重推动下,人才供大于求,呈现良好的就业形势;同时,能源/矿产/采掘/冶炼、印刷/包装/造纸、石油/石化/化工等传统产业,受经济增速放缓和产业升级进程缓慢的下行压力影响,转变。大多数企业都采取了工作调动、分流、提前内部退休计划等方式对现有员工进行重新安置。这些行业就业竞争压力较大,就业形势较为严峻。
职业精细化拓宽就业领域,跨境人才竞争优势明显。随着移动互联网融入人们生活必需品的方方面面,新需求、新体验、新业态不断涌现,催生职业更加精细化、专业化。比如,有专门从事生鲜配送的“本地闪送”公司,有整理家庭衣柜并提供上门服务的“组织者”,还有为新开发的APP提供编程服务的“APP技术工程师”。这些新职业依赖于整个行业的互联网化。他们不仅要求员工具备相关专业技能,还要求掌握网络平台运营的基础知识。综合素质强、技能全面的跨境人才非常适合求职。在比赛中展现出更好的竞争优势。
企业转型升级初见成效,技能型人才需求持续上升。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指引下,一些企业正在进行以混合所有制改革为重点的制度转型,以及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化融合的结构转型,以及承接国家战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全球趋势的战略转型。特别是现代农业模式创新、传统制造业、服务业优化升级等企业转型初见成效,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不断加大。与此同时,在全球化、信息化进程中,我国正在从产业链低端的“世界工厂”向高附加值产品生产转型。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上升。一些高度全球化的IT服务业、软件服务业、研发服务业、金融服务业企业也吸纳了大量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
https://img2.baidu.com/it/u=745627946,1794397114&fm=253&fmt=JPEG&app=120&f=JPEG?w=608&h=342
新经济背景下职业发展新变化
互联网等新经济产业的快速发展,不仅对就业市场中的传统职业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也为新兴职业的出现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创造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未来职业发展的新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高新技术产业具有先导优势,知识型劳动者比重大幅提升。信息技术时代,未来企业将向通信技术、人工智能、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品产业集群发展。这些产业具有知识技术密集、资源能源消耗低、产值贡献高的特点。它们是促进经济繁荣的关键。和重要的增长引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需要高额的研发投入和庞大的科研人员队伍。它将凭借智力、创新、战略、环保等优势,吸引海内外知识型人才不断涌入,对社会、对社会产生巨大影响。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传统职业正在逐步替代,新兴职业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技术的不断进步给传统职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也延伸出了许多新的流程、服务和产品。这些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必然会导致一些职业的替代。例如,互联网通信技术的发展使电话布线、打字员等传统职业不复存在。但电子商务、网络设计、在线教育培训等新职业相继出现,对从业人员的技能要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就是说,未来脑力劳动职业会越来越多,体力劳动职业会越来越少,新兴职业的技术含量会不断提高。
职业更新的速度逐渐加快,职业发展的界限也逐渐变得模糊。网络设施的不断完善、海量数据的快速产生、信息处理技术的不断提高而催生的信息革命,带来了社会经济结构的质的飞跃,加速了新旧职业的更替和更新。 。与此同时,社会对未来人才知识的综合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职业发展的界限逐渐模糊。劳动者不仅要成为专业领域的技能型人才,而且要能够适应环境变化、转变职业角色,成为掌握多种知识和技能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新业态驱动未来职场新趋势
https://img0.baidu.com/it/u=2596241530,3569783433&fm=253&fmt=JPEG&app=138&f=PNG?w=596&h=281
信息技术革命、产业升级和消费需求催生新业态的出现和发展,进而引发产业链的分化和融合,互联网与各行业的跨界融合,快速发展。共享经济模式的渗透,这也为未来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给职场带来新变化:
新经济推动消费和服务升级,传统雇佣关系转变为合作关系。信息时代的新经济比工业时代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呈现出更丰富、更深层次的内容。未来消费和服务的优化升级将更加注重智能、绿色、安全等体验,正在从生存向发展、从单一向多元化、从大众化向个性化转变。共享经济、平台经济等新经济的推动,也导致生产活动的组织方式发生巨大变化。 90后员工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成长。他们更注重人文情怀、工作环境、发展空间等条件。未来,企业与员工之间单向的雇佣关系将逐步转变为双方共赢的合作模式。 。
共享平台优化岗位供需配置,工作方式趋于灵活协同。共享经济以互联网平台为媒介,整合线下闲置商品或劳务,通过以较低的价格或成本实现供给侧和需求侧的最优匹配,实现物质和人力资源的高效利用。近年来,国内共享经济逐渐渗透到交通、住房、金融、知识技能、生活服务等各个领域。这种模式可以让人们平衡工作和生活的时间分配,尤其有利于提高家庭中女性的劳动力参与率。它的工作场所更加多元化,工作时间更加灵活,工作方式更加人性化。
大中型企业趋向扁平化、高效化,“职场共同体”在小微企业不断涌现。面对不断变化的产品和服务需求,大中型企业等中心化组织难以适应快速变化。通过扁平化、高效化的发展趋势,可以充分利用有限的要素和资源,构建超越传统分工的新型产业体系。与此同时,小微企业也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的支持下,快速向“职场共同体”模式发展,将吸纳更加广泛、深入的社会参与和互动,为去中心化、多元化的社会服务提供保障。自组织创新。充分满足客户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
人工智能逐渐取代人工工作,企业人才的竞争将愈加激烈。以“无人驾驶”、“农业机器人”、“机器仓管员”等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不断涌现,并正在逐步取代基础劳动岗位。谷歌、微软、百度等一些科技巨头都在竞相发展自己的人工智能领域,抢占行业制高点。他们推出了重磅招聘、并购小型人工智能公司、在各个部门进驻人工智能团队等策略来吸引人才。全球人才争夺战也将愈演愈烈。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博士研究生)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