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a818 发表于 2024-9-23 14:41:14

李世民之子李治如何在皇位争夺中脱颖而出?他真的只凭运气吗?

我们读遍所有尘埃,只为呈现一段不一样的历史。

我们回顾历史,不是为了歌颂帝王将相,不是为了给封建王朝树碑立传,而是为了以史为鉴,以古为鉴,以史为鉴,从古人的成功中汲取经验,从古人失败中汲取教训,为我们今天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贡献力量!

历史上,皇位之争往往伴随着兄弟相残、兄弟相杀。李世民即位时期的玄武门之变就是兄弟相杀的典型例子。他即位之后,就面临着儿子们争相夺位的局面。

在众多儿子争夺皇位的过程中,最终脱颖而出,稳坐皇位的,是最不起眼的小儿子李治。

李治是如何在乱世中稳坐皇位的?他真的是靠运气坐上皇位的吗?还是他真的如世人普遍认为的那样,无能、荒唐?

其实当我们了解了真实的历史,就会发现一个不一样的唐高宗,他甚至被外国人称为“黄祸皇帝”,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王储地位导致兄弟间不和

公元627年,李治出生于长安城镇阳坊,是李世民的第九个儿子。按照当时的长子继承制,李治登上皇位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李世民之前已经有了八个儿子。

按照辈分排序,李治的两个哥哥李承乾和李泰是皇位的第一选择继承人。李承乾是长孙皇后的长子,很早就被李世民立为太子。李泰是次子,也很受宠,被封为魏王。

兄弟二人感情很好,经常一起学习文法、练习骑射。李世民常常笑着对两个儿子说:“你们两个能和睦相处,不争不抢,我就放心了。以后你们继承唐朝,一定要互相帮助、互相扶持,这样我们唐朝才能永远安定、永远太平。”

然而好景不长,兄弟二人性格上逐渐出现差异。李承乾有些固执、自以为是,处理政事时常常招致非议。李泰则更为温和圆滑,深受父亲的喜爱,处理政事游刃有余。有一次,李世民感叹:“承乾,你应该像泰一样,多听取大臣的意见,少一些固执,这样才能更好地治理国家大事。”

李承乾心里很不爽,他觉得李泰才是真正阿谀奉承的人,自己才是君子。渐渐地,兄弟俩之间产生了嫌隙,李承乾开始故意反对李泰,想要在李世民面前表现出自己才是才华横溢的人。

后来,李泰谋害李承乾的计划被揭穿,李承乾大怒,甚至准备发动政变,联合其他人逼迫皇帝退位。然而此事很快被李世民发现,李承乾被囚禁,太子之位空缺。

李世民叹了一口气,说:“我这辈子最痛苦的事,就是看到你们兄弟不和。难道皇位对你们来说就这么重要吗?难道皇位就是你们兄弟情谊的代价吗?”

此时,眼看皇位就要落到自己头上,李泰便主动提出,自己一登基就立刻杀掉自己的儿子,以保证皇位最终传给年幼的李治。李世民曾经对这个建议深思熟虑,但很快李泰就背地里扬言要杀了李治。

李世民这才意识到李泰并不是真心支持李治,如果这样一个别有用心的人登上皇位,李治和李承乾的命运就岌岌可危了,所以他决定废黜李承乾,直接立李治为太子。

https://p3.toutiaoimg.com/origin/tos-cn-i-qvj2lq49k0/ee86e3a15f4d46d9a87278abbca928e3?_iz=58558&from=article.pc_detail&x-expires=1683097820&x-signature=XacUyIlHZG7Zwme3Q%2BV%2Fsn8lYnU%3D

李治不偏袒任何一方,最终获得信任

在两兄弟争斗最激烈的时候,李治的态度非常明智,他没有介入兄弟间的矛盾,也没有积极争抢皇位,只是默默学习,勤勤恳恳地侍奉李世民。

有一次,李世民钦佩地对李治说:“看到你们兄弟俩明争暗斗,我很痛心。但是我也很高兴看到你们这样做很谨慎。我很高兴你没有像他们那样与他们争斗。”

李贽谦虚地回答说:“父亲教育我很好,所以我今天可以安心读书,不参与纷争。我只是想好好学好文史书籍,以便将来能为父亲分忧。”

李世民见状,明白兄长不想卷入兄弟相残的泥潭,不愿看到兄弟相残,李治的谨慎态度更令他欣慰。

其实李治的聪明才智和心机远没有他表现出来的那么深,他知道想要获得皇位,首先要赢得父亲的信任和支持,而不是和兄弟们明争暗斗,他也明白李世民最不能容忍的就是儿子们互相残杀。

因此,李治并没有贸然行事,既不谋求篡位,也不与兄弟结盟,而是顺从李世民的意愿,专心研究政事。在兄弟争斗时,他则保持中立,表现出他待人处事的稳重。

李世民见状,更加信任李治。当李泰的真面目被揭穿后,李世民果断废黜了李承乾和李泰,立李治为太子。某种程度上,李治的不争其实为自己赢得了最大的好处。

即位后,他取得了显著的政绩

在李世民去世之后,李治顺利登基,成为了唐高宗。其实李治登基之后,在政绩上也表现的十分出色,在他的统治下,唐朝达到了巅峰,疆土不断的扩大。

李治即位之初,平定了北方残余的突厥势力。这年春天,突厥噶尔部首领切比率领五万大军,准备趁唐朝君主更替之际攻打长安。李治得知此事,立即派大将高侃率军出击。

两军在灵州相遇,高侃采取累敌策略,一方面派轻骑袭扰突厥军,另一方面固城清野,避免与主力大战。突厥军经过十余日的激战,已是精疲力竭。此时,唐军主力突然袭击,将突厥军击溃。车璧只得率领残部逃走,但不久后被俘虏,送往长安。

655年,李治率军讨伐高句丽、百济,完成了对朝鲜半岛的征服。这年春天,新罗遭到高句丽、百济联军的进攻,不得不向唐朝求助。李治决定援助新罗。

五月,唐军兵分三路进攻高句丽,九月,唐军攻克平壤,高句丽国王被迫投降。随后,唐军转而进攻百济,仅一个月便灭亡了百济,至此朝鲜半岛彻底纳入唐朝版图。

随后,唐军深入西域,大败西突厥,直战至今乌孜别克斯坦一带,达到历史上最大的疆土。当时西突厥可汗被唐军活捉,不得不随军投降,割让西域大片土地。唐朝在此地设立都护府,长期驻军。

https://q0.itc.cn/q_70/images01/20240903/e3436fc6892647609a7488898a39e0e9.jpeg

在李治的统治下,唐军所向披靡,名声远播欧洲,欧洲人因此称李治为“黄祸皇帝”。这充分说明李治并不像传说中那么愚昧,而是一位睿智强盛的君主,他不仅获得了皇位,还将国家治理到了极致。

武则天的崛起导致李治失去权力

不过李治一生也有过失,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他宠爱武则天,武则天是李世民的妃子,美丽又有心机,李世民在世时并没有宠爱她。

但李治登基之后,便将她接进宫中,很快就对她宠爱有加,武则天懂得利用自己的美貌和甜言蜜语来取悦李治,而李治也渐渐被她的才华和魅力所吸引。

后来为了武则天,李治还废黜了原来的王皇后,直接册封武则天为新皇后。当时这件事情在朝廷和国内引起了轩然大波,很多官员上书劝说,认为李治此举有违礼仪。

但李治不听,对武则天的爱慕与日俱增,以至于在处理政事时越来越依赖武则天的意见。武则天到朝廷听政,有发言权,渐渐地,很多决定权就落到了她手里。

后来李治病倒了,卧床不起,朝政就全部由武则天代为处理,大臣们都要直接和她商议朝政,李治也知道武则天权势大,心里有些担心,但是又无能为力。

终于有一天,武则天劝说李治将皇位传给儿子李显,而她将以太后的身份协助治理国家。李治当时病得很重,无力阻止,只好照她说的做。然而一个月后,武则天废黜了李显,改国名为周,称帝,正式掌控了唐朝。

从此武则天便掌握了所有的权力,李治只能在后宫中度过余生。可见宠爱武则天是李治一生中最大的错误,也导致他晚年失去了对国家的掌控。

李贽并非仅仅依靠运气

综上所述,李治并非如后世所说,纯粹靠运气登上皇位。他有很高的政治敏锐度,在兄弟争位的风波中保持中立稳健,最终赢得了李世民的信任;他登基之后,政绩也是显著,把国家治理到了巅峰。

宠幸武则天是他的错误,但这并不代表他整体上是一个无能的君主。李治有自己的心机和手段,并不像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在皇太子继承权之争的风波中,他展现了非凡的政治才能,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李治。

他既不是侥幸之子,也不是昏庸无能的统治者,而是一个睿智谨慎、目光长远的政治家,也正是因为如此,李治才能稳坐皇位,开创盛世。

李治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如何在混乱的太子争夺战中脱颖而出,如何开创大唐盛世,至今仍给人很多启发和思考。

当我们放下既有的偏见,客观地看待历史,就会发现李治并不像传说中那么简单,他是一位睿智、政治娴熟的君主,同时也是一位失去了情感的普通人。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李世民之子李治如何在皇位争夺中脱颖而出?他真的只凭运气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