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创作与市场适应:理论关注与评论引导的深度探讨
策划:本刊编辑部学术主任:周星作为一种流行的艺术形式,电影具有广泛的文化吸引力。近年来,随着电影产业的繁荣发展,电影创作逐渐触及更广泛的题材和领域。然而,如何让电影创作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类型的规则和不同地区观众的期待,如何在形式与内容之间找到更好的契合,如何开拓创新和可持续发展,都是我们面临的问题。值得的。电影批评对理论关注和思考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本专题精选了几部近期颇有特色且颇具争议的影片,并邀请相关领域的学者进行深入的评价和分析,以期更好地理解影片,为创作者和研究者提供更多的信息。参考和参考。
■人物塑造的逻辑偏差影响电影表演的深度/周星黄之
——《送我上云端》缺点分析
[摘要]《送我上云端》的主题表达和人物设计别具一格,艺术呈现也别具一格。但表达逻辑上存在明显漏洞。它过分强调女性性权利的发展,却忽视了正常的女性性格。以及情感的自然位置和意外事件的合理性。主角们在触及现实生活矛盾时,都有自己的合理性,但为了突出和结构化自己的想法,往往会流露出不合理的缺点。本文从主要人物性格和观念的细节来分析得失。旨在说明良好的意图和发展,也必须遵循常识表达和逻辑延伸的合理性。
【关键词】《送我上云端》;女性意识;人物分析;概念;逻辑
▼电影《送我上云端》海报▼
■电影《妈妈是一座城》:聚焦澳门的城市和历史文化/张岩、张译
[摘要] 作为纪念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的献礼之作,李少红改编自严歌苓小说的电影《妈是一座城》遭遇票房和口碑双败。影片的主要问题在于:第一,澳门的历史、文化和精神特征模糊化、概念性地阐述;二是主要人物扁平化,“一女三男”复杂的情感逻辑扑朔迷离;第三,导演、编剧等电影导演不堪重负。原创作品与其他创意作品的核心优势。
【关键词】“阿玛是一座城”;严歌苓;李少红
▼电影《妈妈是一座城》海报▼
■叙事缺失与价值失衡/任胜树、李新杰
——从《扫毒2:天地对决》看港式警匪片的创作难点
[摘要] 2019年暑期上映的《扫毒2:天地》在获得正面票房回报的同时,也收获了负面评价。主要原因在于影片叙事混乱、逻辑不清、人物塑造片面肤浅、价值输出严重偏差。因此,以《扫毒2:天地对决》为代表的港式警匪片必须直面困境。他们迫切需要解决叙事突破问题,增强价值取向,探索新的创作方向。
【关键词】《扫毒2:天地对决》;警察与黑帮类型电影;叙事困境;角色创作;价值观引导
https://img2.baidu.com/it/u=1940795447,1448500509&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667
▼电影《扫毒2:天地对决》海报▼
■《上海堡垒》:一部“伪高概念”电影的内部崩溃/周苏
[摘要]《上海堡垒》体现了“高概念”电影的典型特征,但也违背了“高概念”电影普遍收获“高回报”的逻辑规则。本文提出《上海堡垒》在世界观构建与“本土化”转型、主角性格塑造与次要人物形象呈现、影片节奏与剧情推进把握三个方面存在相应问题,使其未能形成理想的效果。影响。突破只能算是一部具有“高概念”外在特征的“伪高概念”电影。
[关键词] 高理念; 《上海堡垒》;互文性;本土化;电影节奏
▼电影《上海堡垒》海报▼
聚焦|人工智能与艺术创作
策划:蔡玉万
2017年,人工智能“微软小冰”出版诗集《阳光失去了窗》,引发了新一轮关于人工智能参与艺术创作的高度关注和广泛讨论。一方面,人工智能的介入使得艺术创作在制作主体、造型风格等诸多领域实现了突破和新变化;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的介入使艺术创作的审美标准和价值意义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冲击力和解构力,从而引起人们的警惕。对于艺术来说,人工智能的介入意味着机遇还是危机?本刊诚邀学者就上述问题进行讨论。
■人工智能写作与文学新变/杨丹丹
[摘要]人工智能介入文学写作,给文学的语境、生产主体、文本形式、存在价值等方面带来了新的变化。人工智能在文学写作和文学批评领域的不断拓展和延伸,预示着新的文学语境的产生;人工智能写作使文学生产主体实现从“人”到“机器”的替代。在替代过程中,“人”与“非人”的界限变得模糊、模糊,文学成为“人”与“机器”的混合体;文学主体的更替使得智能写作机器具备了生产主体和生产工具的双重属性,从而产生“再生”的文本,文学从“美丽的艺术”转向“计算技术”。这种崇尚“技巧”的写作风格,不仅改变了文学精英的属性,也让文学走向了“非古典”的刻板印象。
[关键词] 人工智能写作;文学的新变化;价值与意义
■人工智能与艺术的终结/马曹
[摘要] 主体性的拥有是人工智能发展的关键和内在逻辑。人工智能艺术的出现提供了一种艺术终结的新模式——艺术以主体终结,即艺术实现了主体的改变和替代,从人类到人工智能。人类艺术已经失去了历史性,正在走向终结。人工智能艺术已进入历史舞台,代表着艺术发展的新形态、新阶段。技术工具层面的人工智能从事艺术活动,逐步将人类在艺术创作、艺术定义、艺术品评价等方面的主导地位逐出,甚至达到某种程度的终结。人工智能引发的艺术终结源于主体,是主体变化的具体体现。人工智能艺术的出现打破了人类精神活动的个性化、独特性,祛除了人类的神圣性、权威性和自我崇拜性。人类艺术的终结意味着人类生存经验的丧失,威胁着人类的存在及其完整性。
[关键词] 艺术的终结;主题;历史性;模拟;异化
■人工智能写作与文学契约的重构/李宝森、张景超
[摘要] 文学契约是在长期的文学活动中形成的一些具有基础性、规范性、示范性意义的原则或传统。文学契约不仅具有历史的连续性,而且表现出时代的色彩。文学契约的形成保证了文学的持续再生产,促进文学经典的诞生,让文学在社会文化结构中占据独特的地位,形成自己的话语表达空间。至今,以“人”为创作主体的写作行为依然是这一文学契约的出发点,并逐渐扩展到文学传播、文学批评、文学史研究等领域。随着人工智能写作的出现,新的写作题材开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一事实或事件动摇了以往文学合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人工智能写作的出现,既是审视过去文学契约的契机,也是重建文学契约的契机。这也让我们重新思考书写对于人类的重要性。
https://img0.baidu.com/it/u=3083064395,3181129523&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667
[关键词] 人工智能写作;文学合同;人们;主观性
音乐论文
■李解夫音乐教育思想述评/程远
[摘要] 李洁夫是我国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本文以“民族化”为分析路径,系统总结了李洁夫担任东北音乐学院和沉阳音乐学院主要负责人时的音乐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出其音乐教育理想的核心内容,即:传承红色文化基因,打造新型教育体系;扎根优秀传统文化,振兴民族音乐教育;融合中西教育优势,打造包容性专业;密切联系群众,深化生活实践和创作。
[关键词] 李洁夫;音乐教育思想;国有化
遗产
■壮锦技艺的起源、演变与传承探析/鲁琼
[摘要]当今社会正处于多元文化的现代发展阶段,人类的生存条件正在发生深刻的新变化。随着经济全球化背景的深入和科学技术、手工艺的大规模发展,“立足传统”、“与时俱进”、“文化自觉”、“民族自信”的呼唤不断正在出现。立足民族文化和经济的创新发展趋势正在显现。本文立足于发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复兴民间工艺美术的文化诉求。希望通过梳理壮锦文化的发展演变,窥探其背后的文化发展规律和内在驱动力,为现代手工艺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民族文化源泉,引发对壮锦发展的反思。壮锦本身。
[关键词] 壮锦;起源;发展;创新;转变
想象
■海报设计中民族图案的话语意义/李强
[摘要]本文借鉴语言学中的“四元意义”研究模型,从字面意义、狭义、广义和隐含意义四个层面对“墨藏中国设计展”的一些代表性部分进行分析。探讨海报设计作品的话语意义。文章认为,海报的字面意义在于信息的编码和解码,从而避免无效的设计;它强调海报的形式语言与所指对象、符号和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以重新创造狭义和广义上的民族模式。设计与再运用提供新的意义阐释路径;从语用层面将非互释关系要素合理运用到文化语境中,使话语生成和话语理解成为一个整合的认知原则。
[关键词] 话语意义;民族图案;海报设计;字面意思;隐含意义;狭义和广义
▼李强、徐伟合作的海报设计作品▼
■当代山西城市公共空间浮雕的叙事形式与价值/张惠超
[摘要]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当代山西城市的基础设施硬件逐步完善,精神文明软件建设正在探索。在山西省的城市广场、博物馆、街道等城市公共空间中,浮雕设计艺术通过构建叙事形式展现其价值。通过建设提升公众审美能力,以美育人,以德育人,传承美育精神。叙事形式彰显其审美价值;其社会价值通过构建倡导民族观念、传播地域文化、塑造城市精神的社会叙事形式来体现;体现为构建服务人民、与时俱进、培育工匠文化、挖掘本省特色、深入基层的时代叙事形式。其创意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 叙事形式;城市公共空间;宽慰;审美价值;社会价值
▼运城市南风广场河东历史文化长廊浮雕▼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