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a818 发表于 2024-12-4 04:31:47

2023年第12期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新时代艺术评论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成功举办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部长

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

2023年第12期,总241期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画册艺术评论·2023·第12期

特别策划:新时代艺术批评的理论与实践·《艺术批评》创刊20周年(4)

□专题文章

8 “新时代艺术批评理论与实践·艺术批评成立20周年”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新时代文艺团管理与创作

11 优秀剧团管理经验研讨会

董伟、卢玉忠、王小平、顾浩浩、曾小敏、杨军、边点望久、尚文博

39 唱响新时代主旋律,舞出中华民族精神——把中华精神作为文艺创作评选的重中之重‍

景晓勇

□中华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创造

51当代艺术场景展与人类学共谋——解析“传承中的创造:造型·表演·艺术场景——朱乐庚艺术展”

方丽丽

73 中华文明起源考古成果展览解读现状及模式初探

毛若涵卢艺文

86 对美的重视:《先秦汉唐绘画全集》图片档案的构建及其历史透视

邹芒

艺术界评论

97 中国(新)媒体艺术的考古与历史——读《行动作为行动》与《实验的痕迹》

李珍

108小剧场话剧《广陵绝》观察——聚焦传统文化资源“两创”

卢珍珍

观察和思考

118 中国现代化背景下当代艺术叙事的生态转向

刘心田

127 生态聆听与生态美学——生态美学范式的音乐学解读‍

王文卓

139 生态美学视角下中国当代自然题材舞蹈分析

殷航

书评

150 艺术符号学的世界视野与中国智慧——评赵以恒的《艺术符号学:艺术形式的意义解析》

https://img2.baidu.com/it/u=1426911634,693856837&fm=253&fmt=JPEG&app=120&f=JPEG?w=500&h=750



安静的

封面朱伟油画《雪》

内封面第十届中国京剧节海报

第三封面《历代国画系列》简介‍‍

封底李玉云艺术作品《自然乐器》

文章摘要 艺术评论·2023·第12期

特别策划

新时代美术批评的理论与实践·《美术批评》创刊20周年(四)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艺工作,多次就文艺工作发表重要讲话,给文艺工作者写信回信。这些重要论述对于新时代文艺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他特别强调,“要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文艺批评工作。文艺批评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是指导创作、产出更多精品、提高审美、引领时尚的重要力量。 ”,深刻阐述了文学批评工作的重要性,从指导思想、理论资源、指导作用、原则立场、方法运用等方面为新时代文学批评工作指明了方向。

《艺术评论》创刊于2003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主管、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艺术学术月刊。创刊20年来,《艺术评论》聚焦古今中外重要艺术家、艺术作品、艺术现象和重大艺术理论问题,坚持学术性、前沿性、指导性和指导性的统一。实践性,倡导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审美的视角开展艺术批评,努力促进艺术实践与理论的深度融合、艺术创作与批评的良性互动,促进艺术繁荣与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创刊20周年之际,本刊推出《新时代美术批评的理论与实践·《美术批评》创刊20周年》系列专题。聚焦重要问题并为此目的发表相关文章。加强当代艺术批评,推动当代文艺高峰建设,为推动中国艺术“三大体系”的研究和建设提供借鉴和借鉴。

本刊编辑部

□专题文章

■“新时代艺术批评理论与实践·艺术批评成立20周年”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会议现场▼‍

□新时代文艺团管理与创作

■优秀剧团管理经验研讨会/董伟、卢玉忠、王小平、顾浩浩、曾小民、杨军、边点王久、尚文博

戏班是戏曲人才聚集的中心,也是戏曲艺术传承和发展的基础平台。新中国成立70年来,经过不同历史时期的建设和发展,涌现出一大批具有代表性的戏曲院团。这些剧团在传承经典剧目、培养戏曲人才、推动戏曲艺术代代相传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对戏曲艺术继承发展、戏曲人才培养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戏曲繁荣发展的关键在人”。在这些重要指示的指引下,剧团在自身艺术传统的积累与融合、市场体制机制的探索与运作、发展与传承路径的拓展等方面,展现出了积极主动、多元化的实践。相关经验,尤其是管理经验值得深入总结。

中国戏曲学会自2019年起举办“中国戏曲学会推荐优秀院团”活动,鼓励和推广戏曲院团在剧团建设、剧目创作、艺术传承、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的宝贵经验,增强对戏曲产业的关注重视歌剧队伍建设。 2023年,中国戏曲学会与浙江省金华市人民政府、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合作举办“优秀戏曲院团管理经验研讨会”和“戏曲艺术研修班” 《西部地区优秀歌剧团管理经验》,对歌剧团的现状和管理方法、成功经验、存在困难及解决办法进行了总结和探讨,并进行了尝试旨在搭建剧院管理者之间、歌剧实践界与理论界之间的交流平台。我们期待集体研究、建设性讨论和基准测试。引领等方式共同推动中国戏曲事业稳步发展。现整理出版部分稿件,以推动戏班管理经验的进一步探讨。

学术主持人:王奎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戏曲学会会长

■唱响新时代主旋律,舞出中华民族精神——把中华精神作为文艺创作选题的重中之重/景晓勇

[摘要] 文学艺术在当今时代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中国当代文学艺术的崇高使命是高举精神旗帜、树立精神支柱、建设精神家园;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观、凝聚中国力量是文艺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在具体创作过程中,创作选题体现了艺术创作的方向和思想内容。中国精神是文艺创作选题的重中之重。中国精神文艺创作的主要内容和方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表达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追求真善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作现实题材。文艺创作要从人民生活中获取艺术创作的内容和视角,注重形式、体裁、题材和方法的创新,促进技术与创新艺术形式的融合,通过创新传播提升作品影响力进一步提高工程质量。中国东方娱乐集团将努力走在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精神的最前沿。

【关键词】中国精神;文学艺术创作;创意选题;创新表达;文艺团

▼《酒来了》剧照▼

□中华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创造

■与人类学共谋的当代艺术场景展——解析“传承中的创造:造型·表演·艺术场景——朱乐庚艺术展”/方莉莉

[摘要]以中国当代陶瓷艺术家朱乐庚的“传承中的创造:造型·表演·艺术场景——朱乐庚艺术展”为例,以当代艺术的语言和当代艺术的语言来阐述其展览的意义和价值。人类学。在语境中探究它,在艺术理论和艺术史的线索中理解和总结它的传承和贡献,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需要讨论的是:这个展览是由什么样的理论驱动的?这样的作品如何与人类学相勾结,成为具有人类学意蕴的当代艺术展览?在讨论它对当代艺术理论的贡献的同时,也有必要讨论它对当代艺术人类学理论的贡献。为了阐释展览的主题,需要完整梳理当代艺术潮流及其与当代艺术人类学合作的学术脉络和发展过程,将展览嵌入其中进行深入剖析,分析展览中从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的互动中提出的问题。阐释了“传承中的创造”、“艺术场景”、“场景流动”、“戏剧民族志”、“镜像世界”、“有意义的空间”等一系列关键概念。

【关键词】场景艺术;场景流;戏剧民族志;镜子世界

▼《花之三境》朱乐庚艺术工作室艺术场景作品2023▼

■中华文明起源考古成果展览解读的现状与模式初探/毛若涵、陆一文

[摘要]中华文明起源考古成果是展示中华文明价值内涵、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资源。近年来,我国各博物馆涌现出一批与中华文明起源考古成果相关的展览。梳理此类展览的进展和现状,我们可以看到,从博物馆阐释学的角度来看,此类展览呈现出更加价值导向的阐释使命、更加全面的阐释内涵、更加多元的阐释手段和更复杂的解释。解释特征,例如观众感知。结合案例分析,可以从实物秩序、象征信息、空间意象等方面概括出中华文明起源考古成果的展览阐释模式,对其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探讨,可以为中华文明起源考古成果的展示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为博物馆考古成果的转化和传播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华文明的起源;博物馆展览;解释; “中华文明发现工程”

▼《礼记:中原夏商周礼乐文明》西周鼎展 毛若涵 摄▼

https://img2.baidu.com/it/u=1426911634,693856837&fm=253&fmt=JPEG&app=120&f=JPEG?w=500&h=750

■对美的重视:《先秦汉唐绘画全集》的图档构建及其历史透视/邹芒

[摘要] 晚唐早期中国绘画史研究面临着前代原作大量失传的问题。同时,由于图像复制技术的客观限制,复制品不可避免地存在人为瑕疵。因此,迫切需要可供参考的视觉材料。布居。 《先秦汉唐绘画全集》是国家重大文化工程“中国历代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通过对世界各地公共机构收藏的战国至唐代绘画作品的广泛收集、编辑和出版,建立了准确的数据和信息。详尽、高清的艺术摄影档案,从而为系统推进中国早期艺术史和文化史研究奠定知识基础。依托数字复制的技术优势,此举不仅进一步完善了以往作品的构筑工效,也为光大构筑了独特的审美魅力,弘扬机械复制时代的“视觉精髓”。

【关键词】《中国历代绘画大丛书》; 《先秦汉唐绘画全集》;图像再现;艺术摄影档案;美容精华

艺术界评论

■中国(新)媒体艺术的考古与历史——读《行动作为行动》与《实验的痕迹》/李真

[摘要]本文是2003年在杭州举办的“行动——中国媒体艺术35年”和“审判的痕迹——中国美术学院新媒体系文献展(2003-2010)”的综合。 2023 年回顾。本文从媒体考古学的角度,将两个展览比作两个相互呼应、交织、交织、印证的“考古”现场,试图根据媒体考古学提供的基本线索,进一步梳理中国(新)媒体艺术。策展人。探索路径通过对两个展览的历史与现实语境、主题与单元主题、艺术品与文献的分析,揭示当代艺术与媒体艺术、媒体艺术与艺术教育碰撞所产生的多种可能性,提醒媒体艺术面向未来,为航行未来提供起点和坐标。

【关键词】中国(新)媒体艺术;回顾展;文件展览; “行动就是行动”; “实验的痕迹”

▼《运动》展览海报▼

■小剧场话剧《广陵绝》观察——聚焦传统文化资源“两创”/陆真真

[摘要]小剧场话剧《广陵诀》展现了当代文艺对传统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开发路径的探索:在准确把握经典作品原本内涵的基础上,提炼出具有普遍性的主题,体现民族精神气质。性内涵,结合当代语境赋予其当代内涵,实现价值体系的创造性转型和创新发展;在符号系统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发展上,对西方文明的吸收必须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使作品氛围的营造、情感的表达、观念的传达都符合。结合中国美学理念,在丰富传统文化资源的同时,保留民族文化的特色,维护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关键词】价值观;符号;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发展; 《广陵诀》

▼《广陵绝》剧照▼

观察和思考

■中国现代化语境下当代艺术叙事的生态转向/刘心田

[摘要]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当代艺术叙事迎来了生态转向。艺术创作群体更加注重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艺术批评逐渐对当代艺术的生态维度做出了越来越多的解读。生态文明主题策展在国内已形成系列和趋势,共同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态艺术。品牌。因此,艺术叙事越来越关注生态问题。近五年来,中国当代生态艺术研究携手生态美学理论,将生态人文关怀视为艺术历史叙事的新增长点之一。生态艺术研究将以案例研究、艺术批评和艺术策展作为艺术史、艺术理论和艺术批评三大领域的三种叙事方式,完善生态艺术创作、阐释和传播的本土话语体系,为生态艺术提供新的视角。社区建设、生态美育的发展、生态社区的建设和生态公民的塑造提供了相应的理论支撑。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当代艺术;生态转向;艺术叙事;生态艺术

■生态聆听与生态美学——生态美学范式的音乐学解读/王文卓

[摘要] 生态聆听是一个具有特定理论内涵的音乐美学概念。以人类生态运动为背景,在思想核心层面,生态聆听与生态美学密切相关。探究生态聆听的具体内涵,可以让我们从音乐美学的角度看到生态美学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生态美学强调的生态意识引发审美活动和审美整合,这在生态聆听中得到了清晰的体现。生态美学的当代发展离不开对艺术美学问题的关注,探索生态聆听问题已成为连接生态美学与艺术美学的重要途径之一。

【关键词】生态聆听;生态美学;生态音乐;音乐美学

■生态美学视角下的中国当代自然舞蹈/尹航

[摘要] 中国当代自然主题舞蹈基于生态美学的视角,以自然或人与自然的关系为表现对象,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积极情感投射,能够唤起观众对和谐的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审美体验,因而蕴含着生态美学的内涵。这一内涵是通过“舞蹈美学——自然美学——生态美学”的逻辑转换过程而产生的,体现为强烈的生态审美意识、整体性的生态审美方式和家园意识的表达。这样的考察是生态文明背景下对当代中国自然主题舞蹈研究的新探索,有助于发现其生态美学的新维度,揭示其在构建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中的作用。人与自然。时代意义。

【关键词】中国当代自然题材舞蹈;生态美学;生态美学内涵

书评

■艺术符号学的世界视野与中国智慧——评赵以恒《艺术符号学:艺术形式意义解析》/晶晶

[摘要] 赵以恒的五本《形式意义论》构成了一个宏大的“艺术符号学”体系,回答了艺术符号学如何在“泛艺术”时代实现哲学基础的构建、意义的生成和动态发展。以及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其中,《艺术符号学:艺术形式意义解析》是一部具有广阔世界视野、鲜明体现中国特色的当代艺术符号学著作。从世界学术史的角度来看,这是作者作为一个符号学学者在当代艺术提出的诸多艺术哲学问题背景下的深入思考;从中国现代艺术符号学百年本土化进程来看,这部作品融入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是基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符号学对艺术哲学的重塑。本书在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以及中国当代艺术符号学话语体系构建等方面的学术意义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研究。

【关键词】艺术符号学;世界观;中国智慧;赵以恒

▼《艺术符号学:艺术形式意义分析》书影▼

第二个封面

第十届中国京剧节海报

盖三

《历代国画系列》简介‍‍

封底

李玉云的艺术作品《天然乐器》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23年第12期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新时代艺术评论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成功举办